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九思

《難經集注》~ 卷之五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 (1)

1. 卷之五

六十四難曰。十變又言陰井木。陽井金。陰滎火。陽滎水。陰俞土。陽俞木。陰經金。陽經火。陰合水。陽合土。陰陽皆不同。其意何也。然。是剛柔之事也。陰井乙木。陽井庚金。陽井庚。庚者乙之剛也。陰井乙。乙者、庾之柔也。乙為木。故言陰井木也。庚為金。故言陽井金也。余皆仿此。

白話文:

《六十四難》中說,人的身體穴位有十種分類,分別是:

  • 陰井:屬木
  • 陽井:屬金
  • 陰滎:屬火
  • 陽滎:屬水
  • 陰俞:屬土
  • 陽俞:屬木
  • 陰經:屬金
  • 陽經:屬火
  • 陰合:屬水
  • 陽合:屬土

為什麼陰陽屬性不同呢?因為這是剛柔相濟的道理。

  • 陰井屬乙木,陽井屬庚金。庚是乙的陽剛之氣,乙是庚的陰柔之氣。乙為木,所以陰井屬木。庚為金,所以陽井屬金。
  • 其餘的分類也以此類推。

丁曰。經言剛柔者。謂陰井木。陽井金。庚金為剛。乙木為柔。陰滎火。陽滎水。壬水為剛。丁火為柔。陰俞土。陽俞木。甲木為剛。己土為柔。陰經金。陽經火。丙火為剛。辛金為柔。陰合水。陽合土。戊土為剛。癸水為柔。

白話文:

丁先生說:經書上所說的「剛柔」,是指:

  • 陰井之木:柔
  • 陽井之金:剛
  • 陰滎之火:柔
  • 陽滎之水:剛
  • 陰俞之土:柔
  • 陽俞之木:剛
  • 陰經之金:柔
  • 陽經之火:剛
  • 陰合之水:柔
  • 陽合之土:剛

楊曰。五臟皆為陰。陰井為木。滎為火。俞為土。經為金。合為水。六腑為陽。陽井為金。滎為水。俞為木。經為火。合為土。以陰井木配陽井金。是陰陽夫婦之義。故云乙為庚之柔。庚為乙之剛。余並如此也。虞曰。所克者為妻。謂孤陽不生。孤陰不長。故井滎亦名。夫婦剛柔相因而成也。

六十五難曰。經言所出為井。所入為合。其法奈何。

楊曰。奈何猶如何也。

白話文:

楊上善說:五臟屬陰。陰井屬木,滎屬火,俞屬土,經屬金,合屬水。六腑屬陽。陽井屬金,滎屬水,俞屬木,經屬火,合屬土。以陰井之木配陽井之金,這就是陰陽夫婦的道理。所以說乙木是庚金的妻子(柔),庚金是乙木的丈夫(剛)。其他五行配對也都是這樣。虞世基說:被克的一方為妻子。因為孤陽無法獨自生長,孤陰也無法獨自繁殖。所以井和滎也叫夫婦,剛和柔相互配合才能生成。

然。所出為井。井者東方春也。萬物之始生。故言所出為井也。所入為合。合者、北方冬也。陽氣入臟。故言所入為合也。

白話文:

所以,所生的位置為井。井代表東方春季,萬物開始生長。因此說所生的位置為井。所入的位置為合。合代表北方冬季,陽氣進入臟腑。所以說所入的位置為合。

丁曰。人之陽氣。隨四時而出入。故春氣在井。夏在滎。秋在經。冬在合。其所取氣穴。皆隨四時而刺之也。

楊曰。春夏主生養。故陽氣在外。秋冬主收藏。故陽氣在內。人亦法之。

六十六難曰。經言肺之原。出於太淵。

白話文:

丁說:人體的陽氣隨著四季的變化而進出。所以春季的陽氣在井穴,夏季在滎穴,秋季在經穴,冬季在合穴。取穴時,都應該隨著四季的變化來針刺。

楊說:春夏季節主生長,所以陽氣在體外;秋冬季節主收藏,所以陽氣在體內。人體也遵循這個規律。

《難經》說:經脈記載,肺經的起始點在太淵穴。

丁曰。在右手掌後。魚際下。是脈之大會。故云肺之原。出於太淵。楊曰。穴在掌後是也。虞曰。針經言。五臟有俞無原。原與俞共一穴所出。難經又言。五臟有原所出。乃亦針經中俞穴也。兩義皆通也。

白話文:

丁氏說:這個穴位在右手掌的後方,魚際穴下方,是脈絡聚集的地方,因此稱作肺的原穴,起源於太淵穴。楊氏說:此穴確實在手掌後方。虞氏說:根據針灸經的記載,五臟有俞穴但沒有原穴。原穴和俞穴是從同一個穴位產生。不過,《難經》又提到,五臟有原穴,那也是針灸經中所說的俞穴。這兩種說法都能成立。

心之原。出於大陵。

丁曰。在掌後兩筋間陷中。此是心包絡之原也。虞曰。在掌後兩骨間。

肝之原。出於太衝。

虞曰。在足大指本節後二寸是。又曰。足大指本節後二寸或一寸半是也。

脾之原出於太白。

丁曰。在足內側核骨下。

腎之原。出於太谿。

丁曰。在足內踝後跟骨間是也。

少陰之原。出於兌骨。

白話文:

心臟的原點位於大陵穴,在手掌後兩筋之間的凹陷處,這是心包絡的原點。肝臟的原點位於太衝穴,在腳大拇指第一節後方二寸處。脾臟的原點位於太白穴,在腳內側脛骨下。腎臟的原點位於太谿穴,在腳內踝後跟骨之間。少陰經的原點位於兌骨。

丁曰。神門穴是也。此是真心之脈也。楊曰。此皆五臟俞也。所以五臟皆以俞為原。少陰真心脈也。亦有原在掌後兌骨端陷者中。一名神門。一名中都。前云心之原出於大陵者。是心胞絡脈也。凡云心病者。皆在心包絡脈矣。真心不病。故無俞。今有原者。外經之病。不治內臟也。

白話文:

丁先生說:「神門穴就是如此。這是真心(心包絡)的經脈。」

楊先生說:「這些都是五臟的俞穴。所以五臟都以俞穴為根源。」

少陰經是真心(心包絡)的經脈。它也有一個根源位在手掌背側,兌骨末端凹陷處。這個穴位有兩個名稱,一個叫神門,一個叫中都。

前面所說的「心的根源出於大陵穴」,那是指心胞絡脈。凡是說有「心病」的,都指心包絡經脈發生了問題。真正的真心(心臟)不會生病,所以沒有俞穴。現在有根源的俞穴,表示是外經的疾病,而非內臟的疾病,所以不用治療內臟。

膽之原出於丘墟。

丁曰。在足外踝下微前是也。楊曰。足內踝後微前也。

胃之原。出於衝陽。

丁曰。在足跗上五寸骨間動脈是也。

三焦之原。出於陽池。

丁曰。在手小指次指本節後陷中是也。楊曰。手表腕上也。

膀胱之原。出於京骨。

丁楊曰。在足外側大骨下赤白肉際。

大腸之原出於合谷。

丁曰。在大指次指間虎口內。楊曰。手大指岐骨間。

小腸之原出於腕骨。

白話文:

膽經的起始點在足外踝下方微微前方,胃經的起始點在足背上五寸骨之間的動脈處,三焦經的起始點在小指和無名指指根後方的凹陷處,膀胱經的起始點在足外側大骨下方紅色和白色肉交界處,大腸經的起始點在拇指和食指之間的虎口內,小腸經的起始點在手腕骨處。

丁曰。在小指腕骨內。楊曰。在手腕陷中。指腕者。誤也。虞曰。以上十二經。皆配之五行。其五行行勝之年。於王前先瀉其原。不足之年。先補其原。即此原也。

白話文:

丁:「(原穴)在小指的腕骨內側。」

楊:「(原穴)在手腕的內凹處。」

指腕這個說法是錯的。

虞:「以上十二條經脈,都對應著五行。當五行相勝的年份,應在君主面前先瀉出內熱(即瀉其原)。當五行不足的年份,應先補充內熱(即補其原)。這裡的『原』就是指這個。」

十二經皆以俞為原者。何也。然。五臟俞者。三焦之所行。氣之所留止也。三焦所行之俞為原者。何也。然臍下腎間動氣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經之根本也。故名曰原。三焦者、原氣之別使也。主通行三氣。經歷於五臟六腑。原者、三焦之尊號也。故所止輒為原。五臟六腑之有病者。取其原也。

白話文:

所有經絡(十二經絡)都以「俞穴」為根本。為什麼?因為五臟俞穴是三焦氣血運行和停留的地方。三焦所行經絡的俞穴成為根本的原因是什麼?因為臍下腎間的動氣是人命之本,也是十二經脈的根本,因此稱之為「原」。三焦是原氣的使者,負責通行三氣,遍佈五臟六腑。「原」是三焦的尊稱,所以俞穴就稱之為「原」。五臟六腑若有疾病,就要找出其根本(俞穴)進行治療。

楊曰。齊下腎間動氣者。丹田也。丹田者、人之根本也。精神之所藏。五氣之根元。太子之腑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主月水。以生養子息。合和陰陽之門戶也。在齊下三寸。方圓四寸。附著脊脈兩腎之根。其中央黃。左青。右白。上赤。下黑。三寸法三才。四寸法四時。五色法五行。

白話文:

楊元隱說:位置在肚臍下方腎臟之間會產生氣的部位,就是丹田。丹田是人體的根本,是精神存放的地方,五臟之氣的根源,是大君主統領的腑臟。對男性來說,它儲藏精液;對女性來說,它掌控月經,孕育和養育子女。它是陰陽結合的門戶,位於肚臍下方三寸,方圓四寸,依附在脊椎兩側腎臟的根部。它的中央是黃色的,左邊是青色的,右邊是白色的,上面是紅色的,下面是黑色的。三寸代表「三才」(天、地、人),四寸代表「四時」(春、夏、秋、冬),五種顏色代表「五行」(木、火、土、金、水)。

兩腎之間。名曰大海。一名溺水。中有神龜。呼吸元氣流行。則為風雨。通氣四肢。無所不至也。腎者、分為日月之精。虛無之氣。人之根本也。齊者、人之命也。分為一名太中極。一名太涃。一名崑崙。一名持樞。一名五城。五城有真人。即五帝也。五城之外有八使者。即八卦神也。

白話文:

在兩腎之間,有一個稱為「大海」或「溺水」的地方。其中有一隻神龜,負責呼吸元氣,讓其在體內循環。元氣化生為風雨,通過氣機的運行到達四肢,無處不至。

腎臟的功能是分出太陽和月亮的精氣,以及構成身體的虛無之氣。它們是人體的根本。

齊全健全的腎臟,是人的生命之源。它還有以下別名:太中極、太涃、崑崙、持樞、五城。五城之內有真人居住,他們就是五帝。五城之外有八個使者,他們就是八卦中的諸神。

八使者。並太一為九卿。八卦之外有十二樓。樓有十二子也。並三焦神為二十七大夫。又並四肢神為八十一元士。齊中央名太一君之侯王。王天大將軍。特進侯。主人身中萬二千神也。郊在頭上腦戶中。廟在項後頂上。社在脾左端。稷在大腸窮。風伯在八門。八門在齊旁。雨師在小腸窮。

白話文:

八位使者,再加上太一,共為九卿。八卦之外,還有十二樓。樓上有十二位兒子。再加上三焦之神,共為二十七位大夫。此外,還有四肢之神,共為八十一位元士。中央的位置,名叫太一君,是侯王。天帝的大將軍,特進侯。他主管著人體內的一萬二千位神祇。太一君的宮殿在頭頂的腦戶中。太一君的廟宇在後頸的頂骨上。太一君的社稷在脾臟的左側。太一君的稷神在大腸的末端。風伯在八門。八門在脾臟的旁邊。雨師在小腸的末端。

四瀆雲氣在崑崙。弱水在胞中。所以備言此者。欲明腎為人生之本焉。故知丹田者。性命之本也。道士思神。比邱坐禪。皆行心氣於臍下者。良為此也。故云原者。三焦之尊號也。三焦合氣於腎故也。虞曰。在天則三元五運相因而成。在人則三焦五臟相因而成也。素問曰。其氣三。

白話文:

崑崙山中藏著四瀆的雲氣,而弱水則存在於胞宮之中。之所以詳細說明這些,就是要表明腎臟是人體的根本。因此,懂得丹田的人,就知道它是生命和性命的根本。道士們打坐,僧侶們靜坐,都是為了讓心氣行於臍下,這也是很重要的原因。因此,「原」被稱為三焦的尊稱,這是因為三焦的氣與腎臟相通的緣故。虞氏說:在天上,三元五運相繼而生;在人體中,三焦五臟也相繼而生。《素問》中說:它的氣有三次變化。

其生五。此之謂也。啟玄子曰。人之所存。秉五行之運用。徵其本始。從三氣以生成。此則天地之原氣也。故五臟六腑有病皆取其原也。丁曰。三焦者、是十二經根本。是生氣之原也。為臣使之官。宣行榮衛。所以在陽經輒有其原也。

白話文:

人體的誕生是由五臟的生成所構成。啟玄子說,人體的存在是由五行運作所控制,這些五行從根本上來講是由三種氣體(精、氣、神)生成。三種氣體是天地萬物的本源之氣。因此,五臟六腑的疾病都可以從三氣的根本上找到原因。丁師說:三焦是十二條經絡的根本,是產生生命之氣的來源。三焦是人體的輔助器官,負責運送氣血,所以陽經疾病往往可以從三焦找到根源。

2. 井滎俞經合圖

(此圖明其經絡始終五臟六腑之原。)

白話文:

這張圖表明了經絡的起始和終止,以及五臟六腑的根源。

手厥陰心包絡之經。起於中衝穴。在手中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葉是也。終於天池穴。在腋下乳後一寸。著脅肋間是也。

白話文:

手厥陰心包絡經。起始於中衝穴,位於中指指尖。距離指甲根部,形狀像韭葉。終於天池穴,位於腋下,乳房後方一寸,靠近胸肋之間。

手太陰肺之經。起於少商穴。在手大指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是也。終於中府穴。在雲門下一寸乳上三肋間是也。

白話文:

肺經(手太陰肺經)起點於少商穴,位於大拇指內側,距離指甲角如韭葉般寬。終點於中府穴,位於鎖骨下方一寸,乳房上方第三肋間。

手陽明大腸之經起於商陽穴。在手大指次指之側。去爪甲角如韭葉是也。終於迎香穴。在鼻孔旁禾髎上是也。

手太陽小腸之經。起於少澤穴。在手小指之端。去爪甲下一分是也。終於聽宮穴。在耳內珠子上是也。

手少陽三焦之經。起於關衝穴。在手小指次指之側。去爪甲角如韭葉是也。終於耳門穴。在耳前起肉缺者是也。

手少陰真心之經。起於少衝穴。在手小指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是也。終於極泉穴。在腋下筋間動脈是也。

白話文:

手陽明大腸經從商陽穴開始,位於食指側邊指甲角附近,就像韭菜葉一樣;最後到達迎香穴,在鼻孔旁邊,禾髎穴上方。

手太陽小腸經從少澤穴開始,位於小指末端,指甲下方約一寸;最後到達聽宮穴,在耳內珠子上。

手少陽三焦經從關衝穴開始,位於小指側邊指甲角附近,就像韭菜葉一樣;最後到達耳門穴,在耳前靠近肉的凹陷處。

手少陰心經從少衝穴開始,位於小指內側指甲角附近,就像韭菜葉一樣;最後到達極泉穴,位於腋窩下筋與動脈之間。

靈樞經曰。少陰獨無俞者不病乎。言外經病而臟不病也。是治外不治內也。故少陰真心應君火之位。故不治內而治外也。

白話文:

《靈樞經》上說,少陰經獨自沒有俞穴,難道不會生病嗎?這句話的意思是,只有外經生病而內臟沒有生病時,纔不治內臟。所以少陰心經是君火所在的位置,因此,只要治療外經,就不需要治療內臟。

足厥陰肝之經。起於大敦穴。在足大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葉是也。終於期門穴。在不容旁一寸五分二肋端是也。

白話文:

足厥陰肝經。從大敦穴開始。位於足大拇指的頂端,距離指甲邊緣,像是韭葉的寬度。止於期門穴。在肋骨兩端,距離腋窩旁約一寸五分。

足陽明胃之經。起於厲兌穴。在足大指次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葉是也。終於頭維穴。在面五行額角髮際本神旁一寸五分是也。

白話文:

足陽明胃經:

起始於厲兌穴。位於足部大拇指和食指的頂端,距離指甲角的距離如同韭菜葉寬度。

止於頭維穴。位於額頭正中間髮際線本神穴旁 1.5 寸處。

足太陽膀胱之經。起於睛明穴。在目內眥淚孔邊是也。終於至陰穴。在足小指外側去爪甲角如韭葉是也。

足少陰腎之經。起於湧泉穴。在足心陷中。屈足卷指宛宛中是也。終於俞府穴。在璇璣旁二寸巨骨下是也。

足少陽膽之經。起於竅陰穴。在足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葉是也。終於瞳子髎穴。在目外眥五分是也。

白話文:

足太陽膀胱經從睛明穴開始,位於眼角內側的淚孔旁,一路延伸至足小指外側的至陰穴,這個穴位距離指甲角的距離約等於韭菜葉的長度。

足少陰腎經從湧泉穴開始,位於腳心凹陷處,屈腳捲指時會出現的凹陷處,一路延伸至俞府穴,這個穴位位於璇璣穴旁二寸,巨骨之下。

足少陽膽經從竅陰穴開始,位於腳小指第二個指節末端,距離指甲角的距離約等於韭菜葉的長度,一路延伸至瞳子髎穴,這個穴位位於眼角外側五分處。

足太陰脾之經。起於隱白穴。在足大指內側之間。去爪甲角如韭葉是也。終於大包穴。在淵腋下三寸九肋間是也。

六十七難曰。五臟募皆在陰。而俞在陽者。何謂也。然。陰病行陽。陽病行陰。放令募在陰。俞在陽。

白話文:

脾經

脾經的起點是隱白穴,位於足大拇指內側,離指甲角約一根韭菜葉的距離。

脾經的終點是大包穴,位於腋下三寸,第九肋骨間隙。

丁曰。人背為陽。腹為陰。是言五臟俞皆在陽者。背俞也。故肺俞二穴。在第三椎下兩旁。相去同身寸之一寸五分是也。心俞二穴。在第五椎下兩旁、相去同身寸之一寸五分是也。肝俞二穴。在第九椎下兩旁。相去同身寸之一寸五分是也。脾俞二穴。在第十一椎下兩旁。相去同身寸之一寸五分是也。

白話文:

丁氏說:人的背部屬陽,腹部屬陰。這裡所說的五臟的俞穴,都在陽側,即位於背部。所以:

  • 肺俞穴:位於第三椎下兩側,相距一寸一寸五分。
  • 心俞穴:位於第五椎下兩側,相距一寸一寸五分。
  • 肝俞穴:位於第九椎下兩側,相距一寸一寸五分。
  • 脾俞穴:位於第十一椎下兩側,相距一寸一寸五分。

腎俞二穴。在第十四椎下兩旁。相去同身寸之一寸五分是也。肺之募。中府二穴。在雲門下一寸乳上三肋間是也。心之募。巨闕一穴。在鳩尾下一寸是也。脾之募。章門二穴。在季脅下直齊是也。肝之募。期門二穴。在不容兩旁一寸五分是也。腎之募。京門二穴。在腰中季脅本是也。

白話文:

**腎俞穴:**位於第十四椎骨下方的兩側,左右相距約身寸之一寸五分。為肺的募穴。

中府穴: 位於雲門穴下方一寸,乳頭上方,第三肋間。為肺的募穴。

巨闕穴: 位於鳩尾穴下方一寸。為心的募穴。

章門穴: 位於季脅下方,與肚臍正對。為脾的募穴。

期門穴: 位於不容穴的兩側,外距一寸五分。為肝的募穴。

京門穴: 位於腰部的季脅部位。為腎的募穴。

楊曰。腹為陰。五臟之募皆在腹。故云募皆在陰。背為陽。五臟之俞皆在背。故云俞皆在陽。內臟有病。則出行於陽。陽俞在背也。外體有病。則入行於陰。陰募在腹也。故針法云。從陽引陰。從陰引陽。此之謂也。

白話文:

楊氏說:腹屬陰,五臟的募穴都在腹上。所以說募穴都在陰。背屬陽,五臟的俞穴都在背上。所以說俞穴都在陽。內臟有病,就會表現於陽,陽俞穴在背上。外體有病,就會轉入陰,陰募穴在腹上。因此,針法說:「從陽引陰,從陰引陽。」說的正是這個道理。

六十八難曰。五臟六腑。各有井滎俞經合。皆何所主。然。經言所出為井。所流為滎。所注為俞。所行為經。所應為合。井主心下滿。

白話文:

《靈樞經·六十八難》說:五臟六腑各有井穴、滎穴、俞穴、經穴、合穴。它們分別主治什麼呢?經書上說:井穴主心下脹滿。

呂曰。井者木。木者肝。肝主滿也。虞曰。井法木以應肝脾。位在心下。今邪在肝。肝乘脾。故心下滿。今治之於井。不令木乘土也。

滎主身熱。

白話文:

呂氏說:井穴歸屬木行。木行屬肝。肝臟主管脹滿。虞氏說:井穴定法以木行來對應肝與脾。井穴的位置在心下。現在病邪在肝,肝氣剋制脾氣。所以導致心下脹滿。現在要治療心下脹滿,就從井穴下手。不讓木行(肝氣)剋制土行(脾氣)。

呂曰。滎者火。火者心。心主身熱也。虞曰。滎為火以法心。肺屬金。外主皮毛。今心火灼於肺金。故身熱。謂邪在心也。故治之於滎。不令火乘金。則身熱必愈也。

俞主體重節痛。

白話文:

呂氏說:滎穴屬火,火與心相應,心主宰人體的熱度。虞氏說:滎穴屬火,以五行相剋的原則與肺相配。肺屬金,主宰皮毛。現在心火灼傷了肺金,所以身體發熱,這是邪氣在心臟引起的。所以治療時要針對滎穴,這樣才能阻止心火乘勝攻擊肺金,自然身體發熱的症狀就會好轉。

呂曰。俞者土。土者脾。脾主體重也。虞曰。俞者。法土應脾。今邪在土。土必刑水。水者腎。腎主骨。故病則節痛。邪在土。土自病則體重。宜治於俞穴。

經主喘咳寒熱。

白話文:

呂氏說:俞穴屬於土。土對應於脾。脾主掌身體重量。虞氏說:俞穴的法則遵循土應於脾。現在邪氣在土,土必定刑剋水。水對應於腎。腎主掌骨骼。所以疾病會導致關節疼痛。邪氣在土,土自身病變,就會導致身體沉重。應當治療俞穴。

呂曰。經者金。金主肺。肺主寒熱也。虞曰。經法金應肺。今邪在經。則肺為病。得寒則咳。得熱則喘。今邪在金。金必刑木。木者肝。肝在志為怒。怒則氣逆乘肺。故喘。何以然。謂肝之支別。從肝別貫膈上注肺。脈要精微論曰。血在脅下。令人喘逆。此之謂也。治之於經。則金不刑于木矣。

合主逆氣而泄。

白話文:

呂某說:金經絡和肺有關。肺掌管寒熱。虞某說:金經絡應合肺。現在邪氣在經絡上,所以肺部生病。遇上寒邪就咳嗽,遇上熱邪就喘息。現在邪氣在金經絡,金經絡一定會刑剋木經絡。木經絡是肝,肝在情緒上表現為憤怒。憤怒就會導致氣往上衝,衝到肺部。因此喘息。為什麼會這樣?因為肝臟的支脈,從肝臟分出貫穿橫膈膜,向上注入肺部。脈要精微論中說:「血液在脅肋下方,就會讓人喘不過氣。」就是這個道理。在經絡上治療,金經絡就不會刑剋木經絡了。

呂曰。合者水。水主腎。腎主泄也。虞曰。合法水應腎。腎氣不足。傷於衝脈。則氣逆而裡急。腎主開竅於二陰。腎氣不禁。故泄注。邪在水。水必乘火。火者心。法不受病。肝木為心火之母。為腎水之子,一憂母受邪。二憂子被刑。肝在志為怒。憂則怒。怒則氣逆。故也。

白話文:

呂姓醫師說:合,指的是水。水主宰著腎臟。腎臟主宰著排泄。虞姓醫師說:根據五行相生原理,水應屬腎。腎氣不足,導致衝脈受損。氣就會逆行,導致腹瀉。腎臟主宰著兩陰的開竅。腎氣無法約束,所以會拉肚子。病邪在水,水必定會影響到火。火指的是心臟。根據五行相生原理,心臟不會受影響。肝臟是心火之母,也是腎水之子。一是擔心母親染病,二是擔心兒子受罰。肝臟在情緒方面主宰著憤怒。憂愁就會憤怒,憤怒就會導致氣逆。所以。

此五行更相乘克。故病有異同。今治之於合。不令。水乘火。則肝木不憂。故氣逆止。邪不在腎。則無注泄。以上井滎俞經合。法五行應五臟。邪湊其中。故主病如是。善診者審而行之。則知自病。或相乘虛則補之。實則瀉之。

此五臟六腑。其井滎俞經合所主病也。

白話文:

這五種元素互相滋生剋制。因此,疾病有不同表現。現在治療這些疾病,讓它們協調平衡。不讓水剋制火,則肝木就不受影響。因此,氣逆就會停止。病邪不在腎臟,則不會有泄瀉。上面提到的井、滎、俞、經、合等穴位,按照五行對應五臟。病邪侵犯其中,所以治療時針對相應疾病。善於診斷的人慎重地運用這些穴位,就能夠瞭解患者的自身疾病。或者,如果相剋的一方虛弱,就補充它;如果相生的一方過剩,就瀉出它。

丁曰。此是五臟井滎俞經合也。經言井主心下滿者為肝病。即逆滿。當取其諸井以主其心下滿也。滎主身熱者。滎者、火也。故身熱。當取其諸滎以主其熱也。俞主體重節痛。俞者、土也。故令體重節痛。當取其諸俞以主其體重節痛也。經主喘咳寒熱。經者、金也。故喘咳而發寒熱。

白話文:

丁說:這是五臟井、滎、俞經脈的交會部位。經文記載:井主心下滿脹,這是肝臟疾病的表現,也就是逆滿。因此,應該選擇井穴來治療心下滿脹。滎主身體發熱,因為滎穴屬火,所以會導致身體發熱。因此,應該選擇滎穴來治療發熱。俞主身體沉重、關節疼痛,因為俞穴屬土,所以會導致身體沉重、關節疼痛。因此,應該選擇俞穴來治療身體沉重、關節疼痛。經主喘咳、寒熱,因為經穴屬金,所以會導致喘咳和發寒發熱。

當取其諸經以主其喘咳寒熱也。合主逆氣而泄。合為水。水主泄。當取其諸合以主逆氣而泄也。虞曰。以上井滎俞經合之生病。各依其時而調治之。謂四時之邪。各湊滎俞中留止也。

白話文:

根據諸經絡的穴位,來治療喘咳、寒熱的症狀。

合穴主治逆氣並幫助排泄。合穴歸屬於水,水主排泄。所以應該根據諸合穴來治療逆氣並幫助排泄。

虞氏說:前面提到井、滎、俞、經、合穴的病症,要根據各個時節來進行調理。也就是說,四季的邪氣會各自集中在滎、俞穴中停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