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九思

《難經集注》~ 卷之四 (9)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9)

1. 虛實邪正第七(凡五首)

自入為唾。

虞曰。腎之脈上絡於舌。故生唾也。離中六二爻是也。此則正經自病。

故知腎邪入心。為汗出不可止也。

呂曰。心主暑。腎主濕。今心病以傷濕得知。故知腎邪入心也。

其病身熱。而小腹痛。足脛寒而逆。

呂曰。身熱者心。小腹痛者腎。腎邪干心。此二臟病證也。

其脈沉濡而大。

呂曰。大者、心脈。沉濡者、腎脈也。

此五邪之法也。

五十難曰。病有虛邪。有實邪。有賊邪。有微邪。有正邪。何以別之。然。從後來者為虛邪。

丁曰。假令心病得肝脈來乘。是為虛邪。肝是母。心是子。子能令母虛。故云從後來者為虛邪。呂曰。心王之時。脈當洪大而長。反得弦小而急。是肝王畢木傳於心。奪心之王。是肝往乘心。故言從後來也。肝為心之母。母之乘子。是為虛邪也。

從前來者為實邪。

丁曰。脾脈來乘。是為實邪。心是母。脾是子。而母能令子實。故云從前來者為實邪也。呂曰。謂心王得脾脈。心王畢。當傳脾。今心王未畢。是脾來逆奪其王。故言從前來也。脾者心之子。子之乘母。是為實邪。

從所不勝來者為賊邪。

丁曰。火所不勝於水。心病腎脈來乘。故為賊邪。呂曰。心王得腎脈。水勝火。故是為賊邪也。

從所勝來者為微邪。

丁曰。火所勝於金。心病肺脈來乘。故云微邪。呂曰。心王反得肺脈。火勝金。故為微邪也。

自病者為正邪。

丁曰。無他邪相乘。則為正邪。呂曰。心王之時。脈實強太過。反得虛微。為正邪也。

何以言之。假令心病。中風得之為虛邪。傷暑得之為正邪。

呂曰。心主暑。今心自病傷暑。故為正邪也。

飲食勞倦得之為實邪。

呂曰。從前來者。脾乘心也。脾主勞倦。故為實邪。

傷寒得之為微邪。

呂曰。從所勝來者。肺乘心也。肺主寒。又畏心。故為微邪。

中濕得之為賊邪。

呂曰。從所不勝來者。腎乘心也。腎主濕。水剋火。故為賊邪也。丁曰。夫在天之寒。在地為水。在人為腎。腎主水與寒。在天之風。在地為木。在人為肝。肝主風。在天之暄暑。在地為火。在人為心。心主暑。在天之燥。在地為金。在人為肺。肺主燥。在天之濕。在地為土。

在人為脾。脾主濕。此是天地人三才相通也。今經以寒合肺。以濕合腎。以飲食勞倦合脾。此三者。義理稍差。未詳其旨。

五十一難曰。病有欲得溫者。有欲得寒者。有欲得見人者。有不欲得見人者。而各不同。病在何臟腑也。然。病欲得寒而欲見人者。病在腑也。病欲得溫而不欲得見人者。病在臟也。何以言之腑者、陽也。陽病欲得寒。又欲見人。臟者、陰也。陰病欲得溫。又欲閉戶獨處。惡聞人聲。故以別知臟腑之病也。

丁曰。手三陰三陽應天。主暄暑燥病。即欲得寒也。然陽者、明也。是以欲得見人。陽為腑。故言病在腑也。足三陰三陽應地。主風寒濕。故病即欲得溫。陰主臟。故不欲見人也。諸浮躁者。病在手。諸靜不躁者。病在足。

白話文:

唾液是從體內產生的。

虞氏認為,腎經的脈絡上行連結到舌頭,所以產生唾液。這對應到《易經》離卦的六二爻。這表示腎臟本身就存在疾病。

因此,可以知道腎的邪氣侵入心臟,會導致汗流不止。

呂氏認為,心臟主導暑熱,腎臟主導濕氣。現在心臟的疾病是因為濕邪而導致,所以可以判斷是腎的邪氣侵入心臟。

這種病症會出現身體發熱,小腹疼痛,腳和腿冰冷而逆向向上。

呂氏認為,身體發熱是心臟的症狀,小腹疼痛是腎臟的症狀。腎臟的邪氣干擾了心臟,這是兩個臟器的病症表現。

其脈象會呈現沉、濡而且大。

呂氏認為,脈搏大是心脈的特徵,沉濡是腎脈的特徵。

這是關於五種邪氣侵犯身體的法則。

《難經》第五十難提到,疾病有虛邪、實邪、賊邪、微邪和正邪,要如何分辨?答案是,從後來侵犯的邪氣是虛邪。

丁氏解釋,如果心臟生病,卻得到肝脈的現象,這就是虛邪。肝是心的母親,心是肝的兒子,兒子會讓母親虛弱,所以說是從後來侵犯的是虛邪。呂氏認為,心臟當令的時候,脈象應該是洪大而長的,反而變得細小而急促,這是肝臟的木氣在心臟當令結束後傳遞到心臟,奪取了心臟的氣勢。這是肝氣侵犯心臟,所以說是從後來侵犯的。肝臟是心臟的母親,母親侵犯兒子,這就是虛邪。

從先前侵犯的邪氣是實邪。

丁氏解釋,如果脾脈侵犯,就是實邪。心是母親,脾是兒子,母親會讓兒子充實,所以說從先前侵犯的邪氣是實邪。呂氏認為,心臟當令時得到脾脈的表現,心臟當令結束後,應該傳遞到脾臟,現在心臟當令未結束,脾臟就來反向奪取其氣勢,所以說是從先前侵犯的。脾臟是心臟的兒子,兒子侵犯母親,這就是實邪。

從所不勝的方面侵犯的邪氣是賊邪。

丁氏解釋,火不能勝過水,心臟生病卻出現腎脈的現象,所以是賊邪。呂氏認為,心臟當令時得到腎脈的現象,水能剋火,所以是賊邪。

從所勝的方面侵犯的邪氣是微邪。

丁氏解釋,火能勝過金,心臟生病卻出現肺脈的現象,所以說是微邪。呂氏認為,心臟當令時反而得到肺脈的現象,火能勝過金,所以是微邪。

自身疾病引起的邪氣是正邪。

丁氏解釋,沒有其他邪氣侵犯,就是正邪。呂氏認為,心臟當令時,脈象原本應該強盛有力,反而變得虛弱細微,這就是正邪。

要如何解釋呢?假設心臟生病,是因為中風而得病,這是虛邪;是因為暑熱而得病,這是正邪。

呂氏認為,心臟主導暑熱,現在心臟本身因為暑熱而生病,所以是正邪。

是因為飲食過勞而得病,這是實邪。

呂氏認為,從先前侵犯的是脾氣侵犯心臟。脾主導勞累,所以是實邪。

是因為傷寒而得病,這是微邪。

呂氏認為,從所勝的方面侵犯的是肺氣侵犯心臟。肺主導寒氣,又畏懼心火,所以是微邪。

是因為受濕而得病,這是賊邪。

呂氏認為,從所不勝的方面侵犯的是腎氣侵犯心臟。腎主導濕氣,水能剋火,所以是賊邪。丁氏認為,在天上的寒氣,在地上就是水,在人體就是腎臟,腎主導水和寒氣。在天上的風氣,在地上就是木,在人體就是肝臟,肝主導風氣。在天上的暄熱暑氣,在地上就是火,在人體就是心臟,心主導暑熱。在天上的乾燥,在地上就是金,在人體就是肺臟,肺主導乾燥。在天上的濕氣,在地上就是土,在人體就是脾臟,脾主導濕氣。這就是天地人三者相通的道理。現在經典卻將寒氣與肺相合,將濕氣與腎相合,將飲食勞累與脾相合,這三者的道理稍有偏差,還不清楚其中的含義。

《難經》第五十一難提到,疾病有想要溫暖的,有想要寒冷的,有想要見人的,有不想要見人的,而且各不相同,這些疾病是在哪個臟腑呢?答案是,疾病想要寒冷又想要見人,病在腑;疾病想要溫暖又不想見人,病在臟。為什麼這樣說呢?腑屬陽,陽病會想要寒冷,又會想要見人。臟屬陰,陰病會想要溫暖,又會關閉門戶獨處,不喜歡聽到人聲。所以用這些來區分臟腑的疾病。

丁氏認為,手三陰三陽對應天,主導暄熱暑燥的疾病,所以會想要寒冷。陽氣是光明,所以想要見人。陽屬腑,所以說病在腑。足三陰三陽對應地,主導風寒濕的疾病,所以病會想要溫暖。陰主臟,所以不想要見人。諸多浮躁的病,病在手;諸多安靜不浮躁的病,病在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