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經集注》~ 卷之五 (2)
卷之五 (2)
1. 卷之五
大腸之原出於合谷。
丁曰:「在大指次指間虎口內。」楊曰:「手大指岐骨間。」
小腸之原出於腕骨。
丁曰:「在小指腕骨內。」楊曰:「在手腕陷中。指腕者,誤也。」虞曰:「以上十二經,皆配之五行。其五行行勝之年,於王前先瀉其原;不足之年,先補其原,即此原也。」
十二經皆以俞為原者,何也?然,五臟俞者,三焦之所行,氣之所留止也。三焦所行之俞為原者,何也?然,臍下腎間動氣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經之根本也,故名曰原。三焦者,原氣之別使也,主通行三氣,經歷於五臟六腑。原者,三焦之尊號也,故所止輒為原。五臟六腑之有病者,取其原也。
楊曰:「臍下腎間動氣者,丹田也。丹田者,人之根本也,精神之所藏,五氣之根元,太子之腑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主月水,以生養子息,合和陰陽之門戶也。在臍下三寸,方圓四寸,附著脊脈兩腎之根。其中央黃,左青,右白,上赤,下黑。三寸法三才,四寸法四時,五色法五行。」
兩腎之間,名曰大海,一名溺水。中有神龜,呼吸元氣流行,則為風雨,通氣四肢,無所不至也。腎者,分為日月之精、虛無之氣,人之根本也。臍者,人之命也。分為一名太中極、一名太涃、一名崑崙、一名持樞、一名五城。五城有真人,即五帝也。
八使者,並太一為九卿。八卦之外有十二樓,樓有十二子也。並三焦神為二十七大夫,又並四肢神為八十一元士。臍中央名太一君之侯王、王天大將軍、特進侯,主人身中萬二千神也。郊在頭上腦戶中;廟在項後頂上;社在脾左端;稷在大腸窮;風伯在八門,八門在臍旁;雨師在小腸窮。
四瀆雲氣在崑崙;弱水在胞中。所以備言此者,欲明腎為人生之本焉。故知丹田者,性命之本也。道士思神,比邱坐禪,皆行心氣於臍下者,良為此也。故云原者,三焦之尊號也;三焦合氣於腎故也。虞曰:「在天則三元五運相因而成,在人則三焦五臟相因而成也。」素問曰:「其氣三,其生五。」此之謂也。啟玄子曰:「人之所存,秉五行之運用,徵其本始,從三氣以生成,此則天地之原氣也。故五臟六腑有病皆取其原也。」丁曰:「三焦者,是十二經根本,是生氣之原也;為臣使之官,宣行榮衛,所以在陽經輒有其原也。」
白話文:
大腸的源頭出於合谷穴。
丁先生說:合谷穴在手大拇指和食指之間虎口內。楊先生說:在手大拇指和食指分叉的骨頭之間。
小腸的源頭出於腕骨穴。
丁先生說:腕骨穴在小指側的腕骨內。楊先生說:在手腕的凹陷處。說是手腕上的,是錯誤的。虞先生說:以上十二經脈,都配屬五行。在五行相生的年份,要先瀉去王相應經脈的原穴;在五行相克的年份,要先補益王相應經脈的原穴,指的就是這個原穴。
十二經脈都以俞穴作為原穴,是什麼原因呢?回答是:五臟的俞穴,是三焦之氣運行、停留的地方。三焦之氣所行的俞穴稱為原穴,又是什麼原因呢?回答是:肚臍下腎臟之間的動氣,是人生命的根本,也是十二經脈的根本,所以稱為原。三焦,是原氣的使者,主管通行三種氣,經歷五臟六腑。原,是三焦的尊稱,因此氣所停留的地方就稱為原穴。五臟六腑有病,就要取用其原穴。
楊先生說:肚臍下腎臟之間的動氣,就是丹田。丹田是人的根本,是精神的儲藏之所,是五氣的根源,是太子之府。男子用來藏精,女子主管月經,用來生育子女,是陰陽交合的門戶。在肚臍下三寸,方圓四寸,附著在脊椎和兩腎的根部。其中央是黃色,左邊是青色,右邊是白色,上面是紅色,下面是黑色。三寸象徵天、地、人三才,四寸象徵春、夏、秋、冬四季,五色象徵金、木、水、火、土五行。
兩腎之間,稱為大海,也叫溺水。其中有神龜,呼吸元氣流行,就會化為風雨,通達四肢,無處不到。腎臟,分為日月之精和虛無之氣,是人的根本。肚臍,是人的命根,又稱為太中極、太涃、崑崙、持樞、五城。五城有真人,就是五帝。五城之外有八使者,就是八卦神。
八使者,加上太一神,成為九卿。八卦之外有十二樓,樓有十二個神子。加上三焦神,成為二十七大夫。又加上四肢神,成為八十一元士。肚臍中央,稱為太一君的侯王,是王天大將軍,特進侯,主人體內一萬兩千個神明。郊壇在頭上腦戶穴中,廟宇在脖子後面的頭頂,社壇在脾臟左端,稷壇在大腸末端。風伯在八門,八門在肚臍旁。雨師在小腸末端。
四瀆的雲氣在崑崙,弱水在膀胱中。之所以詳細講這些,是為了說明腎是人生之本。因此可知丹田,是性命的根本。道士思考神明,僧人坐禪,都讓心氣下行到肚臍以下,正是這個原因。所以說原穴,是三焦的尊稱,因為三焦之氣在腎臟會合。虞先生說:在天,三元五運相互影響形成天象;在人,三焦五臟相互影響形成人體。素問說:其氣有三,其生有五,就是這個意思。啟玄子說:人的存在,秉承五行的運轉,探究其本源,從三氣而生成。這就是天地的原氣。因此五臟六腑有病,都要取用其原穴。丁先生說:三焦,是十二經脈的根本,是生氣的源頭,是臣使的官職,宣發營衛之氣。所以陽經都有其原穴。
2. 井滎俞經合圖
(此圖明其經絡始終五臟六腑之原。)
手厥陰心包絡之經,起於中衝穴,在手中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葉是也。終於天池穴,在腋下乳後一寸,著脅肋間是也。
手太陰肺之經,起於少商穴,在手大指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是也。終於中府穴,在雲門下一寸乳上三肋間是也。
手陽明大腸之經,起於商陽穴,在手大指次指之側,去爪甲角如韭葉是也。終於迎香穴,在鼻孔旁禾髎上是也。
手太陽小腸之經,起於少澤穴,在手小指之端,去爪甲下一分是也。終於聽宮穴,在耳內珠子上是也。
手少陽三焦之經,起於關衝穴,在手小指次指之側,去爪甲角如韭葉是也。終於耳門穴,在耳前起肉缺者是也。
手少陰真心之經,起於少衝穴,在手小指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是也。終於極泉穴,在腋下筋間動脈是也。
靈樞經曰:少陰獨無俞者不病乎。言外經病而臟不病也。是治外不治內也。故少陰真心應君火之位,故不治內而治外也。
足厥陰肝之經,起於大敦穴,在足大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葉是也。終於期門穴,在不容旁一寸五分二肋端是也。
足陽明胃之經,起於厲兌穴,在足大指次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葉是也。終於頭維穴,在面五行額角髮際本神旁一寸五分是也。
足太陽膀胱之經,起於睛明穴,在目內眥淚孔邊是也。終於至陰穴,在足小指外側,去爪甲角如韭葉是也。
足少陰腎之經,起於湧泉穴,在足心陷中,屈足卷指宛宛中是也。終於俞府穴,在璇璣旁二寸巨骨下是也。
足少陽膽之經,起於竅陰穴,在足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葉是也。終於瞳子髎穴,在目外眥五分是也。
足太陰脾之經,起於隱白穴,在足大指內側之間,去爪甲角如韭葉是也。終於大包穴,在淵腋下三寸九肋間是也。
六十七難曰:五臟募皆在陰,而俞在陽者,何謂也?然,陰病行陽,陽病行陰;放令募在陰,俞在陽。
丁曰:人背為陽,腹為陰。是言五臟俞皆在陽者,背俞也。故肺俞二穴,在第三椎下兩旁,相去同身寸之一寸五分是也。心俞二穴,在第五椎下兩旁,相去同身寸之一寸五分是也。肝俞二穴,在第九椎下兩旁,相去同身寸之一寸五分是也。脾俞二穴,在第十一椎下兩旁,相去同身寸之一寸五分是也。
腎俞二穴,在第十四椎下兩旁,相去同身寸之一寸五分是也。肺之募,中府二穴,在雲門下一寸乳上三肋間是也。心之募,巨闕一穴,在鳩尾下一寸是也。脾之募,章門二穴,在季脅下直齊是也。肝之募,期門二穴,在不容兩旁一寸五分是也。腎之募,京門二穴,在腰中季脅本是也。
楊曰:腹為陰,五臟之募皆在腹,故云募皆在陰。背為陽,五臟之俞皆在背,故云俞皆在陽。內臟有病,則出行於陽,陽俞在背也。外體有病,則入行於陰,陰募在腹也。故針法云:從陽引陰,從陰引陽。此之謂也。
白話文:
井滎俞經合圖 (此圖說明經絡的起始、終點以及五臟六腑的根本。)
**手厥陰心包經:**起始於中衝穴,位於手中指指尖,離指甲根角如同韭菜葉的寬度。終止於天池穴,位於腋下乳房後一寸,在肋骨之間。
**手太陰肺經:**起始於少商穴,位於手大拇指內側,離指甲根角如同韭菜葉的寬度。終止於中府穴,位於雲門穴下一寸,乳房上方第三根肋骨間。
**手陽明大腸經:**起始於商陽穴,位於手食指靠近拇指的一側,離指甲根角如同韭菜葉的寬度。終止於迎香穴,位於鼻孔旁,禾髎穴之上。
**手太陽小腸經:**起始於少澤穴,位於手小指指尖,離指甲根下一分處。終止於聽宮穴,位於耳內珠子的位置。
**手少陽三焦經:**起始於關衝穴,位於手無名指靠近小指的一側,離指甲根角如同韭菜葉的寬度。終止於耳門穴,位於耳朵前方,皮膚有凹陷的地方。
**手少陰心經:**起始於少衝穴,位於手小指內側,離指甲根角如同韭菜葉的寬度。終止於極泉穴,位於腋下筋脈之間,動脈搏動的地方。
《靈樞經》說:「少陰經獨沒有俞穴,難道不會生病嗎?」這是指外在經絡生病,但內臟沒有生病。這是治療外在病症而不是內在病症的意思。因此,少陰心經對應君火的位置,所以不治療內在而治療外在。
**足厥陰肝經:**起始於大敦穴,位於足大拇指指尖,離指甲根角如同韭菜葉的寬度。終止於期門穴,位於不容穴旁一寸五分,第二根肋骨的末端。
**足陽明胃經:**起始於厲兌穴,位於足食指指尖,離指甲根角如同韭菜葉的寬度。終止於頭維穴,位於額頭五行穴位,髮際邊緣本神穴旁一寸五分。
**足太陽膀胱經:**起始於睛明穴,位於眼睛內角淚孔邊緣。終止於至陰穴,位於足小指外側,離指甲根角如同韭菜葉的寬度。
**足少陰腎經:**起始於湧泉穴,位於腳底中心凹陷處,腳掌彎曲、腳趾捲起時的凹陷處。終止於俞府穴,位於璇璣穴旁二寸,巨骨下方。
**足少陽膽經:**起始於竅陰穴,位於足無名指指尖,離指甲根角如同韭菜葉的寬度。終止於瞳子髎穴,位於眼睛外角五分處。
**足太陰脾經:**起始於隱白穴,位於足大拇指內側,離指甲根角如同韭菜葉的寬度。終止於大包穴,位於淵腋穴下方三寸,第九根肋骨之間。
《難經》第六十七條說:「五臟的募穴都在陰面,而俞穴都在陽面,這是什麼原因呢?」回答是:陰面的疾病會影響到陽面,陽面的疾病也會影響到陰面。所以讓募穴在陰面,俞穴在陽面。
丁先生說:「人的背部為陽,腹部為陰。所以說五臟的俞穴都在陽面,指的是背部的俞穴。」所以肺俞穴有兩處,在第三胸椎下方兩旁,距離身體的中線都是一寸五分。心俞穴有兩處,在第五胸椎下方兩旁,距離身體的中線都是一寸五分。肝俞穴有兩處,在第九胸椎下方兩旁,距離身體的中線都是一寸五分。脾俞穴有兩處,在第十一胸椎下方兩旁,距離身體的中線都是一寸五分。腎俞穴有兩處,在第十四胸椎下方兩旁,距離身體的中線都是一寸五分。肺的募穴是中府穴,有兩處,位於雲門穴下一寸,乳房上方第三根肋骨間。心的募穴是巨闕穴,只有一處,位於鳩尾穴下一寸。脾的募穴是章門穴,有兩處,位於季肋下,與季肋骨齊平。肝的募穴是期門穴,有兩處,位於不容穴兩旁一寸五分。腎的募穴是京門穴,有兩處,位於腰部季肋骨的位置。
楊先生說:「腹部為陰,五臟的募穴都在腹部,所以說募穴都在陰面。背部為陽,五臟的俞穴都在背部,所以說俞穴都在陽面。內臟有疾病,就會顯現在陽面(背部),因為陽面的俞穴在背部。外在身體有疾病,就會影響到陰面(腹部),因為陰面的募穴在腹部。所以針灸法說,從陽面引導到陰面,從陰面引導到陽面,就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