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九思

《難經集注》~ 卷之四 (5)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5)

1. 卷之四

筋會陽陵泉。

丁曰。陽陵泉、穴名也。在膝下一寸外廉是也。虞曰。陽陵泉穴。在膝下宛宛中。足少陽膽脈氣所發也。

髓會絕骨。

丁曰。髓會絕骨、是骨名也。其穴在外踝上四寸。陽輔穴是也。虞曰。絕骨、乃陽輔穴也。亦足少陽之脈氣所出也。

血會鬲俞。

丁曰。血會鬲俞、穴名也。在第七椎下兩旁。同身寸各一寸五分是也。虞曰。鬲俞二穴。在脊骨第七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足太陽膀胱脈氣所發也。

骨會大杼。脈會太淵。

丁曰。骨會大杼、穴名也。在項後第一椎兩旁相去同身寸一寸五分。脈會太淵穴。在右寸內魚際下。虞曰。大杼亦足太陽脈。氣所發。在脊第一椎兩旁各一寸五分。太淵在手魚際間。應手動脈。則手太陰之脈氣所發也。

氣會三焦外一筋直兩乳內也。熱病在內者。取其會之氣穴也。

丁曰。氣會三焦外一筋直兩乳內者、膻中穴是也。此者是成會之穴所在也。楊曰。人臟腑筋骨髓血脈氣。此八者。皆有會合之穴。若熱病在於內。則於外取其所會之穴以去其疾也。季脅、章門穴也。三焦外一筋直兩乳內者、膻中穴也。余皆可知也。

四十六難曰。老人臥而不寐。少壯寐而不寤者。何也。然。經言少壯者。血氣盛。肌肉滑。氣道通。榮衛之行。不失於常。故晝日精、夜不寤。(別本有也字。與下文一例。)老人血氣衰。肌肉不滑。榮衛之道澀。故晝日不能精。夜不得寐也。故知老人不得寐也。

丁曰。天地交泰。日月曉昏。人之寤寐。皆相合也。少壯未損其榮衛。故寤寐與天地陰陽同度。是以晝日精強夜得其寐也。老者損瘁。故晝日不能精強。榮衛滯澀。所以夜不得寐也。是以晝日不精而夜不得寐也。楊曰。衛氣者、晝日行於陽。陽者。身體也。夜行於陰。陰者、腹內也。

人目開衛氣出則寤。入則寐。少壯者。衛氣行不失於常。故晝得安靜而夜得穩眠也。老者衛氣出入。不得應時。故晝不得安靜。夜不得寐也。精者靜。靜、安也。

四十七難曰。人面獨能耐寒者。何也。然。人頭者、諸陽之會也。諸陰脈皆至頭、胸中而還獨諸陽脈皆上至頭耳。故令面耐寒也。

丁曰。天地陰陽升降。各有始終。陽氣始於立春。終於立冬。陰氣始於立秋。終於立夏。其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此五節故以法象於頭。故面獨能耐寒。其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此五節法象人之足。亦不耐其寒。此之謂也。楊曰。接諸陰脈皆至頸、胸中而還。

蓋取諸陽盡會於頭面。諸陰至頭面者少。故以言之耳。經云。三百六十五脈。悉會於目。(按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云。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此所引有脫誤。)如此。則陰陽之脈皆至於面。不獨言陽脈自至於頭面也。

白話文:

[卷之四]

筋的會穴在陽陵泉。

丁先生說,陽陵泉是穴位的名稱,它在膝蓋下方一寸的外側,也就是小腿外側的骨頭邊緣。虞先生說,陽陵泉穴位於膝蓋下方凹陷的地方,是足少陽膽經的氣所發出的地方。

髓的會穴在絕骨。

丁先生說,髓會絕骨指的是骨頭的名稱,這個穴位在外踝(腳踝外側突出的骨頭)上方四寸處,也就是陽輔穴。虞先生說,絕骨就是陽輔穴,也是足少陽膽經的氣所發出的地方。

血的會穴在膈俞。

丁先生說,血會膈俞指的是穴位的名稱,它在第七胸椎下方兩旁,距離身體中線各一寸五分的位置。虞先生說,膈俞穴有兩個,位於脊椎第七胸椎下方兩側各一寸五分的地方,是足太陽膀胱經的氣所發出的地方。

骨的會穴在大杼,脈的會穴在太淵。

丁先生說,骨會大杼指的是穴位的名稱,它在後頸部第一胸椎兩側,距離身體中線各一寸五分的位置。脈會太淵穴,則在手掌大拇指側的魚際下方。虞先生說,大杼也是足太陽經的氣所發出的地方,位於脊椎第一胸椎兩旁各一寸五分的位置;太淵穴則在手掌大拇指側魚際的凹陷處,可以摸到脈搏跳動的地方,是手太陰肺經的氣所發出的地方。

氣的會穴在三焦之外,一條筋直通兩乳之間的位置。如果是熱病在內,就要取其氣的會穴來治療。

丁先生說,氣會三焦之外,一條筋直通兩乳之間的位置,指的是膻中穴,這裡是所有氣會合的地方。楊先生說,人體的臟腑、筋、骨、髓、血、脈、氣這八種,都有各自會合的穴位。如果熱病在身體內部,就要從外部取其會合的穴位來治療。脅肋部的章門穴,以及三焦之外一條筋直通兩乳之間的膻中穴,都是屬於氣會的穴位。其他穴位的道理也是一樣的。

《四十六難》提到,老人睡在床上卻無法入睡,而年輕人卻是睡著了又容易醒來,這是什麼原因呢?答案是,經書上說,年輕人血氣旺盛,肌肉光滑,氣道通暢,營衛之氣運行正常,不會有異常,所以白天精神好,晚上睡得沉。而老年人血氣衰退,肌肉不光滑,營衛之氣運行遲緩,所以白天沒有精神,晚上也難以入睡,這就是老人失眠的原因。

丁先生說,天地陰陽交替,日月有晨昏變化,人的清醒和睡眠,都是與之相應的。年輕人的營衛之氣沒有損耗,所以他們的清醒和睡眠,都與天地陰陽的變化同步,白天精神飽滿,晚上能好好睡覺。而老年人身體衰退,營衛之氣運行遲緩,白天沒有精神,晚上就無法入睡。所以說,白天沒有精神,晚上就會失眠。楊先生說,衛氣白天運行在身體表面,身體屬於陽;晚上運行在身體內部,腹內屬於陰。

人的眼睛張開,衛氣就散發出去,人就清醒;眼睛閉上,衛氣就收斂回來,人就入睡。年輕人衛氣的運行正常,所以白天精神好,晚上睡得穩。而老年人衛氣的出入不規律,所以白天沒有精神,晚上也睡不著。精神好則心境安寧,心境安寧就能安穩。

《四十七難》提到,為什麼只有臉部能夠耐寒?答案是,人的頭部是所有陽氣匯聚的地方,所有的陰經脈都到達頭部和胸腔,然後就返回;唯有所有的陽經脈都向上到達頭部,所以臉部能夠耐寒。

丁先生說,天地陰陽之氣的升降,都有各自的開始和結束。陽氣從立春開始,到立冬結束;陰氣從立秋開始,到立夏結束。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這五個節氣,就如同人頭部,所以臉部特別能夠耐寒。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這五個節氣,就如同人的足部,所以腳部不耐寒。這就是其中的道理。楊先生說,所有的陰經脈都到達頸部和胸腔,然後就返回。

這是因為所有的陽氣都匯聚在頭部和臉部,而到達頭部的陰經脈比較少,所以才這麼說。經書上說,人體有三百六十五條脈絡,都匯集到眼睛。(《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說: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都上行到臉部,然後進入空竅。這裡的引述有些遺漏。)這樣看來,陰陽經脈都到達臉部,而不僅僅是陽經脈到達頭部和臉部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