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辨》~ 卷之下 (5)
卷之下 (5)
1. 健忘
思慮過度,病在心脾,宜歸脾湯,有痰加竹瀝。
有因精神短少者,人參養榮湯、小定志丸、寧志膏。
有因痰迷心竅者,導痰湯下壽星丸,或加味茯苓湯。
心火不降,腎水不升,神志不定,事多健忘,宜朱雀丸。
白話文:
[健忘]
若因思考過於頻繁導致記憶力減退,問題出在心臟與脾臟功能失調,建議服用歸脾湯,若伴有痰多症狀,可額外加入竹瀝。
若是因為精神疲憊、活力不足所導致的健忘,可以考慮服用人參養榮湯、小定志丸、或是寧志膏。
倘若是因為痰濕阻塞心腦通道而引起的健忘,則應選擇服用導痰湯搭配壽星丸,或者調配加味的茯苓湯。
如果出現心火無法下降,腎水無法上升,造成神智混亂,經常忘事的情況,適合服用朱雀丸來調整。
2. 汗
凡眠熟而汗出,醒則倏收者,曰盜汗,亦曰寢汗。不分寤寐,不由發表而自然汗出者,曰自汗。若勞後因動汗出,非自汗也。
陰虛陽必湊,故發熱自汗,當歸六黃湯加地骨皮。
陽虛陰必乘,故發厥自汗,黃耆建中湯,甚者加附子,或耆附湯。
滑伯仁治一婦,暑月身冷自汗,口乾煩躁,欲臥泥水中,脈浮而數,按之豁然虛散。曰:《素問》云:脈至而從,按之不鼓,諸陽皆然,此為陰盛格陽。得之飲食生冷,坐臥當風,以真武湯冷飲之,一進汗止,再進躁去,三進全安。
有痰證冷汗自出者,宜七氣湯或理氣降痰湯,痰去則汗自止。
火氣上蒸胃中之濕,亦能作汗,可用涼膈散。
有氣不順而自汗不止,須理氣使榮衛調和,小建中湯加木香。
若服諸藥欲止汗固表而並無效驗,藥愈澀而汗愈不收止,可理心血。蓋汗乃心之液,心無所養,不能攝血,故溢而為汗,宜大補黃耆湯加酸棗仁。有微熱者,更加石斛,兼下靈砂丹。
汗出如膠之黏,如珠之凝,及淋漓如雨,揩拭不逮者,難治。
戴復庵用黃耆建中湯加浮麥少許煎,黃耆六一湯,或玉屏風散。
補中益氣湯治內傷氣虛自汗,如脈洪大,心火炎上者,加五味子、麥門冬、黃連各一錢,如左關脈浮弦,自汗,挾風邪也,加桂枝五分,白芍藥一錢。如一切虛損之證自汗不休者,加麻黃根、浮小麥。虛陽甚者加附子,但升麻、柴胡俱用蜜水炒。尺脈虛大者加炒黃檗、知母、熟地黃。
當歸六黃湯,治盜汗之聖藥。
白話文:
標題: [汗]
內容: 凡是人在熟睡時出汗,醒來後汗立即停止的現象,我們稱爲盜汗,也有人稱之爲寢汗。如果不論清醒還是睡眠,沒有因爲發汗而自然流汗的情況,我們稱爲自汗。若是因爲勞動後運動導致的出汗,並不屬於自汗。
陰虛則陽必會聚,所以會出現發熱自汗的症狀,這時應服用當歸六黃湯加上地骨皮。
陽虛則陰必乘機而入,因此會出現厥冷自汗的症狀,此時應服用黃芪建中湯,嚴重的話可以加上附子,或者選擇黃芪附子湯。
滑伯仁曾治療過一位婦女,在夏天時身體發冷且自汗,口乾煩躁,甚至想要躺在泥水中,脈象爲浮數,按下去卻虛散無物。他解釋說,《素問》中提到,脈象雖來卻無力,諸陽脈都是如此,這表示是陰盛格陽。病因可能是飲食生冷,或是坐臥時被風吹到,於是用真武湯冷飲,一次汗停,二次煩躁消除,三次就完全康復了。
有痰證冷汗自出的人,適合服用七氣湯或理氣降痰湯,痰去後汗就會自然停止。
胃中溼氣受到火氣上升的影響,也會造成出汗,可用涼膈散。
有氣不順而導致自汗不止的人,需要調理氣血,使榮衛調和,可以服用小建中湯加上木香。
如果服用各種藥物想止汗固表卻無效,藥越澀汗卻越收不住,那可能需要調理心血。因爲汗是心的液體,如果心無所養,無法控制血液,就會導致血液溢出形成汗,這時應服用大補黃芪湯加上酸棗仁。若有微熱,可以再加上石斛,同時服用靈砂丹。
如果汗出如膠般黏稠,如珠般凝結,以及如雨般淋漓,擦都來不及的情況,是比較難治療的。
戴復庵使用黃芪建中湯加上少許浮麥煎煮,或者黃芪六一湯,或玉屏風散。
補中益氣湯治療內傷氣虛自汗,如果脈象洪大,心火炎上,可加五味子、麥門冬、黃連各一錢;如果左關脈浮弦,自汗,夾雜風邪,可加桂枝五分,白芍藥一錢;如果各種虛損之證自汗不休,可加麻黃根、浮小麥;虛陽嚴重者加附子,但是升麻、柴胡都要用蜜水炒。如果尺脈虛大,可加炒黃柏、知母、熟地黃。
當歸六黃湯,是治療盜汗的聖藥。
3. 喑
喑者,邪入陰部也。經云:邪搏陰則為喑。又云:邪入於陰,搏則為喑。然有二證,一曰舌喑,乃中風舌不轉運之類是也。一曰喉喑,乃勞嗽失音之類是也。蓋舌喑但舌本不能轉運言語,而喉咽音聲則如故也。喉喑但喉中聲嘶,而舌本則能轉運言語也。
樓全善云:人舌短,言語不辨,乃痰涎閉塞舌本之脈而然。嘗治一中年男子,傷寒身熱,師與傷寒藥五帖,日後變神昏而喑,遂作體虛有痰治之,人參五錢,黃耆、白朮、當歸、陳皮各一錢,煎湯,入竹瀝、薑汁飲之。十二日其舌始能語得一字,又服之半月,舌漸能轉運言語,熱除而瘥。
蓋足少陰脈挾舌本,脾足太陰之脈連舌本,手少陰別系舌本,故此三脈虛則痰涎乘虛閉塞其脈道,而舌不能轉運言語也。若此三脈亡血,則舌無血營養而喑。經云:刺足少陰脈重虛出血,為舌難以言。又云:刺舌下中脈太過,血出不止為喑。治當以前方加補血藥也。又嘗治一男子五十餘歲,嗜酒,吐血桶許後不食,舌不能語,但渴飲水,脈略數。
與歸、芎、芍、地各一兩,朮、參各二兩,陳皮一兩半,甘草二錢,入竹瀝、童便、薑汁,至二十餘帖能言。若此三脈風熱中之,則其脈弛縱,故舌亦弛縱不能轉運而喑。風寒客之,則其脈縮急,故舌強、舌卷而喑。治在中風半身不收求之也。
樓全善治一男子四十九歲,久病痰嗽,忽一日感風寒,食酒肉,遂厥氣走喉,病暴喑。與灸足陽明、豐隆二穴各三壯,足少陰、照海穴各一壯,其聲立出。信哉,聖經之言也。仍用黃芩降火為君,杏仁、陳皮、桔梗瀉厥氣為臣,訶子泄逆,甘草和元氣為佐,服之良愈。
白話文:
【喑的解析】
“喑”指的是邪氣侵入人體陰部。古人云:“邪氣與陰相搏,便會引發喑。”也有說:“邪氣侵入陰部,與陰相搏,就會導致喑。”其實存在兩種情況,一種是舌喑,即中風後舌頭無法正常活動,影響言語;另一種是喉喑,表現爲咳嗽失聲。
舌喑的特點在於舌頭無法正常活動發音,但喉嚨和咽喉的聲音依舊正常。喉喑則表現爲喉嚨聲音嘶啞,但舌頭還能正常活動發音。
樓全善曾提到:如果人的舌頭變短,說話不清,可能是因爲痰液堵塞了舌頭底部的脈絡。他曾治療過一位中年男性,患傷寒發熱,老師開了五劑傷寒藥。後來病人出現神志不清和喑啞的症狀,樓全善認爲這是體虛有痰所致,於是用五錢人參、一錢黃芪、白朮、當歸、陳皮,煎湯並加入竹瀝、薑汁讓病人飲用。第十二天,病人的舌頭能發出一個字的聲音,再服用半個月後,舌頭逐漸恢復活動能力,熱度退去,病情好轉。
足少陰脈沿着舌頭底部,脾足太陰脈連接着舌頭底部,手少陰脈則另有一支系連着舌頭底部。因此,這三條脈絡虛弱時,痰液會乘虛堵塞脈絡,使舌頭無法正常活動。如果這三條脈絡失血,舌頭因缺乏血液滋養而無法發聲。古人云:“針刺足少陰脈過度出血,會導致舌頭難以言語。”還有說:“針刺舌下脈絡過度出血,不停止也會導致喑啞。”治療應以前方爲基礎,加上補血藥物。
樓全善還治療過一位五十多歲的男性,喜歡飲酒,在大量吐血後無法進食,舌頭也無法言語,只感到口渴想喝水,脈象略數。他給病人開了一兩當歸、川芎、白芍、生地,二兩白朮、人參,一兩半陳皮,二錢甘草,加入竹瀝、童便、薑汁,病人服用了二十多劑後能言語。如果這三條脈絡受風熱侵襲,則脈絡鬆弛,舌頭也會鬆弛,無法正常活動而致喑。如果是風寒侵襲,則脈絡收縮緊張,導致舌頭僵硬、捲曲而無法發聲。治療方法可以參照中風半身不遂的治療原則。
樓全善治療過一位四十九歲男性,長期患有痰嗽,某日突然感受風寒,食用酒肉後,厥氣上衝喉嚨,突然失聲。樓全善給他艾灸足陽明、豐隆穴各三次,足少陰、照海穴各一次,病人立即能發聲。這真是古書所言不虛。他還使用黃芩降火作爲主藥,杏仁、陳皮、桔梗瀉厥氣爲輔,訶子泄逆,甘草和元氣爲佐,病人服用後病情大爲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