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經集注》~ 卷之五 (4)
卷之五 (4)
1. 用針補瀉第十三(凡十三首)
六十九難曰。經言虛者補之。實者瀉之。不實不虛。以經取之。何謂也。然。虛者補其母。實者瀉其子。當先補之。然後瀉之。不實不虛。以經取之者。是正經自生病。不中他邪也。當自取其經。故言以經取之。
丁曰。此經先立井滎俞經合配象五行。即以十二經中各有子母。遞相生養。然後言用針補瀉之法也。假令足厥陰肝之絡中虛。即補其足厥陰經合。是母也。實即瀉足厥陰經滎。是子也。如無他邪。即當自取其經。故言以經取之也。楊曰。春得腎脈為虛邪。是腎虛不能傳氣於肝。
故補腎。腎有病則傳之於肝。肝為腎子。故曰補其母也。春得心脈為實邪。是心氣盛實。逆來乘肝。故瀉心。心平則肝氣通。肝為心母。故曰瀉其子也。不實不虛。是諸臟不相乘也。春得弦多及但弦者。皆是肝臟自病也。則自於足厥陰少陽之經而補瀉焉。當經有金木水火土。
隨時而取之也。
七十難曰。經言春夏刺淺。秋冬刺深者。何謂也。然。春夏者。陽氣在上。人氣亦在上。故當淺取之。秋冬者。陽氣在下。人氣亦在下。故當深取之。
丁曰。春夏刺淺。秋冬刺深者。經言春夏剌井滎。從肌肉淺薄之處。秋冬刺經合。從肌肉深厚之處。此是因時隨所在刺之也。楊曰。經言春氣在毫毛。夏氣在皮膚。秋氣在分肉。冬氣在筋骨。此四時之氣也。其四時受病。亦各隨正氣之深淺。故用針者治病。各依四時氣之深淺而取之也。
春夏各致一陰。秋冬各致一陽者。何謂也。然。春夏溫必致一陰者。初下針。沉之。至腎肝之部。得氣引持之。陰也。
虞曰。經言春夏養陽。言取一陰之氣以養於陽。慮成孤陽。致者、都也。及也。言到於腎肝。引持一陰之氣。肝腎乃陰也。
秋冬寒必致一陽者。初內針。淺而浮之。至心肺之部。得氣推內之。陽也。
虞曰。經言秋冬養陰。言至陰用事。無陽氣以養其陰。故取一陽之氣以養於陰。免成孤陰也。心肺。乃陽也。故言至心肺之部也。
是謂春夏必致一陰。秋冬必致一陽。
楊曰。入皮三分。心肺之部。陽氣所行也。入皮五分。腎肝之部。陰氣所行也。陽為衛。陰為榮。春夏病行於陽。故引陰以和陽。秋冬病行於陰。故內陽以和陰也。虞曰。楊氏所注言三分為心肺之部。五分為肝腎之部。此乃玄珠密語。分天地氣而言之。故有三分五分之說也。
丁曰。人之肌膚。皆有厚薄之處。但皮膚之上。為心肺之部。陽氣所行。肌肉之下。為腎肝之部。陰氣所行。其春夏陽氣上勝。所用針沉。手內針至腎肝之部。得氣引持陰氣。以和其陽氣。故春夏必致一陰也。秋冬陰氣下降。所用針浮。手至心肺之部。得氣推內針入。引持陽氣。
以和其陰氣也。故秋冬必致一陽也。所以經云。春夏必致一陰。秋冬必致一陽也。
白話文:
用針補瀉第十三(共十三篇)
《難經》第六十九難說:經典提到「虛弱的要補,強盛的要瀉,不虛不實的,要從經脈本身去治療。」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解釋是這樣的:虛弱的要補它的「母」,強盛的要瀉它的「子」。應該先補,然後再瀉。至於不虛不實的狀況,從經脈本身去治療,意思是說,這是正經自己發生的病,不是因為其他邪氣引起的。所以要從它自己的經脈來治療,因此說要「從經脈本身去治療」。
丁先生說:這段經文先確立了井、滎、俞、經、合這五種穴位與五行的配合關係,也就是說十二經脈中各有「子」與「母」的關係,彼此相生相養。然後才說明用針補瀉的方法。舉例來說,如果足厥陰肝經的絡脈出現虛弱,就要補足厥陰經的合穴,這是它的「母」。如果出現強盛的狀況,就要瀉足厥陰經的滎穴,這是它的「子」。如果沒有其他邪氣的干擾,就應該直接從它自己的經脈來治療,所以說「從經脈本身去治療」。
楊先生說:春天診得腎脈是虛弱的邪氣,這是因為腎虛,無法將氣傳給肝,所以要補腎。如果腎臟有病,就會傳給肝,肝是腎的「子」,所以說要補它的「母」。春天診得心脈是強盛的邪氣,這是因為心氣旺盛,反過來壓制肝,所以要瀉心。心氣平穩,肝氣就會暢通。肝是心的「母」,所以說要瀉它的「子」。不虛不實,是指各個臟腑之間沒有互相影響的情況。春天診得脈象弦滑,或是單純是弦脈,都表示是肝臟自身的問題,就要從足厥陰和少陽經脈的穴位來進行補瀉治療。應該根據經脈上的五行屬性,配合時令來選取穴位。
《難經》第七十難說:經典提到「春夏淺刺,秋冬深刺」是什麼意思呢?
解釋是這樣的:春夏的時候,陽氣在體表向上運行,人體的氣機也向上,所以應該淺刺。秋冬的時候,陽氣在體內向下運行,人體的氣機也向下,所以應該深刺。
丁先生說:春夏淺刺,秋冬深刺,意思是說,春夏的時候,應該刺井穴和滎穴,這些穴位在肌肉淺薄的地方;秋冬的時候,應該刺經穴和合穴,這些穴位在肌肉深厚的地方。這是根據時令,在合適的部位進行針刺。
楊先生說:經典提到,春天的氣機在毫毛,夏天的氣機在皮膚,秋天的氣機在肌肉分界處,冬天的氣機在筋骨。這是四時氣機的變化。人體在四時感受疾病,也各自隨著正氣的深淺而有所不同。所以用針治療疾病,也要根據四時氣機的深淺來取穴。
經典提到「春夏各要導引一陰,秋冬各要導引一陽」是什麼意思呢?
解釋是這樣的:春夏溫熱,所以必須導引一陰,方法是:下針時,慢慢地將針深入到腎和肝的部位,得氣後再提插針,這就屬於導引陰氣。
虞先生說:經典提到「春夏養陽」,是說要取陰氣來滋養陽氣,防止陽氣過盛而孤立。這裡的「導引」指的是到達,意思是指針刺到達腎肝部位,導引陰氣。肝腎屬陰。
秋冬寒冷,所以必須導引一陽,方法是:下針時,針要淺而浮在體表,深入到心和肺的部位,得氣後再推動針,這就屬於導引陽氣。
虞先生說:經典提到「秋冬養陰」,是說秋冬陰氣旺盛,需要陽氣來滋養,防止陰氣過盛而孤立。所以要取陽氣來滋養陰氣。心肺屬陽。所以說要到達心肺的部位。
這就是所謂的「春夏必須導引一陰,秋冬必須導引一陽」。
楊先生說:針刺入皮膚三分深,到達心肺的部位,這是陽氣運行的部位。針刺入皮膚五分深,到達腎肝的部位,這是陰氣運行的部位。陽氣屬於衛氣,陰氣屬於營氣。春夏疾病容易在陽氣運行的部位發生,所以要導引陰氣來調和陽氣。秋冬疾病容易在陰氣運行的部位發生,所以要導引陽氣來調和陰氣。
虞先生說:楊先生說的針刺入皮膚三分深是心肺部位,五分深是肝腎部位,這是針灸深奧的秘密,是根據天地氣機來劃分的。所以有三分和五分的說法。
丁先生說:人的肌膚有厚薄之分,但從皮膚表面來看,屬於心肺部位,是陽氣運行的位置。肌肉之下屬於腎肝部位,是陰氣運行的位置。春夏陽氣旺盛,所以下針要深,將針深入到腎肝部位,得氣後再提插針,以導引陰氣來調和陽氣,所以說春夏要導引一陰。秋冬陰氣下降,所以下針要淺,將針淺刺到心肺部位,得氣後再推動針,以導引陽氣來調和陰氣,所以說秋冬要導引一陽。這就是經典所說的「春夏必須導引一陰,秋冬必須導引一陽」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