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辨》~ 卷之中 (1)
卷之中 (1)
1. 卷之中
2. 傷飲食
大抵氣口脈緊盛者,宜下;尺脈絕者,宜吐。經曰:氣口脈盛傷於食,心胃滿而口無味。
口與氣口同,口曰坤者,口乃脾之候,故胃傷而氣口緊盛。夫傷有多少,有輕重。如氣口一盛,得脈六至,則傷於厥陰,乃傷之輕也,枳朮丸之類主之。氣口二盛,脈得七至,則傷於少陰,乃傷之重也,雄黃聖餅子、木香檳榔丸、枳殼丸之類主之。氣口三盛,脈得八至、九至,則傷太陰,填塞悶亂,則心胃大痛,備急丸、神保丸、消積丸之類主之。兀兀欲吐不已,俗呼食迷風是也。
經曰: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其人當吐不吐者死,瓜蒂散主之,如不能吐,是無治也。經曰:其高者,因而越之。此之謂也。或曰:盛食填塞,胸中痞亂,兩寸脈當用事,今反兩尺脈不見,其理安在?曰:胸中有食,是木鬱,宜達,故探吐之。食者物也,物者坤土也,是足太陰之號也。
胸中者肺也,為物所塞。肺者手太陰金也,金主殺伐,與坤土俱在手上而旺於天。金能剋木,故肝木發生之氣伏於地下,非木鬱而何?吐去上焦陰土之物,木得舒暢則鬱結去矣。食塞於上,脈絕於下,若不明天地之道,無由達此至理。水火者,陰陽之徵兆,天地之別名也,故獨陽不生,獨陰不長。
天之用在於地下,則萬物生長;地之用在於天上,則萬物收藏,此乃天地交而萬物通也。此天地相根之道也。故陽火之根本於地下,陰水之源本於天上,故曰水出高源。故人五臟主有形之物,物者陰也,陰者水也,右三部脈主之,偏見於寸口。食塞於上,是絕五臟之源,源絕則水不下流,兩尺脈之絕,此其理也,何疑之有?然必視所傷之物冷熱,隨證加減。如傷冷物一分、熱物二分,則用寒藥二停、熱藥一停,隨時消息。
經云:必先歲氣,無伐天和。此之謂也。
既有三陰可下之法,亦必有三陰可補之法,故曰內傷三陰可用溫劑。若飲冷內傷,雖云損胃,未知色脈各在何經?若面色青黑,脈浮沉不一,弦而弱者,傷在厥陰。若面色紅赤,脈浮沉不一,細而微者,傷在少陰。若面色黃潔,脈浮沉不一,緩而遲者,傷在太陰也。傷在厥陰肝之經,當歸四逆湯加吳茱萸生薑湯之類主之。
傷在少陰腎之經,通脈四逆湯主之。傷在太陰脾之經,理中丸湯主之,大便軟者宜湯,結者宜丸。
凡諸脾脈微洪,傷苦澀物,經曰:咸勝苦。微弦,傷冷硬物,經云:溫以克之。微澀,傷辛辣物,經云:苦勝辛。微滑,傷腥咸物,經云:甘勝咸。弦緊,傷酸硬物,經云:辛勝酸。洪緩,傷甜爛物,經云:酸勝甘。微遲,傷冷痰、積聚、惡物,溫胃化痰。單伏,主物不消化,曲糵、三稜、廣朮之類。
浮洪而數,皆中酒,葛根、陳皮、茯苓。傷食作瀉不止,於應服藥中加肉豆蔻、益智仁以收固之。
白話文:
標題: [飲食過量傷害]
內容: 基本上,如果脈象緊盛,表示脾胃功能過強,應使用下法(如瀉藥);如果尺脈(腎脈)消失,表示腎氣虛弱,應使用吐法。
古籍記載:脈象緊盛,是因爲飲食過度傷了脾胃,導致心胃滿悶且口中無味。
口中與氣口脈象相同,口爲坤,是脾臟的反映部位,所以胃受傷時氣口脈象會緊盛。飲食過度的傷害程度不同,輕重不一。例如,氣口脈象一次緊盛,脈象出現六次跳動,則傷害了厥陰經,這是輕微的傷害,可以用枳術丸等藥物治療。氣口脈象兩次緊盛,脈象出現七次跳動,則傷害了少陰經,這是嚴重的傷害,可以使用雄黃聖餅子、木香檳榔丸、枳殼丸等藥物治療。氣口脈象三次緊盛,脈象出現八次或九次跳動,則傷害了太陰經,導致胸悶混亂,心胃劇痛,應該使用備急丸、神保丸、消積丸等藥物治療。一直有想吐的感覺,就是俗稱的“食迷風”。
古籍記載:上部有脈象,下部沒有脈象,病人應該嘔吐卻未吐出,將導致死亡,瓜蒂散是主要的治療方法,如果無法嘔吐,就無法治癒。古籍記載:對於高處的問題,應該從上方解決,就是這個意思。有人問:吃太多食物堵塞胸部,兩寸脈象應該明顯,但現在反而兩尺脈象消失,這是什麼道理?回答:胸部有食物堵塞,這是木鬱,應該通過探吐來解決。食物是物質,物質屬於坤土,是足太陰經的象徵。
胸部是肺部,被物質堵塞。肺部屬於手太陰金,金主殺伐,與坤土都在手上,且在天上的力量最旺盛。金能剋制木,所以肝木的生長之氣被壓制在地下,這不就是木鬱嗎?吐掉上焦的陰性物質,木得到舒暢,鬱結就會消失。食物堵塞在上面,脈象消失在下面,如果不明白天地的規律,就無法理解這個道理。水火是陰陽的標誌,也是天地的別名,因此單獨的陽無法產生生命,單獨的陰無法促進成長。
天的作用在地下,萬物才能生長;地的作用在天上,萬物才能收藏,這就是天地交合而萬物暢通的道理。這就是天地相互依存的法則。所以陽火的根本在地下,陰水的源頭在天上,所以說水來自高地。因此人體的五臟主管有形物質,物質屬於陰,陰屬於水,右三部脈象主管,特別出現在寸口。食物堵塞在上面,切斷了五臟的水源,水源斷絕則水無法向下流動,兩尺脈象的消失,就是這個道理,有什麼疑問呢?然而必須觀察所傷害的食物是冷還是熱,根據症狀進行調整。例如,如果冷食傷害了一分,熱食傷害了兩分,則應該使用兩份寒藥和一份熱藥,隨時調整。
古籍說:必須首先考慮季節的變化,不要破壞自然的和諧。就是這個意思。
既然有針對三陰的下法,也一定有針對三陰的補法,因此說內傷三陰可以用溫劑。如果喝冷飲內傷,雖然說是損傷了胃,但不知道顏色和脈象分別屬於哪個經絡?如果臉色青黑,脈象浮沉不定,弦而弱,那麼傷害發生在厥陰經。如果臉色紅赤,脈象浮沉不定,細而微,那麼傷害發生在少陰經。如果臉色黃潔,脈象浮沉不定,緩而遲,那麼傷害發生在太陰經。傷害發生在厥陰肝經,可以使用當歸四逆湯加上吳茱萸生薑湯等藥物治療。
傷害發生在少陰腎經,可以使用通脈四逆湯治療。傷害發生在太陰脾經,可以使用理中丸湯治療,大便軟的適合使用湯劑,大便硬的適合使用丸劑。
所有脾脈微洪,如果吃了苦澀的食物,古籍說:鹹可以勝苦。微弦,如果吃了冷硬的食物,古籍說:溫可以剋制它。微澀,如果吃了辛辣的食物,古籍說:苦可以勝辛。微滑,如果吃了腥鹹的食物,古籍說:甘可以勝鹹。弦緊,如果吃了酸硬的食物,古籍說:辛可以勝酸。洪緩,如果吃了甜爛的食物,古籍說:酸可以勝甘。微遲,如果吃了冷痰、積聚、惡物,可以使用溫胃化痰的方法。單伏,表示食物沒有消化,可以使用曲糵、三棱、廣朮等藥物。
浮洪而數,都是因爲喝酒,可以使用葛根、陳皮、茯苓等藥物。如果因爲飲食過度而導致腹瀉不止,可以在應服用的藥物中加入肉豆蔻、益智仁等藥物來鞏固腸胃。
分析:酒是一種熱氣且溼質的飲料。喝了酒後會感到頭暈、狂妄,這是因爲它的熱性,應該通過發汗來去除。醒來後,熱性消失了,但是溼性還留在體內,這時應該利尿,這兩種方法應該根據情況選擇使用,大抵上葛花解醒湯已經足夠了。
飲食過多,脹滿不消,通常使用破氣的藥物來治療,這樣食物在前面傷害了身體,藥物在後面再次攻擊,脾胃如何能健康順暢?應該以平補的藥物爲主,輔以其他藥物,使脾腎互相交流,水火相濟,自然就能消化食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