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辨》~ 卷之中 (8)
卷之中 (8)
1. 滯下(即痢疾)
至於升降仍不行,衛氣復郁,榮血復泣,又成新積,故病如初。若是者,不必求邪以治,但理衛氣以開通腠理,和榮血以調順陰陽,陰陽調,腠理開,則升降之道行,其積不治而自消矣。然而舊積亦有不可下者,先因榮衛之虛,不能轉輸其食積,必當先補榮衛,資腸胃之真氣充溢,然後下之,庶無失矣。
予數見俗方,惟守十數方治利,不過攻之、澀之而已矣,安知攻病之藥,皆是耗氣損血之劑,用之不已,甚至於氣散血亡,五臟空虛,精憊神去而死。其固澀之,又皆足以增其氣鬱血泣之病,轉生腹脹,下為足腫,上為喘呼,諸疾作焉。世人之法,何足守乎!
《玄珠》云:下痢赤白,腹滿脹痛,裡急,上渴引飲,小水赤澀,此積滯也。宜泄其熱,中用清腸丸、導氣丸,推其積滯而利自止矣。凡治積聚之證,輕則溫而利之,清腸丸是也;重者天真散、舟車丸下之,下後勿便補之。其或力倦,自覺氣少,惡食,此為挾虛證,宜加白朮、當歸身尾,甚者加人參。若又十分重者,止用此藥加陳皮補之,虛回而痢自止矣。
白話文:
滯下(即痢疾)
如果升降功能仍然失調,衛氣又鬱結不通,營血又瘀阻,就會形成新的積滯,病情又回到最初的狀態。遇到這種情況,不必尋找病邪來治療,只需要調理衛氣,使肌膚毛孔通暢,調和營血,使陰陽平衡。陰陽調和,肌膚毛孔通暢,升降功能自然恢復正常,積滯就會自行消散。然而,舊有的積滯也有些不能攻下的,這是因為先前榮衛虛弱,無法運化食物積滯,必須先補益榮衛,使腸胃的真氣充盈,然後再攻下積滯,這樣才不會出錯。
我多次看到民間的處方,只拘泥於十幾種治療腹瀉的藥方,無非就是攻下或澀止而已。哪裡知道,那些攻治疾病的藥物,大多耗損氣血,長期服用,甚至會導致氣散血亡,五臟空虛,精氣神耗盡而死。至於那些澀止的藥物,也都足以加重氣鬱血瘀的病情,反而導致腹脹,下肢水腫,呼吸困難,出現各種疾病。世人的治法,實在不足以遵循!
《玄珠》說:下痢時大便赤白夾雜,腹部脹滿疼痛,裡急後重,口渴想喝水,小便赤澀,這是積滯的症狀。應該瀉去體內的熱邪,可以服用清腸丸、導氣丸等藥物,推動積滯排出,腹瀉自然就會停止。治療積聚,症狀輕微的,可以用溫和的瀉下藥物,例如清腸丸;症狀嚴重的,則要用天真散、舟車丸等藥物攻下,攻下之後不要馬上補益。如果病人感到疲倦,自覺氣虛,食慾不振,這是夾雜虛證,應該加入白朮、當歸尾,病情嚴重者要加入人參。如果病情非常嚴重,只用這些藥物再加上陳皮來補益,虛弱狀態得到改善,痢疾自然就會停止。
2. 大便不通
《金匱真言論》云:北方黑色,入通於腎,開竅於二陰,故腎陰虛則小大便難,宜以地黃、蓯蓉、車前、茯苓之屬,補真陰、利水道,少佐辛藥開腠理、致津液而潤其燥,施之於老人尤宜。
若大小便燥結之甚,求通不得,登廁用力太過,便仍不通,而氣被掙脫,下注肛門,有時泄出清水,而裡急後重不可忍者,胸膈間梗梗作惡,乾嘔有聲,渴而索水,飲食不進,呻吟不絕。欲利之則氣已下脫,命在須臾,再下即絕。欲固之則溺與燥矢膨滿腹腸間,恐反增劇。
欲升之使氣自舉,而穢物不為氣所結,自然通利,則嘔惡不堪,宜如何處?家姑年八十餘,嘗得此患,予惟用調氣、利小便之藥,雖小獲效,不收全功。嘗慰之令勿急性,後因不能食,遽索末藥,利下數行,不以告予,自謂稍快矣。而脈忽數動一止,氣息奄奄,頹然床褥。予知真氣已泄,若不收攝,恐遂無救,急以生脈藥投之,數劑後結脈始退。
因合益血潤腸丸與服,勸以勿求速效,勿服他藥,久之自有奇功。如言調理兩月餘,而二便通調,四肢康勝矣。便秘自是老人常事,俗以為後門固,壽考之徵,而一時難堪,輒躁擾而致疾。予所處方,不犯大黃,可以久服,故表而出之。
益血潤腸丸:熟地黃六兩,杏仁(炒,去皮尖)、麻仁各三兩,以上三味俱杵膏。枳殼(麩炒)、橘紅各二兩五錢,阿膠(炒)、肉蓯蓉各一兩半,蘇子、荊芥各一兩,當歸三兩,末之,以前三味膏同杵千餘下,仍加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空心白湯下。
大法云:大便秘,服神芎丸。大便不通,小便反利,不知燥濕之過,本大腸少津液,以寒燥之藥治之,是以轉燥,少服則不濟,多服則亡血,所以不通。若用四物、麻子、杏仁之類則可。經云:燥則為枯,濕劑所以潤之。
白話文:
【大便不暢】
《金匱真言論》中提到:北方的顏色為黑,與腎臟相應,腎臟的功能與二陰(指大小便)的排泄有關。當腎陰不足時,大小便就會變得困難。這時,我們可以使用像是地黃、蓯蓉、車前草、茯苓等草藥,來滋補腎臟的陰液,促進水液代謝,並加入少量辛辣藥物打開汗孔,促進津液生成,以滋潤腸道的乾燥。這種方法對老年人特別適用。
然而,如果大小便極度乾燥結實,即使努力排便也無法排出,而且在排便過程中過度用力,導致氣力耗盡,氣力下墜至肛門,偶爾會有清水樣的分泌物,但是仍然感到腹部緊繃,無法忍受。此外,還可能伴有噁心、乾嘔、口渴想喝水,但又吃不下食物,不停呻吟的症狀。想要通過瀉下來解決問題,但是氣力已經耗盡,生命垂危,再瀉下可能會致命。想要鞏固氣力,但是腹腸間的尿液和硬便會使情況更加嚴重。
想要提升氣力,讓氣力自行上升,這樣污物就不會被氣力束縛,自然而然地通暢。但是噁心感讓人難以忍受。我母親八十多歲時曾經遭受這種病痛,我只使用了調節氣機、利尿的藥物,雖然有些效果,但並未完全康復。我安慰她不要急躁,後來因為無法進食,她突然要求服用末藥,結果大便多次,未告知我,她自認為舒服多了。然而,她的脈搏突然出現停頓,呼吸微弱,躺在牀上無力。我知道這是真氣已經流失的徵兆,如果不立即收回,恐怕無法挽救,於是急忙使用生脈藥,服用幾劑後,脈搏才恢復正常。
因此,我配製了益血潤腸丸供她服用,並勸她不要期待立竿見影的效果,不要服用其他藥物,時間久了自然會有奇效。按照我的建議調理兩個多月後,她的大小便通暢,四肢健康。便祕對於老年人來說是常見的問題,通常被視為長壽的徵兆,但在短時間內無法忍受,容易引起焦躁不安,從而導致疾病。我開出的處方不包含大黃,可以長期服用,因此我將其公開。
益血潤腸丸的配方如下:熟地黃六兩,杏仁(炒,去皮尖)、麻仁各三兩,以上三味共搗成膏。枳殼(麩炒)、橘紅各二兩五錢,阿膠(炒)、肉蓯蓉各一兩半,蘇子、荊芥各一兩,當歸三兩,全部研磨成粉末,與前三味膏一起搗成千餘次,再加入煉蜜,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每次服用五六十粒,空腹時用白開水送服。
總的原則是:如果大便乾燥,可以服用神芎丸。如果大便不通,小便反而順利,這不是因為過於燥熱或濕潤,而是因為大腸缺乏津液。如果用寒涼或燥熱的藥物治療,會讓情況更糟,少量服用沒有用,大量服用會導致失血,因此無法排便。如果使用四物、麻子、杏仁等藥物,則可以解決問題。古籍記載:乾燥會導致枯萎,濕潤的藥物可以滋潤腸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