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經集注》~ 卷之四 (11)
卷之四 (11)
1. 臟腑傳病第八(凡二首)
五十三難曰。經言七傳者死。間臟者生。何謂也。然。七傳者、傳其所勝也。間臟者、傳其子也。何以言之。假令心病傳肺。肺傳肝。肝傳脾。脾傳腎。腎傳心。一臟不再傷。故言七傳者死也。間臟者、傳其所生也。
丁曰。經云前七傳者死。後言間臟者生。其言七傳者。是五臟為陰。傳其所勝。間臟者。是六腑為陽。故傳其所生。亦五臟六腑並應五行。傳其所生者生。傳其所勝者死。其言傳肺。肺死而不傳。故一臟不再傷也。呂曰。七當為次字之誤也。此下有間字。即知上當為次。又有五臟。
心獨再傷。為有六傳耳。此蓋次傳其所勝臟故其病死也。虞曰。七傳者死。七字明也。呂氏以七為次。深為誤矣。又聲音不相近也。今明之以示後學。謂五行相生而數之。數終於五。又卻再數至二成七。向上之五。來傳於七。七之被克。故云死也。今舉一例以發明之。假令相生之數。
數木火土金水木火。第五水字。隔第六木字。來克第七火字。火被水克。故曰七傳。下文云間臟者。是第五水字。下傳與第六木字。見相生。故曰間臟者生也。呂氏言次者。次正成間臟也。
假令心病傳脾。脾傳肺。肺傳腎。腎傳肝。肝傳心。是母子相傳。竟而復始。如環之無端。故言生也。
丁曰。其言心傳脾。脾得生氣。再傳於肺。是母子相傳。故言生也。呂曰。間臟者、間其所勝之臟而相傳也。心勝肺。脾間之。肝勝脾。心間之。脾勝腎。肺間之。肺勝肝。腎間之。腎勝心。肝間之。此謂傳其所生也。
五十四難曰。臟病難治。腑病易治。何謂也。然。臟病所以難治者、傳其所勝也。腑病易治者、傳其子也。與七傳間臟同法也。
丁曰。臟者、陰也。病難治者、謂言傳其勝也(按謂言二字。當衍其一。)勝者、謂肝勝脾。脾勝腎。腎勝心。心勝肺。肺勝肝。故難治也。腑者。陽也。言陽病傳其子者。即是木病傳火。火病傳土。土病傳金。金病傳水。水木遞相生。即腑病易治也。是故與七傳間臟法同也。楊曰。與前章略同也。
白話文:
在第五十三難中,經典提到“七傳者死,間臟者生”,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七傳指的是疾病傳播到剋制它的臟器,間臟則是疾病傳播到它所生成的臟器。舉例來說,如果心臟生病,病氣會傳到肺臟,接著傳到肝臟,再傳到脾臟,然後到腎臟,最後回到心臟,這樣一來,沒有任何臟器會受到二次侵害,因此,我們說“七傳者死”。而間臟則是指疾病傳播到它所生成的臟器。
丁解讀道,前文提到“七傳者死,後言間臟者生”,其中七傳指的是五臟屬陰,傳播到剋制它的臟器;間臟指的是六腑屬陽,傳播到它所生成的臟器。這都是因為五臟和六腑都應對五行,傳播到它所生成的臟器會生存,傳播到剋制它的臟器就會死亡。其中提到傳播到肺臟,肺臟死亡就不會再傳播,所以一個臟器不會受到二次侵害。
呂認為,“七傳”應該是“次傳”的誤寫,因為下文有“間”字,可以推測上文應該是“次”。另外,五臟中只有心臟受到二次侵害,因為有六次傳播,這是因為它次傳到剋制它的臟器,所以病情會死亡。虞指出,“七傳者死”,七字非常清楚,呂氏把“七”誤解為“次”,這是錯誤的,而且聲音也不相近。現在我來解釋一下,我們用五行相生的數字來說明,數字最終停在五,然後再次數到二,成為七。上面的五來傳播到七,七被剋制,所以說會死亡。例如,假設相生的數字是木、火、土、金、水、木、火,第五個水字隔開第六個木字,來剋制第七個火字,火被水剋制,所以稱為“七傳”。下文中提到“間臟者”,指的是第五個水字向下傳播到第六個木字,看到相生的關係,所以稱為“間臟者生”。
呂認為“次”指的是“間臟”,舉例來說,如果心臟生病,病氣會傳到脾臟,脾臟再傳到肺臟,肺臟再傳到腎臟,腎臟再傳到肝臟,最後回到心臟,這是母子相傳,終而復始,像是一個無盡的循環,所以我們說“間臟者生”。
丁進一步解釋,當心臟傳到脾臟,脾臟得到生氣,再傳到肺臟,這是母子相傳,所以我們說“間臟者生”。呂也表示,“間臟者”指的是間接傳播到剋制它的臟器,心臟剋制肺臟,但脾臟介入,肝臟剋制脾臟,但心臟介入,脾臟剋制腎臟,但肺臟介入,肺臟剋制肝臟,但腎臟介入,腎臟剋制心臟,但肝臟介入,這就是傳播到它所生成的臟器。
在第五十四難中,經典提到“臟病難治,腑病易治”,這是什麼意思呢?臟病之所以難治,是因為它傳播到剋制它的臟器;腑病之所以易治,是因為它傳播到它所生成的臟器,這與“七傳”和“間臟”有相同的道理。
丁進一步解釋,臟器屬陰,難治的原因是傳播到剋制它的臟器,剋制指的是肝臟剋制脾臟,脾臟剋制腎臟,腎臟剋制心臟,心臟剋制肺臟,肺臟剋制肝臟,所以難治;腑器屬陽,易治的原因是傳播到它所生成的臟器,即是木病傳到火,火病傳到土,土病傳到金,金病傳到水,水和木相生,所以腑病易治,這與“七傳”和“間臟”的道理相同。
楊認為,這章節與前一章節略有不同。
2. 臟腑積聚第九(凡二首)
五十五難曰。病有積有聚。何以別之。然。積者、陰氣也。聚者、陽氣也。故陰沉而伏。陽浮而動。氣之所積。名曰積。氣之所聚。名曰聚。故積者、五臟所生。聚者、六腑所成也。積者、陰氣也。其始發有常處。其痛不離其部。上下有所終始。左右有所窮處。聚者、陽氣也。其始發無根本。上下無所留止。其痛無常處。謂之聚。故以是別知積聚也。
丁曰。積者、陰氣所積。是五臟傳其所勝。當王時不受邪。故留結為積。所以止而不移也。聚者、六腑之為病。陽也。所傳其子。以迴轉不定。又陽主動。故無常處。呂曰。諸陰證病常在一處牢強。有頭足。止不移者。臟氣所作。死不治。故言臟、病難治。所以證病上下左右無常處者。此所謂陽證。雖困可治。本不死也。
故當經歲月。故經言腑病易治。
五十六難曰。五臟之積。各有名乎。以何月何日得之。然。肝之積名曰肥氣。在左脅下。如覆杯。有頭足。久不愈。令人發咳逆㾬瘧。連歲不已。以季夏戊己日得之。何以言之。肺病傳於肝。肝當傳脾。脾季夏適王。王者不受邪。肝復欲還肺。肺不肯受。故留結為積。故知肥氣以季夏戊己日得之。
楊曰。積、蓄也。言血脈不行。積蓄成病也。凡積者、五臟所生也。榮氣常行。不失節度。謂之平人。平人者、不病也。一臟受病。則榮氣壅塞。故病焉。然五臟受病者。則傳其所勝。所勝適王。則不肯受傳。既不肯受。則反傳所勝。所勝復不為納。於是則留結成積。漸以長大。
病因成矣。肥氣者、肥盛也。言肥氣聚於左脅之下。如覆杯突出。如肉肥盛之狀也。小兒多有此病。按前章有積有聚。此章唯出五積之名狀。不言諸聚。聚者。六腑之病。亦相傳行。還如五臟。以勝相加。故不重言。從省約也。
心之積名曰伏梁。起齊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病煩心。以秋庚辛日得之。何以言之。腎病傳心。心當傳肺。肺以秋適王。王者不受邪。心復欲還腎。腎不肯受。故留結為積。故知伏梁以秋庚辛日得之。
楊曰。伏梁者、言積自齊上。至心下。其大如臂。狀似屋舍棟梁也。
脾之積名曰痞氣。在胃脘。覆大如盤。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發黃疸。飲食不為肌膚。以冬壬癸日得之。何以言之。肝病傳脾。脾當傳腎。腎以冬適王。王者不受邪。脾復欲還肝。肝不肯受。故留結為積。故知痞氣以冬壬癸日得之。
楊曰。痞、否也。言痞結成積也。脾氣虛。則胃中熱而引食焉。脾病不能通氣。行津液。故雖食多而羸瘦也。
肺之積名曰息賁。在右脅下。覆大如杯。久不已。令人灑淅寒熱。喘咳。發肺壅。以春甲乙日得之。何以言之。心病傳肺。肺當傳肝。肝以春適王。王者不受邪。肺復欲還心。心不肯受。故留結為積。故知息賁以春甲乙日得之。
白話文:
在醫學上,疾病可以分為“積”和“聚”兩種類型,它們之間有何區別呢?“積”是由陰氣所形成,而“聚”則由陽氣造成。由於陰氣性質較為內斂且深藏,而陽氣則較為活躍並容易流動。因此,氣血滯留而成的疾病稱為“積”,而氣血聚集所形成的疾病則被稱為“聚”。通常來說,“積”的疾病源自五臟的問題,“聚”的疾病則與六腑有關。因為“積”是陰氣的問題,其發病位置固定,疼痛部位也不會改變,並且有其上下左右的範圍限制。“聚”則是陽氣的問題,發病沒有固定位置,疼痛也無定處,這就是如何區分“積”和“聚”的方法。
丁氏認為,“積”是因陰氣積累所致,當五臟中的某一臟器在主導時,如果受到其他臟器的影響,就會形成積病,這也是為什麼積病會停留在同一位置不移動的原因。而“聚”則是由六腑疾病引起,屬陽氣的表現,會隨著臟腑間相互影響而轉移,加上陽氣的特性是好動的,因此其疼痛位置並無固定模式。呂氏指出,陰證的疾病特徵通常是疼痛部位固定,且形態堅固,不易移動,這是由臟氣所導致,病情較難治癒。而陽證的疾病,雖然也會讓人感到困擾,但因為其位置不固定,所以治療上仍有機會,不會導致死亡。
因此,對於臟腑疾病的治療,通常需要耗費較長時間,正因如此,古書上才會說,腑病相對容易治療。
接下來,我們來談談五臟各自可能產生的積病,以及這些疾病通常發生的月份和日期。肝臟的積病被稱為“肥氣”,通常位於左側肋下,形狀像倒置的杯子,有明顯的凸起,若不治療,會引發咳嗽和類似瘧疾的症狀,且可能持續多年。這種疾病通常在季夏的戊己日發生,因為肺臟疾病會傳到肝臟,肝臟應傳給脾臟,但脾臟在季夏時正好處於旺盛期,不會接受邪氣,肝臟想把邪氣傳回肺臟,肺臟卻拒絕接受,於是邪氣就在肝臟停留形成積病,由此可知,肥氣是在季夏的戊己日得到的。
楊氏解釋,積病是指血液無法順利循環,逐漸積累成病,所有積病都是五臟所產生。健康人的榮氣能正常運行,不會出現節律失調,這樣的狀態稱為平人,也就是健康的意思。一旦某個臟器生病,榮氣就會堵塞,導致疾病發生。當五臟生病時,會將邪氣傳給剋制它的臟器,但若被剋制的臟器正好處於旺盛期,就不會接受邪氣,那麼邪氣就會返回原先的臟器,如果原先的臟器也無法承受,邪氣就會在體內停留,最終形成積病。肥氣是指肝臟左側下方的積病,形狀像倒置的杯子,看起來像肥肉一樣突出,這種病在兒童中比較常見。前面章節提到積病和聚病的區別,這一章節只列出了五臟積病的名稱和特徵,並未提及聚病,因為聚病是六腑疾病,其傳播方式類似五臟,同樣會受到剋制關係的影響,所以不再重複說明,以節省篇幅。
心臟的積病稱為“伏梁”,起源於心臟上方,形狀像手臂大小,延伸到心臟下方,長期不愈會導致心煩意亂。這種疾病通常在秋季的庚辛日得到,因為腎臟疾病會傳到心臟,心臟應傳給肺臟,但肺臟在秋季正是旺盛期,不會接受邪氣,心臟想把邪氣傳回腎臟,腎臟卻拒絕接受,於是邪氣就在心臟停留形成積病,由此可知,伏梁是在秋季的庚辛日得到的。
楊氏解釋,伏梁的名稱是形容積病從心臟上方開始,延伸到心臟下方,形狀像手臂一樣,就像房屋中的橫樑。
脾臟的積病稱為“痞氣”,位於胃脘部位,形狀像盤子一樣覆蓋在上面,長期不愈會導致四肢無力,皮膚黃疸,飲食無法滋養身體。這種疾病通常在冬季的壬癸日得到,因為肝臟疾病會傳到脾臟,脾臟應傳給腎臟,但腎臟在冬季正是旺盛期,不會接受邪氣,脾臟想把邪氣傳回肝臟,肝臟卻拒絕接受,於是邪氣就在脾臟停留形成積病,由此可知,痞氣是在冬季的壬癸日得到的。
楊氏解釋,痞氣的名稱是形容積病使脾氣受阻,形成結塊,脾氣虛弱時,胃部會變得熱烈,進而引起食慾,然而脾臟生病後,無法正常運行氣血和津液,因此即使吃得很多,身體仍然消瘦。
肺臟的積病稱為“息賁”,位於右側肋下,形狀像杯子一樣覆蓋在上面,長期不愈會導致冷熱交替的寒熱感,呼吸困難和咳嗽,引發肺部擁堵。這種疾病通常在春季的甲乙日得到,因為心臟疾病會傳到肺臟,肺臟應傳給肝臟,但肝臟在春季正是旺盛期,不會接受邪氣,肺臟想把邪氣傳迴心臟,心臟卻拒絕接受,於是邪氣就在肺臟停留形成積病,由此可知,息賁是在春季的甲乙日得到的。
楊氏解釋,息賁的名稱是形容肺臟在膈膜上方,當氣血無法順利流通,逐漸擴張逼近膈膜,因此稱為息賁。另一種解釋是,賁字代表聚集,描述肺臟逐漸擴張並聚集氣血,肺臟作為上部的蓋子,屬於臟器中的陽氣,當陽氣過盛,就會引發肺部擁堵。
腎臟的積病稱為“賁豚”,起源於下腹部,向上延伸到心臟下方,形狀像小豬一樣,位置不定,可能上下移動,長期不愈會導致呼吸困難,骨頭萎縮,氣短。這種疾病通常在夏季的丙丁日得到,因為脾臟疾病會傳到腎臟,腎臟應傳給心臟,但心臟在夏季正是旺盛期,不會接受邪氣,腎臟想把邪氣傳回脾臟,脾臟卻拒絕接受,於是邪氣就在腎臟停留形成積病,由此可知,賁豚是在夏季的丙丁日得到的。以上是五臟積病的基本法則。
丁氏補充,人類的五臟本來是和諧共存的,但當人們過度追求慾望,情緒起伏劇烈,就可能導致臟腑功能失調,進而產生積病或聚病。積病屬於陰性,聚病屬於陽性,當臟腑處於旺盛期時,疾病通常不會爆發,但若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疾病就會加重。對於舊有的經典文獻和註解,已經對這些疾病有詳細的說明。楊氏補充,賁豚的病狀像小豬一樣向上衝擊心臟,但與另一種名為奔豚的疾病不同,儘管名字相同,但實際上是不同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