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經集注》~ 卷之四 (6)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6)

1. 虛實邪正第七(凡五首)

四十八難曰:人有三虛三實,何謂也?然:有脈之虛實,有病之虛實,有診之虛實也。脈之虛實者,濡者為虛,緊牢者為實。

丁曰:脈緩軟者濡,按之而有力者牢實也。楊曰:按之如切繩之狀,謂之緊也。

病之虛實者,出者為虛,入者為實。

丁曰:陰陽者,主其內外也。今陽不足,陰出乘之,在內俱陰,故知出者為虛也。陰不足,陽入乘之,在外俱陽,故知入者為實也。楊曰:呼多吸少,吸多呼少。

言者為虛,不言者為實。

楊曰:肺主聲,入心為言,故知言者為虛。肝主謀慮,故入心即不言,用為實邪,故知不言者為實也。楊曰:臟氣虛,精氣脫,故多言語也;臟氣實,邪氣盛,故不欲言語也。

緩者為虛,急者為實。

丁曰:陽主躁,陰主靜,陰即緩,陽即急,故知緩者為虛,急者為實也。楊曰:皮肉寬緩,皮膚滿急也。

診之虛實者,濡者為虛。

楊曰:皮膚濡緩也。

牢者為實。

楊曰:皮肉牢強也。

癢者為虛。

楊曰:身體虛癢也。

痛者為實。

楊曰:身形有痛處,皆為實。

外痛內快,為外實內虛。

楊曰:輕手按之則痛,為外實,病淺故也;重手按之則快,為內虛,病深故也。

內痛外快,為內實外虛。

楊曰:重手按之則痛,為內實,病深故也;輕手按之則快,為外虛,病淺故也。凡人病,按之則痛者,皆為實;按之則快者,皆為虛也。

故曰虛實也。

楊曰:是三虛三實之證也。丁曰:診按之心腹皮膚內外,其痛按之而止者虛,接之而其痛甚者實,內外同法也。

四十九難曰:有正經自病,有五邪所傷,何以別之?然:經言憂愁思慮則傷心。

丁曰:心主脈,憂愁思慮,即心脈不得宣行,故傷心也。呂曰:心為神,五臟之君,聰明才智,皆由心出;憂勞之甚,則傷其心,心傷神弱也。虞曰:任治於物,清箏棲靈曰心;今憂愁思慮不息,故傷心也。

形寒飲冷則傷肺。

丁曰:肺主皮毛,惡其寒,所以形寒飲寒則令傷其肺也。呂曰:肺主皮毛;形寒者,皮毛寒也;飲冷者,傷肺也。肺主受水漿,水漿不可冷飲,肺又惡寒,故曰傷也。

恚怒氣逆,上而不下,則傷肝。

丁曰:肝主謀慮,膽主勇斷,故怒極即傷其肝也。呂曰:肝與膽為臟腑,其氣勇,故主怒,怒則傷也。虞曰:《素問》云:「怒則血菀積於上焦,名曰逆厥」;又曰:「怒甚嘔血,氣逆使然」,故傷也。

飲食勞倦則傷脾。

丁曰:脾主味;飲食味美而過食之無度,勞動其力,倦局其足,故傷脾也。呂曰:飲食飽,胃氣滿,脾絡恆急;或走馬跳躍,或以房勞脈絡裂,故傷脾也。虞曰:脾為倉廩之官,五味出焉,謂納其五味,化生五氣,以養人身。今飲食勞倦而致自傷,是故聖人謹和五味,骨正筋柔,謹道如法,長有尺命,安致自傷。養生之道,可不戒哉!

白話文:

虛實邪正第七

關於虛實的區別

《難經》第四十八難提到:「人有三虛三實,這是什麼意思呢?」答案是:有脈象的虛實,有病情的虛實,有診斷的虛實。

脈象的虛實:

  • 脈象軟弱無力,像漂浮在水面上的是虛;脈象繃緊有力,像按壓繩子一樣的是實。
  • 具體來說,脈象緩慢而柔軟是虛,按下去有力且堅實是實。
  • 而脈象按下去像切繩子一樣繃緊的,叫做緊,也是實。

病情的虛實:

  • 病邪向外散發,表示身體正氣虛弱,是虛;病邪向內侵入,表示身體正氣抗邪,是實。
  • 陰陽的概念,是區分內外的。如果陽氣不足,陰氣就會乘虛向外發散,表現為內外都偏陰,所以知道向外散發是虛。如果陰氣不足,陽氣就會乘虛向內侵入,表現為內外都偏陽,所以知道向內侵入是實。
  • 另外,呼吸時呼氣多而吸氣少,是虛;吸氣多而呼氣少,是實。
  • 說話多的是虛,不說話的是實。
  • 肺主管聲音,聲音發出需要心氣支持,所以說話多表示虛弱;肝主管謀劃思考,思考需要心神內守,所以不說話表示實邪。
  • 臟腑之氣虛弱,精氣外泄,所以會多說話;臟腑之氣充實,邪氣旺盛,所以不想說話。
  • 身體鬆弛遲緩的是虛,身體緊張急迫的是實。
  • 陽氣主動,陰氣主靜。陰氣虛則身體鬆弛緩慢,陽氣盛則身體緊張急迫。
  • 具體來說,皮膚肌肉鬆弛緩慢是虛,皮膚肌肉緊繃急迫是實。

診斷的虛實:

  • 皮膚軟弱無力是虛;皮膚堅硬有力是實。
  • 具體來說,皮膚濡濕緩慢是虛,皮膚肌肉堅實強硬是實。
  • 身體發癢是虛;身體疼痛是實。
  • 身體虛弱會發癢,有痛處表示有實邪。
  • 如果身體外部疼痛,而內部感覺舒適,是外實內虛;如果內部疼痛,而外部感覺舒適,是內實外虛。
  • 輕按就痛,是外實,表示病在淺表;重按才感覺舒適,是內虛,表示病在深處。
  • 反之,重按才痛,是內實,病在深處;輕按就感覺舒適,是外虛,病在淺表。
  • 總之,按壓時感覺疼痛的是實,按壓時感覺舒適的是虛。
  • 以上就是三虛三實的表現。
  • 診斷時,按壓心腹皮膚內外,如果按壓後疼痛減輕,是虛;如果按壓後疼痛加劇,是實。內外診斷方法相同。

關於正經病與五邪傷

《難經》第四十九難提到:「有因正經本身發病的,也有因五邪所傷的,要如何區分呢?」答案是:經典中說,憂愁思慮會損傷心臟。

  • 心主管脈搏,憂愁思慮會使心脈運行不暢,所以會損傷心臟。

  • 心是神明所在,五臟之君,聰明才智都由心而出。憂愁勞累過度,就會損傷心,導致神弱。

  • 如果整天憂愁思慮不停,就會損傷心臟。

  • 身體受寒、喝冷飲會損傷肺臟。

  • 肺主管皮膚毛髮,不喜歡寒冷。所以身體受寒、喝冷飲會損傷肺。

  • 肺主呼吸,受水飲滋養,但水飲不可過冷,而且肺又怕寒,所以說會損傷肺臟。

  • 發怒、氣逆上衝,不能下行,會損傷肝臟。

  • 肝主管謀略,膽主管果斷。過度憤怒會損傷肝臟。

  • 肝膽為臟腑,其氣剛強,所以主怒。發怒就會損傷肝臟。

  • 《素問》說,發怒會使血液積聚在身體上部,叫做「逆厥」。又說,大怒會導致嘔血,都是氣逆所導致,所以說會損傷肝。

  • 飲食不節、勞累過度會損傷脾臟。

  • 脾主管消化吸收,飲食美味過度,勞動過度,都會損傷脾臟。

  • 吃太飽,胃氣滿脹,脾絡就會緊張。或者跑跳、房事過度,都會使脈絡損傷,所以說會損傷脾臟。

  • 脾是儲存食物的倉庫,五味都由此而出。它納入五味,化生五氣,以滋養身體。飲食勞累會導致自身損傷。所以古人謹慎調和五味,使筋骨柔軟。遵循養生之道,才能長壽,不至於損傷身體。養生之道,怎麼能不謹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