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醫辨》~ 卷之下 (8)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下 (8)

1.

痿者,手足痿軟而無力,百節緩縱而不收也。

丹溪云:痿屬濕熱,有濕痰者,有氣虛者,有血虛者,有食積妨礙不降者,有死血者。

濕熱,東垣健步丸加黃檗、蒼朮、黃芩、或清燥湯。濕痰,二陳加蒼朮、黃檗之類,入竹瀝、薑汁。血虛,四物湯加蒼朮、黃檗,下補陰丸。氣虛,四君子湯加蒼朮、黃檗。氣血俱虛,十全大補湯。食積,木香檳榔丸。死血,桃仁、紅花、蓬朮、歸梢、赤芍藥之類。痿病,食積妨礙不得降者,亦有死血者,俱宜下之。

按:丹溪以《難經》瀉南補北之法摘為治痿之方,亦是舉其例耳,若胃口不開,飲食少進者,當以芳香辛溫之劑進之,不可拘於此例,宜藿香養胃湯主之。況依《內經》當分五臟。

白話文:

【痿症】

所謂痿症,指的是手腳無力,軟弱到無法正常活動,全身關節鬆弛,無法自我控制的狀態。

丹溪先生認為,痿症多因濕熱所導致,患者可能有濕痰困擾,或是氣血不足,也可能因為食物積滯在胃部,無法正常消化,亦或是存在於體內的瘀血。

對於濕熱引起的痿症,可服用東垣健步丸,並添加黃柏、蒼朮、黃芩等藥材,或者服用清燥湯。若是濕痰導致,則可在二陳湯中加入蒼朮、黃柏等藥材,再加入竹瀝和薑汁。血虛患者,應服用四物湯,再搭配蒼朮、黃柏,最後再服用補陰丸。氣虛患者,則服用四君子湯,再添加蒼朮、黃柏。氣血兩虛者,可服用十全大補湯。若是由食物積滯引起,則可服用木香檳榔丸。若是體內有死血,則可使用桃仁、紅花、蓬朮、歸梢、赤芍等藥材。對於由食物積滯或體內死血導致的痿症,通常需用下瀉的方法治療。

根據丹溪先生的說法,《難經》中記載的瀉南補北療法,被用來作為治療痿症的參考,這只是一個例子。如果患者胃口不佳,進食量減少,應該使用芳香辛溫的藥材來調理,不能固守上述療法,宜使用藿香養胃湯。而且依照《內經》所述,應該根據五臟不同狀況來區分治療方式。

2. 惡寒

經曰:惡寒戰慄,皆屬於熱。又曰:戰慄,如喪神守,皆屬於火。惡寒者,雖當炎月,若遇風霜,重綿在身,如覺凜凜;戰慄,如喪神守,惡寒之甚也。《原病式》曰:病熱證而反覺自冷,此為病熱,實非寒也。或曰:往往見有服熱藥而愈者何也?曰:病熱之人,其氣炎上,郁為痰飲,抑遇清道,陰氣不升,病熱尤甚。積痰得熱,亦為暫退,熱勢助邪,其病益深。

或曰:寒勢如此,誰敢以寒涼藥與之,非殺而何?曰:古人遇戰慄,有以大承氣湯下燥糞而愈者。惡寒、戰慄,明是熱證,但有虛實之分耳。

有衛氣虛衰,不能實表、溫分肉而惡寒者,丹溪用參、耆之類,甚者加附子少許,以行參、耆之氣是也。

上焦不通,則陽氣抑遏,而皮膚分肉無以溫之,故寒慄。東垣升陽益胃湯,用升發之劑開發上焦,以伸陽明出外溫之也。丹溪吐出濕痰,亦開發上焦,使陽氣隨吐升發出外溫之也,故寒慄皆愈。

背惡寒是痰飲。仲景云:心下有留飲,其人背惡寒,冷如冰。治法,茯苓丸之類是也。

白話文:

【惡寒】

古籍有言:感覺到寒冷和身體顫抖,這些都是屬於體內有熱的表現。再進一步說,身體顫抖到彷彿失去了神智的掌控,這也是因為體內的火氣過盛。感覺寒冷的人,即使在酷熱的夏季,只要遇到風吹或霜降,就會覺得身上的衣物不夠保暖,仍舊感到寒冷刺骨;而身體顫抖,就是失去神智控制的極度寒冷。《原病式》指出,患有熱性病症的人反而會感覺自己很冷,這是因為他們體內的熱病,並不是真的感到寒冷。有人問:那為什麼有些病人服用熱性藥物後病情會好轉呢?這是因為體內有熱病的人,其體內的氣向上蒸騰,形成痰飲,當遇到清涼的環境,體內的陰氣無法上升,導致熱病更加嚴重。體內的痰飲遇到熱性藥物時,可能會暫時消退,但是熱性藥物同時也會助長病邪,使得病情更嚴重。

有人會問:既然體內的寒氣如此嚴重,誰敢使用寒涼藥物來治療,這豈不是等同於害死病人嗎?然而,古人面對這種顫抖不止的情況,曾有用大承氣湯來清除燥結的大便,從而達到治療效果的例子。由此可見,惡寒和顫抖,明確地顯示了這是熱性的病症,只是需要區分病情的虛實。

對於那些防禦氣力衰弱,無法充分保護肌膚和肌肉,進而感到寒冷的人,丹溪會使用人參、黃耆這類藥材,病情嚴重者甚至會添加少量的附子,以幫助這些藥材發揮作用。

如果上焦不通暢,陽氣就會受到抑制,皮膚和肌肉無法得到足夠的溫暖,因此會感到寒冷和顫抖。東垣的升陽益胃湯,通過使用提升和發散的藥物來打開上焦,以此延展陽明脈,讓陽氣向外發散,溫暖身體,從而消除寒冷和顫抖。丹溪的濕痰吐出法,同樣能打開上焦,讓陽氣隨著吐痰而升發,溫暖身體,因此也能治療寒冷和顫抖。

背部感覺寒冷是因為痰飲。仲景曾提到:心下有痰飲停留,病人會感覺背部寒冷,就像被冰塊觸碰一樣。對此,使用茯苓丸等藥物來治療是合適的。

3. 潮熱

潮熱有作有止,若潮水之來,不失其時,一日一發。若日三五發、即是發熱,非潮熱也。有虛有實,惟傷寒日晡發熱乃胃實,別無虛證。其餘有潮熱者,當審其虛實,若大便堅澀,喜冷畏熱,心下愊然,睡臥不著,此皆氣盛,所謂實而潮熱者也。輕宜參蘇飲,重則小柴胡湯。

若氣消乏,精神憔悴,飲食減少,日漸尪羸,雖病暫去,而五心常有餘熱,此屬虛證。宜茯苓補心湯、十全大補湯、養榮湯之類。病後欠調理者,八珍散主之。

有潮熱似虛,胸膈痞塞,背心疼痛,服補藥不效者,此乃飲證隨氣而潮,故熱隨飲而亦潮,宜於痰飲門求之。

白話文:

潮熱的特徵是會定期出現,就像潮水的漲退,有一定的時間規律,通常是一天發作一次。如果一天內有三到五次的發熱,那就不算是潮熱,而是普通的發熱。潮熱有虛有實兩種情況,只有在傷寒病中,每天下午發熱的情況,可視為胃實的表現,這種情況並沒有虛弱的症狀。對於其他出現潮熱的情況,我們需要判斷是虛還是實。如果病人排便困難,喜歡冷的食物,怕熱,心臟部位有壓迫感,睡眠品質差,這些都是氣血旺盛的表現,也就是實證的潮熱。對於這種情況,病情較輕的時候可以服用參蘇飲,病情嚴重的話則需用小柴胡湯。

如果病人氣力不足,精神萎靡,食慾減退,身體逐漸消瘦,即使疾病暫時離去,但手腳心和胸口仍然持續有熱感,這屬於虛證的潮熱。對於這種情況,可以使用茯苓補心湯、十全大補湯或養榮湯等藥方。對於病後未得到良好調理的人,可以使用八珍散。

還有一種潮熱,表面上看似虛證,但病人胸部有堵塞感,背部有痛感,服用補藥也沒有改善,這是因為體內有積水,隨著氣流的變化而引起潮熱,所以熱度也會隨著積水的變化而起伏,對於這種情況,應該從治療痰飲的角度來處理。

4.

寒厥,表熱裡寒,下利清穀,食入即吐,脈沉伏,手足冷,四逆湯主之。

熱厥,腹滿身重,難以轉側,面垢,譫語,遺溺,厥冷自汗,脈沉滑,白虎湯主之。

熱厥,手足熱而遊赤,宜升陽泄火湯。

若大便結實,大柴胡湯主之。

寒厥,手足冷,以附子理中湯。

指尖冷,謂之清,理中湯主之。

厥有涎潮,如拽鋸聲在咽中,為痰厥。先用瓜蒂散,或稀涎散,或人參蘆煎湯探吐,隨用導痰湯,多加竹瀝,少加薑汁。暴怒氣逆而昏運者,為氣厥,宜八味順氣散,或調氣散,或四七湯。手足搐搦為風厥,宜小續命湯。因酒而得為酒厥,宜二陳湯加乾葛、青皮,或葛花解酲湯。

白話文:

[厥症]

寒厥:身體表面感覺熱但內裡卻感到寒冷,下痢且排出的食物像未消化的穀物,食物一吃進去就馬上吐出來,脈搏深沉且隱伏,手腳冰冷,這種情況下可用四逆湯來治療。

熱厥:腹部脹滿,身體沉重,翻身困難,臉部有污垢,說胡話,尿失禁,四肢冰冷且自發性出汗,脈象深沉滑利,這種情況下可用白虎湯來治療。

熱厥:手腳熱且泛紅,這種情況下適合使用升陽泄火湯。

如果便祕且大便硬結,可用大柴胡湯來治療。

寒厥:手腳冰冷,這種情況下可使用附子理中湯。

手指尖冰冷,稱為「清」,這種情況下可使用理中湯來治療。

厥症伴有大量口水,且喉嚨中會發出類似拉鋸的聲音,這是痰厥。先使用瓜蒂散,或者稀涎散,或者用人參蘆煎湯來引吐,之後再使用導痰湯,其中可以多加竹瀝,少許加入薑汁。

突然暴怒導致氣血逆亂而昏倒,這是氣厥,可用八味順氣散,或者調氣散,或者四七湯來治療。

手腳抽搐是風厥,可用小續命湯來治療。

因飲酒過量而產生的厥症,稱為酒厥,可用二陳湯加乾葛、青皮,或者葛花解酲湯來治療。

5.

氣鬱湯,治因求謀不遂,或橫逆之來,或貧窘所迫,或暴怒所傷,或悲哀所致,或思念太過,皆為氣鬱,其狀胸滿脅痛、脈沉而澀者是也。香附(童便浸一宿,焙乾,杵去毛,為粗末)三錢,蒼朮、橘紅、製半夏各一錢半,貝母(去心)、白茯苓、撫芎、紫蘇葉(自汗則用子)、山梔仁(炒)各一錢,甘草、木香、檳榔各五分,生薑五片,煎。如胸脅作痛,此有血滯也,宜參血鬱湯治之。

濕鬱湯,治因雨露所襲,或嵐氣所侵,或坐臥濕地,或汗出衣衫,皆為濕鬱,其狀身重而痛,倦怠嗜臥,遇陰寒則發,脈沉而細緩者是也。蒼朮三錢,白朮、香附、橘紅、厚朴(薑汁炒)、半夏(制)、白茯苓、撫芎、羌活、獨活各一錢,甘草五分,生薑五片,水煎。

血鬱湯,凡七情鬱結,盛怒叫呼,或起居失宜,或挫閃致瘀,一應飢飽、勞役,皆能致血鬱。其脈沉澀而芤,其體、胸脅常有痛如針刺者是也。香附(童便制)二錢,牡丹皮、赤曲、川通草、穿山甲、降真香、蘇木、山楂肉、大麥芽(炒、研)各一錢,紅花七分,水、酒各一半煎,去滓,入桃仁(去皮)泥七分,韭汁半盞,和勻,通口服。

熱鬱湯,有陰虛而得之者,有胃虛食冷物抑遏陽氣於脾土中而得之者,其治法皆見發熱條中。此則治夫非陰虛,非陽陷,亦不發熱,而常自蒸蒸不解者也。連翹四錢,薄荷葉、黃芩各一錢五分,山梔仁二錢,麥門冬(去心)三錢,甘草五分,鬱金一錢,瓜蔞皮穰二錢,竹葉七片,煎。問:何不用蒼朮、香附、撫芎?曰:火就燥,燥藥皆能助火,故不用也。

痰鬱於痰飲門求之,食鬱於傷食門求之,故不著方。

白話文:

【鬱】

氣鬱湯,適用於因各種心理壓力導致的情緒鬱悶,如目標未達成、遭受不公對待、經濟困境、情緒失控或深感悲傷,以及思慮過度等情況,這些都可能引發氣鬱。其症狀表現為胸部憋悶、脅部疼痛,脈象呈現沉澀。藥方成分包括:香附(以童子尿浸泡一夜,烘乾後搗碎去毛,研成粗末)三錢,蒼朮、橘紅、製半夏各一錢半,貝母(去除內心)和白茯苓、撫芎、紫蘇葉(若出現自汗則改用紫蘇子)、山梔仁(炒熟)各一錢,甘草、木香、檳榔各五分,生薑五片,煎煮服用。如出現胸脅疼痛,可能伴有血液淤滯,建議配合血鬱湯治療。

濕鬱湯,適用於因雨水或潮濕環境影響,或居住在濕地,或汗濕衣物未能及時更換,導致的濕鬱。其特徵為身體沉重且疼痛,易疲憊嗜睡,天氣轉涼或潮濕時症狀加重,脈象沉細緩慢。藥方成分包括:蒼朮三錢,白朮、香附、橘紅、厚朴(薑汁炒過)、半夏(經處理)、白茯苓、撫芎、羌活、獨活各一錢,甘草五分,生薑五片,用水煎煮。

血鬱湯,適用於情緒鬱結,劇烈憤怒,生活作息失調,或外傷導致瘀血,以及飲食不節、過度勞累等,這些因素都可能導致血鬱。脈象特徵為沉澀而芤,常感胸部或脅部如針刺般疼痛。藥方成分包括:香附(以童子尿處理)二錢,牡丹皮、赤曲、川通草、穿山甲、降真香、蘇木、山楂肉、大麥芽(炒熟研碎)各一錢,紅花七分,用水和酒各半煎煮,去渣後加入桃仁(去皮)泥七分,韭汁半杯,均勻混合,整體口服。

熱鬱湯,適用於非因陰虛或陽氣下陷,也無發燒症狀,但經常感到全身發熱且難以緩解的情況。藥方成分包括:連翹四錢,薄荷葉、黃芩各一錢五分,山梔仁二錢,麥門冬(去心)三錢,甘草五分,鬱金一錢,瓜蔞皮穰二錢,竹葉七片,煎煮服用。問:為何不使用蒼朮、香附、撫芎?答:火性趨向乾燥,燥性藥材可能助長火勢,因此不使用。

至於痰鬱和食鬱,可分別在痰飲門和傷食門找到相應的療法,因此在此不再詳述藥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