《難經集注》~ 卷之二 (1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11)

1. 卷之二

欲飲食,胃氣虛,食不消,氣力虛羸。其人感思慮。內證者,脾也。脾在中央,故證當齊。齊者,又陰陽之中,故其脈在脾也。

假令得肺脈,其外證:面白善嚏,悲愁不樂,欲哭。

丁曰:其外證者,手陽明之經。大腸為肺之腑也。故善嚏、悲愁不樂、欲哭,此外之證也。虞曰:肺脈浮短而澀。面白,乃金之色也。肺主皮毛,皮毛外感寒,內合於肺,故嚏也。悲者,肺之志也。脾土肺金,脾為肺母,脾主歌。子病母憂,故不樂,在聲為哭。

其內證:齊右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喘嗽、灑淅寒熱。有是者,肺也;無是者,非也。

丁曰:其言內證者,手太陰之經,應西方金在兌,故言齊右有動氣也。其為喘嗽灑淅寒熱者,故知內證也。虞曰:肺之積,名曰息賁,在右脅下。肺主皮毛,今寒氣外感於皮毛,內合於肺,則氣道澀,故喘而咳。肺主氣,外候於皮毛。肺虛則灑淅寒,肺實則熱而悶,故云寒熱也。

呂曰:外證者,大腸脈也,乃手陽明之脈。為肺之腑,氣通於鼻,故善嚏。肺主秋,秋,愁也,故其病悲哭。內證者,肺之證。肺主皮毛,有寒則灑淅咳嚏。肺在西方,為白虎,主右方,故證在齊右。

假令得腎脈,其外證:面黑、喜恐、欠。

丁曰:其外證者,太陽膀胱之經,故為外經也。故有病則色黑,面黑、喜恐、欠也。虞曰:沉濡面滑,腎之脈也。黑色,腎之色也。在志曰恐,巨陽虛則欠。

其內證:齊下有動氣,按之牢若痛。

虞曰:腎之積,名曰賁豚,在齊下,故云在齊下。(按以前四條例之。此五字疑衍。)

其病:逆氣,少腹急痛,泄如下重,足脛寒而逆。有是者,腎也;無是者,非也。

丁曰:其內證者,腎王於冬,應北方,故在齊之下也。其病:逆氣,少腹急痛,泄如下重。其泄者為大瘕,泄而裡急後重也,此內之證也。虞曰:腎氣不足,傷於衝脈,故氣逆。腎者,足少陰之脈,循少腹與足厥陰、足太陰三陰交於齊下。今病,故少腹急痛也。五泄之候,腎為後重泄。

腎者,胃之關。今氣虛,故為下重泄,謂食畢思急圊。足內踝上五寸間,乃足少陰之動脈,故足脛寒而逆。《通評虛實論》曰:「氣逆者,足寒也。」呂曰:外證,足太陽膀胱脈也。其人善欠者,其人善惡寒,若脛寒,身體洒洒而寒,故其善欠。(按:此「其」字疑衍。)腎與手少陽,俱主候心。

故善恐。其內證者,腎王於冬,主北方玄武,故證在齊下。虞曰:經言是其病有內外證。推尋至此,惟肝脈平證,「善潔」二字是表證;心脈不見手太陽外證;脾脈中有「善噫」,是外證;肺脈亦無手陽明之證;腎脈中只有「欠」一字,是足太陽不足之證。五臟推之,《黃帝素問》並言皆只足臟之證也。

越人言其外證者,取其形見於外也。呂氏所注,多不該經旨。

白話文:

[卷之二]

想要吃東西,但因為胃氣虛弱,食物無法消化,導致身體虛弱無力。這個人常常思慮過多,從身體內部來看,是脾臟的問題。脾臟位於身體的中央,所以症狀會出現在肚臍周圍。肚臍是陰陽交界的地方,因此脈象也會反映在脾臟上。

如果診斷出肺脈有問題,從外在表現來看,這個人臉色蒼白、容易打噴嚏、悲傷憂愁、不快樂、想哭。

丁先生說:這些外在的表現是手陽明大腸經的問題,因為大腸是肺的腑臟,所以才會容易打噴嚏、悲傷憂愁、不快樂、想哭,這些都是外在的表現。虞先生說:肺脈如果呈現浮短而澀,臉色蒼白,這是金的顏色。肺掌管皮膚和毛髮,當皮膚毛髮受到寒邪侵襲時,就會影響到肺,所以才會打噴嚏。悲傷是肺的情緒。脾屬土,肺屬金,脾是肺的母親,脾臟主管歌唱,當兒子生病時母親會憂慮,所以不快樂。表現在聲音上就會想哭。

從身體內部來看,肚臍右邊會有氣在跳動,按壓時感覺到堅硬且疼痛。這些症狀包括喘氣、咳嗽、忽冷忽熱。如果符合這些情況,那就是肺臟的問題,如果沒有這些症狀,就不是肺臟的問題。

丁先生說:這裡所說的內在症狀,是手太陰肺經的問題,對應西方的金,位在兌卦的位置,所以才說肚臍右邊會有氣在跳動。會有喘氣、咳嗽、忽冷忽熱,就是肺的內在問題。虞先生說:肺的積聚稱為息賁,位於右脅下。肺掌管皮膚毛髮,現在寒氣從外部侵襲皮膚毛髮,進而影響到肺,導致氣的運行不順暢,所以才會喘氣和咳嗽。肺主管氣,外在表現在皮膚毛髮上,如果肺氣虛弱就會怕冷,如果肺氣太盛就會發熱而悶。所以才會有忽冷忽熱的現象。

呂先生說:外在的表現是大腸經的問題,也就是手陽明經的問題,因為大腸是肺的腑臟,氣通往鼻子,所以容易打噴嚏。肺主秋季,秋天代表愁緒,所以生病時會感到悲傷想哭。內在的表現是肺臟的問題,肺掌管皮膚毛髮,當有寒邪時就會怕冷、咳嗽、打噴嚏。肺在西方,屬於白虎,主右邊,所以症狀會出現在肚臍右邊。

如果診斷出腎脈有問題,從外在表現來看,這個人臉色發黑、容易驚恐、常常打哈欠。

丁先生說:這些外在的表現是太陽膀胱經的問題,所以是外在的經絡問題。當有病時,臉色就會發黑、容易驚恐、打哈欠。虞先生說:腎脈呈現沉濡而滑,臉色發黑,是腎的顏色。情緒上表現為恐懼。膀胱經虛弱時就會打哈欠。

從身體內部來看,肚臍下方會有氣在跳動,按壓時感覺到堅硬且疼痛。

虞先生說:腎的積聚稱為奔豚,位於肚臍下方,所以才說在肚臍下方。(依照前面四條例來看,這裡的「在臍下」這五個字可能是多餘的。)

這些症狀包括氣逆上行、小腹急痛、腹瀉且有下墜感、腳和小腿冰冷。如果符合這些情況,那就是腎臟的問題,如果沒有這些症狀,就不是腎臟的問題。

丁先生說:這裡所說的內在症狀,是因為腎在冬季最旺盛,對應北方,所以才會出現在肚臍下方。這些症狀包括氣逆上行、小腹急痛、腹瀉且有下墜感。腹瀉的情況是屬於大瘕,腹瀉時會有裡急後重的感覺,這些都是內在的表現。虞先生說:腎氣不足,會傷及衝脈,所以氣會逆上行。腎經是足少陰經,循行經過小腹,與足厥陰經、足太陰經在肚臍下方交會。現在有病,所以小腹會急痛。五種腹瀉的情況,腎的腹瀉是屬於有下墜感的腹瀉。

腎臟是胃的關卡,現在腎氣虛弱,所以才會腹瀉且有下墜感,也就是吃完飯後就想立刻上廁所。腳內踝上方五寸的位置,是足少陰經的動脈所在,所以腳和小腿會冰冷。通評虛實論說:氣逆上行的人,腳會冰冷。呂先生說:外在的表現是足太陽膀胱經的問題。這個人容易打哈欠,也容易怕冷,如果小腿冰冷,身體也會感到寒冷,所以才會容易打哈欠。(這裡的「其」字可能是多餘的。)腎經與手少陽經,都與心有關。

所以容易感到驚恐。內在的表現,是因為腎在冬季最旺盛,主北方玄武,所以症狀會出現在肚臍下方。虞先生說:經文提到疾病有內在和外在的表現。推究到這裡,只有肝脈平和的表現,「潔淨」這兩個字是外在的表現。心脈沒有提到手太陽經的外在表現。脾脈中有「善噫」是外在表現。肺脈也沒有提到手陽明經的表現。腎脈只有「欠」這個字,是足太陽經不足的表現。推究五臟,黃帝內經也只提到足經的表現。

越人說的外在表現,是取其從外顯現出來的現象。呂先生的註解,多半沒有包含經文的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