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經集注》~ 卷之二 (14)
卷之二 (14)
1. 卷之二
中部法人。主膈以下至齊之有疾也。
丁曰。言左右兩關也。第二指半指以前。言膈下。半指之後。主齊上。左右同。楊曰。所謂自膈以下為中焦也。
下部法地。主齊以下至足之有疾也。
丁曰。下部左右兩尺。第三指半指之前。主齊下有疾。半指之後。以候至足之有疾。楊曰。所謂自齊以下至足為下焦也。
審而刺之者也。
丁曰。刺字當作次第之次。此是審三部各有內外。主從頭至足之有疾也。故知刺字傳文誤也。楊曰。用針者。必當審詳三部九候病之所在。然後各依其源而刺之也。
人病有沉滯久積聚。可切脈而知之耶。然。診在右脅有積氣。得肺脈結。脈結甚則積甚。結微則氣微。診不得肺脈。而右脅有積氣者何也。然。肺脈雖不見。右手脈當沉伏。
丁曰。病久積聚。可切脈而知之者。五臟六腑。皆有積聚。今云右脅有積氣。當肺脈見。如是脈不見。亦沉伏。詳經之意。脈浮、行於肉上(按原本於誤腎。又誤在下句首。今改正。)脈沉、行於筋下。其浮行於肉上而無常數而止者。名曰結也。其沉行於筋下時上。名曰伏也。
伏者臟病積也。浮結者。腑病聚也。兩手三部。各有浮沉結伏而言病也。今經、引肺脈一經於此言之也。楊曰。往來緩而時一止復來。謂之結也。脈結甚者。是診脈之狀也。結甚者此結訓積。猶言脈結甚則積甚。脈積微則積微。其言積隱也。虞曰。結脈主塊積。其脈動而中止。
小數有還反動。故曰結也。其積之大小。隨診言之也。楊曰。診雖不得肺脈浮短而澀。但右手脈當沉伏。即右脅有積氣矣。肺治在右也。極重指著骨乃得。故謂伏脈也。
其外痼疾。同法耶。將異也。然。結者、脈來去時一止無常數。名曰結也。伏者、脈行筋下也。浮者、脈在肉上行也。左右表裡法皆如此。假令脈結伏者。內無積聚。脈浮結者。外無痼疾。有積聚脈不結伏。有痼疾脈不浮結。為脈不應病。病不應脈。是為死病也。
丁曰。人心有所思慕。脈亦結。心無所思。內外無病。其脈伏結。此者形不病而脈病。故知死矣。楊曰。脈與病不相應為逆者。難治。故曰是死病也。
舊經注云。手心主心包絡脈也。手少陽。三焦脈也。故合為左手中部。足太陰。脾脈也。足陽明。胃脈也。故合為右手中部。此經作如此分別。若依脈經配三部。又與此不同也。(此即前手心主少陽節之楊注也。下條中又備引其文。復衍於此。甚屬無謂。姑依原本存之。)
舊經有此。前注牴牾。具列此圖。以正其文。楊氏曰。手心主心包絡脈。手少陽三焦脈也。故合為左手上部。足太陰脾脈也。足陽明胃脈也。故合為右手中部。此經作如此分別。若依脈經配三部。又與此不同。夫此法。楊氏不能明其理。故言不同也。是師將三部反倒配合五行六氣而言之。
白話文:
[卷之二]
中部,對應人體膈膜以下到肚臍的部位,掌管這個區域的疾病。
丁氏說,這裡指的是左右兩手的關脈,也就是第二指的指節,前半部分對應膈膜之下,後半部分對應肚臍之上,左右兩手相同。楊氏則說,所謂膈膜以下指的是中焦。
下部,對應人體肚臍以下到腳的部位,掌管這個區域的疾病。
丁氏說,下部指的是左右兩手的尺脈,也就是第三指的指節,前半部分對應肚臍以下,後半部分則對應到腳的疾病。楊氏則說,所謂肚臍以下到腳指的是下焦。
診斷時要仔細審查這些部位的脈象。
丁氏說,這裡的「刺」字應該是「次第」的「次」,這意思是說要仔細審查三部(寸、關、尺)的內外,從頭到腳的疾病都要考慮到,所以說「刺」字是傳抄時的錯誤。楊氏則說,用針灸的人,必須仔細觀察三部九候的脈象,了解病在哪裡,然後根據病源所在來下針。
有人問:病症有沉積很久的積聚,可以通過把脈來知道嗎? 回答說:可以。比如,診斷發現右脅有積氣,同時肺脈呈現結脈,脈結嚴重則積聚也嚴重,脈結輕微則積聚也輕微。如果診斷沒有肺脈,但右脅有積氣又是怎麼回事呢?回答說:雖然看不到肺脈,但右手的脈搏應該是沉伏的。
丁氏解釋說,病症久積成聚,可以通過把脈來知道,五臟六腑都有可能積聚。現在說右脅有積氣,應該看到肺脈,如果看不到,脈也會是沉伏的。詳細分析經典的意思,脈浮,在肌肉上面運行;脈沉,在筋脈下面運行。脈浮在肌肉上運行,但跳動沒有規律,時而停頓,這種脈象叫做結。脈沉在筋脈下運行,時而出現,時而消失,這種脈象叫做伏。
脈伏代表臟腑有積聚的疾病,脈浮結代表腑有積聚的疾病。兩手三部(寸、關、尺)各有浮沉結伏的脈象,可以用來判斷疾病。現在經典只用肺脈一經來做例子。楊氏則說,脈搏往來遲緩,時而停頓一下又繼續跳動,這種脈象叫做結脈。結脈嚴重,說明積聚嚴重,結脈輕微,說明積聚輕微。這裡的「結」可以理解為「積聚」。虞氏說,結脈主要表示身體內有腫塊或積聚,它的脈象是跳動時會停頓一下。
結脈的特點是脈搏的跳動時快時慢,所以叫做結脈,積聚的大小則根據把脈的結果來判斷。楊氏說,即使診脈沒有看到肺脈浮短而澀,但只要右手脈是沉伏的,就說明右脅有積氣了。肺臟的病變主要表現在右側,需要用重力按到骨頭才能摸到脈搏,所以說是伏脈。
有人問:外在的頑固疾病,診斷方法是否相同呢?回答說:不同。結脈指的是脈搏來去時,時而停頓,沒有固定的規律。伏脈指的是脈搏在筋脈下運行。浮脈指的是脈搏在肌肉上運行。左右兩手的表裡(淺層和深層)脈象,診斷方法都是如此。假設,如果脈象是結伏的,表示身體內沒有積聚;如果脈象是浮結的,表示身體外沒有頑固疾病。如果身體內有積聚,脈象卻不是結伏;如果身體外有頑固疾病,脈象卻不是浮結。這說明脈象與疾病不相應,脈象與疾病不符,這是一種危重的疾病。
丁氏說,人如果有所思念,脈象也會出現結脈。如果沒有思念,內外都沒有疾病,脈象卻呈現伏結,這說明身體沒有病但脈象有病,這是一種要命的徵兆。楊氏則說,脈象和疾病不相符,是為逆,難以治療,所以說是死病。
舊的醫書註解說,手厥陰心包絡脈屬於左手中部,手少陽三焦脈也屬於左手中部,所以它們合起來屬於左手中部。足太陰脾脈屬於右手中部,足陽明胃脈也屬於右手中部,所以它們合起來屬於右手中部。這本書的經文是這樣劃分的。如果按照脈經來分配三部(寸、關、尺),又會和這裡說的不同。(這裡是指之前提到手厥陰心包絡脈和手少陽三焦脈屬於左手中部的注釋,下面又再次引用,重複出現顯得沒有必要,姑且按照原本保留。)
舊的醫書中有這種說法,之前的註解與此有衝突,所以列出這個圖來校正文獻。楊氏說,手厥陰心包絡脈和手少陽三焦脈屬於左手上部,足太陰脾脈和足陽明胃脈屬於右手中部,這本書的經文是這樣劃分的。如果按照脈經來分配三部,又會和這裡說的不同。楊氏不能解釋其中的道理,所以說不同。這是老師把三部(寸、關、尺)顛倒,用來配合五行六氣的理論來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