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辨》~ 卷之中 (2)
卷之中 (2)
1. 傷飲食
按:酒之為物,氣熱而質濕。飲之而昏醉狂易者,熱也,宜以汗去之。既酲,則熱去而濕留止,宜利小便而已,二者宜酌而用之,大抵葛花解醒湯備矣。
飲食過多,脹痞不下,尋常率以破氣之藥投之,是食物既傷於前,藥劑又攻之於後,脾氣安得而健暢也。須以平補之藥為主,佐以他藥一升一降,使脾腎交通而水火既濟,自然腐化矣。
白話文:
傷飲食
酒性溫熱又濕潤,喝醉後神志不清、狂躁易怒,是因為酒的熱性,應該用發汗的方法來去除。酒醒之後,熱性已去但濕氣尚存,就應該利尿來排出濕氣。這兩種方法要根據情況酌情使用,總之,葛花解醒湯就能應付。
吃太多導致腹脹難消,一般都用破氣的藥物治療,這樣食物已經損傷了脾胃,藥物又進一步攻擊,脾胃功能怎麼可能恢復正常呢?應該以溫和的補益藥物為主,輔以其他藥物,使脾腎協調,陰陽平衡,自然就能消化吸收了。
2. 中寒
中寒之證,身體強直,口噤不語,或四肢戰掉,或洒洒惡寒,或翕翕發熱,或卒然眩暈,身無汗者,此寒毒所中也。其異於傷寒何也?曰:傷寒發熱,而中寒不發熱也。仲景於傷寒詳之,而中寒不成熱者未之及,何也?曰:陽動陰靜,動則變生,靜則不變。寒雖陰邪,既鬱而成熱,遂從乎陽動,傳變不一,靡有定方,故極推其所主之病,不得不詳也。
其不成熱者,則是邪中於陰形之中,一定而移,不移則不變,不變則止在所中寒處而生病,是故略而不必詳也。治之先用酒調蘇合香丸,輕則五積散加香附一錢、麝香少許;重則用姜附湯。若人漸蘇,身體回暖,稍能言語,須更問其別有何證。寒脈遲緊,挾氣帶洪,攻刺作痛,附子理中湯加木香半錢。
挾風帶浮,眩暈不仁,加防風一錢。挾濕帶濡,腫滿疼痛,加白朮一錢。筋脈牽急,加木瓜一錢。肢節疼痛,加桂一錢。亦可灸丹田穴,以多為妙。大抵中在皮膚則為浮,中在肉則為苛,為重,為聚液分裂而痛,或痛在四肢,或痛在胸脅,或痛在脛背,或痛在小腹引睪,或經脈引注臟腑之膜原為心腹痛,或注連於臟腑則痛死不知人。中於筋骨為筋攣骨痛,屈伸不利。
中入六腑五臟,則仲景述在《金匱要略》中。所以肺中寒者,吐濁涕。肝中寒者,兩臂不能舉,舌本燥,喜太息,胸中痛而不得轉側,則吐而汗出也。心中寒者,其人苦心中如啖蒜狀,劇者心痛徹背,背痛徹心,如蟲注,其脈浮者,自吐乃愈。不言脾腎二臟中寒者,缺文也。
然所謂中臟者,乃中五臟所居畔界之郭,內阻隔其經,臟氣不得出入故病,真中臟則死矣。
白話文:
[中寒]的情況,會出現身體僵硬,口閉無法說話,或者四肢顫抖,或者全身冷得發抖,感到極度寒冷,或者突然間頭昏眼花,身上不出汗,這都是受到寒毒侵襲的徵兆。它與普通感冒的區別在哪裡呢?普通感冒會發燒,但中寒不會發燒。仲景在描述普通感冒時非常詳細,然而對於中寒不發熱的情況並沒有提及,為什麼呢?這是因為陽氣活動,陰氣靜止,活動就會產生變化,靜止就不會有變化。寒氣雖然屬於陰邪,但如果被抑制而生成熱量,就會跟隨陽氣活動,變化多端,無法預測,因此對於它可能導致的疾病,不得不詳細說明。
然而對於不發熱的中寒,則是邪氣進入陰形中,一旦進入就不會移動,不移動就不會有變化,不變化就只會在受寒的地方發病,所以可以簡略描述,不必過於詳細。治療上,首先使用酒調和蘇合香丸,病情較輕的,可以用五積散加上香附一錢、少量麝香;病情較重的,就使用薑附湯。如果病人逐漸恢復意識,身體開始回暖,稍微能說話,必須再詢問他是否有其他症狀。寒脈慢且緊,伴有氣血不順,按壓會感到疼痛,可以使用附子理中湯加上半錢木香。
如果伴有風邪,頭暈麻木,可以加一錢防風。如果伴有濕氣,水腫疼痛,可以加一錢白朮。如果筋脈抽搐緊繃,可以加一錢木瓜。如果關節疼痛,可以加一錢肉桂。也可以灸療丹田穴,越多越好。一般來說,寒氣影響皮膚就是表面問題,影響肌肉就會造成深度的問題,導致組織液分離,引起疼痛,可能在四肢,可能在胸口,可能在小腿背部,可能在小腹引致睪丸痛,可能影響經絡,導致心腹痛,也可能影響臟腑,導致劇烈疼痛甚至失去知覺。如果影響到筋骨,就會造成筋攣骨痛,彎曲伸展困難。
如果寒氣深入五臟六腑,仲景在《金匱要略》中有詳細描述。例如,肺部受寒,會流濃稠鼻涕。肝部受寒,兩臂難以抬起,舌頭乾燥,喜歡嘆息,胸口疼痛,不能翻身,會嘔吐出汗。心臟受寒,患者會覺得心臟像吃大蒜一樣痛苦,嚴重的會心痛到背,背痛到心,像是有蟲子鑽進去,脈搏浮動的,吐了就會好。文中沒有提到脾臟和腎臟受寒,可能是遺漏了。
所謂的五臟受寒,是指寒氣侵襲五臟所在的區域,內部阻塞經絡,臟器氣血無法正常運行,因此才會生病,如果真的深入五臟,就會致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