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經集注》~ 卷之四 (13)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13)

1. 五泄傷寒第十(凡四首)

五十七難曰:泄凡有幾?皆有名不?然。泄凡有五,其名不同。有胃泄、有脾泄、有大腸泄、有小腸泄、有大瘕泄,名曰後重。胃泄者,飲食不化,色黃。

楊曰:泄,利也。胃屬土,故其利色黃,而飲食不化焉。化,變也;消也。言所食之物,皆完出不消變也。虞曰:此乃風入於腸,上重於胃,故使食不消化。《風論》曰:「久風入中,則為腸風飧泄。」飧泄,為食不消化也。

脾泄者,腹脹滿泄注,食即嘔吐逆。

楊曰:注者,無節度也。言利下猶如注水,不可禁止焉。脾病不能化谷,故食即吐逆。虞曰:中央生濕,濕生土,土生脾,脾惡濕。濕氣之勝,故腹脹而泄注。土性主信,又主味;今土病於味,無信,故食則吐逆。《陰陽應象論》曰:「濕勝則濡瀉。」謂濕氣內攻脾胃,則水穀不分,故泄注。

大腸泄者,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腸鳴切痛。

楊曰:窘迫,急也。食訖即欲利,迫急不可止也。白者,從肺色焉。腸鳴切痛者,冷也。切者,言痛如刀切,其腸之狀也。虞曰:大腸氣虛,所以食畢而急思廁。虛則邪傳於內,真邪相擊,故切痛也。

小腸泄者,溲而便膿血,少腹痛。

楊曰:小腸屬心,心主血脈,故便膿血。小腸處在少腹,故小腹痛也。

大瘕泄者,裡急後重,數至圊而不能便,莖中痛。此五泄之法也。

楊曰:瘕,結也。少腹有結而又下利者是也。一名後重,言大便處疼重也。數欲利,至所即不利,又痛引陰莖中,此是腎泄也。按諸方家,利有二十餘種,而此惟見五種者,蓋舉其宗維耳。虞曰:腎開竅於二陰,氣虛故數思圊,後重而不能便,莖中痛。腎氣不足傷於衝脈,故裡急也。

《靈樞·病總》曰:「凡五泄者,春傷於風,寒邪留連,乃為洞泄。」(按:此文見《素問·生氣通天論》,無「凡五泄者」句;《靈樞》無「病總」篇,惟「論疾診尺」篇云「春傷於風,夏生飧泄腸澼」,亦與此文小異。然則今之《靈樞》,非虞氏所見之舊矣。)此之謂也。丁曰:裡急者,腸中痛;後重者,腰以下沉重也。

余皆舊經有注。

五十八難曰:傷寒有幾?其脈有變不?然。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其所苦各不同。中風之脈,陽浮而滑,陰濡而弱。

丁曰:肌肉之上,陽脈所行,輕手按之,狀若太過,謂之滑。肌肉之下,陰脈所行,重手按之,不足,謂之弱。此者是按之不足,舉之有餘,故知中風也。楊曰:自霜降至春分,傷於風冷即病者,謂之傷寒。其冬時受得寒氣,至春又中春風而病者,謂之溫病。其至夏發者,多熱病。

病而多汗者,謂之濕溫。其傷於八節之虛邪者,謂之中風。據此經言,溫病則是疫癘之病,非為春病也。疫癘者,謂一年之中,或一州一縣,若大若小俱病者是也。按之乃覺往來如有,舉之如無者,謂之弱也。關以前浮滑、尺中濡弱者也。

白話文:

五種泄瀉

古籍說,泄瀉總共有幾種?它們都有不同的名稱嗎?是的,泄瀉大致有五種,名稱各不相同。分別是胃泄、脾泄、大腸泄、小腸泄和大瘕泄,又稱後重。

  • 胃泄:是因為飲食沒有消化完全,大便顏色呈現黃色。

有人說,泄就是腹瀉的意思。胃屬土,所以腹瀉的顏色是黃色。這是因為食物沒有被消化,直接排出。還有人說,這是因為風邪進入腸道,上衝到胃部,導致食物無法消化。古籍也有說,風邪長期滯留體內,就會形成腸風飧泄,也就是食物沒有消化就排出的現象。

  • 脾泄:會出現腹部脹滿,腹瀉不止,而且吃了東西就會嘔吐。

有人說,泄注是指腹瀉沒有節制,就像水流一樣難以停止。這是因為脾臟生病,無法消化食物,所以吃東西就想吐。還有人說,是因為體內濕氣過重,導致脾臟功能失調,所以腹脹又腹瀉。脾臟掌管消化和味道,現在脾臟生病,無法好好消化,所以吃東西就吐。古籍也說,濕氣太重會導致腹瀉,濕氣侵犯脾胃,導致水穀不分,所以會腹瀉。

  • 大腸泄:吃完東西就急著想上廁所,大便顏色發白,腸鳴並且會劇烈疼痛。

有人說,窘迫就是急迫的意思,吃完飯就急著想拉肚子,迫不及待。大便發白,是因為肺部的顏色影響。腸鳴切痛是因為腸道受寒,疼痛像刀割一樣。還有人說,大腸虛弱,所以吃完飯就想上廁所。虛弱導致邪氣入侵,正邪交戰,所以會劇烈疼痛。

  • 小腸泄:小便混濁,大便帶膿血,小腹疼痛。

有人說,小腸屬於心,心臟掌管血液,所以大便會帶膿血。小腸位於小腹部位,所以小腹會疼痛。

  • 大瘕泄:會有裡急後重,頻繁想上廁所但又拉不出來,而且陰莖會疼痛。

有人說,瘕是指腹部有腫塊,同時伴隨腹瀉。又稱為後重,是指大便處感到疼痛和沉重。常常想上廁所,但到了廁所又拉不出來,而且疼痛會牽引到陰莖。這其實是腎臟的泄瀉。按照各家的說法,腹瀉有二十多種,這裡只提到五種,是為了舉例說明重點。還有人說,腎臟在二陰(肛門、尿道)開竅,腎氣虛弱所以頻繁想上廁所,但有後重感又拉不出來,陰莖也會疼痛。腎氣不足會影響衝脈,所以會有裡急後重的感覺。

古籍說,泄瀉通常是因為春天受風寒所致,寒邪滯留在體內導致。有人說,裡急是指腸道疼痛,後重是指腰部以下有沉重感。

其餘的內容,過去的經典都有解釋。

五種傷寒

古籍問,傷寒有幾種?它們的脈象會有變化嗎?是的,傷寒大致有五種,分別是中風、傷寒、濕溫、熱病和溫病,它們的症狀各有不同。

  • 中風的脈象,陽脈浮而滑,陰脈濡而弱。

有人說,在肌肉表面的陽脈,輕輕按下去感覺太強,稱為滑。在肌肉深層的陰脈,重按下去感覺不足,稱為弱。這種脈象按下去不足,抬起來有餘,可以判斷是中風。有人說,從霜降到春分,感受風寒而得病,稱為傷寒。冬天感受寒氣,到了春天又感受春風而得病的,稱為溫病。夏天發病的,多半是熱病。

病情多汗的,稱為濕溫。因為感受八節(節氣)虛弱邪氣而得病的,稱為中風。按照這裡的說法,溫病是屬於傳染病,不是春季的疾病。傳染病是指一年之中,一個地區或大或小的人都同時得病。按脈時感覺脈象忽往忽來,抬起手又好像沒有,這叫做脈弱。關前脈浮滑,尺脈濡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