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口瘡」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口瘡,中醫稱為口疳,是一種發生在口腔黏膜上的急性炎症性疾病,以口腔潰瘍為主要特徵。多發於兒童,成人也可發生。

口瘡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 外感風熱:風熱之邪侵襲口腔,導致口腔黏膜充血、水腫、潰瘍。
  2. 內傷脾胃:脾胃虛弱,運化失常,導致精血不足,津液虧損,口腔黏膜失去滋潤,而發為口瘡。
  3. 其他因素:如精神因素、飲食不節、熬夜等,均可導致口瘡的發生。

口瘡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點:

  1. 口腔黏膜出現散在的潰瘍,大小不一,形狀不規則,邊緣隆起,底部充血,表面覆蓋黃白色分泌物。
  2. 潰瘍疼痛,可伴有口乾、口苦、咽喉腫痛等症狀。

口瘡的治療以清熱解毒、養陰生津為主。常用中藥有黃連、黃芩、板藍根、玄參、麥冬、沙參等。

口瘡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 注意口腔衛生,飯後漱口,保持口腔清潔。
  2. 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刺激口腔黏膜。
  3. 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以減少口瘡的發生。

口瘡是一種常見的口腔疾病,但如果治療不當,可能會引起嚴重的後果,因此,一旦出現口瘡,應及時到醫院就診。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黃芩湯

  • 1.《奇效良方》:「治心勞實熱,口瘡,心煩腹滿,小便不利。
  • 2.《嚴氏濟生方》:「治心勞實熱,口瘡心煩,腹滿小便不利。
  • 3.《金匱翼》:「_《濟生》黃芩湯_,治心熱,口瘡煩渴,小便不利。
  • 4.《醫方選要》:「黃芩湯,治心勞實熱,口瘡心煩,腹滿,小便不利。
  • 5.《濟陽綱目》:「_黃芩湯_,治心肺蘊熱,口瘡咽痛,膈悶,小便淋濁不利。
▼ 展開更多

理中湯

  • 1.《仁術便覽》:「一方,口瘡服涼藥不愈者,因中焦土虛不能食,相火衝上無制,用理中湯加減服。
  • 2.《立齋外科發揮》:「一男子患之,勞而愈甚,以前藥加附子三片,二劑即愈。丹溪云:口瘡服涼藥不愈者,此中焦氣不足,虛火泛上,無制,用理中湯,甚則加附子。
  • 3.《醫辨》:「_口瘡_,服涼藥不愈者,此酒色過度,勞役不睡,舌上光滑而無皮,或因憂思損傷中氣,虛火泛上無制,用理中湯,甚者加附子或官桂噙之。
  • 4.《醫學原理》:「凡口瘡,服涼藥不愈者,因中焦土虛而不能食,相火衝上無制,宜理中湯加參、朮、甘草補土之虛,乾薑散火之標。甚者可加附子,或噙官桂亦妙,此乃從治之法。或以生白礬為末,貼之極效,此亦乃酸以收之之義。
  • 5.《秘方集驗》:「_口瘡_,口瘡服涼藥不愈者,屬中焦上虛,且不能食,相火衝上無制,用理中湯。人參、白木、甘草,補土之虛,乾薑散火之標,甚則加附子,或噙官桂,亦妙。黃連、乾薑,等分為末,搽上,流涎即愈。
▼ 展開更多

當歸散

  • 1.《証治準繩‧幼科》:「_天竺黃散_(見口瘡),_牛蒡湯_(見咽喉),_當歸散_(見潮熱),_清胃散_(見雜病牙齒門)

十全大補湯

  • 1.《大方脈》:「治口舌腫痛,先服涼藥,熱退色淡,延久不愈,火不歸原也,服七味地黃湯。口內似無皮,時痛時止,喜飲熱者,外虛熱而內真寒也,服八味地黃丸。口瘡日久,氣血兩虛,無根之火上炎,服涼藥而轉痛者,用十全大補湯。若胃弱,痰盛滑白,多涎,痛久不愈,服香砂六君子湯(俱見補養門)。

黃連湯

  • 1.《傷寒總病論》:「冬溫至夏發斑,咳而心悶,嘔清汁,眼赤口瘡,下部亦生瘡,或自下利,,黃連湯,。
  • 2.《良朋彙集經驗神方》:「_黃連湯_,治心火上炎,舌上生瘡,舌腫燥裂,舌尖出血,舌硬口瘡等症。

葛根湯

  • 1.《傷寒六書》:「溫毒發斑,黑膏主之;渴而心悶,下利嘔吐,下部有瘡,或口瘡,黃連橘皮湯、葛根湯、橘皮湯。

四逆湯

  • 1.《程杏軒醫案》:「仲聖傷寒方中,如四逆湯,回陽救急,生附俱用一枚,今時種附力薄,況經童便甘草制透,其力更緩,方將虛其無毒以攻疾,何至慮其有毒以傷人乎?試思一月之中,附子服過斤許,設不對證,早已禍起蕭牆,何以病後毫無喉痛口瘡之恙,安得視為砒鴆,執迷不悟耶。果疑溫藥非是,盍請他醫療之。

涼膈散

  • 1.《外科備要》:「_涼膈散_,治癰疽癍疹,頭目口瘡,煩渴便秘,上中二焦火盛脈實。
  • 2.《疹科類編》:「_涼膈散_,治疹瘡,上焦積熱,煩躁多渴,面赤面熱,頭昏咽燥,腫痛口瘡,便溺赤澀,狂言譫語,妄睡臥不安,並宜服之。
  • 3.《保命歌括》:「_河間涼膈散_,治上焦積熱,煩躁多渴,面赤面熱,頭昏咽燥,咽喉腫痛,口瘡,便溺赤澀,狂言譫語,睡臥不安。此瀉實火之劑也。
  • 4.《徐養恬方案》:「(附)涼膈散:治心火上盛,中焦燥實,煩躁口渴,目赤頭眩,口瘡唇裂,吐血衄血,大小便秘,諸風瘛瘲,胃熱發狂,及小兒驚急、痘瘡黑陷。
  • 5.《明醫雜著》:「_涼膈散_,治上焦積熱,煩渴,面赤,頭昏,咽燥喉痛,口瘡,便溺赤澀,並宜服之。
▼ 展開更多

清胃散

  • 1.《痘科輯要》:「唇與舌,五臟皆通,熱毒輕者,唇口如常,口亦不臭。熱毒盛者,至二三日間,唇必紫黑,或硬或裂,口氣臭,急宜解毒為主。唇硬裂者,尤凶,宜清脾胃之火,解毒湯內須加石膏,又以石膏、甘草、牛子、連翹煎水,時搽唇上。口臭者治同。滿口俱白,生口瘡者,用清胃散(百二四)敷之,痘後同。
  • 2.《痘疹精詳》:「釋:五臟虛實,形於唇口,熱毒輕者,唇不紫,口不臭;熱毒重者,唇必紫黑,或硬或裂,口臭難聞,此皆毒火內熾所致也,宜用解毒湯加石膏以清脾胃之火,又以牛子、連翹、石膏、甘草煎水,時搽唇上,口臭者治亦同。若滿口皆白而生口瘡者,用清胃散敷之。
  • 3.《醫學傳心錄》:「清胃散用升麻(黃)連,當歸生地牡丹(皮)全,或益石膏平胃熱,口瘡吐衄及牙宣。
  • 4.《瘍醫大全》:「_清胃散毒湯_,治痧後口瘡牙疳等患。
  • 5.《重訂囊秘喉書》:「治齒齦出血,口瘡牙宣等症。
▼ 展開更多

六一散

  • 1.《御藥院方》:「療飲食不下,肌肉疼痛,治口瘡牙齒疳蝕,明耳目,壯筋骨,通血脈,和氣血,消水穀,保真元。解百藥酒食邪毒。耐勞役飢渴,寒熱闢中,外諸邪所傷。久服強志輕身,駐顏延壽。及解中暑,傷寒疫癘,飢飽勞損,憂愁思慮,恚怒驚恐,傳染,並汗後遺熱勞復諸疾。並解兩感傷寒,能令偏身結滯宣通氣和而愈。

六味地黃丸

  • 1.《醫學實在易》:「_六味地黃丸_,治腎水不足,虛火上炎,痰嗽發熱,口瘡吐血,淋濁遺精,腰痛等症。

瓜蒂散

  • 1.《育嬰家秘》:「急慢發熱、口瘡、心肺伏熱、痰熱、痰嗽、痰喘,並用湧法,重則瓜蒂散,輕則用苦參末,小豆末,以淡豆豉湯調服吐之。吐後搐定,更宜防風通聖散為末,蜜丸服之。
  • 2.《証治準繩‧幼科》:「小兒急慢驚風發熱、口瘡、手足伏熱、痰熱、痰喘、痰嗽,並用湧法,重劑以瓜蒂散,輕劑苦參赤小豆末、酒酸齏汁調服之,後用通神散蜜丸服之,間以桑牛陰乾,研末調服,以平其氣。
  • 3.《皇漢醫學》:「《古今醫統》引朱丹溪曰:「小兒急驚風熱,口瘡手心伏熱,痰嗽痰喘,並重用湧法。若以瓜蒂散為輕,則用赤小豆、苦參末。」

三黃湯

  • 1.《先哲醫話》:「上市買人之子,卒然厥冷戴眼,不知人事,予以為癇。與三黃加芒硝湯,三日不瘥,因請治於松原白翁,翁與風引湯三劑而全愈。一男子年十有八,素患口瘡赤爛,一日直視不語,心下石硬,醒復發,予擬前治,與風引湯十帖,始知人事,後與三黃湯全安。
  • 2.《千金翼方》:「散發口瘡方:

桔梗湯


風引湯

  • 1.《先哲醫話》:「上市買人之子,卒然厥冷戴眼,不知人事,予以為癇。與三黃加芒硝湯,三日不瘥,因請治於松原白翁,翁與風引湯三劑而全愈。一男子年十有八,素患口瘡赤爛,一日直視不語,心下石硬,醒復發,予擬前治,與風引湯十帖,始知人事,後與三黃湯全安。

導赤散

  • 1.《醫學實在易》:「_導赤散_,治火盛口瘡,喉痹、雙單蛾及赤淋,莖中痛如刀割等症。

黃連解毒湯

  • 1.《簡明醫彀》:「_黃連解毒湯_,三焦實火,五臟積熱,內外火熾,口瘡煩渴,便赤。
  • 2.《重訂囊秘喉書》:「涼血清熱解毒,口瘡可任之。

人參湯

  • 1.《聖濟總錄》:「治泄痢上膈虛熱,煩渴引飲,口瘡,不下食困劣,人參湯方

芍藥湯

  • 1.《聖濟總錄》:「治傷寒後,心熱口瘡,久不瘥,芍藥湯方

甘露飲

  • 1.《世醫得效方》:「治血熱,口瘡。(以上方並見大方科積熱類。)
  • 2.《醫方集解》:「治胃中濕熱,口臭喉瘡,齒齦宣露,及吐衄齒血(胃之竅在口,其脈上齒俠鼻,濕熱內盛,故口臭口瘡;陽熱怫鬱胃中,越出於口鼻,故吐血衄血;齒屬少陰腎,齦屬陽明胃,二經有熱,則齒齦齒縫出血,名齒衄,或牙齦袒脫,齒齦宣露也。)
  • 3.《時方歌括》:「治胃中濕熱。包黃溺赤。口瘡吐血衄血。
  • 4.《醫方簡義》:「生地黃,熟地黃(各四錢),天冬,麥冬(去心各三錢),甘草(八分),石斛(三錢),綿茵陳(二錢),黃芩(炒),枳殼(各一錢)加枇杷葉(五片去毛),如口瘡吐血衄血等加犀角(鎊一錢)○又加肉桂(四分)茯苓(三錢)名桂苓甘露飲。治胃中虛火。
  • 5.《保嬰撮要》:「_甘露飲_,治小兒胃中客熱,齒齦潰爛,時出膿血,及目赤腫痛,口瘡喉腫,或身面皆黃,大便不調,小便黃澀。
▼ 展開更多

瀉黃散

  • 1.《醫方集解》:「治脾胃伏火,口燥唇乾,口瘡口臭,煩渴易飢,熱在肌肉(口為脾竅,唇者,脾之外候,口燥干,口瘡口臭,皆屬脾火;脾熱故煩渴易飢,病名中消;脾主肌肉,故熱在肉分,輕按重按皆不熱,不輕不重乃得之;遇夜尤甚者,為脾熱實熱,宜此湯及調胃承氣;虛熱宜補中益氣湯。
  • 2.《成方切用》:「治脾胃伏火,口燥唇乾,口瘡口臭,煩渴易飢,熱在肌肉。(口為脾竅,唇者脾之外候。口燥唇乾,口瘡口臭,皆屬脾火。脾熱故煩熱易飢,病名中消,脾主肌肉,故熱在肉分,輕按重按皆不熱,不輕不重乃得之。遇夜尤甚者,為脾熱實熱,宜此湯及調胃承氣。虛熱,宜補中益氣湯。
  • 3.《退思集類方歌注》:「(錢仲陽《小兒藥證直訣》),治脾胃伏火,口燥唇乾,口瘡口臭,煩渴易飢,熱在肌肉。
  • 4.《醫方簡義》:「治風挾火。口瘡胃熱肌熱之症。
  • 5.《醫方簡義》:「治胃熱口瘡。
▼ 展開更多

人參敗毒散

  • 1.《成方切用》:「(活人),治傷寒頭痛,憎寒壯熱,項強睛暗,鼻塞聲重,風痰咳嗽。及時氣疫癘,嵐瘴鬼瘧。或聲如蛙鳴,眼赤口瘡。濕毒流注,腳腫腮腫,喉痹毒痢,諸瘡斑疹。(風寒在表,則惡寒發熱,頭痛項強。風寒在肺,則鼻塞聲重,痰多咳嗽,聲如蛙鳴。俗名蝦蟆瘟,邪氣實也。
  • 2.《齊氏醫案》:「專治傷寒頭痛,惡寒壯熱,項強睛暗,鼻塞聲重,風痰咳嗽,及治時氣疫癘,嵐瘴鬼瘧,或聲如蛙鳴,赤眼口瘡,濕毒流注,腳腫腮腫,喉痹毒痢,諸瘡斑疹。傷寒在表,則惡寒發熱,頭痛項強;風寒在肺,則鼻塞聲重,痰多咳嗽;聲如蛙鳴,俗名蛤蟆瘟,乃是邪氣實也。
  • 3.《養生類要》:「又有一種蝦蟆瘟病使人痰涎風壅煩熱頭疼身痛嘔逆或飲食起居如常但咳聲不響續續相連儼如蛙鳴故俗號曰蝦蟆瘟也嘉靖巳未五六七月間江南淮北在處患動數百里皆同甚至赤眼口瘡大小腮腫喉閉風壅噴嚏涕唾稠黏並用此方去茯苓桔梗獨活加青皮陳皮白朮藿香但以荊芥為引不用生薑薄荷一二服即愈
  • 4.《馮氏錦囊秘錄》:「傷寒專科從仲景至今明賢方書無不用參,何近日醫家單除不用,全失相傳宗旨,使體虛之人百無一活,會不悟其害之也。嘉靖已末,江淮大疫,甚至口瘡赤眼,大小腮腫喉閉,當從中治,而用少陽陽明二經藥,並用敗毒散倍人參,去前胡獨活,服者盡效,萬曆已卯大疫,用本方復效。

利膈散

  • 1.《成方切用》:「雞蘇葉,荊芥穗,防風,桔梗,牛蒡子(炒),人參,甘草等分為末。每服二錢,不拘時沸湯點服。咽喉口瘡甚,加殭蠶。

肥兒丸

  • 1.《兒科要略》:「(十三)四味肥兒丸,治小兒嘔吐不食,腹脹成疳,或作瀉不止,或食積脾疳,目生雲翳,口瘡,齦爛,發熱瘦怯,遍身生瘡,及一切疳證。
  • 2.《羅氏會約醫鏡》:「_四味肥兒丸_,治小兒瘡積,目翳、口瘡、發熱、落髮、肚大、瘡疥。

五福化毒丹

  • 1.《馮氏錦囊秘錄》:「治胎熱蘊毒,胎毒口瘡。
  • 2.《醫學入門》:「口瘡咽痛郁多啼,口瘡痛不能食,脾熱,五福化毒丹,或蜜漬黃柏汁飲之。咽乾澀痛,口爛齒腫,心胃熱也,甘露飲,或甘桔湯加牛蒡子、麥門冬、竹葉煎服;水漿不入者,紫雪抱龍丸、消毒飲。如能食便溏者,又當清上溫下,不可純用涼藥。多啼,當察外證、郁毒在表在裡,調之。
  • 3.《明醫指掌》:「胎熱者,胎中受熱也,大、小便不利、丹毒、瘡瘍、赤疹、赤目、重舌、木舌、口瘡是也,大連翹飲、五福化毒丹。
  • 4.《小兒推拿方脈活嬰秘旨全書》:「_五福化毒丹_,治小兒胎熱、蘊熱、胎毒、口瘡。

天王補心丹

  • 1.《養生四要》:「病者寒熱,面黑,鼻爛,忽忽喜怒,大便苦難,或腹清瀉,口瘡,其病在心,宜服加減八珍湯、天王補心丹。

敗毒散

  • 1.《痘疹精詳》:「麻後口瘡喉兼痛,毒熱上攻勢最重,調治無逾敗毒散,清胃利咽用之中。
  • 2.《疫疹一得》:「_敗毒散_(《活人》),治時行疫癘頭痛,憎寒壯熱,項強睛暗,鼻塞聲重,咳嗽痰喘,眼赤口瘡,熱毒流注,腳腫腮腫,諸瘡斑疹,喉痹吐泄。

大補元煎

  • 1.《奉時旨要》:「凡水虧於下,火炎於上,消爍肺金,肺燥則癢,咳不能已,甚至乾渴煩熱喉痛口瘡,宜四陰煎、一陰煎、地黃丸之屬,更有元陽下虧,生氣不布,脾肺兩困,則喘促痞滿,用大補元煎主之。若水泛於上,血化為痰,謂之白血。《經》云:咳不止而白血出者死,四陰煎、地黃丸等酌用之。

一陰煎

  • 1.《奉時旨要》:「凡水虧於下,火炎於上,消爍肺金,肺燥則癢,咳不能已,甚至乾渴煩熱喉痛口瘡,宜四陰煎、一陰煎、地黃丸之屬,更有元陽下虧,生氣不布,脾肺兩困,則喘促痞滿,用大補元煎主之。若水泛於上,血化為痰,謂之白血。《經》云:咳不止而白血出者死,四陰煎、地黃丸等酌用之。

少陰甘桔湯

  • 1.《外科備要》:「_少陰甘桔湯_,治口瘡糜爛,延及咽喉,日輕夜重。

四陰煎

  • 1.《奉時旨要》:「凡水虧於下,火炎於上,消爍肺金,肺燥則癢,咳不能已,甚至乾渴煩熱喉痛口瘡,宜四陰煎、一陰煎、地黃丸之屬,更有元陽下虧,生氣不布,脾肺兩困,則喘促痞滿,用大補元煎主之。若水泛於上,血化為痰,謂之白血。《經》云:咳不止而白血出者死,四陰煎、地黃丸等酌用之。
  • 2.《景岳全書》:「一、內傷咳嗽,凡水虧於下,火炎於上,以致火爍肺金,而為乾渴煩熱,喉痛口瘡,潮熱便結,喜冷,尺寸滑數等證,則不得不兼清火,以存其水,宜四陰煎,或加減一陰煎、人參固本丸主之。此當與咳血證參酌,其治詳見血證門。

牡蠣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