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經集注》~ 卷之四 (3)
卷之四 (3)
1. 卷之四
胃重二斤二兩。(按史記正義引作二斤十四兩。)紆曲屈伸。長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徑五寸。盛谷二斗。水一斗五升。
楊曰。胃、圍也。言圍受食物也。其神十二人。五元之氣諫議大夫。其胃神名且且。虞曰。胃為倉廩之官也。
小腸重二斤十四兩。長三丈二尺。廣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左回疊積十六曲。盛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太半。
楊曰。腸、暢也。言通暢胃氣。去滓穢也。其神二人。元梁使者。小腸神又名潔潔。虞曰。小腸為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大腸重二斤十二兩。長二丈一尺。廣四寸。徑一寸半。(按原本脫半字。依史記正義引此句補。與前文合。)當齊右回十六曲。盛谷一斗。水七升半。
楊曰。大腸、即迴腸也。以其回曲。因以名之。其神二人。元梁使者。其神名涸涸。虞曰。大腸為傳導之官。變化出焉。
膀胱重九兩二銖。縱廣九寸。盛溺九升九合。
楊曰。膀、橫也。胱、廣也。言其體短而橫廣。又名胞。胞、鞄也。鞄者、空也。以需承水液焉。(史記正義引此文云。胞、虛空也。主以虛承水液。)今人多以兩脅下及小腹兩邊為膀胱。深為謬也。虞曰。膀胱為州都之官。津液藏焉。
口廣二寸半。唇至齒長九分。齒以後至會厭。深三寸半。大容五合。舌重十兩。長七寸。廣二寸半。
楊曰。舌者、泄也。言可舒泄言語也。(按原本舒泄下有於字。依史記正義刪。)虞曰。唇者、聲之扇。舌者、聲之機。
咽門重十兩。廣二寸半。至胃長一尺六寸。
楊曰。咽、嚥也。言可以嚥物也。又謂之嗌。言氣之流通阨要之處也。咽為胃之系也。故經曰。咽主地氣。胃為土。故云主地氣也。
喉嚨重十二兩。廣二寸。長一尺二寸。九節。
楊曰。喉嚨空虛也。言其中空虛。可以通氣息焉。即肺之系也。呼吸之道路。故經云。喉主天氣。肺應天。故云主天氣也。喉嚨與咽並行。其實兩異。而人多惑之。(按原本兩作無。惑作感。並依史記正義改正。)
肛門重十二兩。大八寸。徑二寸大半。長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二合八分合之一。
楊曰。肛、釭也。言其處似車釭形。故曰肛門。即廣腸也。又言䐈腸。丁曰。前腸胃徑圍。大小不同。其言胃大一尺五寸徑五寸者、即是圍三徑一也。小腸徑八分。大二寸四分則是也。今言二寸半。即分之少半。迴腸徑一寸半。即大四寸五分。今言大四寸。即少五分也。廣腸徑二寸半。
即大七寸五分。今言八寸。即有剩五分也。其升斗寸尺者。先立其尺。然後造其升斗秤兩。皆以同身寸之為法。以尺造鬥。鬥面闊一尺。底闊七寸。高四寸。俱厚三分。可容十升。凡以木此指節者。方一寸為兩。十六兩為斤。此制同身寸尺升斗之度。為人之腸胃斤重長短之法也。
白話文:
胃的重量是二斤二兩。(依照《史記正義》記載應為二斤十四兩。)胃彎曲且可以伸展,長度是二尺六寸,周長一尺五寸,直徑五寸,可以容納穀物二斗,水一斗五升。
楊氏說,胃的意思是包圍,指的是包圍容納食物的地方。它的神祇有十二位,是負責傳達五行之氣的諫議大夫,胃的神祇名字叫且且。虞氏說,胃是負責儲藏的官員。
小腸的重量是二斤十四兩,長度是三丈二尺,寬度是二寸半,直徑是八分多一點點。小腸左邊迴旋疊積成十六個彎曲,可以容納穀物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多一點點。
楊氏說,腸的意思是暢通,指的是疏通胃氣,排除穢物的地方。它的神祇有兩位,是元梁使者,小腸的神祇又名潔潔。虞氏說,小腸是負責接受和盛裝的官員,食物在此消化。
大腸的重量是二斤十二兩,長度是二丈一尺,寬度是四寸,直徑是一寸半。(依照原本文字缺少「半」字,根據《史記正義》引文補上,與前文連貫。)大腸在肚臍右邊迴旋形成十六個彎曲,可以容納穀物一斗,水七升半。
楊氏說,大腸就是迴腸,因為它迴旋彎曲,所以這樣稱呼。它的神祇有兩位,是元梁使者,神祇名字叫涸涸。虞氏說,大腸是負責傳導的官員,在此產生變化。
膀胱的重量是九兩二銖,縱向和橫向都是九寸,可以容納尿液九升九合。
楊氏說,膀的意思是橫向,胱的意思是廣闊,指的是膀胱的形狀是短而橫向寬廣的。膀胱又名胞,胞的意思是空囊,用來容納水液。(《史記正義》引文說,胞的意思是空虛,主要用來容納水液。)現在許多人把兩脅下和小腹兩邊當作膀胱,這是非常錯誤的。虞氏說,膀胱是管理州郡的官員,儲藏津液的地方。
嘴巴寬二寸半,嘴唇到牙齒的長度是九分,牙齒後面到會厭的深度是三寸半,大約可以容納五合的容量。舌頭的重量是十兩,長度是七寸,寬度是二寸半。
楊氏說,舌頭的作用是「泄」,指的是可以舒展表達語言。(根據《史記正義》刪除了原本文字中「舒泄」下方的「於」字。)虞氏說,嘴唇是聲音的門扇,舌頭是聲音的機關。
咽門的重量是十兩,寬度是二寸半,到胃的長度是一尺六寸。
楊氏說,咽的意思是吞嚥,指的是可以吞嚥食物的地方。它又被稱為嗌,指的是氣體流通的重要通道。咽是連接胃的管道,所以經典說咽主導地氣,胃屬土,因此說它主導地氣。
喉嚨的重量是十二兩,寬度是二寸,長度是一尺二寸,共有九節。
楊氏說,喉嚨是空虛的,指的是內部空虛,可以讓氣息流通。喉嚨是連接肺的管道,是呼吸的通道,所以經典說喉嚨主導天氣,肺臟對應天,所以說它主導天氣。喉嚨和咽同時存在,但其實兩者不同,而人們大多混淆不清。(根據《史記正義》將原本文字的「兩」改為「無」,「惑」改為「感」,並加以改正。)
肛門的重量是十二兩,周長是八寸,直徑是二寸多一點點,長度是二尺八寸,可以容納穀物九升二合八分多一點點。
楊氏說,肛的意思是車釭,指的是它的形狀像車輪的轂,所以叫肛門,也就是廣腸,又叫直腸。丁氏說,前面說的腸胃的周長和直徑大小各不相同,提到胃的周長是一尺五寸,直徑是五寸,這就是周長是直徑的三倍。小腸的直徑是八分,周長是二寸四分也是如此。現在說二寸半,就是指八分多一點點。迴腸的直徑是一寸半,周長就是四寸五分,現在說周長是四寸,就是少了五分。廣腸的直徑是二寸半,周長就是七寸五分,現在說周長是八寸,就是多了五分。關於升斗寸尺的度量,先確立了尺,然後才製造升斗和秤兩。這些都是以同身寸為依據的。以尺來製造斗,斗的口寬一尺,底寬七寸,高四寸,厚度都是三分,可以容納十升。凡是使用木材,以手指的指節大小,一寸見方的木頭是一兩,十六兩是一斤。這就是依照同身寸來制定尺、升、斗的度量,以及人的腸胃的斤兩重量和長短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