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經集注》~ 卷之一 (12)
卷之一 (12)
1. 三難畫圖
肺行穀氣。腎間父母之原氣。亦無穀氣所養。原氣漸耗。乃知四歲必死。故云腎氣先盡也。丁曰。五十動者。是天地陰陽。以漏刻為制度。人之脈息。為自有損益。故無常數。其益過於六十。心肺有餘也。心肺有餘。則腎肝不足也。其損者不及四十之數。則心肺不足。乃腎肝有餘也。
今陽氣虛少。故不滿五十也。其言動而止者。謂吸不能至腎至肝而還。此是陽不榮於下。故腎氣先絕也。絕則止也。此法又與生氣獨絕於內同法也。
十二難曰。經言五臟脈已絕於內。用針者反實其外。五臟脈已絕於外。用針者反實其內。內外之絕。何以別之。然。五臟脈已絕於內者。腎肝氣已絕於內也。而醫反補其心肺。五臟脈已絕於外者。其心肺脈已絕於外也。(別本無其字。與上文一例。)而醫反補其腎肝。陽絕補陰。陰絕補陽。是謂實實虛虛。損不足。益有餘。如此死者。醫殺之耳。
呂曰。心肺所以在外者。其臟在膈上。上氣外為榮衛。浮行皮膚血脈之中。故言絕於外也。腎肝所以在內者。其臟在膈下。下氣內養筋骨。故言絕於內也。丁曰。夫五臟內外者。為心肺在膈上。通於天氣也。心主於脈。肺主於氣。外華榮於皮膚。故言外也。腎肝在下。通於地氣。
以藏精血。最於骨髓。心肺外絕。絕則皮聚毛落。腎肝內絕。絕則骨痿筋緩,診其脈。學者不能明於內外虛實。致使針藥誤投。所以實實虛虛。損不足。益有餘。如此死者。是醫殺之耳。
白話文:
肺部運行身體從食物中攝取的精華之氣。腎臟是父母先天精氣的來源,它本身並不從食物中獲取營養。如果先天的精氣逐漸耗損,就知道這個人活不到四歲就會死亡。所以說腎氣會先衰竭。
丁先生說:「五十歲時脈搏跳動會有變化,這是天地陰陽運行的規律,如同用漏刻計算時間一樣。人的脈搏會因為身體狀況而有所損益,所以沒有固定的次數。如果脈搏跳動超過六十次,代表心肺功能有餘,心肺功能有餘,則腎肝功能會不足。如果脈搏跳動不到四十次,代表心肺功能不足,則腎肝功能會有餘。」
現在陽氣虛弱不足,所以脈搏跳動不到五十次。所謂「動而止」,是指呼吸時氣息不能到達腎臟和肝臟就停止了,這是陽氣不能滋養下半身的表現,所以腎氣會先衰竭。腎氣衰竭就代表生命要停止了。這種情況也跟體內生機完全斷絕的情況相似。
《十二難》中說:「經書上說,如果五臟的脈氣已經在體內斷絕,這時用針灸反而會增強體表的氣;如果五臟的脈氣已經在體表斷絕,這時用針灸反而會增強體內的氣。體內和體表的斷絕,要如何區分呢?」答案是:「如果五臟的脈氣在體內斷絕,代表腎臟和肝臟的氣已經在體內斷絕,這時醫生反而去補益心臟和肺臟;如果五臟的脈氣在體表斷絕,代表心臟和肺臟的脈氣已經在體表斷絕,(有的版本沒有這句話,但跟上一句的邏輯相同)這時醫生反而去補益腎臟和肝臟。陽氣斷絕反而去補益陰氣,陰氣斷絕反而去補益陽氣,這就犯了虛實不分的錯誤,使不足的更不足,有餘的更有餘。這樣導致死亡,是醫生害死的。」
呂先生說:「心臟和肺臟之所以說在體表,是因為它們位於橫膈膜之上,上部的氣在外運行成為榮衛之氣,在皮膚和血脈中流動,所以說脈氣斷絕在體表。腎臟和肝臟之所以說在體內,是因為它們位於橫膈膜之下,下部的氣在內滋養筋骨,所以說脈氣斷絕在體內。」
丁先生說:「所謂五臟的內外,是因為心臟和肺臟在橫膈膜之上,與天氣相通。心臟主導血脈,肺臟主導氣息,它們的精華表現在皮膚上,所以說在體表。腎臟和肝臟在下方,與地氣相通,它們儲藏精血,最能滋養骨髓。心肺之氣在體表斷絕,就會導致皮膚鬆弛,毛髮脫落;腎肝之氣在體內斷絕,就會導致骨頭萎軟,筋脈鬆弛。診斷脈象時,如果醫生不能明白體內體表的虛實狀況,導致針灸和藥物使用錯誤,就會犯虛實不分的錯誤,使不足的更不足,有餘的更有餘。這樣導致死亡,是醫生害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