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經集注》~ 卷之五 (7)
卷之五 (7)
1. 用針補瀉第十三(凡十三首)
補北方水。南方火。火者、木之子也。北方水。水者、木之母也。水勝火。子能令母實。母能令子虛。故瀉火補水。欲令金不得平木也。經曰。不能治其虛。何問其餘。此之謂也。
丁曰。四方者。五行之正位也。其王應四時。即春應東方木。夏應南方火。秋應西方金。冬應北方水。長夏應中央土。南方火實勝西方金。即北方水來復勝。火水且待爭。反害於肺。今當先瀉南方火。實即還北方水。肺金得平也。平者、調四方虛實之法也。楊曰。五行以勝相加。
故木勝土。金勝木。木、肝也。金、肺也。肺氣虛弱。肝氣強實。木反凌金。金家不伏。欲來平木。金木若戰。二臟則傷。故用針者。診知其候。則須瀉心。心氣既通。肝氣則復。又補於腎。腎家得氣。傳而養肝。肝氣已定。則肺不復來平肝。然後卻補脾氣。脾是肺母。母氣傳子。
子便安定。故曰不能治其虛。何問其餘。此之謂也。一本說楊氏曰。金剋木。今據肝家一條以例五臟。假令東方木肝實。西方金肺虛。肝木實凌肺金虛。金本剋木。木伏金。肝欲制肺。肺乃不伏。二臟爭勝。反害於火。宜瀉其心。心屬火。火者木之子。子氣既通。肝虛則伏。
肝氣既復。則肺不復來。然後補其脾。脾是肺母。母氣授子。子氣便實。故言母能令子實。子能令母虛。不能治其虛。何問其餘。虞曰。五臟五行。更相平伏。宜憑補瀉以調治之。素問曰。邪氣盛則實。真氣奪則虛。以下凡有虛實。皆準此也。經言木實金虛。瀉火補水也。夫木實者。
謂木有餘。則土遙畏之。土畏之。則金無所養而令金虛也。若不瀉火。火必盛而爍金。金乃仇讎於木。金木相勝。而致兩相刑剋。故瀉火。火者木之子。子合母氣。木亦不實。火亦不平。金土亦無所畏。乃行氣養於金也。金虛者。乃補水御火。補水養木。御火火不平金。養木木亦安復。
故曰子能令母實也。木有餘。則土乃畏木。土不能傳氣與金。金乃虛。故曰母能令子虛也。
七十六難曰。何謂補瀉。當補之時。何所取氣。當瀉之時。何所置氣。然。當補之時。從衛取氣。
虞曰。肺行五氣。溉灌五臟。通注六經。歸於百脈。凡取氣須自衛取氣。得氣乃推內針於所虛之經脈淺深分部之。所以補之。故曰。當補之時。從衛取氣。此之謂也。
當瀉之時。從榮置氣。
虞曰。邪在榮分。故內針於所實之經。待氣引針而瀉之。故曰。當瀉之時。從榮置氣。置者、取也。迎也。
其陽氣不足。陰氣有餘。當先補其陽。而後瀉其陰。
虞曰。假令膽不足。肝有餘。先補足少陽。而後瀉足厥陰也。
陰氣不足。陽氣有餘。當先補其陰。而後瀉其陽。
虞曰。反於上法。
榮衛通行。此其要也。
白話文:
用針補瀉第十三(總共十三條)
補益北方水,瀉泄南方火。火是木的兒子,北方水是木的母親。水能克制火,兒子可以讓母親強盛,母親可以讓兒子虛弱。所以要瀉火補水,目的是讓金不要與木相互抗衡。經典上說,不能治療根本的虛弱,那還談什麼其他的呢?這就是這個道理。
丁氏說,四方是指五行在正位,它們的旺盛與四季相應。春天對應東方木,夏天對應南方火,秋天對應西方金,冬天對應北方水,長夏對應中央土。南方火旺盛會克制西方金,北方水就會反過來克制火,火和水會互相爭鬥,反而會損害肺。所以現在應該先瀉掉南方火,火被瀉掉後,北方水就會恢復強盛,肺金就能得到平和。所謂的“平”,就是調和四方虛實的方法。楊氏認為,五行之間用相克的方式來相互制約。
因此木克土,金克木。木對應肝,金對應肺。如果肺氣虛弱,肝氣強盛,木就會反過來欺負金,金就無法制約木。如果想要讓木平靜下來,金木之間就會像打仗一樣,兩臟都會受到傷害。所以用針的人,要診斷清楚病症,就必須先瀉心火。心氣通暢後,肝氣就會恢復正常,然後再補腎。腎得到補養後,就可以滋養肝,肝氣安定了,肺就不會再來克制肝,然後再補脾氣。脾是肺的母親,母親的氣傳給兒子,兒子就安定了。所以說,不能治療根本的虛弱,那還談什麼其他的呢?這就是這個道理。另一個版本說,楊氏說金克木,現在根據肝臟的情況來舉例說明五臟。假設東方肝木強盛,西方肺金虛弱,肝木強盛就會欺負肺金虛弱。金本來是克木的,木也會制約金,肝想要克制肺,肺就不服氣,兩臟互相爭鬥,反而會傷害到心火。應該瀉泄心火,心屬火,火是木的兒子,兒子的氣通暢了,肝虛就會平靜下來。
肝氣恢復正常後,肺就不會再來克制肝。然後再補脾,脾是肺的母親,母親的氣傳給兒子,兒子的氣就充實了。所以說,母親可以讓兒子強盛,兒子可以讓母親虛弱。不能治療根本的虛弱,那還談什麼其他的呢?虞氏說,五臟五行,互相制約平衡,應該用補瀉的方法來調治。《素問》說,邪氣強盛就是實證,正氣衰弱就是虛證,以下所有虛實的情況都按照這個原則。經典說,木強盛,金虛弱,就要瀉火補水。木強盛,就是說木有餘,土就會害怕它,土害怕了,金就沒有東西可以滋養,就會導致金虛弱。如果不瀉火,火必然會旺盛,灼燒金,金就會怨恨木,金木互相爭鬥,導致兩者都受到傷害。所以要瀉火,火是木的兒子,兒子與母親的氣息相合,木就不會強盛,火也不會不平衡,金和土也不會被威脅,這樣才能讓氣運行,滋養金。金虛弱的時候,就要補水來控制火,補水滋養木,控制住火,火就不會傷害金;滋養了木,木也會安定恢復。
所以說,兒子可以讓母親強盛。木有餘,土就會畏懼木,土就不能把氣傳給金,金就會虛弱,所以說,母親可以讓兒子虛弱。
《七十六難》問,什麼是補瀉?補的時候,從哪裡取氣?瀉的時候,把氣放在哪裡?回答說,補的時候,從衛氣取氣。
虞氏說,肺運行五氣,灌溉五臟,貫通六經,歸於百脈。凡是取氣,必須從衛氣取,得到氣後就把針深入虛弱的經脈,根據淺深部位來補益。這就是補的方法。所以說,補的時候,從衛氣取氣,就是這個意思。
瀉的時候,從榮氣放置氣。
虞氏說,邪氣在榮分,所以把針刺入實證的經脈,等待氣引針而出,就達到瀉的目的。所以說,瀉的時候,從榮氣放置氣。所謂“置”,就是取的意思,也是迎接的意思。
如果陽氣不足,陰氣有餘,應該先補陽,然後再瀉陰。
虞氏說,比如膽氣不足,肝氣有餘,應該先補足少陽膽經,然後再瀉足厥陰肝經。
如果陰氣不足,陽氣有餘,應該先補陰,然後再瀉陽。
虞氏說,與上面的方法相反。
榮氣和衛氣的運行通暢,這是治療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