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辨》~ 卷之中 (4)
卷之中 (4)
1. 傷勞倦
蓋人受水穀之氣以生,所謂清氣、營氣、運氣、衛氣、春升之氣,皆胃氣之別名也。夫胃氣為水穀之海,飲食入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合於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若陰陽失節,寒溫不適,脾胃乃傷。
喜怒憂恐,損耗元氣。脾胃氣衰,元氣不足,而心火獨盛。心火者,陰火也,起於下焦,其繫系於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包絡之火,元氣之賊也。火與元氣不兩立,一勝則一負。脾胃氣虛則下流,肝腎陰火得以乘其土位,故脾證始得則氣高而喘,身熱而煩,其脈洪大而頭痛,或渴不止,其皮膚不任風寒而生寒熱。蓋陰火上衝則氣高喘而煩熱,為頭痛,為渴而脈洪。
脾胃之氣下流,使穀氣不得升浮,是春生之令不行,則無陽以護其榮衛,使不任風寒,乃生寒熱,此皆脾胃之氣不足所致也。然與外感風寒之證頗同而實異,內傷脾胃,乃傷其氣;外感風寒,乃傷其形。傷其外則有餘,有餘者瀉之;傷其內則不足,不足者補之。汗之、下之、吐之、克之之類,皆瀉也;溫之、和之、調之、養之之類,皆補也。
內傷不足之病,苟誤認作外感有餘之證,而反瀉之,則虛其虛也。實實虛虛,如此死者,醫殺之耳。然則奈何?為當以辛甘溫劑補其中而升其陽,甘寒以瀉其火則愈矣。經曰:勞者溫之,損者溫之。又曰:溫能除大熱,大忌苦寒之藥損其脾胃,今立補中益氣湯主之。
大抵治飲食勞倦所得之病,乃虛勞七損證也,當用溫平、甘多辛少之藥治之,是其本法也。如時上見寒熱病四時也,又或將理不如法,或酒食過多,或辛熱之食作病,或寒冷之食作病,或居大熱大寒之處益其病,當臨時制宜,暫用大寒大熱治法而取效。此從權也,不可以得效之故而久用之,必致夭橫矣。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人體如何藉由飲食獲取能量來維持生命,文中提到的清氣、營氣、運氣、衛氣、春升之氣等,都是胃氣的不同稱呼。胃氣被比喻為水穀之海,食物進入胃部後,會產生精氣,再通過脾臟向上傳遞,脾氣散發精華,再送到肺部,調節水分,向下輸送至膀胱,水分和精華均勻分佈全身,五臟六腑共同運作,符合四季與五臟的陰陽變化,這是正常的人體生理機能。
然而,如果陰陽失調,冷暖不適,脾胃就會受到傷害。情緒的波動,如喜怒憂慮恐懼,也會耗損元氣,導致脾胃功能減弱,元氣不足,心火獨旺。心火是由下焦起始,與心臟相關,但心臟不能控制,於是相火代替。相火,即包絡之火,是元氣的敵人。火與元氣無法同時存在,一方強勢,另一方就會削弱。脾胃氣虛,肝腎的陰火就可能侵襲脾胃的位置,導致呼吸急促,身體熱且煩躁,脈搏洪大,頭痛,口渴不止,皮膚對風寒敏感,出現寒熱交錯的情況。
脾胃氣虛,谷氣無法上升,春季的生長機能受阻,缺乏陽氣保護榮衛,導致無法抵抗風寒,產生寒熱交錯,這都是脾胃氣虛所導致的。然而,這種內傷脾胃的病症,與外感風寒的症狀雖然相似,實際上卻不同。內傷脾胃,是氣虛;外感風寒,是體表受傷。外傷導致的過剩,需要排除;內傷導致的不足,需要補充。出汗、排泄、催吐、抑制等方法,都是排除;溫暖、和諧、調節、滋養等方法,都是補充。
對於內傷氣虛的疾病,如果誤診為外感風寒的過剩病症,反而進行排除,就會讓虛弱更加虛弱。過度治療虛弱或實症,這種情況下導致死亡,可謂是醫生殺死了病人。那該怎麼辦呢?應該使用辛辣甘甜溫和的藥物補充脾胃,提升陽氣,用甘寒的藥物清除火氣,病情就會好轉。經典說:勞累者需溫補,受損者需溫補。又說:溫暖可以消除大熱,嚴禁使用苦寒的藥物傷害脾胃。現在我們制定補中益氣湯來主導治療。
總的來說,對於因飲食、勞累、疲倦而得的疾病,屬於虛勞七損的病症,應該使用溫和、甘甜多於辛辣的藥物來治療,這是基本的治療原則。如果季節變化出現寒熱病,或是飲酒過量,食用辛辣或冷食引發病症,或是居住在極端的冷熱環境加劇病情,應根據當時情況靈活調整,暫時使用極寒或極熱的治療方法來取得效果。這是應變的方法,不能因為短期有效就長期使用,否則可能會導致早逝。
2. 泄瀉
丹溪云:有濕,有氣虛、火、痰、食積。戴復庵云:瀉水,腹不痛者,濕也。飲食入胃,輒後之,完穀不化者,氣虛也。腹痛,瀉水,腸鳴,痛一陣瀉一陣者,火也。或瀉或不瀉,或多或少者,痰也。腹痛甚而瀉,瀉後痛減者,食積也。
理中湯治泄瀉,加橘紅、茯苓各一兩,名補中湯,若溏泄不已者,於補中湯內加附子一兩,不喜飲食,水穀不化者,再加砂仁一兩,共成八味。
濕瀉,脈濡細,乃太陰經脾土受濕,泄水虛滑,身重微滿,不知穀味,口不渴,久雨泉溢河溢,或運氣濕土司令之時,多有此疾。宜除濕湯吞戊己丸,佐以胃苓湯,重者朮附湯。
濕兼寒瀉,《內經》曰:濕勝則濡泄。《甲乙經》云:寒氣客於下焦,傳為濡泄。夫脾者,五臟之至陰,其性惡寒濕。今寒濕之氣內容於脾,故不能裨助胃氣腐熟水穀,致清濁不分,水入腸間,虛莫能制,故洞泄如水,隨氣而下,謂之濡泄。法當除濕利小便也,治之以對金飲子。
濕兼熱瀉,益元散、參萸丸。
寒瀉,脈沉細或弦遲,身冷,口不渴,小便清白,或腹中綿綿作疼,宜理中湯、附子溫中湯、漿水散。
暴泄如水,周身汗出,一身盡冷,脈沉而弱,氣少而不能語,甚者加吐,此謂緊病,宜以漿水散治之。
戴云:寒瀉,寒氣在腹,攻刺作痛,洞下清水,腹內雷鳴,米飲不化者,理中湯或附子補中湯,吞大已寒丸,或附子桂香丸。畏食者,八味丸。元是冷瀉,因瀉而煩躁引飲,轉飲轉瀉者,參附湯、連理湯。
熱瀉,脈數疾或洪大,口乾燥,身多動,音聲響亮,暴注下迫,益元散加芩、連、燈心、淡竹葉之屬。
泄而身熱,小便不利,口渴者,益元、五苓,若火多,四苓加木通、黃芩。
戴云:熱瀉,糞色赤黃,彈響作疼,糞門焦痛,糞出穀道猶如湯熱,煩渴,小便不利,宜五苓散吞香連丸。
玉龍丸,治一切伏暑泄瀉神效。
氣瀉,腸鳴氣走,胸膈痞悶,腹急而痛,瀉則腹下稍可,須臾又急,亦有腹急氣塞而不通者,此由中脘停滯,氣不流轉,水穀不分所致。戴法用大七香丸,入米煎服。久而不愈者,五膈寬中散吞震靈丹,仍佐以米飲調香附末。
氣虛瀉,用四君子湯加曲糵、升、柴,吞二神加木香丸。
傷食瀉,因飲食過多,脾胃之氣不足以運化而瀉。其人必噫氣如敗卵臭,宜治中湯加砂仁半錢,曲糵枳朮丸,或七香丸、紅丸子雜服。食積腹痛而瀉,不可遽用治中兜住,宜先用消導推蕩之藥。或因食一物過傷而瀉,後復食之即瀉者,以脾為所傷未復而然,宜大建脾湯(寒者可用),仍燒所傷之物存性,為末,三五錢重調服。
痰瀉,二陳湯、海石、青黛、黃芩、神麯、薑汁、竹瀝為丸,每服三五十丸。少者必用吐法,吐之方愈。
白話文:
泄瀉
丹溪說,泄瀉的原因有濕氣、氣虛、火熱、痰、食積這幾種。戴復庵說,拉肚子拉的是水,但肚子不痛,這是因為濕氣引起的。如果吃完東西就拉肚子,而且拉出來的都是沒消化完全的食物,這是因為氣虛。如果拉肚子時肚子痛,拉出來的是水,而且肚子裡有腸鳴聲,痛一陣就拉一陣,這是因為火熱引起的。如果拉肚子時好時壞,時多時少,這是因為痰引起的。如果肚子痛得很厲害才拉肚子,拉完之後肚子痛就減輕了,這是因為食積。
理中湯可以治療泄瀉,加上橘紅、茯苓各一兩,就叫做補中湯。如果拉肚子還是不止,可以在補中湯裡加上附子一兩。如果食慾不好,而且吃下去的食物都沒消化,可以再加砂仁一兩,總共八味藥。
濕氣引起的泄瀉,脈象是濡細的,這是因為太陰經的脾土受到濕氣侵襲,所以拉出來的水是稀滑的,身體會感到沉重、微微脹滿,不知道食物的味道,口也不渴。這種病常常發生在長時間下雨、河水氾濫,或是運氣上濕土當令的時候。應該用除濕湯,配上戊己丸,再輔以胃苓湯,比較嚴重的可以用朮附湯。
濕氣又夾雜寒氣引起的泄瀉,《內經》說:「濕氣盛就會導致濡泄。」《甲乙經》說:「寒氣侵入下焦,會變成濡泄。」脾是五臟中最陰的,它不喜歡寒濕。現在寒濕之氣進入脾中,導致脾不能幫助胃消化食物,造成清濁不分,水跑到腸道中,身體虛弱無法控制,所以像水一樣拉個不停,而且跟著氣一起往下,這就叫做濡泄。治療方法應該是祛除濕氣,利小便,可以用對金飲子來治療。
濕氣夾雜熱氣引起的泄瀉,可以用益元散或參萸丸來治療。
寒氣引起的泄瀉,脈象是沉細或是弦遲的,身體會感到冰冷,口不渴,小便清澈,或是肚子裡隱隱作痛。可以用理中湯、附子溫中湯或漿水散來治療。
突然間像水一樣拉個不停,全身出汗,身體冰冷,脈象是沉而弱的,氣虛無力說不出話,嚴重的話還會吐。這是一種緊急的病症,應該用漿水散來治療。
戴復庵說,寒氣引起的泄瀉,是寒氣在肚子裡,會像針刺一樣疼痛,拉出來的是清水,肚子裡會像打雷一樣響,米湯也消化不了。可以用理中湯或是附子補中湯,配上大已寒丸,或是附子桂香丸。如果怕吃東西,可以用八味丸。原本是寒性泄瀉,但因為拉肚子而感到煩躁想喝水,結果越喝水就拉得越厲害,可以用參附湯或是連理湯。
熱氣引起的泄瀉,脈象是數疾或是洪大的,口會乾燥,身體會躁動不安,聲音洪亮,拉肚子時會有緊迫感。可以用益元散,加上黃芩、黃連、燈心草、淡竹葉之類的藥。
拉肚子而且身體發熱,小便不利,口渴,可以用益元散或五苓散。如果火氣比較大,可以用四苓散,加上木通、黃芩。
戴復庵說,熱氣引起的泄瀉,拉出來的大便顏色是紅黃色的,會像彈響一樣疼痛,肛門會灼熱疼痛,拉出來的大便像熱湯一樣,會感到煩渴,小便不利。應該用五苓散,配上香連丸。
玉龍丸對於治療各種因為暑熱引起的泄瀉有神奇的療效。
氣滯引起的泄瀉,肚子裡會有腸鳴聲,氣會在身體裡亂跑,胸口會感到悶脹,肚子會急痛,拉完肚子會稍微好一點,但過一會又會感到急痛。有時候肚子脹得厲害,氣悶不通,這是因為中脘停滯,氣不能順暢流動,導致水穀不分。戴復庵的方法是用大七香丸,用米湯煎服。如果很久都沒好,可以用五膈寬中散,配上震靈丹,再輔以米湯調和的香附末。
氣虛引起的泄瀉,可以用四君子湯,加上曲糵、升麻、柴胡,配上二神丸和木香丸。
因為吃太多東西導致的泄瀉,是因為脾胃的氣不足,沒辦法消化這些食物。這種人會打嗝,而且會有像臭雞蛋一樣的腐敗氣味。應該用治中湯,加上砂仁半錢,再配上曲糵枳朮丸,或是七香丸、紅丸子之類的藥一起服用。如果是因為食積而肚子痛拉肚子,不可以馬上用治中湯來止瀉,應該先用幫助消化、推動腸胃蠕動的藥。如果因為吃了某種食物導致腹瀉,之後再吃這種食物又會拉肚子,這是因為脾臟受到傷害還沒恢復。應該用大建脾湯(如果體質偏寒可以用),再將之前導致拉肚子的食物燒成灰,磨成粉,用三到五錢的分量調和服用。
痰引起的泄瀉,可以用二陳湯、海石、青黛、黃芩、神麯、薑汁、竹瀝做成藥丸,每次服用三五十丸。如果比較輕微的,一定要用催吐的方法,吐出來病才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