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經集注》~ 卷之四 (14)
卷之四 (14)
1. 五泄傷寒第十(凡四首)
濕溫之脈。陽濡而弱。陰小而急。
丁曰。陽濡而弱者。肌肉之上。陽脈所行。濡弱者。是濕氣所勝火也。肌肉之下。陰脈所行。小急者。是土濕之不勝木。故見小急。所以言陽濡而弱。陰小而急也。楊曰。小、細也。急、疾也。虞曰。濕溫之病。謂病人頭多汗出。何以言之。寸口謂陽脈見濡弱。此水之乘火也。本經曰。腎主液入心成汗。此之謂也。
傷寒之脈。陰陽俱盛而緊澀。
丁曰。陰陽俱盛者、極也。謂寸尺脈俱盛極而緊澀。此者中霧露之寒也。水得風寒而凝結。故知腎得寒而有此脈見也。虞曰。如切繩狀曰緊。如刀剖竹曰澀。
熱病之脈。陰陽俱浮。浮之而滑。沉之散澀。
丁曰。陰陽俱浮者、謂尺寸俱浮也。浮之而滑者、輕手按之而滑。是心傷熱脈也。(按心熱二字當互易。)沉之而散澀者、沉、手按之而散澀。是津液虛少也。楊曰。輕手按者名浮。重手按者名沉也。
溫病之脈。行在諸經。不知何經之動也。各隨其經所在而取之。
丁曰。肺者金。主氣。散行諸經。不知何經虛而傳受此邪。故隨其所在取其病邪也。楊曰。兼鬼癘之氣。散行諸經。故不可預知。臨病人而診之。知其何經之動。即為治也。
傷寒有汗出而愈。下之而死者。有汗出而死、下之而愈者。何也。然。陽虛陰盛。汗出而愈。下之即死。陽盛陰虛。汗出而死。下之而愈。
丁曰。其陰陽盛虛者、謂非言脈之浮沉也。謂寒暑病異。燥濕不同。人之五臟六腑。有十二經。皆受於病。其手太陽少陰屬火。主暄。手陽明太陰屬金。主燥。手少陽厥陰屬相火。主暑。此是燥暑暄六經。以通天氣。病即不體重惡風而有躁。素問曰諸浮躁者。病在手是也。若以承氣下之即愈。
服桂枝取汗。汗出即死。其足太陽少陰屬水。主寒。足陽明太陰屬土。主濕。足厥陰少陽屬木。主風。此是風寒濕六經。以通地氣。病即體重惡寒。故素問曰諸浮不躁者。病在足是也。若以桂枝取汗。汗出即愈。服承氣下之即死。此是五臟六腑配合陰陽大法也。所以經云。陽虛陰盛。
汗出而愈。下之而死。其陽盛陰虛。汗出而死。下之而愈。此義非反顛倒也。楊曰。此說反倒於義不通。不可依用也。若反此行之。乃為順爾。虞曰。諸經義皆不錯。此經例義。必應傳寫誤也。凡傷寒之病。脈浮大而數。可汗之則愈。病在表也。脈沉細而數。可下之則愈。病在裡也。
推此行之。萬無一失。
寒熱之病。候之如何也。然。皮寒熱者。皮不可近席。毛髮焦。鼻槀。不得汗。
丁曰。肺候身之皮毛。大腸為表裡。臟病即寒。腑病即熱。故言皮寒熱也。皮不可近席者。謂手三陰三陽法天天動。故病即不欲臥近席也。毛髮焦。鼻槀不得汗者。謂下有心火燥熱之為病。不得汗之。汗之即死。下之即愈。謂肺主燥故也。
白話文:
濕溫的脈象:
陽脈呈現濡弱,陰脈則微小且急促。
解釋:陽脈濡弱,代表是肌肉表面的陽氣運行不暢,被濕氣所困。陰脈微小急促,代表的是肌肉深處的陰氣,因土濕而無法勝過木氣,所以脈象才會呈現小而急促。這就是所謂的「陽濡而弱,陰小而急」。也有人認為,小指的是細微,急指的是快速。還有人說,濕溫的病人常常頭部多汗,這是因為寸口脈(陽脈)呈現濡弱,代表水氣侵犯了火氣,如同經脈所說,腎主導體液進入心臟形成汗液。
傷寒的脈象:
陰陽兩脈都強盛且緊澀。
解釋:陰陽兩脈都強盛,代表脈象極度強盛,而且緊繃澀滯,這是因為受到霧露寒邪侵襲。寒氣使水氣凝結,也代表腎臟受寒,才會出現這種脈象。緊就像是切割繩索,澀就像刀剖竹子一樣不順暢。
熱病的脈象:
陰陽兩脈都浮在表面,輕按時感覺滑動,重按時則散亂澀滯。
解釋:陰陽兩脈都浮在表面,表示寸關尺三處的脈都浮在表層。輕按時感覺滑動,是心臟受到熱邪侵襲所致。重按時散亂澀滯,代表體內津液虛少。輕按稱為浮,重按稱為沉。
溫病的脈象:
脈象運行在各經絡之間,無法判斷是哪一經絡出了問題,只能根據病邪所在的經絡來診斷。
解釋:肺屬金,主導氣的運行,將氣散佈到全身各經絡,因為不清楚是哪一經絡虛弱才受邪,所以只能依照病邪所在的經絡診斷。也有人認為,溫病是夾雜著鬼魅邪氣,所以會在各經絡散佈,難以預測,只能臨證診斷,找出問題所在,才能對症下藥。
傷寒有時發汗可以治癒,有時卻反而致命。有時用瀉法治癒,有時反而致命。這是為什麼?
解釋:關鍵在於陰陽虛實的差異。當體內陽氣虛弱而陰氣強盛時,發汗反而可以治癒,用瀉法反而會致命。當體內陽氣強盛而陰氣虛弱時,發汗反而會致命,用瀉法反而可以治癒。
解釋:陰陽盛衰,並非單指脈象的浮沉,而是指寒熱、燥濕的不同。人體五臟六腑有十二經絡,都可能受到疾病影響。手太陽經與手少陰經屬火,主溫熱;手陽明經與手太陰經屬金,主燥;手少陽經與手厥陰經屬相火,主暑熱。這六條經絡通天氣,如果患病則會出現身體燥熱、怕風等症狀(屬於手部經絡的疾病),可以用瀉法治療。
如果用桂枝發汗反而會致命。足太陽經與足少陰經屬水,主寒;足陽明經與足太陰經屬土,主濕;足厥陰經與足少陽經屬木,主風。這六條經絡通地氣,如果患病則會出現身體沉重、怕冷等症狀(屬於足部經絡的疾病),用桂枝發汗可以治癒,用瀉法反而會致命。這是五臟六腑配合陰陽的大法則。所以說陽虛陰盛,發汗可以治癒,用瀉法反而會致命;陽盛陰虛,發汗反而會致命,用瀉法可以治癒,這道理並非顛倒。有人認為此說顛倒,不宜採用。也有人認為,其他經絡的道理都正確,這段文字可能是傳抄錯誤。一般來說,傷寒的脈象如果浮大而數,發汗可以治癒(代表病在表層);脈象沉細而數,用瀉法可以治癒(代表病在裡層)。
只要照此原則執行,就不會出錯。
寒熱病要如何判斷?
解釋:當皮膚有寒熱感覺,無法靠近席子,頭髮焦枯,鼻子乾燥,無法出汗。這是因為肺主導皮膚毛髮,大腸與肺臟表裡相應,臟器生病則寒,腑器生病則熱。因此,皮膚出現寒熱感覺。皮膚無法靠近席子,是因為手部三陰三陽經絡氣機運轉異常,所以不想躺下。頭髮焦枯,鼻子乾燥,不出汗,是代表體內有心火燥熱之症狀。此時不應發汗,發汗反而會致命。用瀉法可以治癒,因為肺主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