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文名稱:Ziziphus jujuba Mill. var. inermis Bunge Rehd. Fructus Zizyphi Jujubae Ziziphus jujuba Mill. Chinese Date, Jujube Date
- 別名:紅棗,幹棗,白蒲棗,棗,黑棗,良棗,乾棗,壺,美棗,刺棗,半官棗,木蜜,幹赤棗,膠棗,南棗,棗子
- 來源:本品為鼠李科棗屬植物棗的幹燥成熟果實。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曬幹。其根、樹皮亦入藥,隨時可采。
- 道地藥材:河北, 四川, 山東, 河南, 歐洲, 貴州
- 生長環境:平原, 丘陵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中國藥典全國中草藥彙編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大棗的傳統功效
1. 補中益氣
單方大棗的補中益氣功效,歷代醫家多有論述,其作用機理並非單純的「補氣」,而是通過多個途徑,協同作用以達到「補中益氣」的效果。
《神農本草經》、《名醫別錄》等古代本草書籍均記載大棗「補中益氣」。《神農本草經》更指出其「安中養脾,助十二經」,說明大棗能調節臟腑功能,並能增強人體整體的氣血運行。《本草綱目》則引述《素問》“棗為脾之果”,強調其對脾胃的益處,脾胃為後天之本,脾健則氣旺,故大棗能間接補氣。
《註解傷寒論》中提到大棗在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及十棗湯中的運用,前者「滋助脾土,以平腎氣」,後者「益土而勝水」,說明大棗能滋養脾胃,平衡臟腑陰陽,間接達到補氣的效果。脾胃運化功能正常,才能更好地吸收營養,供給氣血的生成。
《本草匯言》則更進一步闡述大棗的補益作用,認為其「善補陰陽、氣血、津液、脈絡、筋俞、骨髓」,並指出其能治療因心脾元神虧損導致的中氣不足等症狀。這說明大棗的補益作用並非侷限於氣,而是涵蓋了人體多個層面。
《長沙藥解》則從陰陽五行角度分析,指出大棗「補太陰之精,化陽明之氣」,認為其能滋陰養血,並協同其他藥物發揮作用,例如在桂枝湯中,大棗可以補充因發汗而損失的津液,避免汗出傷陰。
綜上所述,大棗的「補中益氣」並非單純的氣分補益,而是通過滋養脾胃,調和陰陽,補充津液等多方面作用,間接地達到增強體質,改善氣虛症狀的目的。其作用機制複雜,並非僅能簡單地用「補氣」概括。
2. 安神
大棗,看似平凡,卻在中醫典籍中被廣泛記載,其安神功效尤為值得探討。多部古籍都從不同角度闡述了大棗的安神作用,並非單純依靠其「甘味」的安撫作用,而是與臟腑功能息息相關。
《神農本草經》記載大棗「主大驚」,《本經疏證》更進一步指出,《傷寒論》、《金匱要略》中大量運用大棗,並分析其在不同方劑中的作用,例如與桂枝、柴胡等藥合用,調節營衛之氣,防止因發汗、下瀉等治療措施造成的氣血紊亂而導致的驚悸。 這說明大棗的安神,並非單純的鎮靜,而是通過調節臟腑氣血平衡來實現的。
《本草匯言》則指出大棗能治療「驚悸怔忡,健忘恍惚,志意昏迷,精神不守」等症狀,這類症狀多與心脾兩臟元神虧損有關。 大棗的甘潤性質,可以滋補心脾,從根本上改善精神狀態。 此書更提到,大棗可與陳皮同用,以調理中焦氣機,改善因脾胃不和而導致的精神不寧。
《註解傷寒論》提及大棗「滋助脾土,以平腎氣」,以及在十棗湯中「益土而勝水」。 脾土健運,則氣血生化有源,腎氣平和,則精氣充盈,這些都是維持神志安寧的基礎。 《本草綱目》也指出棗為「脾之果」,脾胃功能的良好,對於安神至關重要。
綜上所述,大棗的安神功效並非單一作用,而是通過滋補脾胃、調節氣血、平補腎氣等多方面作用,來達到安神定志的效果。 古籍中對於大棗的應用,也體現了中醫整體觀的精髓,並非單純依靠單一藥物,而是結合病症的整體情況,制定合理的治療方案。
3. 補血養肝
大棗,看似平凡,卻是中醫臨牀常用的藥材,其補血養肝功效,古籍多有記載,且多從益脾入手。
《神農本草經》稱大棗「主心腹邪氣,安中養脾,助十二經」,強調其調理脾胃的根本作用。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健則氣血旺盛,自然能養肝血。 《本草綱目》更直接指出「棗為脾之果,脾病宜食之」,將其定位為脾經血分藥物,說明大棗的補血作用與脾胃功能密切相關。
《藥品化義》明確指出大棗「助陰補血,入肝走腎」,並列舉多個經典方劑皆佐以大棗,說明其在補肝腎方面的輔助作用。 這些方劑,例如滋陰降火湯、茯苓補心湯等,多針對陰虛、肝腎不足等症,大棗在此起到滋陰養血,協同其他藥物發揮功效的作用。 《長沙藥解》更進一步闡述:「大棗…養血滋肝而熄風」,指出其滋養肝血,平抑肝陽的作用,尤其強調在治療肝脾不足、血虛風動的病證中不可或缺。
《註解傷寒論》中提及大棗在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和十棗湯中的應用,前者強調其滋補脾土,平復腎氣;後者則指出其益土以制水,說明大棗通過調理脾胃,間接達到補血養肝的目的。 《本草匯言》更詳細描述大棗能補益陰陽、氣血、津液等,適用於心脾兩虛的各種症狀,佐以陳皮,更能化解脾胃虛滯。
綜上所述,大棗補血養肝的功效並非直接作用於肝臟,而是主要通過補益脾胃,促進氣血生化,從而間接達到養肝血的目的。 古籍中對其在不同方劑中的運用,也印證了其在補血養肝方面的臨牀價值。
4. 補血
大棗,看似平凡,卻在中醫藥典中佔據一席之地,其補血功效更為歷代醫家所重視。綜觀諸多古籍,大棗的補血作用並非單純的「補血」,而是與脾胃、肝腎等臟腑功能密切相關,呈現多層次的機制。
《神農本草經》記載大棗「主心腹邪氣,安中養脾,助十二經……補少氣、少津液」,說明其能調理脾胃,而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健則運化功能良好,方能生血、化血。 《本草綱目》更指出「棗為脾之果,脾病宜食之」,進一步強調大棗與脾胃的密切關係。脾胃虛弱,氣血不足,食用大棗可以健脾益胃,從根本上改善血虛的狀態。
《註解傷寒論》提及大棗「滋助脾土,以平腎氣」、「益土而勝水」,說明其能通過補益脾土,間接影響腎氣,而腎藏精,精生髓,髓化血,腎氣充足也利於補血。《藥品化義》則指出大棗「助陰補血,入肝走腎」,更直接點明其對肝腎的補益作用,肝藏血,腎藏精,肝腎功能正常,纔能有效儲存和運用血液。
《本草匯言》中,大棗用於治療心脾兩虛所致的諸多症狀,更體現了其在補益氣血方面的整體性作用,並非僅僅針對血液本身。 《長沙藥解》則精闢地指出大棗「其味濃而質厚,則長於補血,而短於補氣」,並將其補血機制與脾精、肝血的滋養聯繫起來,說明大棗補血是通過補益脾胃,滋養肝腎,從而間接達到補血效果。
總而言之,古籍中關於大棗補血功效的論述,並非單純強調其直接補血作用,而是透過其對脾胃、肝腎的調理,從根本上促進氣血生化,最終達到補血的目的。 這也反映了中醫整體觀的理念,強調臟腑之間的協調平衡,才能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5. 健脾胃
大棗,一味看似平凡的中藥,卻在歷代醫家筆下展現出滋補脾胃的卓越功效。從眾多古代醫籍中,我們可以窺見其作用機理及臨牀應用。
《神農本草經》將大棗列為上品,謂其“安中養脾”,並能“平胃氣”。此處“安中”指其能安定脾胃,而“養脾”則說明其能滋養脾氣,維持脾胃的正常運作。《本草綱目》更明確指出“棗為脾之果”,脾胃虛弱者宜食之,足見其與脾胃的密切關係。 《註解傷寒論》中,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及十棗湯的組方,也佐證了大棗能“滋助脾土”、“益土而勝水”的功效,說明其能補益脾胃之氣,並有助於調節水液代謝。
《本草匯言》更進一步闡述了大棗的功效,指出其能補益陰陽、氣血、津液等,並能治療因心脾兩臟元神虧損導致的食慾不振、倦怠乏力等症狀。 《藥品化義》則強調大棗“尤能扶脾養胃”,並指出其常作為佐使藥用於補益肝腎的方劑中,說明其補益作用並非單純作用於脾胃,而是可以協同其他藥物,達到整體調理的效果。《長沙藥解》則從更精微的角度,指出大棗“補太陰之精,化陽明之氣”,說明其能滋補脾腎之精氣,並促進脾胃的運化功能。
綜上所述,歷代醫家對大棗健脾胃功效的記載,從不同角度佐證了其在調理脾胃方面的作用。其功效並非單純的“補”,而是涵蓋了滋養脾胃之氣、調節水液代謝、協同其他藥物增強療效等多個方面。 這也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大棗的應用需根據不同的病症和體質進行調整。
6. 活血化瘀
大棗,看似平凡,卻在古代醫籍中屢屢提及其功效,其中「活血化瘀」雖非其主要功能,卻也從多個角度得到佐證。
《本草綱目》指出大棗為「脾經血分藥」,說明其與脾經及血液運作相關。脾主運化,氣血生化之源,脾氣健運,則氣血暢通,自然有助於血液循環,減少瘀滯。 《藥品化義》則提及大棗「助陰補血,入肝走腎」,肝藏血,腎藏精,大棗滋養肝腎陰血,對於因陰血不足而導致的瘀血,亦有改善作用。《長沙藥解》更進一步闡述,大棗「養血滋肝而熄風」,「熄風」指平息肝陽,肝陽過盛易導致血瘀,故大棗可間接預防或改善血瘀。
值得注意的是,古代醫籍多強調大棗的補益作用,例如《本草匯言》記載其「善補陰陽、氣血、津液」,《神農本草經》則提到其「補少氣、少津液」。這些補益作用,建立起強健的體魄基礎,對於改善血液循環、預防瘀血的產生,有著重要的貢獻。
雖然諸多古籍未直接明言大棗「活血化瘀」,但從其補益脾胃、肝腎,以及滋養血液等作用來看,大棗能間接促進氣血運行,輔助活血化瘀,在某些情況下,可作為輔助藥物,發揮協同作用。 需留意的是,《本草綱目》也提醒「無故頻食,則損齒」,使用需適度。 綜上所述,大棗的活血化瘀功效,並非其主要功效,而是其整體補益作用的衍生效果。
7. 止咳化痰
大棗,看似尋常的果品,卻在中醫藥領域佔有一席之地,其止咳化痰之效,古籍多有記載。本文將從歷代醫家觀點,分析大棗如何發揮此功效。
《神農本草經》、《本草經集註》、《日華子本草》等古籍均記載大棗具有潤肺、止咳的功效。其中,《日華子本草》更明確指出其「潤心肺,止嗽」。這說明古人很早就觀察到,大棗能滋潤心肺,從而緩解咳嗽。
《本草綱目》指出「棗為脾之果」,脾主運化,脾虛則易生痰。大棗滋補脾胃,改善脾胃運化功能,從根本上減少痰液的產生。這與《註解傷寒論》中提及的「大棗之甘,滋助脾土,以平腎氣」相呼應,說明大棗的補益作用,能間接達到化痰的效果。
《本草匯言》則進一步說明,大棗能補益陰陽、氣血、津液等,並指出其可佐以陳皮,調暢中脘虛滯之痰。此處的「虛滯之痰」,指因脾胃虛弱而導致的痰濕停滯,大棗與陳皮的配伍,一補一消,能有效化解痰濕。
《長沙藥解》則從更深層次分析大棗的作用機制,認為它「生津潤肺而除燥」,潤燥止咳是其重要功效。文章還指出大棗「補太陰之精,化陽明之氣」,太陰脾經、陽明胃經的調和,同樣有助於改善痰液的產生和排出。
綜上所述,大棗止咳化痰的功效,並非單純依靠某一單一作用,而是通過滋補脾胃,潤肺生津,以及調和陰陽等多方面作用,間接或直接達到化痰止咳的效果。古人對大棗功效的理解,為現代中醫研究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8. 調經
大棗,看似平凡,卻在古代醫籍中被廣泛記載其調經功效,其作用機理並非單純的「補血」,而是與脾胃、肝腎等臟腑功能密切相關。
《本草綱目》指出「棗為脾之果」,說明大棗與脾臟關係密切。脾主運化,氣血生化之源,脾氣健運,則氣血充足,經血調和。 《註解傷寒論》中提到大棗「滋助脾土,以平腎氣」、「益土而勝水」,說明其能通過健脾益氣,間接調節腎氣,而腎藏精,主生殖,腎氣平衡,亦利於經血調和。 《本草匯言》更進一步指出大棗「善補陰陽、氣血、津液」,說明其滋補作用廣泛,對於因氣血不足、陰陽失調引起的月經不調有益。
《長沙藥解》則深入分析大棗的調經機理:「補太陰之精,化陽明之氣,生津潤肺而除燥,養血滋肝而熄風,療脾胃衰損,調經脈虛芤。」 此處點明大棗通過滋補脾胃腎三臟,從而達到養血、生津、調和氣血的作用,最終改善經脈虛弱,達到調經的目的。 大棗的補血作用,與人參的補氣作用有所不同。《長沙藥解》指出:「人參之補土,補氣似生血也;大棗之補土,補血以化氣也」,說明大棗的補血作用是通過健脾來實現的,並非直接補血。 這也解釋了為何許多古代方劑中,大棗常與其他藥物配伍使用,以達到最佳的調經效果。總體而言,大棗調經功效的機理,體現了中醫整體觀的精髓,並非單一藥物單一功效的簡單理解。
9. 止瀉
大棗,古稱棗,味甘性溫,自古以來即被廣泛應用於中醫臨牀,其止瀉功效亦為歷代醫家所重視。翻閱古代醫籍,可見大棗止瀉機理與其補益脾胃、養血生津等功效密切相關。
《註解傷寒論》指出,大棗「滋助脾土,以平腎氣」,「益土而勝水」。脾主運化,為後天之本,腎主水液,脾腎協調則水液代謝正常。若脾胃虛弱,運化失常,則易致泄瀉。大棗甘溫,能補益脾胃之氣,使脾胃運化功能恢復,從而達到止瀉的目的。十棗湯更是以大棗為主藥,其強大的止瀉功效,正體現了大棗益土勝水的特性,有助於控制水瀉。
《本草綱目》提及「棗為脾之果,脾病宜食之」,說明大棗與脾胃關係密切。 《本草匯言》則進一步闡述大棗「善補陰陽、氣血、津液」,對於脾胃虛弱、氣血不足引起的泄瀉,均有益處。
《長沙藥解》精闢地指出大棗「補太陰之精,化陽明之氣」,太陰脾胃,陽明大腸,大棗調和脾胃與大腸之氣,使腸道功能恢復正常。 此外,《神農本草經》、《本經疏證》等典籍也記載大棗能「安中養脾」、「和百藥」,說明其具有良好的調和脾胃、調整腸道功能的作用。 這些作用間接或直接地有助於緩解腹瀉症狀。
綜上所述,古代醫籍中關於大棗止瀉功效的論述,主要體現於其補脾益胃、養血生津的功效,通過調節脾胃功能、促進水液代謝平衡,從而達到止瀉的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大棗止瀉多適用於脾胃虛弱、氣血不足所致的泄瀉,而非所有類型的腹瀉。
10. 理氣行氣
大棗,看似尋常,卻在中醫典籍中佔有一席之地,其理氣行氣功效,並非單純的「行氣」,更與其滋補作用密切相關。 多部古代醫籍都從不同角度闡述了大棗的功效,其理氣行氣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大棗具有良好的補益脾胃功效。《本草綱目》稱其為「脾之果」,《神農本草經》則指出其「安中養脾」。脾胃為後天之本,脾主運化,氣機通暢則脾胃功能正常,而脾胃功能的提升,自然能促進全身氣機的運行,從而達到理氣的效果。《註解傷寒論》中提及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即利用大棗的甘味滋補脾土,以平腎氣,間接調節氣機。
其次,大棗的理氣作用常與其他藥物配合使用。《本草匯言》中記載,大棗可治療因心脾兩虛導致的中氣不和、飲食無味等症,配合陳皮則能調暢中脘的虛滯之痰。 《本經疏證》更進一步指出,在《傷寒論》、《金匱要略》中,大棗常與薑同用,共同調節營衛之氣。薑主衛,棗主營,共同協調氣機平衡,避免單純發汗或溫補導致的氣機紊亂。 此處的大棗,並非直接行氣,而是通過平衡營衛,間接達到理氣的目的。 其與桂枝湯、小柴胡湯等方劑的搭配,也體現了其在氣機調節中的輔助作用。
總而言之,大棗的理氣行氣功效並非其主要功效,而是基於其補益脾胃、滋陰養血等作用而產生的間接效果。其在方劑中的應用,常需結合其他藥物,才能更好地發揮理氣行氣的作用,達到整體的治療效果。 它更像是一個輔助的角色,在整體的氣機調和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大棗的現代功效
1. 保肝利膽
大棗在中醫理論中,以其性味甘溫、歸脾脾經,核心功效在於補中益氣、養血安神。其「甘」能補益,「溫」能調和,整體協調作用有助於肝臟氣血的平衡與疏泄。這種平和的滋養特性,在養肝過程中,能緩解因氣血虧虛或失調引起的肝臟功能紊亂,間接發揮保肝之效。此外,大棗「緩和藥性」的作用,亦能降低其他藥材對肝臟的可能刺激,使整體方劑對肝膽系統更加溫和。
現代藥理研究進一步揭示大棗保肝利膽的物質基礎。大棗富含多種維生素(尤其是維生素C、P)、礦物質(如鐵、鈣、磷)、多種必需胺基酸、黃酮類化合物、三萜類化合物及多醣體。這些活性成分被認為對肝臟細胞具有保護作用:其中,豐富的抗氧化成分有助於清除體內自由基,減輕肝臟細胞的氧化應激損傷,從而保護肝功能。部分成分被發現能增強肝臟的解毒能力,促進代謝廢物的排出。
在膽汁分泌方面,大棗中的某些活性物質被證實能刺激膽汁的分泌與流通。膽汁對於脂肪的消化吸收至關重要,同時也是肝臟排出體內廢物與毒素的重要途徑。促進膽汁分泌,不僅直接有益於膽囊功能,減少膽汁淤積,間接也支援了肝臟的排毒能力,達到了利膽的效果。大棗所含的多醣體還能增強機體免疫力,協助肝臟抵抗潛在的病毒性損害。綜合來看,大棗透過其多重營養及生物活性成分,為維持肝膽健康提供了全面的支持。
2. 調節情緒
大棗在傳統中醫學中被視為重要的藥食同源之品,古言有云:「大棗,甘溫,益氣補血,調和營衛。」其性味甘、溫,歸脾、胃經。在中醫理論中,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健運則氣血充沛、營衛調和,身體由此獲得滋養與平衡。生理上的強健與和諧,正是維持心理健康、穩定情志的基礎。當氣血充足,人體能更好地應對外在壓力和情緒波動,有助於緩解因體質虛弱而引起的情緒低落。
現代藥理研究進一步揭示了大棗調節情緒的具體機制。大棗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1、B2、B6等B族維生素,這些都是神經系統正常運作不可或缺的關鍵營養素。維生素B1參與碳水化合物代謝,為大腦神經細胞提供至關重要的能量供應;維生素B6則是多種神經傳導物質(如血清素、多巴胺等)合成的輔酶,這些神經傳導物質直接影響情緒、睡眠與認知功能。透過促進神經細胞的代謝與修復,維生素B族群有助於穩定神經功能,減輕焦慮、煩躁和情緒波動。
此外,大棗富含易於吸收的糖分,能迅速轉化為葡萄糖,為大腦提供即時且高效的能量。大腦是高度耗能的器官,充足的能量供應能維持其正常運作,有助於改善注意力、提升反應能力,並直接緩解腦部能量不足所引起的疲勞感、精神不濟及情緒低迷。大棗中所含的胡蘿蔔素、鈣、磷、鐵等礦物質,雖非直接作用於神經傳導,但也能滋養身體、增強體質,從根本上緩解身體疲勞。綜合來看,大棗透過補益氣血、調和臟腑、提供神經能量與支持神經代謝等多重途徑,展現其在穩定情志與改善情緒上的藥理效益。
3. 改善睡眠
大棗,味甘性溫,入脾胃二經。在中醫藥理學中,其核心功效在於補中益氣與養血安神。傳統醫學認為,失眠常源於心脾兩虛、氣血不足,乃至陰陽失調,導致心神不寧。大棗正契合此理,能溫補心脾,充養氣血,進而調和臟腑功能,使心神得養,自然有助於寧心安神、改善睡眠障礙。
現代科學研究亦為大棗改善睡眠的效果提供了佐證。研究發現,大棗富含多種活性成分,包括維生素、礦物質、胺基酸及多醣體等。這些成分協同作用,能有效調節神經系統的活性,有助於穩定情緒,減輕焦慮,從而促進生理性睡眠的正常啟動與維持。此外,大棗亦能提升機體免疫力,促進消化功能,整體上增強體質,為改善睡眠創造良好的生理基礎。
欲藉大棗助眠者,常選於睡前食用或泡水飲用。然而,其溫熱之性,使得體質偏熱、易上火或有便秘困擾者應當慎用。同時,大棗含糖量較高,糖尿病患者亦須限量攝取,以免影響血糖穩定。
4. 護膚美容
大棗,性溫味甘,歸脾胃經,自古即為養顏聖品,其潤膚美容功效深植於中醫「補中益氣、養血安神」之理,認為氣血充盈乃肌膚紅潤有光澤之本。
從現代藥理分析,大棗蘊含多重美容成分。豐富的維生素C是合成膠原蛋白的關鍵,能有效提升皮膚緊緻度與彈性,撫平細紋,延緩肌膚衰老。而其所含的胡蘿蔔素,作為強效抗氧化劑,可清除自由基,減少細胞損傷,並抑制黑色素生成與沉積,有助於改善膚色不均,使肌膚更顯白皙透亮。
此外,大棗富含鐵質,對改善因貧血導致的膚色蒼白或暗沉效果顯著。充足的鐵質促進血紅蛋白合成,增進面部血液循環,使面色紅潤有光澤。綜合而言,大棗由內而外滋養肌膚,透過其獨特營養組合發揮全面美顏作用。日常可直接食用,或泡水、煮粥,甚至與蜂蜜、牛奶同用,皆能強化其天然美膚功效,是追求自然健康的理想選擇。
5. 改善消化系統
大棗味甘性溫,歸脾胃經,為傳統中醫藥食同源之佳品。其藥理功效在於顯著改善消化系統功能。從中醫角度而言,大棗具備健脾和胃之能,能夠補益中焦之氣,協調脾胃升降功能,從而促進食物的消化與吸收,有效緩解因脾胃虛弱所致的消化不良、胃脘不適甚至腹瀉等症狀,達致和中緩急之效。
現代藥理研究進一步揭示大棗促進消化的多重機制。其豐富的膳食纖維成分扮演著關鍵角色,這些非消化性碳水化合物在腸道中吸收水分膨脹,增加糞便體積,刺激腸壁蠕動,顯著加速腸道內容物排出,有效預防和緩解便秘,維護腸道暢通。此外,大棗富含維生素C,此營養素對於提升消化能力亦功不可沒。維生素C能刺激胃液分泌,特別是胃酸生成,有助於蛋白質的初步分解,提高食物的消化效率。透過增強胃部的消化能力,大棗有助於確保營養物質的充分吸收利用。綜合而言,大棗無論在傳統醫學理論或現代科學分析下,均展現其作為健脾養胃、促進消化之優良特性。
6. 預防心血管疾病
大棗富含豐富抗氧化成分,能有效清除體內自由基,抑制脂質氧化過程。這兩項作用對於保護血管內皮細胞免受氧化損傷至關重要,可直接降低動脈粥狀硬化的風險,從而達到預防心血管疾病的效益。
此外,大棗亦蘊含鉀、鎂、鈣等多種必要礦物質。這些礦物質在維持電解質平衡、調節血壓方面扮演關鍵角色。鉀有助於平衡體內鈉含量,協助降低過高的血壓;鎂則參與血管舒張,改善血液循環;鈣則對心肌的正常收縮功能不可或缺。透過這些綜合作用,大棗有助於穩定血壓、促進良好血液循環,並優化心臟的整體功能。
再者,大棗擁有豐富的膳食纖維。膳食纖維能顯著促進腸道蠕動,有效改善便秘問題,減少毒素在腸道的滯留時間。更重要的是,膳食纖維在腸道中能結合膽汁酸,阻礙膽固醇的重吸收,進而降低血液中的總膽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水平。高膽固醇是心血管疾病主要危險因子之一,因此透過降低膽固醇,大棗有力地減少了動脈斑塊形成的機率,為心血管健康築起一道防線。綜合而言,大棗藉由其多重藥理成分,對心血管系統發揮了全面的保護作用。
7. 抗氧化
大棗,作為傳統養生佳品,其藥理功效卓著,尤以強效之抗氧化作用為人稱道。大棗蘊含豐富的抗氧化物質,關鍵在於其富含維生素C、維生素E及β-胡蘿蔔素等多元高效抗氧化成分。這些天然化合物在體內協同作用,能高效清除過剩的自由基,顯著減輕其對細胞構成的氧化損傷。
自由基是導致機體衰老及多種慢性疾病的重要元兇。大棗所含的抗氧化劑,透過中和這些不穩定的分子,可緩解細胞老化進程,維護細胞膜與DNA之完整性及功能穩定。長期攝取,有助於顯著延緩生理衰老,維持青春活力。
此外,其抗氧化能力亦延伸至免疫系統的強化。維生素C不僅直接參與自由基清除,亦能支援免疫細胞功能,提升機體抵禦病原體、緩解炎症反應之能力。鑒於氧化壓力乃動脈粥樣硬化等心血管疾病之重要誘因,大棗卓越的抗氧化作用亦被認為有助於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古籍中「一日三枚,終身不老」之說,當代科學研究亦證其實非虛言,其顯著抗氧化應激作用,乃重要基礎之一。
8. 提升免疫力
大棗性平味甘,其補虛益氣、健脾益胃的傳統功效,為人體抵禦外邪奠定穩固基礎。從現代營養學角度分析,大棗蘊含多種提升免疫力的活性成分。首先,其豐富的維生素C是關鍵之所在,此營養素能直接促進體內免疫細胞的生成與活化,包括淋巴細胞和巨噬細胞等,從而增強身體對病原體的識別與清除能力,顯著提升整體免疫機能。
此外,大棗富含大量的天然抗氧化物質,如多酚類化合物及類黃酮等。這些高效抗氧化劑進入人體後,能有效捕捉並清除體內的自由基,減輕其對細胞及組織造成的氧化損傷。氧化壓力是導致免疫功能下降的原因之一,因此,減少氧化損傷有助於維持免疫細胞的健康與功能活性,進而增強機體對抗感染的能力。
再者,大棗含有可觀的蛋白質與糖類。蛋白質是構成免疫細胞和抗體的重要物質基礎,而糖類則為免疫系統執行複雜生理功能提供必需的能量來源。免疫反應涉及高耗能過程,充足的能量供應確保免疫細胞能有效增殖、分化並執行其防禦任務,從而直接提升免疫力。最後,大棗亦不乏多種微量元素,這些元素雖需求量小,卻在調節人體免疫功能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能參與免疫細胞的信號傳導與酶反應,協調免疫應答,進一步完善並強化身體的自我保護機制。
9. 抗發炎
大棗,性味甘平,歸脾、胃二經,其補益之效廣為人知。然而,現代藥理研究已深入揭示其在對抗發炎反應方面的獨特功效。
大棗中富含多糖、黃酮類化合物、維生素C及β-胡蘿蔔素等多種生物活性成分。這些天然化合物被視為其抗發炎作用的核心物質,它們共同作用,能有效調節體內的免疫與炎症通路。其主要機制之一是抑制炎症前驅物質(如多種細胞因子)的釋放與活性,進而阻止炎症級聯反應的發生與發展。透過這種調節作用,大棗能顯著降低組織的紅腫、疼痛等炎症表現。
此作用機轉對緩解慢性炎症性疾病的症狀具有重要意義。例如,多項研究顯示,攝取大棗或其提取物有助於改善類風濕性關節炎、哮喘、克隆氏症及潰瘍性結腸炎等炎症性腸道疾病所引起的不適。此外,大棗還有助於提升機體的免疫調節能力,強化對病原體的抵抗力,從根本上減少因感染誘發的炎症機率。總體而言,大棗不僅是傳統的滋補佳品,更是現代醫學探索其抗炎潛力的寶庫。
大棗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9-15g。
大棗的炮製
大棗的種類
其實大棗是棗類的總稱,不論是紅棗、黑棗、南棗,在醫籍上都稱為大棗,分述如下:
- 紅棗: 新鮮大棗果實,直接置於陽光下曬乾而成紅棗,通常在民間的使用習慣上,是將紅棗用於藥物上。
- 黑棗: 經過低溫烘培過後,令果皮顏色較深而稱為黑棗,經過加工處理製造,長用於燉湯等料理上。
- 南棗: 浙江傳統特產,其中以義烏出產的「義烏棗」為佳,它用優質的青棗,經過浸泡、水煮、烘烤及日曬多個工序製成,所價錢較貴。
- 蜜棗: 大棗,加白糖、蜂蜜、糖漿或麥芽糖和開水燒煮後焙烘而成,長用於蜜餞。
- 和田大棗: 原產地山西太谷,被移植到新疆和田等地種植,它果形較大、果肉厚實,而且皮薄核小。
另帶一提的是,椰棗是伊拉克蜜棗,外形類似紅棗,是棕櫚科刺葵屬海棗的乾燥果實,主要來自阿拉伯地區,不屬中國的棗類。
一般炮製法是「淨制」,去除雜質;洗淨,曬乾。「切制」:除去雜質切開去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大棗注意事項
- 濕痰、積滯、齒病、蟲病患者不宜服用:大棗性味甘溫,有助於生濕生痰,故此類患者應避免服用。
- 心下痞、中滿嘔吐者忌之:大棗富含糖分,過量食用會產生脹氣,加重心下痞滿、嘔吐等症狀。
- 小兒疳病、患痰熱者不宜服用:大棗性質滋膩,小兒不宜過量食用,以免加重疳病;而患痰熱者食用大棗,容易導致痰熱更盛。
- 胃痛氣閉者、蛔結腹痛及一切蟲病患者忌之:大棗性甘溫,容易助長蟲類滋生,加重蟲病症狀。
- 患脹洩熱渴者不宜多食:大棗富含糖分,過量食用會產生脹氣、腹瀉、口渴等症狀。
- 小兒、產後及溫熱、暑濕諸病前後、黃疽、腫脹患者忌之:此類患者不宜服用大棗,以免加重病情。
大棗相關的方劑
大棗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大棗含有的化學成分
光千金藤鹼(Stepharine), N-去甲基荷葉鹼(N-nornuciferine), 巴婆鹼(Asmilobine), 白樺脂酮酸(Betulonic acid), 齊墩果酸(Oleanolic acid), 馬斯里酸/山楂酸(Maslinic acid/Cratagolic acid), 3-O-反式對-香豆酰馬斯里酸(3-O-trans-p-coumaroyl-maslinic acid), 3-O-順式對-香豆酰馬斯里酸(3-O-cis-p-coumaroyl-maslinic acid), 白樺脂酸(Betulinic acid), 麥珠子酸(Alphitolic acid), 3-O-反式對-香豆酰麥珠子酸(3-O-trans-p-coumaroyl alphitolic acid), 3-O-順式對-香豆酰麥珠子酸(3-O-cis-p-coumaroylalphitolic acid), 酸棗皂苷B(Jujuboside B), 果糖(Fructose), 葡萄糖(Glucose), 蔗糖(Sucrose), 果糖和葡萄糖的低聚糖(Fructo- and Gluco-oligosaccharides), 阿拉伯聚糖(Arabinan), 半乳糖醛酸聚糖(Galacturonic acid polysaccharide), 油酸(Oleic acid), 谷甾醇(Sitosterol), 豆甾醇(Stigmasterol), 鏈甾醇(Desmosterol), 芸香苷(Rutin), 維生素C(Vitamin C), 核黃素(Riboflavin), 硫胺素(Thiamine), 胡蘿蔔素(Carotene), 煙酸(Nicotinic acid), 鞣質(Tannin), 香豆素衍生物(Coumarin derivatives), 類脂類(Lipids), 樹脂類(Resins), 蘋果酸(Malic acid), 吲哚乙酸(Indole acetic acid), 賴氨酸(Lysine), 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 天冬酰胺(Asparagine), 甘氨酸(Glycine), 谷氨酸(Glutamic acid), 丙氨酸(Alanine), 脯氨酸(Proline), 纈氨酸(Valine), 亮氨酸(Leucine), 硒(Selenium), 長春花苷(Roseoside), 酸棗鹼(Zizyphusin), 無刺棗鹼A(Daechu-alkaloid A), 荷葉鹼(Nuciferine), 衡州烏藥鹼(Coclaurine), 原荷葉鹼(Nornuciferine), 觀音蓮明鹼(Lysicamine), 無刺棗環肽-1(Daechucyclopeptide-1), 無刺棗因S3(Daechuine S3), 催吐蘿芙木醇(Vomifliol), 棕櫚油酸(Palmitoleic acid), 11-十八碳烯酸(Vaccenic acid), 油酸(Oleic acid), 無刺棗阿聚糖(Zizyphus-arabinan), 糖脂(Glycolipid), 磷脂(Phospholipid)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