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醫辨》~ 卷之下 (5)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下 (5)

1. 健忘

思慮過度,病在心脾,宜歸脾湯,有痰加竹瀝

白話文:

過度思考會導致心脾受損,適合用歸脾湯治療。如果有痰,可以加入竹瀝。

有因精神短少者,人參養榮湯小定志丸寧志膏

白話文:

對於因精神不足而導致的病症,可服用人參養榮湯、小定志丸或寧志膏。

有因痰迷心竅者,導痰湯下壽星丸,或加味茯苓湯

白話文:

如果因為痰液迷糊了心神,可以服用導痰湯,再搭配壽星丸,或者加入茯苓的加味茯苓湯。

心火不降,腎水不升,神志不定,事多健忘,宜朱雀丸

2.

凡眠熟而汗出,醒則倏收者,曰盜汗,亦曰寢汗。不分寤寐,不由發表而自然汗出者,曰自汗。若勞後因動汗出,非自汗也。

白話文:

凡是在熟睡時出汗,醒來汗就突然停止的,稱為「盜汗」,也稱「寢汗」。無論醒著或睡著,不出發汗的手段而自然出汗的,稱為「自汗」。如果勞累後因運動而出的汗,不是自汗。

陰虛陽必湊,故發熱自汗,當歸六黃湯地骨皮

白話文:

陰液不足時,陽氣就會過剩,因此出現發燒和自汗,此時應使用當歸六黃湯並加入地骨皮。

陽虛陰必乘,故發厥自汗,黃耆建中湯,甚者加附子,或耆附湯

白話文:

當陽氣虛弱時,陰氣就會乘虛而入,因此會出現厥逆自汗等症狀。可以用黃耆建中湯治療,如果症狀嚴重,可以加入附子,或使用耆附湯。

滑伯仁治一婦,暑月身冷自汗,口乾煩躁,欲臥泥水中,脈浮而數,按之豁然虛散。曰:《素問》云:脈至而從,按之不鼓,諸陽皆然,此為陰盛格陽。得之飲食生冷,坐臥當風,以真武湯冷飲之,一進汗止,再進躁去,三進全安。

白話文:

滑伯仁治療一位女性,在炎熱的夏季卻感到身體寒冷、自發性出汗、口乾煩躁,想要躺進泥水裡。她的脈象浮動而急促,按壓後瞬間虛散。滑伯仁說:《素問》中提到:脈搏來臨時流動順暢,按壓時不跳動,所有陽脈都如此,這是因為陰氣旺盛而阻隔陽氣。這種情況是由於飲食生冷或坐臥時受風,用真武湯冷飲服下,喝一次汗就止住,再喝一次煩躁就消除,喝三次就完全康復了。

有痰證冷汗自出者,宜七氣湯理氣降痰湯,痰去則汗自止。

白話文:

如果因為痰症導致冷汗流出,建議使用七氣湯或理氣降痰湯。去除痰症後,冷汗自然就會止住。

火氣上蒸胃中之濕,亦能作汗,可用涼膈散

有氣不順而自汗不止,須理氣使榮衛調和,小建中湯木香

白話文:

如果因為氣運行不順導致自汗不止,需要調理氣血讓榮衛之氣和調,可以使用小建中湯並加入木香。

若服諸藥欲止汗固表而並無效驗,藥愈澀而汗愈不收止,可理心血。蓋汗乃心之液,心無所養,不能攝血,故溢而為汗,宜大補黃耆湯酸棗仁。有微熱者,更加石斛,兼下靈砂丹

白話文:

如果服用各種藥物想止汗固表卻沒有效果,藥物越收斂汗液反而更多,可以調理心血。因為汗液是心臟的液體,心臟沒有足夠的養分,無法收斂血液,所以溢出成為汗液。因此,適合服用大補黃耆湯加上酸棗仁。如果有輕微發熱,再加入石斛,同時服用靈砂丹。

汗出如膠之黏,如珠之凝,及淋漓如雨,揩拭不逮者,難治。

戴復庵用黃耆建中湯加浮麥少許煎,黃耆六一湯,或玉屏風散

白話文:

戴復庵使用黃耆建中湯,加上少許浮麥煎服,或使用黃耆六一湯,或玉屏風散。

補中益氣湯治內傷氣虛自汗,如脈洪大,心火炎上者,加五味子麥門冬黃連各一錢,如左關脈浮弦,自汗,挾風邪也,加桂枝五分,白芍藥一錢。如一切虛損之證自汗不休者,加麻黃根浮小麥。虛陽甚者加附子,但升麻柴胡俱用蜜水炒。尺脈虛大者加炒黃檗、知母熟地黃

白話文:

古文:

補中益氣湯,治療內傷導致的氣虛自汗。若脈象洪大,心火旺盛,加入五味子、麥門冬、黃連各一錢。若左關脈浮弦,自汗,兼夾風邪,加入桂枝五分,白芍藥一錢。若一切虛損導致的自汗不止,加入麻黃根、浮小麥。若虛陽較重,加入附子。但升麻、柴胡都要用蜜水炒過。尺脈虛大者,加入炒黃檗、知母、熟地黃。

補中益氣湯用於治療因內傷引起的氣虛自汗。如果脈搏強大,心火旺盛,可加入五味子、麥門冬、黃連各一錢。如果左關脈浮弦,自汗,同時伴有風邪,可加入桂枝五分,白芍藥一錢。對於各種原因引起的虛損自汗不止,可加入麻黃根、浮小麥。如果虛陽較重,可加入附子。但是升麻、柴胡都要用蜜水炒過。如果尺脈虛大,可加入炒黃檗、知母、熟地黃。

當歸六黃湯,治盜汗之聖藥。

3.

喑者,邪入陰部也。經云:邪搏陰則為喑。又云:邪入於陰,搏則為喑。然有二證,一曰舌喑,乃中風舌不轉運之類是也。一曰喉喑,乃勞嗽失音之類是也。蓋舌喑但舌本不能轉運言語,而喉咽音聲則如故也。喉喑但喉中聲嘶,而舌本則能轉運言語也。

白話文:

樓全善說:人的舌頭短小,說話不清晰,是痰液阻塞舌頭根部的經脈所致。我曾經治療過一位中年男子,他患有傷寒發熱,醫生開了五帖傷寒藥,後來病情惡化,變得神志不清且失聲,於是改用補益體虛、化痰的藥方治療,組成包含五錢人參、各一錢的黃耆、白朮、當歸、陳皮的藥方,煎煮後加入竹瀝、薑汁讓他服用。經過十二天治療,他開始能說出一字,再服藥半個月後,舌頭逐漸恢復活動,說話也清晰了,熱症退散,痊癒了。

樓全善云:人舌短,言語不辨,乃痰涎閉塞舌本之脈而然。嘗治一中年男子,傷寒身熱,師與傷寒藥五帖,日後變神昏而喑,遂作體虛有痰治之,人參五錢,黃耆白朮當歸陳皮各一錢,煎湯,入竹瀝薑汁飲之。十二日其舌始能語得一字,又服之半月,舌漸能轉運言語,熱除而瘥。

蓋足少陰脈挾舌本,脾足太陰之脈連舌本,手少陰別系舌本,故此三脈虛則痰涎乘虛閉塞其脈道,而舌不能轉運言語也。若此三脈亡血,則舌無血營養而喑。經云:刺足少陰脈重虛出血,為舌難以言。又云:刺舌下中脈太過,血出不止為喑。治當以前方加補血藥也。又嘗治一男子五十餘歲,嗜酒,吐血桶許後不食,舌不能語,但渴飲水,脈略數。

白話文:

因為足少陰脈經過舌根,脾足太陰脈連接舌根,手少陰脈別絡舌根,所以這三條經脈虛弱時,痰液就會趁虛閉塞經脈,導致舌頭無法運轉說話。如果這三條經脈血虛,舌頭就沒有血氣滋養而啞了。醫經說:刺傷足少陰脈,虛弱出血,會導致舌頭難以說話。又說:刺傷舌下中脈太過,血出不止,會導致啞巴。治療時應在之前方劑中加入補血藥。我曾經治療過一位五十多歲的男子,他嗜酒,吐血一大桶後,就無法進食,舌頭也說不出話,但仍口渴想喝水,脈象略微數。

與歸、芎、芍、地各一兩,朮、參各二兩,陳皮一兩半,甘草二錢,入竹瀝、童便、薑汁,至二十餘帖能言。若此三脈風熱中之,則其脈弛縱,故舌亦弛縱不能轉運而喑。風寒客之,則其脈縮急,故舌強、舌卷而喑。治在中風半身不收求之也。

白話文:

加上當歸、川芎、芍藥、生地黃各一兩,白朮、人參各二兩,陳皮一兩半,甘草二錢,加入竹瀝、童便、薑汁,煎煮約二十幾劑後即可說話。

如果因為這三條經脈風熱中邪而導致失語,則脈象會鬆弛遲緩,因此舌頭也會鬆弛遲緩,無法轉動而發不出聲音。如果因為風寒邪氣侵襲導致失語,則脈象會緊縮急促,因此舌頭會僵硬捲縮發不出聲音。治療方法需要針對中風半身不遂來進行求治。

樓全善治一男子四十九歲,久病痰嗽,忽一日感風寒,食酒肉,遂厥氣走喉,病暴喑。與灸足陽明、豐隆二穴各三壯,足少陰、照海穴各一壯,其聲立出。信哉,聖經之言也。仍用黃芩降火為君,杏仁、陳皮、桔梗瀉厥氣為臣,訶子泄逆,甘草和元氣為佐,服之良愈。

白話文:

樓全善醫生治療一位四十九歲的男子,此人患有長期的痰咳,某天受了風寒,又吃了酒肉,導致氣息衝上咽喉,突然間失聲。樓全善在足部的陽明經和豐隆穴各施灸三壯,在足少陰經和照海穴各施灸一壯,病人的聲音立刻恢復。真不愧是古代醫書中所言的良方妙藥。

樓全善繼續使用黃芩作為君藥來清熱,杏仁、陳皮、桔梗作為臣藥來幫助排出氣喘,訶子作為佐藥來化解逆氣,甘草作為佐藥來調和元氣,病人服用後很快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