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醫辨》~ 卷之下 (6)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下 (6)

1. 消癉

渴而多飲為上消(經謂:膈消)。消穀善肌為中消(經謂:消中)。渴而便數有膏為下消(經謂:腎消)。

白話文:

口渴並且喝很多水是上消症(中醫經典稱之為膈消)。吃得多但是身體卻消瘦是中消症(中醫經典稱之為消中)。口渴並且尿頻且尿量多是下消症(中醫經典稱之為腎消)。

上消者,上焦受病。「逆調論」云;心移熱於肺,傳為膈消是也。舌上赤裂,大渴引飲,少食,大便如常,小便清利,知其燥在上焦,治宜流濕潤燥,以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白話文:

上消:上焦受病。「逆調論」說:心火傳熱到肺,進而傳到膈肌,導致膈消。

舌頭上有裂痕、顯得紅,很渴想喝水,食量小,大便正常,小便清澈通暢,說明燥熱在於上焦。治療應該滋陰潤燥,可以用「白虎加人參湯」為主方。

能食而渴為實熱,人參、石膏,加減地骨皮散。

白話文:

如果出現能吃東西但很口渴的症狀,表示體內有實熱,可以用人參、石膏以及適量的地骨皮來治療。

不能食而渴為虛熱,白朮散、門冬飲子。

白話文:

不能進食卻口渴,是虛熱證,可以用白朮散、門冬飲子治療。

小便不利而渴,知內有熱也,五苓散、豬苓散泄之。

白話文:

小便困難且口渴,這是身體內有熱的表現,可以服用五苓散或豬苓散來祛除熱氣。

小便自利而渴,知內有燥也,甘露飲、門冬飲潤之。

大便不利而渴,止渴潤燥湯。

白話文:

小便順暢但是口渴,這是因為體內有燥熱,可以服用甘露飲或門冬飲來滋潤。

大便不順暢並且口渴,可以服用止渴潤燥湯。

中消者,胃也,渴而多飲,善食而瘦,自汗,大便硬,小便頻數赤黃,熱能消穀,知熱在中焦也,宜下之,以調胃承氣湯,又三黃丸主之。

白話文:

中消指胃部虛弱。症狀包括口渴多飲、飲食量大卻消瘦、自發性出汗、大便乾燥、小便頻繁呈紅色或黃色、發熱和消化不良。這表明熱量蓄積在中焦(胃、小腸、脾臟),需要通過藥物進行瀉下調理。建議使用調胃承氣湯或三黃丸進行治療。

下消者,病在下焦,初發為膏淋,謂淋下如膏油之狀,至病成,煩躁引飲,面色黧黑,形瘦而耳焦,小便濁而有脂液,治宜養血以分其清濁而自愈矣,以六味地黃丸主之。

白話文:

當疾病發生在下焦時,初期會出現淋病,症狀如同淋下的液體像膏油一樣。當病情加重時,患者會出現煩躁、口渴、面色黧黑、形體消瘦、耳朵焦黑、小便混濁帶有油脂。治療宜養血以區分清濁,使之自行癒合。可以使用「六味地黃丸」為主藥。

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則便溺有節(八味丸)。

壯水之主以制陽光,則渴飲不思(六味丸)。

白話文:

增強身體的陽氣來消除體內的寒濕,這樣就能控制大小便的頻率(八味丸)。

滋補體內的陰液來抑制過旺的陽氣,這樣就不會總是感到口渴想喝水(六味丸)。

消渴後成水氣,方書雖有紫蘇湯、瞿麥湯、葶藶丸,皆克泄之劑,不若五皮飲送濟生腎氣丸,及東垣中滿分消諸方為妥。

白話文:

糖尿病初期(消渴),會逐漸形成水氣堆積。雖然醫書上記載有紫蘇湯、瞿麥湯和葶藶丸等藥方可以幫助利尿消腫,但不如使用五皮飲搭配濟生腎氣丸,或是東垣的中滿分消湯等方劑來治療。

診:心脈微小為消癉,滑甚為善渴(滑者,陽氣勝)。肺、肝、脾腎脈微小,皆為消癉。心脈軟而散者,當消渴自已。脈實大,病久可治。懸小堅,病久不可治。數大者生。細小、浮短者死。

白話文:

診斷:

  • 心脈微弱表示消瘦,脈搏滑而有力表示口渴(脈搏滑表示陽氣旺盛)。
  • 肺、肝、脾、腎的脈搏微弱都表示消瘦。
  • 心脈軟而散的,消渴症會好轉。脈搏有力而大,久病可以治癒。
  • 脈搏懸浮、細小、堅硬的,久病難治。
  • 脈搏數次且大的,可以存活。脈搏細小、浮短的,會死亡。

2. 黃疸

大法宜利小便、除濕熱。脈浮,腹中和,宜汗。脈浮,心中熱,腹滿欲吐者,宜吐。脈沉,心中懊憹或熱痛,腹滿,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宜下。脈不浮不沉微弦,腹痛而嘔,宜和解。脈沉細無力,身冷而黃,或自汗泄利,小便清白,為陰黃,宜溫。男子黃,大便自利,宜補。飢飽勞役,內傷中州,變寒病生黃,非外感而得,宜補。

白話文:

  • 症狀嚴重時,應促進排尿、清除濕熱。
  • 脈象浮起,腹部不脹,適合發汗。
  • 脈象浮起,心內發熱,腹部脹滿想吐,適合催吐。
  • 脈象沉穩,心內煩悶或疼痛,腹部脹滿,小便不通暢且發紅,出虛汗,適合瀉下。
  • 脈象不浮不沉,微弱而緊,腹痛嘔吐,適合調理和解。
  • 脈象沉穩細弱無力,身體發冷發黃,或自發出汗腹瀉,小便清白,為陰黃,適合溫補。
  • 對男性來說,發黃伴有大便自利,應補養。
  • 飢餓飽足、勞累過度,內傷中焦,引起寒病生黃,非由外因感染所致,應補養。

治疸須分新久,新病初起,即當消導攻滲,如茵陳五苓散、胃苓飲、茯苓滲濕湯之類,無不效者。久病又當變法也,脾胃受傷日久,則氣血虛弱,必用補劑,如參朮健脾湯、當歸秦艽散,使正氣盛則邪氣退,庶可收功。若口淡怔忡,耳鳴,腳軟,或微寒熱,小便赤白濁,又當作虛治,宜養榮湯或四君子湯吞八味丸。五味子、附子者,皆可用。

白話文:

治療黃疸必須區分新舊。新發的黃疸發作初期,可以通過消除和疏通來治療,比如茵陳五苓散、胃苓飲、茯苓滲濕湯等,這些方劑都很有效。如果是久發的黃疸,就要改變方法了。由於脾胃受損已久,氣血虛弱,必須使用補益脾胃的藥物,比如參朮健脾湯、當歸秦艽散。讓正氣增強,邪氣自然就會退散,這樣才能收到治療效果。如果出現口淡、心悸、耳鳴、腳軟,或有輕微發熱、小便顏色異常(紅色、白色或混濁),則需要考慮虛症,可以使用養榮湯或四君子湯送服八味丸。五味子和附子也可以根據情況使用。

不可過用涼劑強通小便,恐腎水枯竭,久而面黑黃色,不可治矣。然有元氣素弱,避滲利之害,過服滋補,以致濕熱愈增者,又不可拘於久病調補之例也。

白話文:

不要過度使用清涼藥物來強行通利小便,否則可能會導致腎水枯竭,久而久之面色會變得黝黑發黃,到時就難以治療了。但是,如果一個人元氣原本虛弱,不能承受利尿藥物的傷害,卻又過度服用滋補品,導致濕熱進一步加重,也不應該拘泥於久病需要調補的原則。

疸病,渴者難治。不渴者,可治。脈洪大,大便利而渴者死。脈微小,小便利,不渴者生。疸毒入腹,喘滿者危。凡年壯氣實,脈來洪大者易愈。年衰氣虛,脈來微澀者難瘥。年過五十,因房勞、飲酒,七情不遂而得,額黑嘔穢,大便自利,手足寒冷,飲食不進,肢體倦怠,服建中、理中,滲濕諸藥不效者,不可為也。

白話文:

黃疸病:

  • 口渴難以治療。
  • 不口渴的,可以治療。
  • 脈象洪大,大便暢通而口渴的會死亡。
  • 脈象微弱,小便不通暢,不口渴的會生還。
  • 黃疸毒素進入腹部,伴有喘息和腹脹的,情況危急。

患者身體狀況:

  • 年輕力壯,脈象洪大的,容易痊癒。
  • 年老體弱,脈象微弱澀滯的,難以治癒。
  • 年過五十,因房事過度、酗酒,七情不順而得病的,額頭發黑,嘔吐污穢之物,大便自利,手足冰冷,不能進食,四肢倦怠,服用建中、理中、滲濕等藥物無效的,無法治療。

3. 癘風

《素問·脈要精微論》曰:脈風成為癘。「風論」曰:風寒客於脈而不去,名曰癘風。癘風者,榮衛熱胕,其氣不清,故使鼻柱壞而色敗,皮膚瘍潰。又謂:風氣與大陽俱入,行諸脈俞,散諸分肉之間,與衛氣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膹䐜而有瘍,衛氣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長刺節論」曰:大風骨節重,鬚眉墮,名曰大風。

白話文:

《素問·脈要精微論》上說:脈絡中的風氣會形成一種疾病,叫做「癘風」。

《風論》中提到:風寒之邪侵襲脈絡,久久不散,就會產生癘風。患癘風的人,氣血運行不暢,面色枯萎,皮膚容易生瘡潰爛。

還有記載說:風氣和陽氣一起進入人體,運行在各個經脈穴位和皮膚肌肉之間,阻礙了氣血運行,導致肌肉腫脹僵硬,生出瘡瘍。而氣血不通暢,就會使肌肉失去知覺。

《長刺節論》中說:大風(指嚴重的風寒濕邪侵襲)會導致骨節疼痛沉重,眉毛鬍鬚脫落,稱為「大風」。

刺肌肉為故,汗出百日。王注:以泄衛氣之怫熱。刺骨髓,汗出百日。王注:以泄榮氣之怫熱。二百日。鬚眉生而止。《靈樞》曰:癘風者,數刺其腫上,已刺,以銳針,針其處,按出其惡氣,腫盡乃止。常食方食,毋食他食。今觀經之論治,分榮衛者如此,若古方雖多,但混瀉其風熱於榮衛,又無先後之分,至東垣、丹溪始分之。

白話文:

針刺肌肉,可以出汗一百天。王註:目的是讓衛氣中的濕熱之氣得以排出。針刺骨髓,可以出汗一百天。王註:目的是讓榮氣中的濕熱之氣得以排出。兩者加起來,可以出汗二百天,汗出時間長了,鬍鬚眉毛才會重新長出來並且停止出汗。《靈樞》中說:治療癘風,需要多次針刺腫脹的地方,針刺後,再用鋒利的針灸針,針刺腫脹處,將惡氣排出,腫脹消退後才能停止針刺。平時要正常飲食,不要吃其他東西。如今根據經書上的理論來治療,區分榮衛的治療方法就是如此。雖然古代有很多方子,但都只是混淆不清地將風熱之氣發散到榮衛之中,而且沒有先後之分。直到東垣和丹溪才開始將其區分開來。

《治法機要》云:先樺皮散,從少至多,服五七日,灸承漿穴七壯,灸瘡愈,再灸再愈,三灸之後,服二聖散泄熱,祛血之風邪,戒房室,三年病愈。此先治其衛,後治其榮也。《試效方》治段庫使用補氣瀉榮湯,此治榮多於治衛也。丹溪云:須分在上在下。在上者,以醉仙散,取臭惡血於齒縫中出;在下者,以通天再造散,取惡物、蛔蟲於穀道中出。所出雖有上下道路之異,然皆不外於陽明一經而已。

白話文:

《治法機要》裡說:先服用樺皮散,從少到多,服用五到七天,灸承漿穴七次,傷口癒合後,再灸再癒合,第三次灸後,服用二聖散來瀉熱,祛除血液中的風邪,禁房事,三年後病就會好。這先是治療外衛,後治療營血。

《試效方》治療痔瘡使用補氣瀉榮湯,這是重視治療營血多過治療外衛。丹溪說:需要區分在上面或下面。在上面(指口),可以用醉仙散,把有臭味的惡血從牙縫中排出;在下面(指肛門),可以用通天再造散,把糞便殘渣、蛔蟲從肛門排出。排出的部位雖然有上下差別,但都離不開陽明經脈。

看其疙瘩,上先見,在上體多者,病在上也。下先見,在下體多者,病在下也。上下同得者,病在上覆在下也。陽明主胃與大腸,無物不受。此風之入人也,氣受之在上多,血受之在下多,血氣俱受者,上下皆多。自非醫者神手,病者鐵心,罕有免者。夫氣為陽為衛,血為陰為榮,身半已上,陽先受之,身半已下,陰先受之。

白話文:

觀察皮疹的出現順序和部位,如果先出現在上半身,並且數量較多,則說明病症在上半身;如果先出現在下半身,並且數量較多,則說明病症在下半身;如果上下半身同時出現皮疹,則說明病症在上半身並向​​下半身蔓延。

胃與大腸歸屬於陽明經,幾乎可以接受所有物質。當風邪入侵人體時,氣分多受影響在上半身,血分多受影響在下半身,如果氣血同受影響,則上下半身都會出現皮疹。若不是醫術高超,患者意志堅定,這種情況下很少有人能倖免。

氣屬陽,衛外,血屬陰,營內。因此,身體上半身先受陽氣影響,下半身先受陰氣影響。

是故再造散治其病在陰者,用皂角刺出風毒於榮血中。肝主血,惡血留止,其屬肝也。蟲亦生於厥陰,風木所化,必用是治其臟氣,殺蟲為主,以大黃引入腸胃榮血之分,利出瘀惡蟲物,醉仙散治其病在陽者,用鼠黏子出風毒遍身惡瘡,胡麻逐風,補肺潤皮膚,蒺藜主惡血,身體風癢,通鼻氣,防風治諸風,栝蔞根治瘀血,消熱胕腫,枸杞消風熱,散瘡毒,蔓荊子主賊風,苦參治熱毒風,皮肌煩躁生瘡,赤癩眉脫,八味藥治功固至矣,然必銀粉為使。

白話文:

因此,再造散用於治療病在陰者,用皁角刺將風毒排出在榮血中。肝主血,惡血停滯,這是肝臟的屬性。蟲也生於厥陰,為風木所化,必須使用此藥來治療臟氣,以殺蟲為主,用大黃引入腸胃榮血的分界,排出瘀惡蟲物。

醉仙散用於治療病在陽者,用鼠黏子將風毒排出遍佈全身的惡瘡,胡麻驅逐風氣,補肺潤皮膚,蒺藜主治惡血,身體風癢,通鼻氣,防風治療各種風,栝蔞根治瘀血,消熱胕腫,枸杞消風熱,散瘡毒,蔓荊子主治賊風,苦參治熱毒風,皮肌煩躁生瘡,赤癩眉脫。

八味藥的治功非常完善,但必須以銀粉為引。

銀粉乃是下膈通大腸之要劑,所以用其驅諸藥入陽明經,開其風熱怫鬱痞隔,逐出惡風臭穢之毒,殺所生之蟲,循經上行至牙齒軟薄之分,而出其臭毒之涎水。服此藥若有傷於齒,則以黃連末揩之,或先固濟以解銀粉之毒。銀粉在醉仙散有奪旗斬將之功,遂成此方妙用,非他方可企及,故丹溪取二方分用之,如破敵之先鋒。至於餘邪未除者,但調和榮衛藥中少加驅逐劑耳。

白話文:

銀粉是促進胃腸蠕動的重要藥物,因此用它來驅使其他藥物進入胃經。銀粉可疏散胃經的風熱、鬱結和痞悶,驅除惡臭髒污的毒素,殺死在裡面產生的蟲子。銀粉會沿著經絡往上運行,到達牙齒的柔軟部位,排出有臭味的口水。服用此藥如果傷到牙齒,可以用黃連末來擦拭,或者在服藥前先服用堅固劑來解銀粉的毒性。銀粉在「醉仙散」方劑中發揮了「奪旗斬將」的作用,因此成為這個方劑的妙用,不是其他藥方可以比擬的,所以丹溪把兩個方劑分別使用,就像破敵的先鋒部隊。至於還沒清除的餘毒,只需要在滋補藥中加入少量的驅逐劑就可以了。

薛新甫以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世醫治癘,止知攻邪,而不知補虛,非徒無益,而又害之,故作《癘瘍機要》三卷。循其法,雖不能去病,亦可以延天年,無夭枉之患。

白話文:

薛新甫認為,邪氣侵犯的地方,必定虛弱。世間醫生治療瘟疫,只知道驅邪,卻不知道補虛。這種做法不僅沒有好處,反而有害。因此,他寫了《瘟疫機要》三卷。按照他的方法,即使不能治癒疾病,也可以延長壽命,避免早死枉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