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經集注》~ 卷之三 (10)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10)

1. 奇經八脈第三(凡三首)

上至於頭,通受十二經之氣血,故曰沖焉。此奇經之三脈也。

虞曰:素問曰,衝脈起於氣街;難經曰,起於氣衝。又針經,穴中兩存其名,沖街之義俱且通也。素問曰,並足少陰之經;難經卻言並足陽明之經。況少陰之經,挾齊左右各五分;陽明之經,挾齊左右各二寸。氣衝又是陽明脈氣所發。如此推之,則衝脈自氣衝起,在陽明少陰二經之內,挾齊上行,其理明矣。

大體督脈、任脈、衝脈此三脈,皆自會陰穴會合而起,一脈分為三岐,行於陰陽,部分不同,故名各異也。

帶脈者,起於季脅,回身一周。

丁曰:季脅下一寸八分,是其帶脈之穴也。回身一周,是奇經之四脈也。 楊曰:帶之為言束也,言總束諸脈,使得調柔也。季脅在肋下,下接於髐骨之間是也。回,繞也;繞身一周,猶如束帶焉。此奇經之四脈也。

陽蹺脈者,起於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風池。

丁曰:陽蹺脈起於跟中,循外踝者,中衝穴也;上入風池穴者,項後髮際陷中,是奇經之五脈也。 楊曰:蹺,捷疾也,言此脈是人行走之機要,動足之所由,故曰蹺脈焉。此奇經之五脈也。

陰蹺脈者,亦起於跟中,循內踝,上行至咽喉,交貫衝脈。

丁曰:陰蹺脈亦起跟中,循內踝者,照海穴也;上行至咽喉,交貫衝脈;其又至目下承泣穴,是陰蹺脈始終也。是奇經之六脈也。 楊曰:其義與陽蹺同也。此奇經之六脈也。 虞曰:陰蹺者,起於足然骨之後,上內踝之上,循陰股入陰,而循腹上胸裡,入缺盆,出人迎之前,入頄內廉,屬目內眥,合於太陽陽蹺而上行。

陽維、陰維者,維絡於身,溢蓄不能環流,灌溉諸經者也。故陽維起於諸陽會也;陰維起於諸陰交也。

丁曰:陽維者,維絡諸陽,故曰陽維,起於諸陽會也。陰維者,維絡諸陰,故曰陰維,起於諸陰交也。 楊曰:維者,維持之義也。此脈為諸脈之綱維,故曰維脈也。此有陰陽二脈,為奇經八脈也。

比干聖人圖設溝渠,溝渠滿溢,流於深湖,故聖人不能拘通也。而人脈隆盛,入於八脈,而不環周,故十二經亦不能拘之;其受邪氣,蓄則腫熱,砭射之也。

丁曰:凡八脈為病,皆砭射取之。 楊曰:九州之內,有十二經水以流泄地氣;人有十二經脈以應之,亦所以流灌身形之血氣,奉以生身,故比之於溝渠也。 虞曰:十二經隆盛,入於八脈而不環周,邪在八脈腫熱蓄積,故以砭石射刺之,故曰砭射之也。

二十九難曰:奇經之為病何如?然。陽維維於陽,陰維維於陰。陰陽不能自相維,則悵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持。

呂曰:悵然者,其人驚,驚即維脈緩,故令人身不能收持;驚則失志、善忘、恍惚也。 丁曰:陽維者(○按陽維下脫陰維二字),是陰陽之綱維也,而主持陰陽之脈。今不能相維者,是陽不能主持諸陽,陰不能主持諸陰,故言悵然失志也。溶溶者,緩慢,所以不能收持也。

白話文:

奇經八脈第三(總共三段)

第一段 衝脈向上到達頭部,接受十二經脈的氣血,所以說它「衝」擊各處。這就是奇經八脈中的三條脈。有人說,《素問》提到衝脈起源於氣街,《難經》則說是起源於氣衝。還有針灸經典中,這兩個穴位都保留其名,衝和街的意義是相通的。《素問》說它和足少陰經並行,《難經》卻說和足陽明經並行。實際上,足少陰經在肚臍左右各五分處,足陽明經在肚臍左右各二寸處,而氣衝又是陽明經脈氣所發出的地方。

如此推論,衝脈應該是從氣衝穴發起,在足陽明經和少陰經之間,挾著肚臍向上運行,這個道理就很明白了。大體來說,督脈、任脈、衝脈這三條脈,都是從會陰穴匯合後發起,一條脈分出三條分支,分別在陰陽不同的部位行走,所以名稱各不相同。

第二段 帶脈,起源於季脅(肋骨下緣),環繞身體一周。

有人說,季脅下一寸八分處,就是帶脈的穴位。環繞身體一周,是奇經八脈中的第四條脈。又有人說,帶的意思是束縛,指的是總括束縛各條經脈,使之和諧柔順。季脅在肋骨下方,接連到髖骨之間。環繞,是環繞身體一周,像束腰帶一樣。這就是奇經八脈中的第四條脈。

陽蹺脈,起源於腳跟,沿著外踝向上,進入風池穴。

有人說,陽蹺脈起源於腳跟,沿著外踝,即中衝穴,向上進入風池穴,即後頸髮際凹陷處,這是奇經八脈的第五條脈。又有人說,蹺,是快捷的意思,說明這條脈是人行走的重要機制,是腳活動的原因,所以稱為蹺脈。這就是奇經八脈的第五條脈。

陰蹺脈,也起源於腳跟,沿著內踝向上,到達咽喉,與衝脈交會。

有人說,陰蹺脈也起源於腳跟,沿著內踝,即照海穴,向上到達咽喉,與衝脈交會,然後又到達眼睛下方的承泣穴,這就是陰蹺脈的始終。這是奇經八脈的第六條脈。又有人說,它的意義和陽蹺脈相同。這就是奇經八脈的第六條脈。另有人說,陰蹺脈,起源於腳跟骨之後,向上到內踝上方,沿著大腿內側進入陰部,然後沿著腹部向上到達胸腔,進入鎖骨上窩,出於人迎穴之前,進入面頰內側,聯繫到眼睛內眥,與太陽經、陽蹺脈會合而向上走。

陽維脈、陰維脈,它們維繫聯絡身體,積蓄能量,但不能循環流動,只能灌溉其他經脈。所以陽維脈起源於諸陽經會合的地方,陰維脈起源於諸陰經會合的地方。

有人說,陽維脈,是維繫聯絡諸陽經的,所以叫做陽維。它起源於諸陽經會合的地方。陰維脈,是維繫聯絡諸陰經的,所以叫做陰維。它起源於諸陰經會合的地方。又有人說,維,是維持的意思。這條脈是各條經脈的綱領,所以稱為維脈。這裡有陰陽兩條脈,合起來是奇經八脈。

第三段 比干聖人(古代賢人)設計溝渠,當溝渠滿溢時,水會流入深湖。所以聖人不能限制水流的走向。人體經脈也是這樣,當血氣旺盛時,會流入奇經八脈,而不是循環運行。所以十二經脈也不能限制它們。當奇經八脈受到邪氣侵襲時,就會積蓄導致腫脹發熱,需要用砭石針刺來治療。

有人說,凡是奇經八脈的疾病,都可以用砭石針刺來治療。又有人說,九州之內,有十二條河流來疏導地氣,人體有十二條經脈來呼應,也是用來灌溉身體的氣血,來維持生命,所以比作溝渠。另有人說,十二經脈旺盛的氣血,會流入奇經八脈,而不是循環運行。邪氣停留在奇經八脈導致腫脹發熱、積聚,所以要用砭石針刺來治療。這就是所謂的「砭射」。

《難經》第二十九難問:「奇經八脈的疾病是怎樣的?」答:「陽維脈維繫陽經,陰維脈維繫陰經,如果陰陽不能互相維繫,就會精神恍惚、意志消沉,身體軟弱無力,不能自我控制。」

有人說,恍惚,是指人受到驚嚇,驚嚇會使維脈鬆弛,所以令人身體不能自主,驚嚇會導致意志消沉、健忘和精神恍惚。有人說,陽維脈和陰維脈是陰陽的綱領,主導陰陽之脈。如果它們不能相互維繫,就是陽經不能主導諸陽,陰經不能主導諸陰,所以才會意志消沉。軟弱無力,是因為脈絡遲緩,所以不能控制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