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經集注》~ 卷之四 (16)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16)

1. 神聖工巧第十一(凡一首)

六十一難曰:經言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聖,問而知之謂之工,切脈而知之謂之巧。何謂也?然,望而知之者,望見其五色以知其病。

楊曰:望色者,假令肝部見青色者,肝自病;見赤色者,心乘肝,肝亦病。故見五色,知五病也。

聞而知之者,聞其五音以別其病。

楊曰:五音者,謂宮、商、角、徵、羽也,以配五臟。假令病人好哭者,肺病也;好歌者,脾病也。故云聞其音知其病也。

問而知之者,問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

楊曰:問病人云好辛味者,則知肺病也;好食冷者,則知內熱。故云知所起所在。

切脈而知之者,診其寸口,視其虛實,以知其病,病在何臟腑也?

丁曰:視當作持字,為以手循持其寸口也。楊曰:切,按也。謂按寸口之脈。若弦多者,肝病也;洪多者,心病也。浮數則病在腑;沉細則病在臟。故云在何臟也。(按臟下似脫腑字。)

經言:以外知之曰聖;以內知之曰神。此之謂也。

丁曰:夫脈合五色,色合五味,味合五音,故有此望聞問切之法。經內前篇具說。習之者能知此,乃是神聖工巧之良醫也。楊曰:視色聽聲、切脈,皆在外而知內之病也。

白話文:

第六十一難提到,經典上說,單憑觀察就能知道病情的人被稱為有神技;靠聽聲音就能判斷病情的人被稱為聖手;透過詢問患者就能得知病情的人被稱為工藝;而能通過脈診來瞭解病情的人被稱為巧匠。這是什麼意思呢?實際上,所謂的觀察而知,指的是醫生通過觀察患者的面色來判斷病情。

楊氏解釋,觀察面色,比如在肝臟相關的區域如果看到青色,就表示肝臟可能有問題。如果看到紅色,可能表示心臟影響到了肝臟,肝臟也可能出現問題。因此,通過觀察五種顏色就可以瞭解五臟的疾病。

所謂的聽聲音而知,是指醫生通過辨別患者五種聲音的特徵來判斷病情。

楊氏進一步解釋,這五種聲音,分別對應著五臟,即宮、商、角、徵、羽。例如,如果患者常哭泣,可能是肺部有問題。如果患者喜歡唱歌,可能是脾臟有問題。所以,通過聽患者發出的聲音可以判斷他們的病情。

所謂的詢問而知,是通過詢問患者對於五種口味的偏好,來推斷他們的病情起源和位置。

楊氏指出,如果患者偏好辛辣的食物,可能表示肺部有問題。如果患者喜歡吃冷食,可能表示體內有熱。因此,我們可以通過瞭解患者的飲食偏好來判斷他們的病情起源和位置。

所謂的脈診而知,是指醫生通過診察患者的脈搏,來判斷他們的病情,包括判斷病情在哪個臟腑。

丁氏補充,"視"應該理解為"持",意思是用手沿著患者的脈搏線路進行診察。楊氏解釋,"切"就是按壓的意思,即按壓患者的脈搏。如果脈象弦狀較多,可能表示肝臟有問題;如果洪狀較多,可能表示心臟有問題;如果脈象浮動頻率高,可能表示腑臟有問題;如果脈象沉澀細微,可能表示臟腑有問題。因此,我們可以通過脈診判斷病情在哪個臟腑。

經典上說,能夠從外在表現推測病情的人被稱為聖手;能夠從內在狀態瞭解病情的人被稱為有神技。這就是上述描述的含義。

丁氏補充,脈象、面色、口味、聲音四者相結合,形成了望、聞、問、切的診斷方法。這些內容在經典的前面部分已經詳細闡述。只有熟練掌握這些知識的人,才能成為有神技、聖手、工藝、巧匠的良醫。楊氏進一步解釋,觀察面色、聆聽聲音、脈診等診斷方法,都是通過外在表現來瞭解內在病情的。

2. 臟腑井俞第十二(凡七首)

六十二難曰:臟井滎有五,腑獨有六者,何謂也?然。腑者,陽也。三焦行於諸陽,故置一俞名曰原。腑有六者,亦與三焦共一氣也。

丁曰:三焦者,臣使之官,位應相火,宣行君火命令,使行於諸陽經中,見置一俞名曰原。所以腑有六,亦是三焦之一氣,故三焦共一氣也。楊曰:五臟之脈,皆以所出為井;所流為滎;所注為俞;所行為經;所入為合。是謂五俞,以應金木水火土也。六腑亦並以所出為井;

所流為滎;所注為俞;所過為原;所行為經;所入為合。其俞亦應五行。惟原獨不應五行。原者,元也。元氣者,三焦之氣也。其氣尊大,故不應五行。所以六腑有六俞,亦以應六合於幹道也。然五臟亦有原,則以第三穴為原。所以不別立穴者,五臟法地,地卑,故三焦之氣經過而已。

所以無別穴。六腑既是陽,三焦亦是陽,故云共一氣也。虞曰:天以六氣司下,地以五行奉上。十一之氣相因而成,人應之,乃六腑法六氣,五臟法五行,亦十一之氣相因而成也。天得六,謂天屬陽,以陰數配之;地得五,

謂地屬陰,以陽數配之;而成陰陽也。人腑臟亦然。六腑配六氣者,謂膽木配風;膀胱水配寒;小腸火配暑;大腸金配燥;胃土配濕;三焦少陽配火。三焦為原氣,在六腑陽脈中,自立一為原也。五臟配五行者,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腎水。五臟法陰無原,一穴者,謂五行陰脈穴中原氣暗主之;

故原並俞同一穴也。(按五臟以俞為原。此井字疑衍。)故曰:三焦共一氣,其理明矣。詳此經義前後問答,文理有闕。

六十三難曰:十變言五臟六腑滎合(當指五俞),皆以井為始者,何也?然。井者,東方春也。

虞曰:經言井者,東方春也。春者,施化育無求其報。春者,仁也,在五常。仁乃法水。水之有仁者,井水也。井水濟人亦無求報。故經云:井者,東方春也。易曰:井養而不窮,可象春仁也。

萬物之始生。

虞曰:萬物始生,由春氣之化育也。

諸蚑行喘息,蜎飛蠕動。當生之物,莫不以春而生。

虞曰:井有仁焉,故聖人涉春育物以象於井也。夫葭灰方飛,蟄蟲始振。所以蚑蟲行,喘蟲息,蜎蟲飛,蠕蟲動,皆因春氣而生故也。蜎乃井中蟲。

故歲數始於春。

虞曰:春木也;下文甲亦木;井有仁;仁亦木也。今以井為始者,謂仁道至大,在歲春為首,在日甲為首,在經脈井為首故也。

日數始於甲。故以井為始也。

楊曰:凡臟腑皆以井為始。井者,謂谷井爾,非謂掘作之井。山谷之中,泉水初出之處,名之曰井。井者,主出之義也。泉水既生,留停於近,縈迂未成大流,故名之曰滎。滎者,小水之狀也。留停既深,便有注射輸文之處,故名之曰俞。俞者,委積逐流行,經歷而成渠徑。

白話文:

第六十二難說,臟器的井穴、滎穴共有五個,但腑卻有六個,這是為什麼呢?事實上,腑屬陽性,三焦的氣在所有陽經中運行,因此多設一個穴叫原穴。腑之所以有六個,是因為它們與三焦共享同一氣。

丁解釋,三焦就像是臣子的官員,位置應對相火,宣佈和執行君火的命令,在所有陽經中運行,設置一個穴叫原穴,這就是腑有六個的原因,因為它們共享三焦的一氣。楊進一步解釋,五臟的脈絡,都是從井穴開始,流向滎穴,注入俞穴,行經經穴,進入合穴,這就是所謂的五俞,它們分別對應金、木、水、火、土五行。六腑同樣是以井穴開始,流向滎穴,注入俞穴,經過原穴,行經經穴,進入合穴,這些俞穴同樣對應五行,只有原穴不對應五行,因為原穴就是元氣,是三焦的氣,其氣非常尊貴強大,所以不對應五行。六腑因此有六個俞穴,也應對六合在乾道上的表現。

然而,五臟也有原穴,但它是以第三穴作為原穴,之所以不再另外設置,是因為五臟代表地,地位較低,所以三焦的氣只是經過,沒有另外的穴。由於腑和三焦都是陽性,所以可以說它們共享同一氣。

第六十三難問,為什麼五臟六腑的滎穴和合穴,都以井穴開始。井穴代表的是東方的春天,象徵著生命的開始,就像春天一樣,充滿了生命力,無需尋求回報,充滿了仁慈。萬物的開始都源於春天的化育,各種生物,包括爬行的、呼吸的、飛翔的、蠕動的,都在春天出生。因此,一年的計數開始於春天,一天的計數開始於甲,所以我們以井穴開始。

對於人體的臟腑來說,井穴就是開始的地方,它象徵著生命之初,就像山谷中的泉水,剛開始湧出的地方被稱為井穴,井穴代表的是湧出的意思。泉水湧出後,在附近停留,形成小溪,被稱為滎穴。滎穴代表的是小水流的樣子。當水流變得更深,有了射出和輸送的通道,就被稱為俞穴。俞穴代表的是水流聚集並逐漸流動,形成渠徑。當水流已經達到目的地,匯聚在一起,就形成了合穴。合穴代表的是匯聚的意思。這就是水流轉的意義,人體的經脈也是遵循這個規律,所以井穴被視為開始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