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經集注》~ 卷之五 (5)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 (5)

1. 用針補瀉第十三(凡十三首)

七十一難曰:經言刺榮無傷衛,刺衛無傷榮,何謂也?然。針陽者,臥針而刺之;刺陰者,先以左手攝按所針滎俞之處,氣散乃內針。是謂刺榮無傷衛,刺衛無傷榮也。

丁曰:人之榮為陰,衛為陽;二者為之表裡。其臥針取之,恐傷於榮也。針榮先以左手攝按所刺之穴,令陽散而內針者,蓋恐傷於衛也。楊曰:入皮三分為衛氣;病在衛,用針則淺,故臥針而刺之,恐其深傷榮氣故也。入皮五分為榮氣;故先按所針之穴,待氣散乃內針,恐傷衛氣故也。

虞曰:三陰三陽,各主氣血,至有多少不同;故聖人說行針之道,無令至有傷於榮衛也。《血氣形志篇》曰:太陽多血少氣,少陽少血多氣,陽明多氣多血,厥陰多血少氣,少陰多氣少血,太陰多氣少血。啟玄子注曰:血氣多少,天之常數;故用針之道,常瀉其多也。

七十二難曰:經言能知迎隨之氣,可令調之;調氣之方,必在陰陽,何謂也?然。所謂迎隨者,知榮衛之流行、經脈之往來也;隨其逆順而取之,故曰迎隨。調氣之方,必在陰陽者,知其內外表里,隨其陰陽而調之;故曰調氣之方,必在陰陽。

丁曰:夫榮衛通流,散行十二經之內,即有始有終。其始自中焦注手太陰一經一絡,然後手陽明注一經一絡。其經絡有二十四,日有二十四時,皆相合。此凡氣始至而用針取之,名曰迎而奪之。其氣流注終而內針,出而捫其穴,名曰隨而濟之。又補其母,亦名曰隨而補之;瀉其子,亦名曰迎而奪之。

又隨呼吸出內其針,亦曰迎隨也。此者是調陰陽之法,故曰必在陰陽也。楊曰:榮氣者,常行不已;衛氣者,晝行於身體,夜行於臟腑。迎者,逆也;隨者,順也。謂衛氣逆行,榮氣順行。病在陽,必候榮衛行至於陽分而刺之;病在陰,必候榮衛行至於陰分而刺之。是迎隨之意也。

又迎者,瀉也;隨者,補也。故經曰迎而奪之,安得無虛?言瀉之則虛也。隨而濟之,安得無實?言補之則實也。調氣之方,必在陰陽者:陰虛陽實,則補陰瀉陽;陽虛陰實,則補陽瀉陰。或陽並於陰,或陰並於陽,或陰陽俱虛,或陰陽俱實,皆隨病所往而調其陰陽,則病無不已。

虞曰:迎,取也。乃五行六氣,各有勝復。假令木氣有餘之年,於王前先瀉其化源。《玄珠密語》曰:「木之行勝也,蒼埃先見於林木,木乃有聲,宮音失調,倮蟲不滋,濕雨失合;先於十二月瀉其化源,故曰迎也。」不足之年,補於化源,故曰隨也。調氣之方,必在陰陽者,言引外至內,引內至外也。謂月生無瀉,月滿無補;定人之呼吸,觀日之寒溫;從陽引陰,從陰引陽;春夏致一陰,秋冬致一陽。故曰調氣之方,必在陰陽也。知其內外表里者,謂察脈之浮沉、識病之虛實;以外知內,視表如里;故曰知其內外表里也。隨其陰陽而調之者,謂各隨病在何陰陽脈中而調治之也。

白話文:

用針補瀉第十三

第七十一難提到,經脈說刺榮分不會傷到衛分,刺衛分不會傷到榮分,這是什麼意思?答案是:針刺陽分的時候,要讓針橫臥著刺入,針刺陰分的時候,先用左手按住要針刺的穴位,等氣散開後再下針。這樣做才能做到刺榮分不傷衛分,刺衛分不傷榮分。

丁先生說,人的榮氣屬於陰,衛氣屬於陽,兩者是表裡的關係。用橫臥的方式下針,是怕傷到榮氣。針刺榮分時,先用左手按住要刺的穴位,讓陽氣散開後再下針,是怕傷到衛氣。楊先生說,針入皮膚三分深是衛氣所在,病在衛分時,針刺要淺,所以讓針橫臥著刺入,是怕刺太深傷到榮氣。針入皮膚五分深是榮氣所在,所以先按住要刺的穴位,等氣散開後再下針,是怕傷到衛氣。

虞先生說,三陰三陽經脈各自主管氣血,但氣血多少不同,所以聖人講述用針的道理,是要避免傷到榮衛。在《血氣形志篇》中提到,太陽經多血少氣,少陽經少血多氣,陽明經多氣多血,厥陰經多血少氣,少陰經多氣少血,太陰經多氣少血。啟玄子註解說,氣血多少是自然的規律,所以用針的原則,是經常瀉掉多餘的。

第七十二難提到,經脈說能知道氣的迎隨變化,就可以調整它。調整氣的方法,一定是在陰陽的變化上,這是什麼意思?答案是:所謂迎隨,就是了解榮衛之氣的運行,經脈的來往。根據氣的逆順來取穴,所以叫迎隨。調整氣的方法一定在陰陽變化上,是指了解身體的內外表裡,根據陰陽的變化來調整,所以說調整氣的方法一定在陰陽變化上。

丁先生說,榮衛之氣流通,散行在十二經脈中,有開始有結束。它從中焦開始注入手太陰肺經,然後手陽明大腸經,這樣每條經脈都包含經和絡,共有二十四條,對應每天的二十四個時辰。氣剛開始流注時,用針來取氣,叫做迎而奪之。氣流注結束時再下針,出針後按住穴位,叫做隨而濟之。補其母經,也叫隨而補之。瀉其子經,也叫迎而奪之。

又跟隨呼吸來出入針,也叫迎隨。這些都是調整陰陽的方法,所以說一定在陰陽的變化上。楊先生說,榮氣不斷運行,衛氣白天運行於身體,晚上運行於臟腑。迎,是逆的意思;隨,是順的意思。衛氣逆行,榮氣順行。病在陽分,一定要等到榮衛之氣運行到陽分時才下針;病在陰分,一定要等到榮衛之氣運行到陰分時才下針。這就是迎隨的意思。

另外,迎是瀉,隨是補。所以經脈說迎而奪之,怎麼會沒有虛?說的是瀉就會導致虛。隨而濟之,怎麼會沒有實?說的是補就會導致實。調整氣的方法一定在陰陽的變化上,是指陰虛陽實就補陰瀉陽,陽虛陰實就補陽瀉陰。或者陽氣與陰氣並盛,或者陰氣與陽氣並盛,或者陰陽俱虛,或者陰陽俱實,都要根據病變在哪裡,來調整陰陽,這樣病就能痊癒。

虞先生說,迎是取的意思,指的是五行六氣各有勝衰。例如木氣過盛的年份,在木氣當旺之前,先瀉掉它的源頭。如同玄珠密語說,木氣運行過旺時,林木會先出現蒼老的顏色,木也會有聲音,宮音會失調,昆蟲不能繁衍,雨水會不正常。所以在十二月要先瀉掉木氣的源頭,這就叫做迎。如果木氣不足的年份,就補木氣的源頭,這就叫做隨。調整氣的方法一定在陰陽變化上,指的是引導外面的氣到內,引導內部的氣到外。如同月亮剛升起時不要瀉,月圓時不要補。要根據人的呼吸、觀察天氣的寒溫,從陽引導陰,從陰引導陽。春夏要使身體達到陰的平衡,秋冬要使身體達到陽的平衡。所以說調整氣的方法一定在陰陽的變化上。了解身體的內外表裡,指的是觀察脈象的浮沉,識別病情的虛實,從外了解內,把表面看成像內在一樣。所以說了解身體的內外表裡。根據陰陽來調整,指的是根據病在何種陰陽經脈中,來進行調整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