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九思

《難經集注》~ 卷之五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 (2)

1. 用針補瀉第十三(凡十三首)

六十九難曰。經言虛者補之。實者瀉之。不實不虛。以經取之。何謂也。然。虛者補其母。實者瀉其子。當先補之。然後瀉之。不實不虛。以經取之者。是正經自生病。不中他邪也。當自取其經。故言以經取之。

白話文:

古籍中說:「如果是虛證,就要用補的方法來治療;如果是實證,就要用瀉的方法來治療。」但是,如果既不是虛證也不是實證,我們該如何治療呢?這時,我們可以使用「取經」的方法。

所謂「取經」,就是指用患者的身體狀況作為依據,選擇與其正經相應的穴位進行治療。比如,虛證的人,我們可以補其母經的穴位;實證的人,我們可以瀉其子經的穴位。一般情況下,對於虛證,我們先補其母經,再瀉其子經;對於實證,我們先瀉其子經,再補其母經。

之所以要先補後瀉,是因為正經自身生病了,不一定是因為外邪入侵造成的。因此,我們需要根據患者的正經脈絡來選擇治療方法,這就是「取經」的原理。

丁曰。此經先立井滎俞經合配象五行。即以十二經中各有子母。遞相生養。然後言用針補瀉之法也。假令足厥陰肝之絡中虛。即補其足厥陰經合。是母也。實即瀉足厥陰經滎。是子也。如無他邪。即當自取其經。故言以經取之也。楊曰。春得腎脈為虛邪。是腎虛不能傳氣於肝。

白話文:

丁氏說:這部經書首先建立了井、滎、俞、經合與五行配對的理論。然後在十二經脈中,每個經脈都有子母,互相生養。接著再講究針灸補瀉的方法。例如,足厥陰肝經的絡脈虛弱,就補足厥陰經的經合,這是母脈。實證時則瀉足厥陰經的榮脈,這是子脈。如果沒有其他邪氣,就應該用自己經脈內的穴位來治療,所以說「以經取之」。楊氏說:春季有腎脈虛弱的邪氣,這是因為腎虛弱,無法將氣傳輸給肝臟。

故補腎。腎有病則傳之於肝。肝為腎子。故曰補其母也。春得心脈為實邪。是心氣盛實。逆來乘肝。故瀉心。心平則肝氣通。肝為心母。故曰瀉其子也。不實不虛。是諸臟不相乘也。春得弦多及但弦者。皆是肝臟自病也。則自於足厥陰少陽之經而補瀉焉。當經有金木水火土。

隨時而取之也。

白話文:

因此補腎。腎臟有病就會傳染到肝臟。肝臟是腎臟的兒子。所以說補腎就是補肝。春天如果心脈感到實邪,也就是心氣太旺盛,會逆行侵犯肝臟。所以要瀉心。心氣平和,肝氣才會通暢。肝臟是心臟的母親。所以說瀉心就是瀉肝。不實不虛,表示各臟器之間沒有互相侵犯。春天如果脈象多弦或只有弦脈,都是肝臟自身有病。就需要從足厥陰少陽經來調理。足厥陰少陽經有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

七十難曰。經言春夏刺淺。秋冬刺深者。何謂也。然。春夏者。陽氣在上。人氣亦在上。故當淺取之。秋冬者。陽氣在下。人氣亦在下。故當深取之。

白話文:

七十難說:中醫經典中記載,在春夏時節針刺要淺,而在秋冬時節針刺要深。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春夏時節,陽氣上升,人體氣血也聚集在上部,所以針刺時應淺入。而秋冬時節,陽氣下降,人體氣血也聚集在下部,所以針刺時應深入。

丁曰。春夏刺淺。秋冬刺深者。經言春夏剌井滎。從肌肉淺薄之處。秋冬刺經合。從肌肉深厚之處。此是因時隨所在刺之也。楊曰。經言春氣在毫毛。夏氣在皮膚。秋氣在分肉。冬氣在筋骨。此四時之氣也。其四時受病。亦各隨正氣之深淺。故用針者治病。各依四時氣之深淺而取之也。

白話文:

丁(道周)說:春天和夏天時針刺要淺,秋天和冬天時針刺要深。經書上說,春天和夏天時針刺井穴和滎穴,這些穴位位於肌肉較淺薄的地方;秋天和冬天時針刺經穴和合穴,這些穴位位於肌肉較深厚的地方。這是因為針灸時要順應季節和穴位的深淺。

楊(上善)說:經書上說,春天之氣在毫毛,夏天之氣在皮膚,秋天之氣在分肉,冬天之氣在筋骨。這四種是四季之氣。不同季節會患上不同的病症,而病症的深淺也會隨著正氣的深淺而變化。因此,針灸治療疾病時,應根據四季之氣的深淺來選擇針刺穴位。

春夏各致一陰。秋冬各致一陽者。何謂也。然。春夏溫必致一陰者。初下針。沉之。至腎肝之部。得氣引持之。陰也。

白話文:

春秋各自產生一陰。秋冬各自產生一陽,這是什麼意思呢?春天和夏天溫熱必定產生一陰,這指的是針灸初次下針時,針要刺得深,刺到腎臟和肝臟的部位,取得氣並且引導它,這就是陰。

虞曰。經言春夏養陽。言取一陰之氣以養於陽。慮成孤陽。致者、都也。及也。言到於腎肝。引持一陰之氣。肝腎乃陰也。

秋冬寒必致一陽者。初內針。淺而浮之。至心肺之部。得氣推內之。陽也。

白話文:

《素問》說:春天和夏天要保養陽氣,意思是從陰中抽取一點陰氣來滋養陽氣。擔心陽氣孤獨無根,會導緻死亡。及者,都也,到達腎肝的意思。引持一陰之氣,肝腎是陰。

虞曰。經言秋冬養陰。言至陰用事。無陽氣以養其陰。故取一陽之氣以養於陰。免成孤陰也。心肺。乃陽也。故言至心肺之部也。

是謂春夏必致一陰。秋冬必致一陽。

白話文:

虞氏說:經書上說,秋冬季節要養陰。這是因為此時陰氣盛行,陽氣不足以滋養陰氣。因此,需要取用一陽之氣來養陰,避免形成孤陰的狀態。心肺屬陽,所以說要養護到心肺。

楊曰。入皮三分。心肺之部。陽氣所行也。入皮五分。腎肝之部。陰氣所行也。陽為衛。陰為榮。春夏病行於陽。故引陰以和陽。秋冬病行於陰。故內陽以和陰也。虞曰。楊氏所注言三分為心肺之部。五分為肝腎之部。此乃玄珠密語。分天地氣而言之。故有三分五分之說也。

白話文:

楊氏說:針灸刺入皮膚三分,是心肺所屬的部位,陽氣運行的區域。刺入皮膚五分,是腎肝所屬的部位,陰氣運行的區域。陽氣是衛氣,陰氣是榮氣。春夏季節,病邪行於陽氣,所以用引導陰氣的方法來調和陽氣。秋冬季節,病邪行於陰氣,所以用溫養陽氣的方法來調和陰氣。虞氏說:楊氏註解中所說的「三分」代表心肺所屬的部位,「五分」代表肝腎所屬的部位。這是一種玄妙的祕訣,是根據天地之氣來劃分的,所以纔有了「三分」和「五分」之說。

丁曰。人之肌膚。皆有厚薄之處。但皮膚之上。為心肺之部。陽氣所行。肌肉之下。為腎肝之部。陰氣所行。其春夏陽氣上勝。所用針沉。手內針至腎肝之部。得氣引持陰氣。以和其陽氣。故春夏必致一陰也。秋冬陰氣下降。所用針浮。手至心肺之部。得氣推內針入。引持陽氣。

以和其陰氣也。故秋冬必致一陽也。所以經云。春夏必致一陰。秋冬必致一陽也。

白話文:

丁先生說,人體的皮膚厚薄不一,皮膚表面屬於心肺部位,陽氣運行的地方;肌肉深層屬於腎肝部位,陰氣運行的地方。春夏季節,陽氣上升,宜用針刺深,針尖到達腎肝部位,取得穴位氣,引導陰氣,和調陽氣。因此,春夏季節一定會有陰氣。秋冬季節,陰氣下降,宜用針刺淺,針尖到達心肺部位,取得穴位氣,將針推入,引導陽氣。

七十一難曰。經言刺榮無傷衛。刺衛無傷榮。何謂也。然。針陽者。臥針而刺之。刺陰者。先以左手攝按所針滎俞之處。氣散乃內針。是謂刺榮無傷衛。刺衛無傷榮也。

白話文:

丁說:人的榮氣屬於陰,衛氣屬於陽,它們相互為表裡。臥針時針刺下去,恐怕會傷及榮氣。針刺榮氣時先用左手按住要針刺的穴位,讓陽氣散開,再針刺。這是因為擔心傷到衛氣。

丁曰。人之榮為陰。衛為陽。二者為之表裡。其臥針取之。恐傷於榮也。針榮先以左手攝按所刺之穴。令陽散而內針者。蓋恐傷於衛也。楊曰。入皮三分為衛氣。病在衛。用針則淺。故臥針而刺之。恐其深傷榮氣故也。入皮五分為榮氣。故先按所針之穴。待氣散乃內針。恐傷衛氣故也。

楊說:針刺入皮三分,會刺到衛氣。疾病在衛氣,用針就淺。所以臥針針刺,是因為擔心針刺太深會傷到榮氣。針刺入皮五分,會刺到榮氣。所以先按住要針刺的穴位,等氣散開了再針刺。這是因為擔心傷到衛氣。

白話文:

楊說:針刺入皮膚三分,會刺到衛氣。如果疾病在衛氣層面,使用針刺的時候就要淺一些。所以使用臥針針刺,是因為擔心針刺得太深會傷到榮氣。針刺入皮膚五分,會刺到榮氣。所以在針刺之前,要先按住穴位,等氣散開了再進行針刺。這樣做是因為擔心會傷到衛氣。

虞曰。三陰三陽。各主氣血。至有多少不同。故聖人說行針之道。無令至有傷於榮衛也。血氣形志篇曰。太陽多血少氣。少陽少血多氣。陽明多氣多血。厥陰多血少氣。少陰多氣少血。太陰多氣少血。啟玄子注曰。血氣多少。天之常數。故用針之道。常瀉其多也。

白話文:

虞先生說:三陰三陽的經絡各自主導氣血。氣血的多少是有差異的。因此聖人傳授行針的方法時,強調不要針刺到傷害榮衛之氣的地方。《血氣形志篇》中說:太陽經多血少氣,少陽經少血多氣,陽明經多氣多血,厥陰經多血少氣,少陰經多氣少血,太陰經多氣少血。啟玄子註解說:氣血的多少是天生的常數,所以使用針灸的方法,通常要瀉掉過多的那一方。

七十二難曰。經言能知迎隨之氣。可令調之。調氣之方。必在陰陽。何謂也。然。所謂迎隨者。知榮衛之流行。經脈之往來也。隨其逆順而取之。故曰迎隨。調氣之方。必在陰陽者。知其內外表里。隨其陰陽而調之。故曰調氣之方。必在陰陽。

白話文:

《七十二難》中說,經書記載了了解氣息迎隨變動的能力,可以調整氣息。調整氣息的方法,一定在於陰陽。這是什麼意思?所謂迎隨,是指了解氣血運行、經脈往來的規律。根據氣血的順逆,採取相應的措施。所以叫做迎隨。調整氣息的方法,一定在於陰陽,是指了解氣息的內外表裏,根據陰陽屬性進行調整。所以說,調整氣息的方法,一定在於陰陽。

丁曰。夫榮衛通流。散行十二經之內。即有始有終。其始自中焦注手太陰一經一絡。然後手陽明注一經一絡。其經絡有二十四。日有二十四時。皆相合。此凡氣始至而用針取之。名曰迎而奪之。其氣流注終而內針。出而捫其穴。名曰隨而濟之。又補其母亦名曰隨而補之。瀉其子亦名曰迎而奪之。

白話文:

丁氏說:榮衛氣血通暢運行,散佈於十二經絡之中。運行之中有起始和終點。起始於中焦,注入手太陰經的一條經絡。接著,手陽明經注入一條經絡。一共有二十四條經絡,一天有二十四個時辰,都相互呼應。當氣血剛剛到達時,用針刺取,稱為「迎而奪之」。當氣血運行到終點時,用針刺入,拔出後按壓其穴位,稱為「隨而濟之」。此外,補養母經也稱為「隨而補之」,瀉其子經也稱為「迎而奪之」。

又隨呼吸出內其針。亦曰迎隨也。此者是調陰陽之法。故曰必在陰陽也。楊曰。榮氣者。常行不已。衛氣者。晝行於身體。夜行於臟腑。迎者、逆也。隨者、順也。謂衛氣逆行。榮氣順行。病在陽。必候榮衛。行至於陽分而刺之。病在陰。必候榮衛行至於陰分而刺之。是迎隨之意也。

白話文:

接著,根據呼吸的內外變化調整針的方向。也稱為「迎隨」法。這是調和陰陽的方法。所以說必須根據陰陽變化調整。楊氏說:榮氣是持續運行的,衛氣白天運行於身體,夜晚運行於臟腑。「迎」指逆行,「隨」指順行。意思是衛氣逆行,榮氣順行。如果病在陽,就要觀察榮衛之氣運行到陽分時針刺;如果病在陰,就要觀察榮衛之氣運行到陰分時針刺。這就是「迎隨」的含義。

又迎者、瀉也。隨者、補也。故經曰迎而奪之。安得無虛。言瀉之則虛也。隨而濟之。安得無實。言補之則實也。調氣之方。必在陰陽者。陰虛陽實。則補陰瀉陽。陽虛陰實。則補陽瀉陰。或陽並於陰。陰並於陽。或陰陽俱虛。或陰陽俱實。皆隨病所往。而調其陰陽。則病無不已。

白話文:

迎者,即瀉也。隨者,即補也。所以經書上說:「採取迎擊之法,就會虛損。」這是指瀉法會導致虛弱。採取隨順之法,就會充實。」這是指補法會導致實熱。調整氣血的方法,關鍵在於陰陽。陰虛陽實,就要補陰瀉陽。陽虛陰實,就要補陽瀉陰。或者陽氣並於陰氣,陰氣並於陽氣。或者陰陽俱虛,或者陰陽俱實。都要根據病情,來調整陰陽。這樣,疾病就會痊癒。

虞曰。迎、取也。乃五行六氣。各有勝復。假令木氣有餘之年。於王前先瀉其化源。玄珠密語曰。木之行勝也。蒼埃先見於林木。木乃有聲。宮音失調。倮蟲不滋。濕雨失合。先於十二月瀉其化源。故曰迎也。不足之年。補於化源。故曰隨也。調氣之方。必在陰陽者。言引外至內。

白話文:

虞氏說:「迎」的意思是迎接,迎接的是五行六氣。「五行六氣」各自有勝復的規律。比如木氣旺盛的年份,要在皇帝前面減緩它的化生來源。《玄珠密語》上說:「木氣過剩的徵兆:森林中會先出現蒼塵,樹木會有異常的聲響,皇宮的音樂變調,地龍不活躍,雨水不正常。」因此,在十二月之前就要減緩木氣的化生來源,這就是「迎」。

如果木氣不足的年份,就要補給其化生來源,這就是「隨」。調理氣機的方法,一定要在陰陽二氣中尋找,也就是說要把外在的氣引到內在。

引內至外也。謂月生無瀉。月滿無補。定人之呼吸。觀日之寒溫。從陽引陰。從陰引陽。春夏致一陰。秋冬致一陽。故曰調氣之方。必在陰陽也。知其內外表里者。謂察脈之浮沉。識病之虛實。以外知內。視表如里。故曰。知其內外表里也。隨其陰陽而調之者。謂各隨病在何陰陽脈中而調治之也。

白話文:

把內在引導到外在,也就是說月生時不要瀉氣,月滿時不要補氣。定人體的呼吸,觀察天氣的寒暖變化,從陽氣引出陰氣,從陰氣引出陽氣。春天夏天引出一個陰氣,秋天冬天引出一個陽氣。所以說調整氣息的方法,一定要通過陰陽調理。瞭解內外表裏的,就是說察看脈象的浮沉,認識疾病的虛實,從外在瞭解內在,看錶層就像看內裡。所以說,瞭解內外表裏。根據陰陽屬性進行調理,就是根據疾病所在陰陽經脈,進行不同的調理。

七十三難曰。諸井者。肌肉淺薄。氣少。不足使也。刺之奈何。然。諸井者、木也。滎者、火也。火者木之子。當刺井者。以滎瀉之。故經言補者不可以為瀉。瀉者不可以為補。此之謂也。

白話文:

《七十三難》說:所有井穴的部位肌肉淺薄,氣血較少,不足以使用。那該如何針刺呢?井穴屬木,滎穴屬火,火是木的子母關係。在刺井穴時,應該用滎穴瀉法來治療。所以《內經》中說,補法不能當瀉法用,瀉法也不能當補法用。這就是這個意思。

丁曰。諸井在手足指梢。故言肌肉淺薄也。井為木。是火之母。滎為火。是木之子。故肝木實。瀉其滎。肝木氣虛不足。補其合。瀉之復不能補。故言不可以為補也。楊曰。冬刺井。病在臟。取之應井。刺井者。則瀉其滎。以去其病。故經曰。冬陰氣緊。陽氣伏。故取井以下陰氣。逆取滎以通陽氣也。虞曰。不至而至。故春乃瀉滎也。

白話文:

丁先生說:所有的井穴都位於手腳的指尖,所以它們的肌肉比較淺薄。井穴屬木,是火穴的母親。滎穴屬火,是木穴的兒子。因此,當肝氣旺盛時,應該瀉滎穴。而當肝氣虛弱不足時,應該補合穴。瀉合穴後不能再補合穴,所以不能用瀉合穴的方法來補肝氣。

楊先生說:在冬天,刺井穴可以治療臟腑疾病。刺井穴時,實際上是在瀉滎穴,以消除疾病。所以經書上說,冬天陰氣旺盛,陽氣潛伏,所以取井穴以下降陰氣。逆取滎穴,則可以激發陽氣。

虞先生說:瀉滎穴的時機不到,所以春天要瀉滎穴。

七十四難曰。經言春刺井。夏刺滎。季夏刺俞。秋刺經。冬刺合者。何謂也。然。春刺井者邪在肝。夏刺滎者邪在心。季夏刺俞者邪在脾。秋刺經者邪在肺。冬刺合者邪在腎。

白話文:

古籍中提到:「春季刺井穴,夏季刺滎穴,季夏刺俞穴,秋季刺經穴,冬季刺合穴」。這是為什麼呢?

是因為春天邪氣在肝臟,所以刺井穴;夏天邪氣在心臟,所以刺滎穴;季夏邪氣在脾臟,所以刺俞穴;秋天邪氣在肺臟,所以刺經穴;冬天邪氣在腎臟,所以刺合穴。

丁曰。其言春刺井者。謂邪在肝。無令肝木邪害於脾土。故刺諸井也。夏刺滎者。謂邪在心。無令心火邪害於肺金。故刺諸滎也。季夏刺俞者。謂邪在脾。無使脾土邪害於腎水。故刺諸俞也。秋刺經者。謂邪在肺。無令肺金邪害於肝木。故刺諸經也。冬刺合者。謂邪在腎。無令腎水邪害於心火。

白話文:

丁某說:古人所說的「春季刺井穴」,是指邪氣在肝臟。為了防止肝木邪氣損害脾土,所以刺井穴來調理。

「夏季刺滎穴」,是指邪氣在心臟。為了防止心火邪氣損害肺金,所以刺滎穴來調理。

「季夏季刺俞穴」,是指邪氣在脾臟。為了防止脾土邪氣損害腎水,所以刺俞穴來調理。

「秋季刺經穴」,是指邪氣在肺臟。為了防止肺金邪氣損害肝木,所以刺經穴來調理。

「冬季刺合穴」,是指邪氣在腎臟。為了防止腎水邪氣損害心火,所以刺合穴來調理。

故刺諸合也。此是斷五邪之原法也。楊曰。用針微妙。法無窮。若不深達變通。難以救疾者矣。至如此說。則是變通之義也。經云。冬刺井。春刺滎。此乃云春刺井。夏刺滎。理極精奇。特宜留思。不可固守以一概之法也。虞曰。春刺井。夏刺滎。季夏刺俞。秋刺經。冬刺合。

白話文:

因此刺(針灸)合穴。這是斷絕五種邪氣的根本方法。楊(上善)說:針灸的運用非常微妙,方法無窮無盡。如果不能深入理解並靈活運用,就難以救治疾病。像這樣說,就是變通的道理。經文上說:冬天刺井穴,春天刺滎穴。這裡卻說春天刺井穴,夏天刺滎穴。這種道理極為精妙,特別值得深思。不能死守一種方法。虞(薰)說:春天刺井穴,夏天刺滎穴,初夏刺俞穴,秋天刺經穴,冬天刺合穴。

乃經之大法也。七十三難。以言春刺於滎。此乃休王未畢。火奪木王。法曰實邪。故瀉之於滎。所以經言瀉者不可以為補也。

白話文:

這是鍼灸經的大法。有七十三種難症。以春天為例,如果在「滎」穴進行鍼刺。這是因為「休王」時期尚未結束,火氣強盛,奪走了木氣的生機。根據鍼灸法則,這是實邪,因此要瀉之於「滎」穴。所以經文所說的「瀉」,不能等同於「補」。

其肝、心、脾、肺、腎、而繫於春夏秋冬者。何也。然。五臟一病輒有五也。假令肝病。色青者。肝也。臊臭者。肝也。喜酸者。肝也。喜呼者。肝也。喜泣者。肝也。其病眾多。不可盡言也。四時有數而並繫於春夏秋冬者也。針之要妙。在於秋毫者也。

白話文:

人體的肝、心、脾、肺、腎,與春夏秋冬四季相聯繫。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五臟一有病,就會出現五種徵狀。例如,肝臟生病時:

  • 面色發青:這是肝臟的問題。
  • 身體發出異味:這是肝臟的問題。
  • 喜歡吃酸味:這是肝臟的問題。
  • 喜歡大喊大叫:這是肝臟的問題。
  • 喜歡哭泣:這是肝臟的問題。

肝病的徵狀還有很多,無法一一列舉。四季各有其特徵,它們都與春夏秋冬相聯繫。針灸的奧妙之處,就在於微妙的針刺技術。

丁曰。人之五臟繫於四時。五臟一病輒有五者。謂五聲、五色、五味、五液、五香、(按此二字疑衍。)五臭。若持針者。皆能斷其五邪。令中病原。故知針之要妙。在於秋毫。不可不通也。楊曰。五臟六腑病。各有形證。今略舉肝家一臟以為法爾。雖言春刺井。夏刺滎。若一臟有病。

白話文:

丁先生說:人的五臟與四季相應。五臟一旦生病就會出現五種徵兆:聲音異常、面色異常、味覺異常、體液異常、氣味異常(按:這兩個字可能多餘)。就像拿著針的人,都可以去除五種邪氣,讓它們從病源中斷絕。所以要知道針灸的關鍵精妙之處,就在於非常細微的地方,不能不通曉。楊先生說:五臟六腑的疾病,都有各自的形體徵兆。現在簡要舉出肝臟的徵兆作為例子。雖然說春天扎井穴,夏天扎滎穴,但如果一個臟器生病了,

脈亦隨之。診而取之。假令肝自病。實則取肝中火瀉之。虛則取肝中木補之。余皆仿此。即秋毫微細之意也。言用針微細若秋毫矣。虞曰。五臟各有聲色臭味液。以為形證。以合四時井滎俞經合。而行補瀉之法也。微妙之理。若秋毫之在目也。

白話文:

脈象也會隨之變化。我們可以通過診脈來確定病症。舉個例子,如果肝臟本身有病,實證就要瀉肝火,虛證就要補肝木。其他臟腑也以此類推。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用針要像秋毫那樣細微。虞表示,五臟都有各自的聲音、顏色、氣味、味道和液體,這些都可以作為診斷的依據。結合四時井、滎、俞、經合穴位,可以進行補虛瀉實的治療方法。這種精妙的道理就像秋毫在眼睛裡一樣清晰。

七十五難曰。經言東方實。西方虛。瀉南方。補北方。何謂也。然。金木水火土。當更相平。東方、木也。西方、金也。木欲實。金當平之。火欲實。水當平之。土欲實。木當平之。金欲實。火當平之。水欲實。土當平之。東方肝也。則知肝實。西方肺也。則知肺虛。瀉南方火。

白話文:

《難經》第七十五篇說:「經書上說東邊實,西邊虛,瀉南方,補北方。」這是什麼意思?金、木、水、火、土五行應該是互相平衡的。東方屬木,西方屬金。木想實,金應該使它平衡。火想實,水應該使它平衡。土想實,木應該使它平衡。金想實,火應該使它平衡。水想實,土應該使它平衡。東方屬肝,所以肝實。西方屬肺,所以肺虛。瀉掉南方屬火的器官。

補北方水。南方火。火者、木之子也。北方水。水者、木之母也。水勝火。子能令母實。母能令子虛。故瀉火補水。欲令金不得平木也。經曰。不能治其虛。何問其餘。此之謂也。

白話文:

強壯北方的水能制約南方的火。火是木的兒子,水是木的母親。水勝過火,兒子能讓母親充實,母親能讓兒子虛弱。因此,我們要瀉掉火來補水,讓金屬無法調節木。經書說:「連虛弱都治不好,何必問其它的?」這就是這個道理。

丁曰。四方者。五行之正位也。其王應四時。即春應東方木。夏應南方火。秋應西方金。冬應北方水。長夏應中央土。南方火實勝西方金。即北方水來復勝。火水且待爭。反害於肺。今當先瀉南方火。實即還北方水。肺金得平也。平者、調四方虛實之法也。楊曰。五行以勝相加。

白話文:

丁師說:四方是五行正確的位置。它們的主宰與四時相對應,即春天對應東方的木,夏天對應南方的火,秋天對應西方的金,冬天對應北方的水,長夏對應中央的土。南方火原本剋制西方金,但現在北方水來,又剋制火。火水交戰,會損害肺。如今應該先瀉掉南方火,實際上就是讓北方水的力量強一些。這樣,肺金就能保持平衡。平衡,就是調整四方虛實的方法。楊師說:五行之間,以相剋的方式相加。

故木勝土。金勝木。木、肝也。金、肺也。肺氣虛弱。肝氣強實。木反凌金。金家不伏。欲來平木。金木若戰。二臟則傷。故用針者。診知其候。則須瀉心。心氣既通。肝氣則復。又補於腎。腎家得氣。傳而養肝。肝氣已定。則肺不復來平肝。然後卻補脾氣。脾是肺母。母氣傳子。

白話文:

因此,木能剋制土。金能剋制木。木代表肝臟,金代表肺臟。如果肺氣虛弱,肝氣強盛,木就會反過來壓制金,金就會不服氣,想要來平衡木。如果金木交戰,兩個器官都會受傷。因此,針灸醫師在診斷時,如果知道是這種情況,就必須瀉心火。心氣通暢後,肝氣就會恢復。同時,還要補腎氣。腎氣充足後,會傳遞到肝臟,滋養肝臟。肝氣平復後,肺臟就不會再來平衡肝臟了。最後再補脾氣。脾臟是肺臟的母親。母親的氣息會傳遞給兒子。

子便安定。故曰不能治其虛。何問其餘。此之謂也。一本說楊氏曰。金剋木。今據肝家一條以例五臟。假令東方木肝實。西方金肺虛。肝木實凌肺金虛。金本剋木。木伏金。肝欲制肺。肺乃不伏。二臟爭勝。反害於火。宜瀉其心。心屬火。火者木之子。子氣既通。肝虛則伏。

白話文:

這時候,腎精就安定了。所以說,不能治療腎的虛損。其他的部分就更加不用說了。這就叫做這樣。另外一種說法是楊氏說的:金屬剋制木。現在根據肝臟一項來類推五臟的情況。假設說東方的木肝實證,西方的金肺虛證。肝木實證壓制肺金虛證,金本來剋制木,木壓制金。肝臟想要制約肺臟,肺臟反而不屈服。兩個臟器爭鬥,反而會傷害心臟。應該瀉其心,心屬火,火是由木所生。兒子的氣血通暢,父親就會屈服。

肝氣既復。則肺不復來。然後補其脾。脾是肺母。母氣授子。子氣便實。故言母能令子實。子能令母虛。不能治其虛。何問其餘。虞曰。五臟五行。更相平伏。宜憑補瀉以調治之。素問曰。邪氣盛則實。真氣奪則虛。以下凡有虛實。皆準此也。經言木實金虛。瀉火補水也。夫木實者。

白話文:

肝氣得到恢復後,肺氣就不會再出現問題。接著再補脾氣,因為脾臟是肺臟的母親。母親將氣息傳給孩子,孩子的氣息就會充沛。所以說母親可以讓孩子充實,孩子可以讓母親虛弱。如果不能治療母親的虛弱,其他問題又何必多問。

虞氏說:五臟對應五行,它們互相剋制和扶持。應根據情況進行補瀉,來進行調節治療。 《素問》說:邪氣旺盛則表現為實,正氣不足則表現為虛。以降文的所有虛實概念,都應以此為標準。經典中所說的「木實金虛」,就是瀉火補水的意思。所謂「木實」,就是:

謂木有餘。則土遙畏之。土畏之。則金無所養而令金虛也。若不瀉火。火必盛而爍金。金乃仇讎於木。金木相勝。而致兩相刑剋。故瀉火。火者木之子。子合母氣。木亦不實。火亦不平。金土亦無所畏。乃行氣養於金也。金虛者。乃補水御火。補水養木。御火火不平金。養木木亦安復。

白話文:

說的是肝火太旺,則脾土畏懼肝火。脾土受制的結果,就是肺金得不到滋養,造成肺金虛弱。如果不及時瀉火,肝火必定會越來越旺,進而損傷肺金。肺金和肝木是相互對抗的。肺金剋制肝木,而肝木也能剋制肺金,導致兩者互相傷害。所以要瀉除肝火,因為肝火是心火的兒子。兒子與母親氣息相通。肝木火盛,肝木也會虛弱,肝火也不平衡。脾土也不再畏懼肝火,就可以促進氣血運行,滋養肺金。肺金虛弱的,則應滋補腎水剋制肝火,滋補腎水滋養肝木,剋制肝火就不會損傷肺金,滋養肝木,肝木也會恢復正常。

故曰子能令母實也。木有餘。則土乃畏木。土不能傳氣與金。金乃虛。故曰母能令子虛也。

七十六難曰。何謂補瀉。當補之時。何所取氣。當瀉之時。何所置氣。然。當補之時。從衛取氣。

白話文:

所以說,兒子可以使母親充實。當木過於旺盛時,土會害怕木。土無法將氣傳給金,金就會虛弱。因此說,母親可以使兒子虛弱。

第七十六難問,什麼叫做補和瀉?當需要補的時候,從哪裡取得氣?當需要瀉的時候,把氣放到哪裡?當需要補的時候,是從衛氣中取得氣。

虞曰。肺行五氣。溉灌五臟。通注六經。歸於百脈。凡取氣須自衛取氣。得氣乃推內針於所虛之經脈淺深分部之。所以補之。故曰。當補之時。從衛取氣。此之謂也。

白話文:

虞氏說:肺臟運行五種氣,滋養五臟六腑,貫通六經,流注於全身經脈。凡是取氣,都應當從衛分取氣。取得氣後,再把針插入氣血不足的經脈,根據其虛證的深淺部位施針。這樣做是用來滋補臟腑的。所以說:在需要滋補的時候,從衛分取氣。指的就是這個意思。

當瀉之時。從榮置氣。

虞曰。邪在榮分。故內針於所實之經。待氣引針而瀉之。故曰。當瀉之時。從榮置氣。置者、取也。迎也。

其陽氣不足。陰氣有餘。當先補其陽。而後瀉其陰。

虞曰。假令膽不足。肝有餘。先補足少陽。而後瀉足厥陰也。

陰氣不足。陽氣有餘。當先補其陰。而後瀉其陽。

虞曰。反於上法。

榮衛通行。此其要也。

白話文:

當要瀉去病邪的時候,應該從經絡的榮分處置入針灸之氣。

虞氏說:「病邪在於榮分,所以要將針刺入病邪所在的經絡,等到針氣引導出病邪時,就應該將之瀉去。所以說『當瀉之時,從榮置氣』,『置』就是取的意思,也是迎接的意思。」

如果陽氣不足,陰氣過盛,應該先補益陽氣,然後再瀉去陰邪。

虞氏說:「假設膽氣不足,肝氣過盛,應該先補益少陽經,然後再瀉去足厥陰經的病邪。」

如果陰氣不足,陽氣過盛,應該先補益陰氣,然後再瀉去陽邪。

虞氏說:「這與上面的方法相反。」

榮分和衛分氣血流通,這是針灸治療的關鍵。

楊曰。此是陰陽更虛更實之變。須通榮衛。病則愈也。丁曰。其當補之時。從衛取氣。衛者、陽也。故從衛取氣。方其補也。當瀉之時。從榮置氣。榮者。陰也。故從榮置氣。置榮而後瀉之。陰陽有餘不足。當先補其不足。然後瀉其有餘。故得榮衛通行。即是持針之要妙。故言其要也。

白話文:

楊氏說:陰陽的虛實會相互轉化,必須疏通榮衛經絡。病邪就能夠痊癒。丁氏說:在需要補益的時候,應該從衛脈取氣。衛脈是陽脈,因此要從這裡取氣。當需要補益衛脈的時候,就要瀉掉榮脈的氣。榮脈是陰脈,因此要從這裡瀉氣。瀉掉榮脈的氣之後再進行補益。陰陽有不足或過剩的情況,應該先補益不足的部分,然後再瀉掉過剩的部分。這樣一來,榮衛經絡就能夠通暢運行。這就是針灸治療中的關鍵所在,因此被稱為針灸的「祕訣」。

七十七難曰。經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者。何謂也。然。所謂治未病者。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與脾。故先實其脾氣。無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中工治已病者。見肝之病。不曉相傳。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

白話文:

在《難經》的第 77 篇中,提到「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這是一個重要的觀念。

上工,是指精通醫術的人。他們擅長治療未發生的疾病,也就是在疾病徵兆出現之前就預防和治療。例如,發現肝臟有問題,則知道肝臟的邪氣可能會傳播到脾臟,因此提前補益脾氣,防止脾臟受到傷害。這就是所謂的「治未病」。

中工,指醫術中等的人。他們只會治療已經發生的疾病,無法預防疾病的發生。例如,當肝臟出現問題時,他們只是針對肝臟進行治療,而不會考慮到肝臟的邪氣可能會傳播到其他臟腑。這就是所謂的「治已病」。

丁曰。素問曰。春勝長夏。長夏勝冬。冬勝夏。夏勝秋。秋勝春。此四時五行相勝之理也。人之五臟有餘者行勝。不足者受邪。上工先補不足。無令受邪。而後瀉有餘。此是治未病也。中工持針。即便瀉有餘。故言治已病也。楊曰。五臟得病。皆傳其所勝。肝病傳脾之類是也。

白話文:

丁先生說:古醫書《素問》說:春天勝過初夏,初夏勝過冬天,冬天勝過夏天,夏天勝過秋天,秋天勝過春天。這是四季五行相互勝克的道理。人體的五臟中,哪個臟腑過盛就遵循勝的道理,哪個臟腑不足就容易被邪氣所傷。高明的醫生會先補不足的地方,不讓它招惹邪氣,然後再瀉掉過剩的部位。這就是治未病的理念。中等水平的醫生會先用針灸,直接瀉掉過剩的地方。所以說,那是治已病的理念。楊先生說:五臟生病,會傳遞到它們勝克的臟腑上。比如肝臟生病會傳到脾臟上,就是這個道理。

若當其王時。則不受傳。即不須行此方也。假令肝病當傳脾。脾以季夏王。正王則不受邪。故不須實脾氣也。若非季夏。則受肝邪。便當預令實脾氣。勿令得受肝邪也。如此者。謂之上工。工、猶妙也。言妙達病源者也。其中工未能全解。故止守一臟而已。

白話文:

如果當肝臟當令的時候,就不會受到外邪影響,此時就不需要使用這個方劑。假設肝臟出問題時,會傳導到脾臟。而脾臟在季夏當令,當令的臟腑不會受到外邪侵襲。因此,此時不需要加強脾氣。如果不在季夏,那麼脾臟就會受到肝臟的外邪侵襲。這時就應該提前加強脾氣,以防止受到肝臟外邪的影響。這樣做,就是所謂的高明大夫。高明是指對於病因有精妙見解的醫生。其中,高明的醫生還不能完全理解,所以只守住一個臟腑而已。

七十八難曰。針有補瀉。何謂也。然。補瀉之法。非必呼吸出內針也。

楊曰。補者呼則出針。瀉者吸則內針。故曰呼吸出內針也。虞曰。謂用針補瀉之法。呼吸取生成之數為之。

白話文:

第七十八難說,針刺有補法和瀉法,這是什麼意思呢?實際上,補法和瀉法的運用,並不是一定要看呼吸來出針或進針。

楊氏說,補法是在病人呼氣時出針,瀉法是在病人吸氣時進針,所以說是根據呼吸來決定出針和進針。虞氏說,這是說使用針刺進行補瀉的時候,要根據呼吸和生克的數理來操作。

然知為針者信其左。不知為針者信其右。當刺之時。必先以左手厭按所針榮俞之處。彈而努之。爪而下之。其氣之來。如動脈之狀。順針而刺之。得氣因推而內之。是謂補。動而伸之。是謂瀉。不得氣乃與。男外女內。不得氣。是謂十死不治也。

白話文:

知道是針灸的人,相信它的作用。不知道是針灸的人,相信它的副作用。在針灸的時候,一定要先用左手按摩要針灸的穴位,手指彈壓並用指甲往下按,這樣穴位就會產生氣,就像動脈一樣。順著氣流的方向刺入針,如果針灸得當,氣就會被推進體內,這就是補法。如果針灸後身體動了起來,針灸得當,這就是瀉法。如果針灸時沒有氣產生,就必須停止針灸。男性針灸時,針尖朝外,女性針灸時,針尖朝內。如果針灸時沒有產生氣,那十次有十次都會沒救了。

楊曰。凡欲下針之法。先知穴處。便以左手按之。乃以右手彈其所接之處。脈動應在左手之下。仍即以左手指按之。然後循針而刺之。待氣應於針下。因推入榮中。此是補也。若得氣便搖轉而出之。此是瀉也。若久留針而待氣不至。則於衛中留針。待氣久不得。又內入於榮中。

白話文:

楊氏說,凡是想要針灸的步驟,首先找到穴位,然後用左手按住該穴位。接著,用右手彈擊與穴位相連的部位。如果脈搏在左手下方跳動,就用左手食指按住該部位。然後順著針孔刺入,等到穴位氣感應針刺而產生,便推進到榮裡面。這種方法是補。如果穴位氣感應針刺而產生,便搖晃轉動針具將其取出。這種方法是瀉。如果針灸時間長了,但穴位氣感還是沒有產生,那麼針尖就停留在衛氣層。再過一段時間,穴位氣感還是沒有產生,針尖就深入到榮中。

久留待氣。如其三處氣候不應於針者。謂陰陽俱盡。不可復針。如此之候。十人十死。故云十死不治。衛為陽。陽為外。故云男外。榮為陰。陰為內。故云女內也。虞曰。自衛得氣。推之以所虛之分。開穴出針。曰補也。自衛取氣。引針開穴出針。曰瀉也。候吸內。針呼盡出針。

白話文:

如果針灸後氣滯留太久,如果三處針灸點的氣候都不適合針灸,這表示陰陽之氣都已耗盡,不能再針灸了。遇到這種情況,十個人中有十個人都會死亡。所以說,針灸「十死不治」。衛氣屬陽,陽氣在外,所以說「男外」。榮氣屬陰,陰氣在內,所以說「女內」。虞氏說:從衛氣取氣,推測虛損部位,開穴進針取氣,稱為「補」。從衛氣取氣,引針開穴取氣,稱為「瀉」。觀察病人的呼氣,將針留在體內;觀察病人的吸氣,取針出穴。

曰先補後瀉。反此行之。則曰先瀉後補也。玄珠密語稱其補瀉法云。按之得氣。內於天部。天部得氣。推之至地部。天地氣相接則出針曰瀉。反此行之曰補。與此義相反。丁曰。知為針者。信其左。謂左手先按所刺之穴。以其氣來。如動脈而應其手。即內其針。亦是迎而奪之。

白話文:

有一種方法叫做「先補後瀉」,如果反過來做,就叫做「先瀉後補」。《玄珠密語》中記載了補瀉的方法:針灸時用左手按住要針灸的穴位,當感受到氣息進入身體後,再用右手持針刺入,這叫做「補」。如果反過來做,先用右手持針刺入,後用左手按住穴位,這叫做「瀉」。這個方法與前面所說的補法相反。丁氏說:懂得針灸的人,相信左手按壓穴位的方法。所謂「左手按壓」,是指用左手先按住要針灸的穴位,當感受到氣息通過穴位進入體內,就像動脈跳動一樣,此時立即用右手持針刺入,這叫做「迎而奪之」。

為之瀉氣過而順針而刺之。是為隨而濟之也。其男子陽氣行於外。女人陰氣行於內。男子則輕手按其穴。女子則重手按其穴。過時而氣不至。不應其左手者。皆不可刺之也。刺之則無功。謂氣絕。故十死不治也。何待留針而候氣也。

白話文:

如果過度耗氣,就順著(氣血)流動方向針刺。這是隨順氣血變化的方法。

男性的陽氣運行在外,所以用輕手按壓穴位。女性的陰氣運行在內,所以用重手按壓穴位。

過了適當的時間,如果氣血還沒有回來,而且左手按壓穴位沒有反應,就不要針刺。因為刺了也沒用。這是因為氣血已經徹底耗盡了,所以十次針刺都不會治好。此時,不必保留針灸,而應等待氣血恢復。

七十九難曰。經言迎而奪之。安得無虛。隨而濟之。安得無實。虛之與實。若得若失。實之與虛。若有若無。何謂也。然。迎而奪之者、瀉其子也。隨而濟之者、補其母也。假令心病。瀉手心主俞。

白話文:

古文:七十九難曰。經言迎而奪之。安得無虛。隨而濟之。安得無實。虛之與實。若得若失。實之與虛。若有若無。何謂也。然。迎而奪之者、瀉其子也。隨而濟之者、補其母也。假令心病。瀉手心主俞。

七十九難上說。經中說「迎而奪之」,怎麼能不虛?「隨而濟之」,怎麼能不實?虛實之間,似得似失。實虛之間,似有似無。這是什麼意思?然而,「迎而奪之」是瀉子,「隨而濟之」是補母。假設是心臟病,就要瀉手心主俞穴。

虞曰。心病卻瀉手心主俞。心者法不受病。受病者、心包絡也。手心主者、則手厥陰心包絡也。包絡中俞者、土也。心、火也。土是火子。乃瀉其俞。此乃瀉子也。

白話文:

虞氏說:「心臟有病發作,應瀉手心主穴位。心臟本身不會生病,生病的是包裹著心臟的心包膜。手心主就是手厥陰經的心包膜。心包膜的中俞穴位屬土,心屬火。土是火的本源,所以要瀉掉中俞穴位。這就是瀉掉本源的方法。」

是謂迎而奪之者也。

虞曰。迎謂取氣。奪謂瀉氣也。

補手心主井。是謂隨而濟之者也。

虞曰。心火井木。今補心主之井。謂補母也。木者、火之母也。隨謂自衛取氣。濟謂補不足之經。

所謂實之與虛者。牢濡之意也。

虞曰。牢濡。虛實之意也。

氣來牢實者為得。濡虛者為失。故曰若得若失也。

白話文:

這就是所謂的迎而奪之,也就是先迎接氣機,再將之瀉出。

虞師說:「迎,指的是取氣;奪,指的是瀉氣。」

補手心主井穴,這就是所謂的隨而濟之,也就是順應氣機,並補其不足。

虞師說:「心屬火,井穴屬木,現在補心主之井,也就是補其母。木是火的母親,隨指的是自衛取氣,濟指的是補不足之經。」

所謂的實與虛,指的是牢固與濡潤之意。

虞師說:「牢濡,指的是虛實之意。」

氣機來時牢固而實者為得,氣機來時濡潤而虛者為失。所以說,得失之機,就在於此。

楊曰。此是當臟自病。而行斯法。非五臟相乘也。丁曰。五臟虛即補其母。是謂隨而濟之。實則瀉其子。是謂迎而奪之。況欲行其補瀉。即先候其五臟之脈。及所刺穴中如氣來牢實者。可瀉之。虛濡者。可補之。若持針不能明其牢濡者。故若得若失也。

白話文:

楊氏說:這(疾病)是因為臟腑本身有病,才會出現這樣的症狀,而不是五臟互相影響所致。丁氏說:五臟虛弱就補養它的母臟,這叫做「隨母而濟」;五臟實熱就瀉它的子臟,這叫做「迎子而奪」。況且要實施補瀉,就要先察看五臟的脈象,以及所要刺的穴位中氣息是否充實穩固。如果氣息充實穩固,就可以瀉;如果氣息虛弱濡軟,就可以補。如果拿著針卻不能明顯分辨氣息的虛實,那就會猶豫不決,不知該補還是該瀉。

八十難曰。經言有見如入。有見如出者。何謂也。然。所謂有見如入者。(滑氏本義云。有見如入下。當欠有見如出四字。)謂左手見氣來至。乃內針。針入。見氣盡。乃出針。是謂有見如入。有見如出也。

白話文:

《難經》上說:「有見氣能入,有見氣能出。」什麼意思呢?

所謂「有見氣能入」,指的是左手能看到氣息過來,於是就刺入針。下針時,親眼看到氣息消失殆盡,於是拔出針。這就是所謂的「有見氣能入」。

丁曰。欲刺人脈。先以左手候其穴中之氣。其氣來而內針。候氣盡乃出其針者。非迎隨瀉補之穴也。謂不虛不實。自取其經。施此法也。楊曰。此還與彈而努之、爪而下之相類也。

白話文:

丁先生說:想要針灸脈絡穴位,首先要用左手探測穴位的氣息。如果氣息來了就針入,等到氣息結束就拿出針,這些穴位不屬於迎隨、瀉補的穴位。這表示這些穴位既不虛也不實,可以自行取經。楊先生說:這種方法跟彈壓、抓取穴位的方法很類似。

八十一難曰。經言無實實虛虛。損不足而益有餘。是寸口脈耶。將病自有虛實耶。其損益奈何。然。是病非謂寸口脈也。謂病自有虛實也。假令肝實而肺虛。肝者、木也。肺者、金也。金木當更相平。當知金平木。假令肺實而肝虛。微少氣。用針不瀉其肝。而反重實其肺。故曰。實實虛虛。損不足而益有餘。此者中工之所害也。

白話文:

《難經》第81難說:「針灸經典中提到『虛實不存,虛虛實實』,就是針對『補不足、瀉有餘』的脈象。這裡說的脈象是寸口脈嗎?還是疾病本身就有虛實之分?那麼這種『補瀉』該怎麼調配呢?」

「不過,這裡提到的『病』不是指寸口脈,而是指疾病本身就有虛實之分。比如,假如肝實而肺虛,肝屬木,肺屬金。金木應該互相制衡,所以應該用補肺來平衡肝。假如肺實而肝虛,會引起氣短。這時不能用針刺治療肝,反而會加重肺的實熱,造成『實實虛虛,損不足而益有餘』的情況。這是中等程度的醫術才會犯的過錯。」

丁曰。中者、傷也。謂昧學之工。不能明其五臟之剛柔。而針藥誤投。所以反增其害。十人全八。能知二臟也。令肝虛肺實二臟之病。全六反增其害也。楊曰。上工治未病。知其虛實之原。故補瀉而得其宜。中工未審傳病之本。所治反增其害也。

白話文:

丁說:醫術中庸的人,容易傷人。是指不精通醫術的醫生,無法清楚分辨五臟的強弱,導致針灸和藥物使用錯誤。因此會加重病人的病情。十個病人中,有八個完全康復。能辨識兩個臟器疾病的人,可以治癒六個病人,反之則會加重病情。楊說:高明的醫生在疾病未發作前就能治療,知道虛實的根源。因此能適當地補瀉,達到療效。中等的醫生無法探究疾病的根本原因,治療反而會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