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九思

《難經集注》~ 卷之二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2)

1. 卷之二

假令色青。其脈浮澀而短。若大而緩為相勝。浮大而散。若小而滑為相生也。

呂曰。色青者、肝也。浮澀而短者、肺也。肺勝肝為賊邪。若大而緩。為脾脈也。肝勝脾。故言相勝也。浮大而散。心脈也。心為肝之子。若小而滑。腎脈也。腎為肝之母。肝為腎之子。子母相生。故為相生也。丁曰。經引肝之一臟。其脈當弦急。其色當青。即為順也。色青脈澀者、逆也。

脈若大而緩。是肝勝於脾也。其病甚。故云相勝。若脈浮大而散。若小而滑。是為相生也。

經言知一為下工。知二為中工。知三為上工。上工者十全九。中工者十全八。下工者十全六。此之謂也。

呂曰。五臟一病輒有五。今經載肝家一臟為例耳。解一臟為下工。解二臟為中工。(按史記正義引此文。二作三。)解五臟為上工。丁曰。上工者。謂全知色脈皮膚三法相生相勝本始。故治病十全其九。中工知二。謂不能全收。故治病十全得八。下工知一。謂不解明於全法。

一心治已病。故十全得六也。虞曰。工者。萬學萬全乃曰工也。凡為醫者。窮難經。察脈之浮沉臟腑虛實。通素問。知經脈往來。針之補瀉。窮本草。識藥之寒溫氣味所歸。全此三家。然後治病。可曰知三為上工也。醫不三世。不服其藥。謂非工也。素問曰。五臟之象。可以類推。

五臟相錯。可以意識。此可曰工也。

十四難曰。脈有損至。何謂也。然。至之脈。一呼再至曰平。

呂曰。平者。謂平調之脈也。丁曰。平者、無過之脈也。虞曰。人之呼吸。曰陰陽也。一呼一吸。謂之一息。經言一呼再至。一吸再至。謂之平脈也。人呼吸法陰陽。一息法一年。一息脈動四至。四至法四時。一呼脈行三寸法三陽。一吸脈行三寸法三陰。故曰平也。

三至曰離經。

呂曰。經言再至曰平。三至曰離經。不如經言也。其人必病。丁曰。謂加於陰之二倍。故曰離經。虞曰。經者、常也。謂脈離常經之所。細而言之。人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呼吸定息。脈行六寸。一日一夜。一萬三千五百息。脈行八百一十丈。乃為一周。後從始起之經再行。

令一呼脈三至。脈行四寸半。一吸三至。脈行四寸半。一息脈行九寸。三日一夜一萬三千五百息。脈行一千二百一十五丈。過於半脈。不在所起之經再起。故曰離經也。舉一例以擬之。如人一日周行百里。卻從初行之處再行。曰平。今一日卻一百五十里。過於五十里。不在周而復始之處再行。

故曰離經也。

四至曰奪精。

呂曰。其人短困奪精者。鼻目唇口精候色奪診見也。丁曰。謂加於陰四倍。故曰奪精。虞曰。平脈一息行六寸。今奪精之脈。一息行一尺二寸。此乃一日一夜息數。乃行兩日夜脈度數。尺寸脈。諸夫為數脈者、陽氣亂。況陽為病。頗亦狂言。顏色恍歡。(歡疑惚)呂氏言鼻目唇口精候色奪者非也。

白話文:

如果臉色呈現青色,脈象摸起來是浮澀且短促的,這是不好的現象。但如果脈象是洪大且和緩的,這就表示身體的脾氣較為旺盛,可以制約肝氣的過旺,這是好的。相反地,脈象如果是浮大且散亂的,這就表示心氣太旺,心是肝的子,這是好的;脈象如果是細小且滑順的,這就表示腎氣旺盛,腎是肝的母親,肝是腎的子,母子相生,這也是好的。

依照經脈的說法,肝臟有病時,脈象應該是弦急的,臉色應該是青色的,這樣才是順應身體的表現。如果臉色青,但脈象是澀的,這就表示身體狀況不好。

如果脈象摸起來洪大而和緩,表示肝氣旺盛,勝過脾氣,病情會比較嚴重,所以說是相勝。如果脈象是浮大且散亂,或是細小且滑順,這都表示身體的臟腑氣血相生,是比較好的情況。

經典上說,只懂一個臟腑的醫者是下等,懂兩個臟腑的是中等,懂三個臟腑的是上等。上等的醫生能治好十分之九的病人,中等的醫生能治好十分之八,下等的醫生只能治好十分之六。

有位呂先生說,五臟彼此之間都有影響,不是只有一個臟腑出問題。這裡只拿肝臟來舉例說明。只了解一個臟腑的醫生是下等,了解兩個臟腑的醫生是中等,了解五個臟腑的醫生是上等。(《史記正義》引用此處時,將“二”寫作“三”。)丁先生說,上等的醫生是能完全了解臉色、脈象和皮膚這三方面的相生相剋關係的根源,所以能治好十分之九的病人。中等的醫生只了解其中兩項,所以只能治好十分之八。下等的醫生只懂一項,不了解整體的情況。

有些醫生只專注於治療已經發生的疾病,所以能治好十分之六的病人。虞先生說,真正的醫生應該是學識淵博,樣樣精通的。凡是當醫生的,必須深入研究《難經》,仔細觀察脈象的浮沉和臟腑的虛實;還要精通《素問》,了解經脈的運行和針灸的補瀉;更要鑽研本草,認識藥物的寒熱屬性和氣味歸經。能做到這三方面的醫生,才能算是上等的醫生。民間有句俗語說“不經三代,不服其藥”,意思是說要累積三代人的醫學經驗才能放心使用。 《素問》也說,可以從五臟的表象來推知內在的變化,也可以意識到五臟之間相互影響。能做到這些,才能稱得上是好的醫生。

《十四難》提到,脈有損和至,這是什麼意思呢?《難經》回答說,所謂“至”的脈象,是指呼吸一次,脈搏跳動兩次,這樣就是正常的。

呂先生說,所謂“平”,是指脈象平和正常的。丁先生說,“平”是指脈象沒有過與不及的。虞先生說,人的呼吸是陰陽的表現。一呼一吸算作一息。經文說,一呼脈搏跳動兩次,一吸脈搏跳動兩次,這就是正常的脈象。人呼吸的規律符合陰陽,一息的時間相當於一年,一息脈搏跳動四次,對應四季。一呼時,脈搏在體表行走三寸,對應三陽,一吸時,脈搏在體內行走三寸,對應三陰,所以說這是正常的。

脈搏一呼跳三次,就表示脈象已經離開正常的軌道。

呂先生說,經文說一呼跳兩次是正常,跳三次就是不正常,這個說法不符合經文的本意,這樣的人一定是有病。丁先生說,脈搏一呼跳三次,是陰氣增加了一倍,所以說離開了正常的軌道。虞先生說,所謂經,就是常規的意思。脈象離開了常規的路徑。具體來說,人一呼脈搏在體表行走三寸,一吸脈搏在體內行走三寸,一呼一吸之間,脈搏行走六寸。一天一夜有一萬三千五百息,脈搏行走八百一十丈,然後再次從頭開始循環。現在如果一呼脈搏跳三次,脈搏行走四寸半,一吸脈搏跳三次,脈搏行走四寸半,一息脈搏行走九寸。那麼一天一夜一萬三千五百息,脈搏行走一千二百一十五丈,超過了正常脈搏的行走範圍,無法回到原來的起點再次循環,所以說離開了正常的軌道。舉個例子來說,如果一個人一天走一百里,然後回到原點重新開始走,這就是正常的。如果一天卻走了 一百五十里,多了五十里,無法回到原點重新開始走,就叫做離開了正常的軌道。

脈搏一呼跳四次,表示身體精氣已經耗損。

呂先生說,這樣的人會感到虛弱、疲憊,精氣耗損的表現會出現在鼻、眼睛、嘴唇和口部。丁先生說,脈搏一呼跳四次,表示陰氣增加了四倍,所以說精氣耗損。虞先生說,正常脈搏一息行走六寸,而精氣耗損的脈象一息行走一尺二寸。按照一天一夜的呼吸次數來計算,脈搏行走的距離相當於平常兩天的量。出現這種脈象的人,陽氣混亂,而陽氣是疾病的根本,有可能會出現精神錯亂,說胡話,臉色恍惚,甚至神情不穩定。呂先生說的精氣耗損會表現在鼻、眼睛、嘴唇和口部,這個說法是不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