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辨》~ 卷之中 (3)
卷之中 (3)
1. 傷暑
傷暑與熱病外證相似,但熱病脈盛,中暑脈虛,以此別之。又有濕溫與中暑同,但身涼不渴為異耳。
《此事難知》傷暑有二:動而傷暑,心火大盛,肺氣全虧,故身脈洪大。動而火勝者,熱傷氣也,辛苦人多得之,白虎加人參湯。靜而傷暑,火勝金位,肺氣出表,故惡寒、脈沉疾。靜而濕盛者,身體重也,安樂之人多受之,白虎加蒼朮湯。
暑先入心者,心屬南方離火,各從其類。小腸為心之府,利心經,暑毒使由小腸中出。五苓散利小便,為治暑上劑也。
傷暑而大汗不止甚,真元耗散,宜急收其汗,生料五苓散倍桂,加黃耆如術之數。
六七月之間濕令大行,子能令母實而熱旺。濕熱相合而刑庚大腸,故用寒涼以救之。燥金受濕熱之邪,絕寒水生化之源,源絕則腎虧,痿厥之病大作,腰以下痿軟,癱瘓不能動矣。步行不正,兩足欹側,以清燥湯主之。
白話文:
[中暑]
中暑和熱病的外部症狀看起來很相似,但是兩者有著脈象的不同。熱病患者的脈象會特別強烈,而中暑者的脈象卻是虛弱的,這就是兩者區別的地方。另外,濕溫病和中暑也有類似之處,但濕溫病患者通常不會感到口渴,身體溫度也較低。
根據古籍《此事難知》記載,中暑可分為兩種情況:一是活動過度導致的中暑,這種情況下,心臟功能亢進,肺部氣息損失,因此脈象會顯得非常大。這是因為過度活動導致的火氣過剩,常見於勞動力工作者,治療此類中暑可用白虎加人參湯。另一種是靜態下的中暑,這時火氣過剩,肺氣浮出表面,所以患者會感到寒冷,脈象也會呈現深且快的特徵。這種中暑常見於生活安逸的人,治療方法是使用白虎加蒼朮湯。
如果暑氣首先進入心臟,因為心臟屬南方離火,暑氣會順著心臟的特性進入。小腸是心臟的附屬器官,可以幫助排毒,因此暑毒會通過小腸排出。五苓散有利尿作用,是治療中暑的好藥。
中暑導致大量出汗不止,會嚴重消耗體內的元氣,此時應立即止汗,可使用五苓散並增加肉桂的份量,同時加入黃耆,其份量等同於蒼朮。
在六月和七月這兩個月,濕氣盛行,子孫可以使母親變得更強壯,因而使得熱氣旺盛。濕氣和熱氣結合,影響到大腸,因此需要用寒涼的食物來緩解。當燥金受到濕熱邪氣影響,就會阻斷了寒水的生化源頭,源頭被截斷,腎臟就會受到損傷,這時就可能出現萎縮和麻痺的疾病,下半身會變得無力,甚至無法行走。走路姿勢也會變得歪斜,對於這種情況,可以使用清燥湯進行治療。
2. 傷濕
濕有天之濕,霧露雨是也。天本乎氣,故先中表之榮衛。有地之濕,水泥是也。地本乎形,故先傷皮肉、筋骨、血脈。有飲食之濕,酒水乳酪之類是也,胃為水穀之海,故傷於脾胃。有汗液之濕,汗液亦氣也,止感於外。有人氣之濕,太陰濕土之所化也,乃動於中。治天之濕,當同司天法,濕上甚而熱者,平以苦溫,佐以甘辛,以汗為效而止。
如《金匱要略》諸條謂風濕相搏,身上疼痛者是也。治地之濕,當同在泉法,濕淫於內,治以苦熱,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治飲食之濕,在中奪之,在上吐之,在下引而竭之。汗液之濕,同司天者治。雖人氣屬太陰脾土所化之濕者,在氣交之分也,與前四治有同有異。
何者?土兼四氣,寒熱溫涼,升降浮沉,備在其中。脾胃者,陰陽異位,更實更虛,更逆更從,是故陽盛則木勝,合為風濕;至陽盛則火勝,合為濕熱;陰盛則金勝,合為燥濕;至陰盛則水勝,合為陰濕。為兼四氣,故淫泆上下中外,無處不到。大率在上則病嘔吐、頭重、胸滿,在外則身重、腫,在下則足脛跗腫,在中腹脹、中滿痞塞,當分上下中外而治,隨其所兼寒熱溫涼以為佐使。至若因乘克,以致脾虛津積而成濕者,則先治勝克之邪。
或脾胃本自虛而生濕者,則用補虛為主。或鬱熱而成濕者,則以發熱為要。或脾胃之濕淫泆流於四臟、筋骨、皮肉、血脈之間者,大概濕主乎否塞,以致所受之臟澀不得通疏,本臟之病因而發焉。其筋骨、皮肉、血脈受之,則發為痿痹,緩弱痛重,不任為用。所治之藥各有所入,能入於此者,不能入於彼,且濕淫為病,《內經》所論疊出於各篇,《本草》治濕,亦不一而見,凡切於治功者,便是要藥。今丹溪書乃止歸重蒼朮一味,豈理也哉!
白話文:
[對於濕氣的傷害]
濕氣可分為三種:天之濕、地之濕以及飲食之濕。天之濕,例如霧、露、雨等,它源自於氣,因此首先影響的是人體表面的榮衛系統。地之濕,像是泥水,它源自於地,所以首先會傷害到人的皮膚、肌肉、筋骨和血脈。飲食之濕,像酒、水、乳酪等,因為胃是水穀之海,所以飲食之濕主要影響脾胃。
汗液之濕和人氣之濕也是濕的一種。汗液之濕源自於外,而人氣之濕則是太陰濕土轉化而來,影響人體內部。治療天之濕,應遵循自然界的規律,如果濕氣過盛伴隨著熱,應該使用苦溫的藥物,輔以甘辛,以出汗達到治療效果。
《金匱要略》提到風濕相搏,身體疼痛的情況,就是治療天之濕的例子。治療地之濕,應遵循在泉法,如果濕氣過盛在內,應使用苦熱的藥物,輔以酸淡,用苦來燥濕,用淡來利尿排濕。
飲食之濕的治療,如果在中焦就用藥去除,如果在上焦就嘔吐排除,如果在下焦就引導排盡。汗液之濕的治療,遵循自然界的規律。人氣之濕,屬於太陰脾土所產生的濕氣,這是在氣交的分界,與前面四種濕的治療方式有些相同,有些不同。
為什麼呢?因為土包含了四季的氣候,寒、熱、溫、涼,升、降、浮、沉,都在其中。脾胃是陰陽的不同位置,會更實或更虛,更逆或更順。因此,如果陽氣過盛,木氣就會勝出,形成風濕;如果至陽過盛,火氣就會勝出,形成濕熱;如果陰氣過盛,金氣就會勝出,形成燥濕;如果至陰過盛,水氣就會勝出,形成陰濕。
因為包含了四季的氣候,所以濕氣可以無孔不入,無處不到。通常,如果濕氣在上焦,就會導致嘔吐、頭重、胸滿;如果在外焦,就會導致身體沉重、浮腫;如果在下焦,就會導致腳腫;如果在中焦,就會導致腹脹、痞塞。應根據濕氣所在的位置進行治療,並根據寒、熱、溫、涼的特性選擇輔助藥物。
如果是因為剋制導致脾虛,津液積聚成為濕氣,應先治療剋制的邪氣。如果是脾胃本身虛弱而產生濕氣,應以補虛為主。如果是鬱熱產生濕氣,應以發汗為主要治療方法。如果是脾胃的濕氣流竄到其他臟腑、筋骨、皮膚、血脈,一般來說,濕氣會導致堵塞,使得受影響的臟腑功能失調,進而導致疾病。如果筋骨、皮膚、血脈受到影響,就會產生痿痹、緩弱、疼痛、沉重等症狀,無法正常運作。
治療濕氣的藥物各有其作用部位,能夠進入這個部位的,可能無法進入另一個部位。而且,《黃帝內經》對濕氣的討論,各篇都有提及,《本草綱目》治療濕氣的方法,也不只一種。對於實際治療有效的藥物,都是重要的藥物。然而,丹溪的書籍卻僅強調蒼朮一味藥物的功效,這是不合乎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