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經集注》~ 卷之五 (8)
卷之五 (8)
1. 用針補瀉第十三(凡十三首)
楊曰:此是陰陽更虛更實之變,須通榮衛,病則愈也。
丁曰:其當補之時,從衛取氣;衛者,陽也,故從衛取氣。方其補也。當瀉之時,從榮置氣;榮者,陰也,故從榮置氣。置榮而後瀉之。陰陽有餘不足,當先補其不足,然後瀉其有餘,故得榮衛通行,即是持針之要妙,故言其要也。
七十七難曰:經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者,何謂也?
然。所謂治未病者,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與脾,故先實其脾氣,無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中工治已病者,見肝之病,不曉相傳,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
丁曰:素問曰:「春勝長夏,長夏勝冬,冬勝夏,夏勝秋,秋勝春。」此四時五行相勝之理也。人之五臟,有餘者行勝,不足者受邪。上工先補不足,無令受邪,而後瀉有餘,此是治未病也。中工持針,即便瀉有餘,故言治已病也。
楊曰:五臟得病,皆傳其所勝;肝病傳脾之類是也。若當其王時,則不受傳,即不須行此方也。假令肝病當傳脾,脾以季夏王,正王則不受邪,故不須實脾氣也。若非季夏,則受肝邪,便當預令實脾氣,勿令得受肝邪也。如此者,謂之上工。工,猶妙也,言妙達病源者也。其中工未能全解,故止守一臟而已。
七十八難曰:針有補瀉,何謂也?
然。補瀉之法,非必呼吸出內針也。
楊曰:補者呼則出針,瀉者吸則內針,故曰呼吸出內針也。
虞曰:謂用針補瀉之法,呼吸取生成之數為之。
然,知為針者信其左,不知為針者信其右。當刺之時,必先以左手厭按所針榮俞之處,彈而努之,爪而下之,其氣之來,如動脈之狀。順針而刺之,得氣因推而內之,是謂補;動而伸之,是謂瀉。不得氣乃與。男外女內。不得氣,是謂十死不治也。
楊曰:凡欲下針之法,先知穴處,便以左手按之,乃以右手彈其所接之處,脈動應在左手之下,仍即以左手指按之,然後循針而刺之。待氣應於針下,因推入榮中,此是補也。若得氣便搖轉而出之,此是瀉也。若久留針而待氣不至,則於衛中留針。待氣久不得,又內入於榮中,久留待氣,如其三處氣候不應於針者,謂陰陽俱盡,不可復針,如此之候,十人十死,故云十死不治。衛為陽,陽為外,故云男外;榮為陰,陰為內,故云女內也。
虞曰:自衛得氣,推之以所虛之分,開穴出針,曰補也。自衛取氣,引針開穴出針,曰瀉也。候吸內針,呼盡出針,曰先補後瀉。反此行之,則曰先瀉後補也。玄珠密語稱其補瀉法云:「按之得氣,內於天部。天部得氣,推之至地部。天地氣相接則出針曰瀉。」反此行之曰補。與此義相反。
丁曰:知為針者,信其左;謂左手先按所刺之穴,以其氣來,如動脈而應其手,即內其針,亦是迎而奪之。
白話文:
楊醫師說,這講述的是陰陽虛實互相轉變的情況,必須疏通營衛之氣,疾病才能痊癒。丁醫師說,在應該補的時候,要從衛氣中取氣。衛氣屬於陽氣,所以從衛氣取氣。當進行補法時,要從衛氣取氣;當進行瀉法時,要從營氣中取氣。營氣屬於陰氣,所以要從營氣中取氣,先取營氣再進行瀉法。陰陽之氣如果有餘或不足,應當先補足不足的部分,然後再瀉掉有餘的部分。這樣就能使營衛之氣暢通,這就是用針的關鍵奧妙之處,所以說是重要之處。
《難經》第七十七難說,經書上說高明的醫生治療未發作的疾病,中等的醫生治療已發作的疾病,這是什麼意思呢?回答說,所謂治療未發作的疾病,是說看到肝臟的疾病,就知道肝臟會把病邪傳到脾臟,所以先加強脾氣,不讓它受到肝臟的病邪侵襲,這就叫做治療未發作的疾病。中等的醫生治療已發作的疾病,是說看到肝臟的疾病,不懂得病邪會互相傳染,只一心一意地治療肝臟,這就叫做治療已發作的疾病。
丁醫師說,《素問》中說,春季勝過長夏,長夏勝過冬季,冬季勝過夏季,夏季勝過秋季,秋季勝過春季。這是四季和五行相生相勝的道理。人體的五臟,如果哪一臟的氣有餘,就會去剋勝它所勝的臟;哪一臟的氣不足,就會受到它所勝的臟的病邪侵襲。高明的醫生先補足不足的那一臟,不讓它受到病邪侵襲,然後再瀉掉有餘的那一臟。這就是治療未發作的疾病。中等的醫生用針,直接瀉掉有餘的,所以說是治療已發作的疾病。楊醫師說,五臟得了病,都會傳給它所勝的臟器,例如肝病會傳給脾臟等等。
如果正值當令旺盛的時候,就不會傳變,也就不需要使用這種方法了。比如肝病本來會傳給脾臟,如果脾臟正值季夏當令旺盛,就不會受到邪氣侵襲,所以不需要加強脾氣。如果不是季夏,就會受到肝邪侵襲,就應該預先加強脾氣,不要讓它受到肝邪侵襲。這樣做的,就叫做高明的醫生,這個「工」字,就相當於「妙」的意思,是說能夠精妙地了解病源的人。中等的醫生不能完全理解這些道理,所以只守著一個臟器進行治療。
《難經》第七十八難說,針刺有補法和瀉法,這是什麼意思呢?回答說,補法和瀉法,並不是一定要通過呼吸時的進針和出針來實現。
楊醫師說,補法是在呼氣時出針,瀉法是在吸氣時進針,所以說是通過呼吸時的進針和出針來實現的。虞醫師說,用針的補瀉方法,是利用呼吸的生成數來進行的。
知道用針方法的人,相信用左手;不知道用針方法的人,相信用右手。在要下針的時候,必須先用左手按住要針刺的營俞穴的部位,彈動它,然後抓按一下,使那裡的氣像動脈一樣跳動。順著針刺下去,等到氣來了,就順勢把針推進去,這就叫做補。把針動一下再拔出,這就叫做瀉。如果沒感到氣就下針,男性要從外側進針,女性要從內側進針,如果都沒感到氣,就表示病情極為嚴重,沒辦法救治了。
楊醫師說,凡是要下針的方法,先要知道穴位在哪裡,就用左手按住它,再用右手彈動左手所按的地方,脈動應該在左手之下。然後再用左手指按住它,接著沿著針刺下去。等待氣應在針下,就順勢把針推進到營分中,這就是補法。如果得氣後就把針搖動一下拔出來,這就是瀉法。如果久留針而氣不來,就留針在衛分中,如果等很久氣還是不來,又把針刺入營分中,久留針等待氣。如果以上三個部位都沒感覺到氣應針,就表示陰陽之氣都耗盡了,沒辦法再用針了。像這種情況,十個人有十個都會死,所以說十死不治。衛氣屬陽,陽在外,所以說男性要從外側進針;營氣屬陰,陰在內,所以說女性要從內側進針。虞醫師說,從衛分得氣,然後把針推到虛弱的地方,開穴出針,這叫做補法;從衛分取氣,引針開穴出針,這叫做瀉法。等到吸氣時進針,呼氣時就把針拔出,這叫做先補後瀉。反過來操作,就叫做先瀉後補。《玄珠密語》中描述補瀉法說,按住穴位感到氣來了,就把針刺入天部,天部得氣,再把針推到地部,等到天地之氣相接時就把針拔出,這叫做瀉。反過來操作就叫做補。這個和前面說的意義相反。丁醫師說,知道用針的人,相信左手,是說左手先按住要針刺的穴位,感到氣來了,像動脈一樣在手下跳動,就順勢把針刺進去,這也是迎著氣來奪取它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