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九思

《難經集注》~ 卷之一 (1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11)

1. 三難畫圖

呂曰。胃脈小緩見於心部。小腸。心府。故言干之。虞曰。於心部中。輕手得之小緩是也。

心脈澀甚者。肺邪干心也。

呂曰。澀、肺脈故言干心也。虞曰。金反凌火。此曰微邪脈也。

心脈微澀者。大腸邪干小腸也。

呂曰。微澀、大腸脈。小腸。心府。故曰干也。

心脈沉甚者。腎邪干心也。

呂曰。沉者、腎脈。故言干也。虞曰。心火炎上。其脈本浮。今見沉形。水來剋火。法曰賊邪也。

心脈微沉者、膀胱邪干小腸也。

呂曰。微沉者、膀胱脈也。小腸。心府。故言干也。

五臟各有剛柔邪。故令一脈輒變為十也。

呂曰。此皆夏王之時。心脈見如此者。為失時脈。楊曰。剛柔陰陽也。邪者、不正之名。非有身王氣。而水來干身為病者。通謂之邪也。虞曰。推此十變之候。乃五行勝復相加。故聖人謂之五邪也。五臟各有表裡。更相乘之。一脈成十。故十變也。有陽有陰。故曰剛柔也。於本位見他脈。

故曰相逢干也。聖人乃以心一臟為例。其餘皆可知也。丁曰。其言肝邪干心。膽邪干小腸者。此皆虛邪干心也。心邪自干心。小腸邪自干小腸者。此皆為正邪也。脾邪干心。胃邪干小腸者。此皆為實邪也。肺邪干心。大腸邪干小腸者。此皆微邪也,腎邪干心。膀胱邪干小腸者。

此皆賊邪也。所謂剛柔相逢者。則十雜也。其十雜者。甲與己合。甲為剛。己為柔。戊與癸合。戊為剛。癸為柔。丁與壬合。丁為剛。壬為柔。丙與辛合。丙為剛。辛為柔。乙與庚合。乙為剛。庚為柔。凡剛柔相逢為病者。剛甚則為病重。柔甚則為病微。柔逢剛。謂從所不勝於剛。

故為病甚也。剛逢柔。謂從所勝於柔。故為病微也。其一脈十變之法。是師引此一部之中。二經說此。五邪相干。為之十變。凡兩手三部。各有二經六部之內。各有五邪十變也。故從其首。計其數。六部十變也。數有六十。是謂六十首也。黃帝曰。先持陰陽。然後診六十首之謂也。

十一難曰。經言脈不滿五十動而一止。

呂曰。經言一臟五十動。五臟二百五十動。謂之平脈。不滿五十動者。無有五十動也。是以一臟無氣也。

一臟無氣者、何臟也。然。人吸者隨陰入。呼者因陽出。今吸不能至腎至肝而還。故知一臟無氣者、腎氣先盡也。

楊曰。按經言持其脈口。數其至也。五十動而不一代者。五臟皆受氣。是為平和無病之人矣。四十動而一代者。一臟無氣。四歲死。三十動而一代者。二臟無氣。三歲死。二十動而一代者。三臟無氣。二歲死。十動而一代者。四臟無氣。一歲死。不滿十動而一代者。五臟無氣也。

七日死。難經言止。本經言代。按止者、按之覺於指下而中止。名止。代者、還尺中停久方來。名曰代也。止代雖兩經不同。據其脈狀亦不殊別。故兩存之。虞曰。此與第八難生氣獨絕之義略相似。八難言父母生氣源。已絕於兩腎之間。故云死也。此言一臟無氣。言呼吸之間。

白話文:

呂醫師說,胃脈的細小而緩和的現象出現在心脈的部位,這表示小腸和心府受到影響,所以才說是胃脈干擾了心脈。虞醫師則說,在心脈的部位,輕輕按壓就能摸到細小而緩和的脈象,就是這種情況。

如果心脈非常澀滯,代表肺部的邪氣干擾了心臟。

呂醫師認為,澀滯的脈象屬於肺脈,所以說是肺脈干擾了心脈。虞醫師認為,這是金氣反過來欺凌火氣,這種情況屬於輕微的邪脈。

如果心脈稍微澀滯,表示是大腸的邪氣干擾了小腸。

呂醫師認為,稍微澀滯的脈象屬於大腸脈,小腸是心府的一部分,所以說是干擾。

如果心脈沉重而有力,代表腎臟的邪氣干擾了心臟。

呂醫師認為,沉重的脈象屬於腎脈,所以說是腎脈干擾了。虞醫師認為,心火向上燃燒,脈象本應浮在表面,現在卻呈現沉重的形態,是水氣來剋制火氣,這在中醫理論上叫做「賊邪」。

如果心脈稍微沉重,表示是膀胱的邪氣干擾了小腸。

呂醫師認為,稍微沉重的脈象屬於膀胱脈,小腸是心府的一部分,所以說是干擾。

五臟都有剛強和柔弱的邪氣,所以才會讓一個脈象產生十種不同的變化。

呂醫師認為,這些都是夏朝時候,心脈出現的狀況,這些脈象屬於不合時令的脈象。楊醫師認為,所謂剛柔就是陰陽的概念,邪氣就是不正之氣,並非身體本身就帶有的病氣,而是外來的水氣干擾身體所造成的疾病,這些都叫做邪氣。虞醫師認為,從這十種變化的脈象來看,是五行之間互相勝過又互相恢復的結果,所以聖人稱之為「五邪」。五臟都有表裡關係,互相影響,一個脈象才會變成十種變化,所以有十種變化的脈象。有陽有陰,所以才說剛柔。在本位出現其他脈象,所以說互相干擾。聖人只是拿心臟來舉例,其他臟腑的脈象變化也可以這樣推知。丁醫師認為,肝邪干擾心、膽邪干擾小腸,這些都屬於虛邪干擾;心邪自己干擾心、小腸邪自己干擾小腸,這些都屬於正邪;脾邪干擾心、胃邪干擾小腸,這些都屬於實邪;肺邪干擾心、大腸邪干擾小腸,這些都屬於微邪;腎邪干擾心、膀胱邪干擾小腸,這些都屬於賊邪。所謂剛柔相逢,就是十種雜亂的情況。這十種雜亂的脈象是,甲和己結合,甲是剛,己是柔;戊和癸結合,戊是剛,癸是柔;丁和壬結合,丁是剛,壬是柔;丙和辛結合,丙是剛,辛是柔;乙和庚結合,乙是剛,庚是柔。凡是剛柔相逢而導致疾病的,剛氣過盛則病情嚴重,柔氣過盛則病情輕微。柔氣遇到剛氣,就像是從弱者去挑戰強者,所以病情會很嚴重。剛氣遇到柔氣,就像是從強者去制服弱者,所以病情會比較輕微。一個脈象之所以產生十種變化的方法,是老師從一個部位的兩個經脈來說的,五種邪氣互相干擾,就會有十種變化。通常兩手的寸關尺三個部位,每個部位都有兩條經脈,一共六個部位,每個部位都有五種邪氣導致的十種變化。所以從頭開始計算,總共有六個部位,每個部位有十種變化,也就是六十種變化,稱為六十個脈象的起始點。黃帝說,先掌握陰陽的道理,然後才能診斷這六十個脈象的起始點。

《十一難》說,經文提到脈搏不滿五十次跳動就停止一下。

呂醫師認為,經文說一個臟器跳動五十次,五個臟器加起來是二百五十次,這就是正常的脈象。如果跳動不滿五十次,表示這個臟器沒有五十次的跳動,表示這個臟器已經沒有氣了。

一個臟器沒有氣,是哪個臟器呢?因為人吸氣時陰氣進入,呼氣時陽氣排出,如果現在吸氣不能到達腎臟和肝臟就返回,因此可知一個臟器沒氣是指腎氣先衰竭。

楊醫師認為,按照經文的說法,摸著脈搏,數著跳動的次數,如果五十次跳動都沒有停頓,表示五臟都能接受到氣,這就是平和沒有疾病的人。如果跳動四十次就停頓一下,表示一個臟器沒有氣,會活到四歲。如果跳動三十次就停頓一下,表示兩個臟器沒有氣,會活到三歲。如果跳動二十次就停頓一下,表示三個臟器沒有氣,會活到兩歲。如果跳動十次就停頓一下,表示四個臟器沒有氣,會活到一歲。如果跳動不滿十次就停頓一下,表示五個臟器都沒有氣,會在七天內死亡。《難經》說停止,《本經》說代替。按「停止」是指按著脈搏,感覺脈搏在指下停止,「代替」是指脈搏跳動到尺部後,停頓很久才又再次跳動。停止和代替雖然兩部經文的說法不同,但是脈象的狀況是相似的,所以兩者都保留下來。虞醫師認為,這和《第八難》所說的「生氣獨絕」的道理有些相似。《第八難》說,父母的生氣根源已經在兩腎之間斷絕,所以會死亡。這裡說一個臟器沒有氣,指的是呼吸之間的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