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經集注》~ 卷之五 (9)
卷之五 (9)
1. 用針補瀉第十三(凡十三首)
為之瀉氣過而順針而刺之。是為隨而濟之也。其男子陽氣行於外。女人陰氣行於內。男子則輕手按其穴。女子則重手按其穴。過時而氣不至。不應其左手者。皆不可刺之也。刺之則無功。謂氣絕。故十死不治也。何待留針而候氣也。
七十九難曰。經言迎而奪之。安得無虛。隨而濟之。安得無實。虛之與實。若得若失。實之與虛。若有若無。何謂也。然。迎而奪之者、瀉其子也。隨而濟之者、補其母也。假令心病。瀉手心主俞。
虞曰。心病卻瀉手心主俞。心者法不受病。受病者、心包絡也。手心主者、則手厥陰心包絡也。包絡中俞者、土也。心、火也。土是火子。乃瀉其俞。此乃瀉子也。
是謂迎而奪之者也。
虞曰。迎謂取氣。奪謂瀉氣也。
補手心主井。是謂隨而濟之者也。
虞曰。心火井木。今補心主之井。謂補母也。木者、火之母也。隨謂自衛取氣。濟謂補不足之經。
所謂實之與虛者。牢濡之意也。
虞曰。牢濡。虛實之意也。
氣來牢實者為得。濡虛者為失。故曰若得若失也。
楊曰。此是當臟自病。而行斯法。非五臟相乘也。丁曰。五臟虛即補其母。是謂隨而濟之。實則瀉其子。是謂迎而奪之。況欲行其補瀉。即先候其五臟之脈。及所刺穴中如氣來牢實者。可瀉之。虛濡者。可補之。若持針不能明其牢濡者。故若得若失也。
八十難曰。經言有見如入。有見如出者。何謂也。然。所謂有見如入者。(滑氏本義云。有見如入下。當欠有見如出四字。)謂左手見氣來至。乃內針。針入。見氣盡。乃出針。是謂有見如入。有見如出也。
丁曰。欲刺人脈。先以左手候其穴中之氣。其氣來而內針。候氣盡乃出其針者。非迎隨瀉補之穴也。謂不虛不實。自取其經。施此法也。楊曰。此還與彈而努之、爪而下之相類也。
八十一難曰。經言無實實虛虛。損不足而益有餘。是寸口脈耶。將病自有虛實耶。其損益奈何。然。是病非謂寸口脈也。謂病自有虛實也。假令肝實而肺虛。肝者、木也。肺者、金也。金木當更相平。當知金平木。假令肺實而肝虛。微少氣。用針不瀉其肝。而反重實其肺。故曰。實實虛虛。損不足而益有餘。此者中工之所害也。
丁曰。中者、傷也。謂昧學之工。不能明其五臟之剛柔。而針藥誤投。所以反增其害。十人全八。能知二臟也。令肝虛肺實二臟之病。全六反增其害也。楊曰。上工治未病。知其虛實之原。故補瀉而得其宜。中工未審傳病之本。所治反增其害也。
白話文:
用針補瀉第十三
如果針刺過度造成氣的耗散,就應該順著經脈的方向刺下去,這樣才能幫助恢復。男性的陽氣運行於體表,女性的陰氣則藏於體內。所以替男性針刺時,按壓穴位的手法要輕柔,替女性針刺則要加重力道。如果超過了時間,氣仍然沒有到達,或者按壓左手時沒有反應,這些情況都不能進行針刺,如果強行針刺,則不會有效果,表示氣已經斷絕,會導致病人死亡,無法救治。所以,哪裡還需要留針來等待氣的到來呢?
《難經》第七十九難提到:「經脈上說,迎著氣來刺會使氣耗散,怎麼會沒有虛弱的問題呢?順著氣走刺會使氣充盈,怎麼會沒有實在的感覺呢?虛和實的感覺,好像得到又好像失去;實和虛的感覺,好像有又好像沒有,這是什麼意思呢?」答道:「迎著氣來刺,是瀉其子;順著氣走刺,是補其母。例如心臟有病,就應該瀉手厥陰心包經上的俞穴。」
虞氏說:「心臟有病要瀉手厥陰心包經上的俞穴。心臟本身是不容易生病的,容易生病的是心包絡。手心主,就是手厥陰心包經。心包絡的俞穴,五行屬土。心臟五行屬火。土是火之子,因此瀉其俞穴,就是瀉其子。」
這就是所謂的「迎而奪之」。
虞氏說:「『迎』是指取氣,『奪』是指瀉氣。」
針刺手厥陰心包經的井穴來補益,這就是所謂的「隨而濟之」。
虞氏說:「心臟五行屬火,井穴五行屬木。現在補心包經的井穴,就是補其母。木是火之母。『隨』是指順著經脈取氣,『濟』是指補經脈的不足之處。」
所謂實和虛的感覺,是指按壓時感覺的牢固和鬆軟。
虞氏說:「牢固和鬆軟,是虛和實的感覺。」
氣來時感覺按壓時牢固實在的,就是得到了氣;感覺鬆軟虛弱的,就是氣失去了。所以說,感覺好像得到又好像失去了。
楊氏說:「這裡講的是臟腑本身有病的情況下,使用的這種方法,並不是五臟之間相互影響。丁氏說:五臟虛弱就補其母,這就是所謂的「隨而濟之」;五臟實邪就瀉其子,這就是所謂的「迎而奪之」。想要進行補瀉,就應該先觀察五臟的脈象,以及所刺穴位中氣的狀態。如果氣來時感覺牢固實在,就可以瀉;如果虛弱鬆軟,就可以補。如果持針者不能分辨氣的牢固和鬆軟,就會感覺好像得到又好像失去。」
《難經》第八十難提到:「經脈上說,有看見氣進入一樣的針法,也有看見氣出去一樣的針法,這是什麼意思呢?」答道:「所謂看見氣進入一樣的針法,是指左手感覺到氣來時才下針。針刺入後,感覺到氣盡時才出針。這就是所謂的看見氣進入,看見氣出去。」
丁氏說:「想要針刺,先用左手感覺穴位中的氣。氣來時才下針,等到氣盡時才出針。這並不是迎隨補瀉的穴位,而是指不虛不實,自行取氣的針法。楊氏說,這和彈刺、爪刺的方法類似。」
《難經》第八十一難提到:「經脈上說,不能讓實證更加實,虛證更加虛,反而要損有餘而補不足,說的是寸口的脈象嗎?還是指疾病本身的虛實?如果這樣做,要如何損益呢?」答道:「這並不是說寸口的脈象,而是說疾病本身有虛實。例如,肝臟實邪,而肺臟虛弱。肝臟五行屬木,肺臟五行屬金。金木應該互相平衡。知道金可以克木。假使肺臟實邪,而肝臟虛弱,稍微有氣無力。用針刺時,不瀉肝臟,反而加強肺臟的實證。所以說,實證更加實,虛證更加虛,損有餘而補不足,這是庸醫的危害。」
丁氏說:「『中』是指傷害。指那些醫術不精,不能明白五臟的剛柔特性,胡亂用針用藥的庸醫,反而加重了病患的痛苦。十個病人有八個都是被他們誤治,真正能了解兩臟病症的只有兩個。比如,肝虛肺實兩種病症同時發生,十個有六個會被他們誤治而加重病情。楊氏說:「高明的醫生,能在疾病發生之前就進行預防,知道疾病虛實的根源,所以能補瀉得當;而庸醫不了解疾病傳變的本質,所治療的反而加重了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