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經集注》~ 卷之三 (7)
卷之三 (7)
1. 卷之三
眩、亂也。言目亂不識人也。腎藏精與志。精氣已竭。故曰失志也。三陰絕。皆止得一日半死也。虞曰。五臟之脈皆屬三陰。五臟之脈。皆會於目。今三陰俱絕。故目眩目瞑也。人之五志皆屬於陰。謂肝志怒。心志喜。脾志思。肺志憂。腎志恐。今三陰已絕。五臟皆失其志。
故無喜怒憂思恐。五志俱亡。故曰失志也。楊氏言失志。乃止言腎一臟也。本經曰。陰陽相離則悵然失志。此之謂也。
六陽氣俱絕者。則陰與陽相離。陰陽相離。則腠理泄。絕汗乃出。大如貫珠。轉出不流。即氣先死。旦占夕死。夕占旦死。
丁曰。所言六陽。是手足三陽也。後言陰與陽相離者。謂手三陽通天氣。故曰陽也。足三陽通地氣。故云陰也。天地陰陽痞隔。所以言陰陽相離也。是故腠理泄。絕汗乃出。大如貫珠。故其死不移旦夕也。楊曰。此六陽氣絕。不出日死。六陽氣絕之狀。今略條之。經云。太陽脈絕者。
其絕也。戴眼、反折、瘛瘲。其色白。絕汗乃出。出則終矣。少陽脈絕者。其絕也。耳聾、百節盡縱、目環絕系、絕系一日半死。其色青者乃死。陽明脈絕者。其絕也。口耳張、善驚、妄言、色黃、其上下經盛而不仁則終矣。此是三陽絕之狀也。前云六陽。今經曰三陽絕狀者。
手足諸陽脈絕。其絕狀並同。所以不別出。陰與陽相離者。陰陽隔絕不相朝使也。腠理泄者。陽氣已下。毛孔皆開。所以然也。絕汗。乃汗出如珠。言身體汗出著肉。如綴珠而不流散。故曰貫珠也。旦占夕死。夕占旦死者。正得半日也。惟少陽絕得一日半矣。虞曰。陰陽相離。
氣位隔絕。腠理開疏。汗乃大出。夫如是。則六陽皆絕。其死明矣。況三陽之脈。亦有離合。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開者、司動靜之基。闔者、執禁固之權。樞者、明轉動之微。三經不得相失。今六陽已絕。失其動靜之司。弛其禁固之樞。止其動轉之微。三經相失。
故曰死也。六陽者。素問曰。上下經乃成六也。
白話文:
眩,就是昏亂的意思。意思是眼睛昏花,看不清人。腎臟儲藏精氣和意志,當精氣耗盡,就叫做失去意志。三陰經脈斷絕,通常只能再活一天半就死了。虞氏認為,五臟的經脈都屬於三陰,五臟的經脈都匯集到眼睛,現在三陰經脈都斷絕了,所以眼睛會昏眩、看不見東西。人的五種意志都屬於陰,像是肝對應發怒,心對應喜悅,脾對應思慮,肺對應憂愁,腎對應恐懼。現在三陰經脈斷絕,五臟都失去了它們的意志,所以不會有喜怒憂思恐這些情緒,五種意志都消失了,因此叫做失去意志。楊氏說的失去意志,只是指腎這一臟器。本經說,「陰陽分離就會感到悵然若失」,就是這個意思。
如果六條陽經的氣都斷絕,就會陰陽分離。陰陽分離,毛孔就會鬆開,就會流出像珍珠一樣大的汗珠,停留在皮膚上不會流動,這表示氣已經先死了,早上出現這種情況,晚上就會死;晚上出現這種情況,早上就會死。
丁氏說,這裡說的六陽,指的是手上的三陽經和腳上的三陽經。後面說的陰陽分離,是指手上的三陽經連通天氣,所以說是陽;腳上的三陽經連通地氣,所以說是陰。天地陰陽阻塞隔絕,所以說是陰陽分離。因此毛孔鬆開,就會流出像珍珠一樣大的汗珠,所以這種情況的死亡不會拖過早晚。楊氏說,這六陽經的氣斷絕,不會超過一天就死。現在簡單敘述六陽經氣斷絕的情況。經文說,太陽經脈斷絕,會出現眼睛上翻、身體反折、抽搐,臉色發白,而且會流出大量汗水,一旦出現這種情況就表示要死了。少陽經脈斷絕,會出現耳聾、全身關節鬆弛、眼眶下陷,眼眶下陷之後一天半就會死,臉色發青就表示要死了。陽明經脈斷絕,會出現嘴巴和耳朵張開、容易驚嚇、胡言亂語、臉色發黃、身體上下經脈旺盛卻失去知覺,這樣就會死亡。這就是三陽經脈斷絕的情況。前面說的六陽,現在經文說三陽經脈斷絕,是因為手腳的陽經脈斷絕,情況都相同,所以沒有另外說明。陰陽分離,是指陰陽阻塞隔絕,不能互相協調。毛孔鬆開,是因為陽氣衰落,毛孔都打開了。大量汗水流出,就像珍珠一樣停留在皮膚上,不流動散開,所以叫做像珍珠一樣的汗珠。早上出現這種情況,晚上就會死;晚上出現這種情況,早上就會死,正好是半天時間。只有少陽經脈斷絕可以維持一天半。虞氏說,陰陽分離,氣機位置隔絕,毛孔疏鬆,就會大量出汗。像這樣,就表示六陽經脈都斷絕了,死亡就很明顯了。更何況三陽經脈也有開合變化,太陽經屬於開,陽明經屬於闔,少陽經屬於樞。開是掌管動靜的基礎,闔是掌管禁固的權力,樞是掌管轉動的機制。這三條經脈不能出錯,現在六陽經都斷絕了,失去掌管動靜的機制、鬆開禁固的樞紐、停止轉動的機制,三條經脈都出錯了,所以就會死。所謂六陽,在《素問》中說,上下經脈加起來就成為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