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醫辨》~ 卷之下 (7)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下 (7)

1. 破傷風

夫風者,百病之始也,清淨則腠理閉拒,雖有大風苛毒,莫之能害。諸瘡不瘥,榮衛虛,肌肉不生,瘡眼不合,而風邪入之,為破傷風之候。亦有因瘡熱鬱結,多著白痂,瘡口閉塞,氣難宣通,故熱甚而生風者。先辨瘡口,干無汁者,中風也;邊自出黃水者,中水也,並欲作痙,急治之。

白話文:

風是所有疾病的根源。當身體清淨無垢時,表皮層的細小孔洞會閉合,即使遇到強風和毒邪,也不會有影響。

如果傷口久治不癒,人體氣血虛弱,肌肉組織生長不良,傷口無法癒合,風邪就會趁虛而入,形成破傷風。

還有的傷口因為熱毒鬱結,長出許多白痂,傷口密閉,氣血難以流通,熱毒過盛而生風。

首先判斷傷口,如果是乾燥無膿液的,是中風;如果邊緣滲出黃色液體的,是中水,這兩種情況都會引起痙攣,必須緊急治療。

東垣云:破傷風者,通於表裡,分別陰陽,同傷寒證治。人知有發表,不知有攻裡、和解。夫脈浮而無力,太陽也,在表宜汗。脈長而有力,陽明也,在裡宜下。脈浮而弦小者,少陽也,半在表半在裡,宜和解。

白話文:

東垣先生說:破傷風是表裡都有風的原因,要分清陰陽,就像治療傷寒一樣。大家只知道要發散表寒,卻不知道要攻裡寒和和解表裡。如果脈浮無力,說明太陽經有風,應該發汗解表;脈長有力,說明陽明經有風,應該瀉下通便;脈浮弦細小,說明少陽經有風,在表裡之間,應該用和解表裡的方法治療。

明此三法,而治不中病者,未之有也(此但云三陽,不及三陰者,蓋風邪在三陽經,便宜按法早治而愈,若得傳入三陰,其證已危,或腹滿自利,口燥嗌乾,舌卷卵縮,皆無生理,故置而勿論也)。

白話文:

掌握這三種治療方法,而治療不癒的方法是不存在的。(這裡只說三陽,而不說三陰,是因為風邪在三陽經,可以依照方法及早治療而痊癒。如果傳入三陰,病情已經很危急,可能會腹滿腹瀉、口乾喉嚨乾澀、舌頭捲曲縮小,這些都沒有生理機能,所以暫且不論述。)

2. 瘛瘲

瘛者,筋脈拘急也;瘲者,筋脈張縱也,俗謂之搐是也。

白話文:

抽搐是指筋脈拘緊收縮;癱軟是指筋脈鬆弛張開,通俗地說就是抽筋。

《原病式》云:諸熱瞀瘛,皆屬於火。熱勝風搏,並於經絡,風主動而不寧,風火相乘,是以熱瞀瘛生矣。治法:祛風滌熱之劑,折其火熱,瞀瘛可立愈。若妄加灼艾,或飲以發表之劑,則死不旋踵矣。

白話文:

《原病式》說:各種發作性的頭暈眼花,都屬於熱症。熱氣勝過風氣,兩者在經絡中相接,風氣好動不安分,風氣和熱氣相互加乘,因此產生發作性的頭暈眼花。治療方法:使用祛風清熱的藥物,減緩熱氣,頭暈眼花就會立刻好。如果胡亂用艾灸或喝發散性藥物,後果會很嚴重甚至很快死亡。

產後瘛瘲:經云:肝主筋而藏血。蓋肝氣為陽為火,肝血為陰為水,前證因產後陰血去多,陽火熾盛,筋無所養而然耳。故癰疽膿水過多,金瘡出血過甚,則陽隨陰散,亦多致此。治法當用加味逍遙散或八珍散加丹皮、鉤藤以生陰血,則陽火自退,諸證自愈。如不應,當用四君、芎、歸、丹皮、鉤藤以補脾土。

白話文:

產後抽搐:

古書上說:肝臟主導筋脈,並且儲藏血液。肝氣屬陽、火,肝血屬陰、水。本文所述的情況是因為產後陰血流失過多,導致陽火過旺,筋脈失去滋養而發生的。所以,如果是癰疽膿水過多,或金瘡出血過多,導致陰血散失,陽氣也會隨之流失,也容易導致這種情況。

治療方法:

應該使用加味逍遙散或八珍散,再加入丹皮、鉤藤,以滋養陰血,這樣陽火自然會退散,各種症狀也會自愈。如果效果不佳,則應使用四君子湯、芎歸丹皮、鉤藤,以補益脾胃。

蓋血生於至陰,至陰者,脾土也。故小兒吐瀉之後,脾胃虧損,亦多患之,乃虛象也。無風可逐,無痰可消。若屬陽氣脫陷者,用補中益氣加薑、桂,陽氣虛敗者,用十全大補加桂、附,亦有復生者。此等證候,若肢體惡寒,脈微細者,此為真狀。若脈浮大,發熱煩渴,此為假象,唯當固本為善。

無力抽搐,戴眼反折,汗出如珠者,皆不治。

白話文:

血液產生於極陰之地,也就是脾臟。因此,小兒嘔吐腹瀉後,脾胃受損,大多會出現這種症狀,屬於虛症。沒有風寒可驅散,也沒有痰濕可祛除。如果屬於陽氣衰脫的人,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加薑、桂;陽氣虛弱的人,可以使用十全大補湯加桂、附子,也有復活的可能。出現這種症狀的人,如果肢體畏寒,脈搏微細,這是真虛證。如果脈搏浮大,發熱口渴,這是假象,只宜採取固本扶正的治療方法。

3. 顫振

顫,搖也;振,動也。筋脈約束不佳,而莫能任持,風之象也。

白話文:

顫抖就是搖晃;震動就是擺動。筋脈不能很好地收縮控制,無法保持穩定,這就像是風的徵象。

氣虛而振,參朮湯補之。心虛而振,補心丸養之。挾痰,導痰湯加竹瀝。老人戰振,宜定振丸。

白話文:

  • **氣虛而振顫:**使用參朮湯來補氣。
  • **心虛而振顫:**使用補心丸來滋養心臟。
  • **合併痰液:**使用導痰湯並添加竹瀝來化痰。
  • **老年人振顫:**建議使用定振丸來穩定振顫。

4.

《內經》言:攣皆屬肝,肝主身之筋故也。又,陽明之復,甚則入肝,驚駭、筋攣。又,脾移寒於肝,癰腫、筋攣。有熱,有寒,有虛,有實。

灸筋急不能行,內踝筋急,灸內踝四十壯;外踝筋急,灸外踝三十壯,立愈。

白話文:

《黃帝內經》說:痙攣都歸屬於肝臟,因為肝臟主管身體的筋脈。另外,陽明經的病邪向上蔓延,嚴重的會進入肝臟,導致驚嚇、筋攣。還有,脾臟把寒氣傳給肝臟,會引起腫瘤、筋攣。痙攣既有熱證,也有寒證,既有虛證,也有實證。

5. 痛痹(即痛風)

有風,有濕,有痰,有火,有血虛,有瘀血。診其脈浮者,風也。緩細者,濕也。滑者,痰也。洪大者,火也。芤者,血虛也。澀者,瘀血也。

白話文:

如果出現風、濕、痰、火、血虛、瘀血等症狀,通過診脈可以辨別:

  • 浮脈:和風有關。
  • 脈緩而細:和濕有關。
  • 脈滑:和痰有關。
  • 脈洪大:和火有關。
  • 脈軟弱無力:和血虛有關。
  • 脈澀:和瘀血有關。

因於風者,加減小續命湯,或烏藥順氣散去乾薑,加羌活、防風。

白話文:

如果是因風導致的疾病,可加減使用小續命湯,或者烏藥順氣散中去除乾薑,加入羌活和防風。

因於濕者,遇陰雨即發,身體沉重,宜除濕蠲痛湯,佐以竹瀝、薑汁,或大橘皮湯。傷濕而兼感風寒者,汗出身重,惡風,喘滿,骨節煩疼,狀如歷節風,臍下連腳冷痹,不能屈伸,宜防己黃耆湯或五痹湯。

白話文:

因濕氣引起的疾病,在陰雨天氣時會發作,讓人感覺身體沉重。建議服用除濕蠲痛湯,並輔以竹瀝、薑汁或大橘皮湯。

如果濕氣中兼有風寒,會出現出汗多、身體沉重、怕風、喘氣不順暢、骨節疼痛,就像「歷節風」一樣。臍部以下到腳部發冷麻痺,無法彎曲或伸展。建議服用防己黃耆湯或五痹湯。

因痰者,玉隱君豁痰湯,二陳湯加薑汁、竹瀝,甚者控涎丹。

白話文:

對於痰飲引起的疾病,可以使用玉隱君的化痰湯。如果痰飲較多,可以將二陳湯加入薑汁和竹瀝。症狀嚴重的,可以使用控涎丹。

因火者,潛行散加竹瀝。

因濕熱者,二妙散。

因於血虛者,四物蒼朮各半湯,吞活血丹。

白話文:

若因火氣導致病症,可服用加了竹瀝的潛行散。若因濕熱導致病症,可服用二妙散。若因血虛導致病症,可服用加入等量蒼朮的四物湯,並吞服活血丹。

因瘀血者,芎、歸、桃仁、紅花、水蛭,入麝香少許。

白話文:

對於瘀血癥狀,可以使用川芎、當歸、桃仁、紅花、水蛭,加入少量麝香。

上部痛,羌活、桂枝、桔梗、威靈仙。

下部痛,牛膝、防己、木通、黃檗。

白話文:

上半身疼痛,可用羌活、桂枝、桔梗和威靈仙。

上部腫痛,五積散、烏藥順氣散加薑、蔥煎,發其汗。

白話文:

上半身腫痛時,可以使用五積散或烏藥順氣散加上生薑和蔥煎服,以發汗方式治療。

下部腫痛,五苓、八正、大橘皮湯加燈心、竹葉,利小便。

白話文:

下半身腫脹疼痛,可以服用五苓散、八正散、大橘皮湯,加入燈心草和竹葉,可以利尿消腫。

若腫痛而大便不通者,大柴胡湯、防風通聖散主之。

白話文:

如果出現腫脹疼痛,且大便不通暢的情況,可以用大柴胡湯或防風通聖散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