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九思

《難經集注》~ 卷之五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 (3)

1. 井滎俞經合圖

六十八難曰。五臟六腑。各有井滎俞經合。皆何所主。然。經言所出為井。所流為滎。所注為俞。所行為經。所應為合。井主心下滿。

呂曰。井者木。木者肝。肝主滿也。虞曰。井法木以應肝脾。位在心下。今邪在肝。肝乘脾。故心下滿。今治之於井。不令木乘土也。

滎主身熱。

呂曰。滎者火。火者心。心主身熱也。虞曰。滎為火以法心。肺屬金。外主皮毛。今心火灼於肺金。故身熱。謂邪在心也。故治之於滎。不令火乘金。則身熱必愈也。

俞主體重節痛。

呂曰。俞者土。土者脾。脾主體重也。虞曰。俞者。法土應脾。今邪在土。土必刑水。水者腎。腎主骨。故病則節痛。邪在土。土自病則體重。宜治於俞穴。

經主喘咳寒熱。

呂曰。經者金。金主肺。肺主寒熱也。虞曰。經法金應肺。今邪在經。則肺為病。得寒則咳。得熱則喘。今邪在金。金必刑木。木者肝。肝在志為怒。怒則氣逆乘肺。故喘。何以然。謂肝之支別。從肝別貫膈上注肺。脈要精微論曰。血在脅下。令人喘逆。此之謂也。治之於經。則金不刑于木矣。

合主逆氣而泄。

呂曰。合者水。水主腎。腎主泄也。虞曰。合法水應腎。腎氣不足。傷於衝脈。則氣逆而裡急。腎主開竅於二陰。腎氣不禁。故泄注。邪在水。水必乘火。火者心。法不受病。肝木為心火之母。為腎水之子,一憂母受邪。二憂子被刑。肝在志為怒。憂則怒。怒則氣逆。故也。

此五行更相乘克。故病有異同。今治之於合。不令。水乘火。則肝木不憂。故氣逆止。邪不在腎。則無注泄。以上井滎俞經合。法五行應五臟。邪湊其中。故主病如是。善診者審而行之。則知自病。或相乘虛則補之。實則瀉之。

此五臟六腑。其井滎俞經合所主病也。

丁曰。此是五臟井滎俞經合也。經言井主心下滿者為肝病。即逆滿。當取其諸井以主其心下滿也。滎主身熱者。滎者、火也。故身熱。當取其諸滎以主其熱也。俞主體重節痛。俞者、土也。故令體重節痛。當取其諸俞以主其體重節痛也。經主喘咳寒熱。經者、金也。故喘咳而發寒熱。

當取其諸經以主其喘咳寒熱也。合主逆氣而泄。合為水。水主泄。當取其諸合以主逆氣而泄也。虞曰。以上井滎俞經合之生病。各依其時而調治之。謂四時之邪。各湊滎俞中留止也。

白話文:

《難經》第六十八難說,五臟六腑各有井穴、滎穴、俞穴、經穴和合穴,它們各自主要掌管什麼?依照經脈理論,所出之處為井穴,像水流出的源頭;所流之處為滎穴,像水流經的地方;所注之處為俞穴,像水注入的地方;所行之處為經穴,像水流經的道路;所應之處為合穴,像水匯入的大海。其中,井穴主要掌管心下滿悶的症狀。

呂氏說,井穴屬木,木對應肝臟,肝臟主導滿悶感。虞氏說,井穴對應五行中的木,也對應肝脾。肝脾的部位在心臟下方,如果邪氣侵犯肝臟,肝氣會壓迫脾,所以會導致心下滿悶。這時候應該治療井穴,避免木氣過盛壓制土氣。

滎穴主要掌管身體發熱的症狀。

呂氏說,滎穴屬火,火對應心臟,心臟主導身體發熱。虞氏說,滎穴對應五行中的火,也對應心臟。肺屬金,在體表主導皮膚毛髮。如果心火燒灼肺金,就會導致身體發熱,表示邪氣在心臟。這時候應該治療滎穴,避免火氣過盛壓制金氣,這樣身體發熱的症狀自然會痊癒。

俞穴主要掌管身體沉重和關節疼痛的症狀。

呂氏說,俞穴屬土,土對應脾臟,脾臟主導身體沉重。虞氏說,俞穴對應五行中的土,也對應脾臟。如果邪氣侵犯土,土氣會壓制水氣。水對應腎臟,腎臟主導骨骼,所以會導致關節疼痛。邪氣在土,土氣自身也會虛弱,所以導致身體沉重。這時候應該治療俞穴。

經穴主要掌管喘息、咳嗽、發冷發熱的症狀。

呂氏說,經穴屬金,金對應肺臟,肺臟主導發冷發熱。虞氏說,經穴對應五行中的金,也對應肺臟。如果邪氣侵犯經絡,就會導致肺臟生病。受寒會咳嗽,受熱會喘息。如果邪氣在金,金氣會壓制木氣,木對應肝臟,肝臟在情緒上主導憤怒。憤怒會導致氣機逆亂,向上侵犯肺,所以會喘息。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肝臟有分支經脈,從肝臟分出,穿過橫膈膜向上注入肺臟。《脈要精微論》說:「血在脅下,令人喘逆。」說的就是這種情況。這時候應該治療經穴,讓金氣不壓制木氣。

合穴主要掌管氣機逆亂和腹瀉的症狀。

呂氏說,合穴屬水,水對應腎臟,腎臟主導腹瀉。虞氏說,合穴對應五行中的水,也對應腎臟。如果腎氣不足,會損傷衝脈,導致氣機逆亂和腹部急迫。腎臟在下二陰開竅,如果腎氣不足,就會導致腹瀉。如果邪氣在水,水氣會反過來壓制火氣,火對應心臟,通常不會發病。但是肝木是心火的母親,又是腎水的兒子。既擔心母親(心火)受到邪氣侵犯,又擔心兒子(肝木)被壓制。肝臟在情緒上主導憤怒,如果過度憂慮就會轉為憤怒,憤怒會導致氣機逆亂。

這是五行之間相互制約的關係,所以疾病的表現各有不同。現在治療合穴,避免水氣壓制火氣,這樣肝木就不會受到影響,氣機逆亂的現象就會停止,邪氣不在腎臟,腹瀉的症狀也會消失。以上所說的井穴、滎穴、俞穴、經穴、合穴,對應五行和五臟,邪氣侵犯到哪個穴位,就會產生相對應的疾病。善於診斷的醫生,應該仔細審查並加以治療。如果發現是自身臟腑疾病,或是因虛而生病,就應該進行補益;如果發現是因實而生病,就應該進行瀉邪。

以上說的就是五臟六腑的井穴、滎穴、俞穴、經穴和合穴所主導的疾病。

丁氏說,這說的是五臟的井穴、滎穴、俞穴、經穴和合穴。經書上說,井穴主治心下滿悶,這是肝臟的疾病,屬於氣機逆亂引起的滿悶。應該取用井穴來治療心下滿悶。滎穴主治身體發熱,因為滎穴屬火,所以會發熱。應該取用滎穴來治療發熱。俞穴主治身體沉重和關節疼痛,因為俞穴屬土,所以會導致身體沉重和關節疼痛。應該取用俞穴來治療身體沉重和關節疼痛。經穴主治喘息、咳嗽、發冷發熱,因為經穴屬金,所以會喘息、咳嗽、發冷發熱。應該取用經穴來治療喘息、咳嗽、發冷發熱。合穴主治氣機逆亂和腹瀉,合穴屬水,水主導腹瀉,應該取用合穴來治療氣機逆亂和腹瀉。虞氏說,以上所說的井穴、滎穴、俞穴、經穴和合穴所產生的疾病,應該根據不同的季節來進行調治。因為一年四季的邪氣,會各自停留在相對應的滎穴和俞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