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要略》~ 第四章·痧痘論治 (3)

回本書目錄

第四章·痧痘論治 (3)

1. 第三節·痧後證治

痧疹一證,出時能透盡毒淨,病期能確守禁忌,本無所謂余恙也。然人事疏忽,十常七八,稟賦虛弱,不任疾病,又比比然也。故痧後余恙基於前因而起者,不在少數,內有四大證,為害甚烈:一曰痧後勞,痧既收沒,邪毒猶鬱於肌肉間,晝夜發熱,漸至發焦膚槁,羸瘦如柴,此因痧期誤服辛溫,毒未清解,或由本元虛弱,餘毒留心,或由過用寒涼,毒未透淨,均宜清火解毒之法,及扶胃健脾之劑以治之。遲則口鼻氣冷,睡臥露睛,手足厥冷搐掣,必至不救。

白話文:

痧疹這種疾病,如果發作時能把毒素全部排清,病期內能嚴格遵守禁忌,本來是不會有後遺症的。但是,由於人們的疏忽大意,十有八九會留下後遺症。另外,天生體質虛弱,不能承受疾病的人,也經常會留下後遺症。因此,痧疹後的後遺症大多是基於前期的不當處理而引起的。其中有四大證狀,危害極大:

一、痧後勞疾:痧疹退去後,邪毒鬱積在肌肉之間,晝夜發熱,漸至發焦膚槁,羸瘦如柴。這是由於痧疹期間誤服辛溫之藥,毒素沒有清除乾淨;或者是由於本元虛弱,餘毒留在心中;或者是由於過用寒涼之藥,毒素沒有徹底清除。這些情況都應該用清火解毒的方法和扶胃健脾的藥物來治療。如果不及時治療,就會出現口鼻氣冷,睡臥露睛,手足厥冷搐掣,最終不治。

即本羸瘦而遍身壯熱,瘛瘲煩躁,實由陰虧血耗,餘毒入肝而傳心故如此,治宜養血清血之劑。一曰痧後疳,病由余毒未盡,陷入胃家,或過啖炙煿,毒乘火勢,忽發走馬疳,牙根臭爛,血出頰腫,環口青黑,久則腮穿齒落,唇缺鼻壞,宜急救勿緩,內治以速清胃火為主,外治以散毒去腐為主。如瘡色白者,或瘡色黑者,皆屬不治。

白話文:

因為體質虛弱而全身發熱,煩躁不安,這是因為陰虛血虧,餘毒進入肝臟並傳至心臟所致,治療應以養血清血為宜。另一種是麻疹後的疳症,是由於餘毒未盡,侵入胃部,或過度食用辛辣食物,毒性隨著火勢而發作,突然出現走馬疳,牙根發臭腐爛,血流不止,面頰腫脹,環口青黑,時間久了腮幫子穿孔、牙齒脫落、嘴脣缺損、鼻子壞死,需要緊急救治,不能延緩。內服藥以快速清除胃火為主,外敷藥以散毒祛腐為主。如果瘡口是白色的,或者瘡口是黑色的,都屬於不治之症。

一曰痧後痢,病由痧前曾作瀉痢,調解未清,至是變成休息痢,日夜無度,裡急後重,此餘毒流入大腸也。不論赤白,總應養血行氣,蓋血和而痢自止,氣行而後重自除也。然須分虛實,實者不妨微利,虛者只可調和。一曰痧後咳,痧後氣喘息高,連聲不止,甚至咳血或嗆飲食,此毒歸於肺也,名曰頓咳,宜清肺除熱為主。如胸高肩聳,手擺頭搖,口鼻出血,面色青赤,或枯白,或晦暗,皆不可治。

白話文:

第一種是痢疾後的痢疾,是由於痧疫發作前曾患過瀉瀉痢疾,調理後沒有痊癒,到現在變成休息痢疾,晝夜不停,裡急後重,這是餘毒流入大腸造成的。無論是赤痢還是白痢,總要養血行氣,因為血和了痢疾自然會停止,氣行之後,後重也會自行消除。但必須區分虛實,實證可以略微瀉利,虛證只能調和。第二種是痧疫後的咳嗽,痧疫後氣喘息高,連聲不止,甚至咳血或嗆飲食,這是毒素侵犯肺部所致,稱為頓咳,宜以清肺除熱為主。如果胸部高聳,肩膀聳起,手擺頭搖,口鼻出血,面色青赤,或枯白,或晦暗,都無法治療。

至於有肺氣極虛,毒遏發喘,不至嗆食咳血者,不得純乎責之肺熱,宜解毒之外,兼補肺氣,此四者皆為痧後重證,病關生死,切忌妄治。而此四證之外,有燒熱不退者,血虛血熱也,只須滋陰補血,其熱自除。

白話文:

如果患有肺氣極虛、邪毒遏阻、發出喘鳴,但尚未嚴重到嗆食、咳血的程度,那麼不能完全歸咎於肺熱,應該在清熱解毒的同時,兼顧補益肺氣。這四種情況都是痧疹病後出現的嚴重症狀,關係到患者的生死,千萬不要隨意治療。除了這四種證狀之外,還有一種發高燒、熱度不退的情況,這是因為患者血虛血熱所致,只需要滋陰補血,就能夠消除發熱的症狀。

有身熱不退,嘔吐而煩者,毒猶未盡,留戀於肺胃間也;有大便秘者,餘火內結也;有泄瀉者,積熱移於大腸也,久則必傷脾;有痧退熱除不能食者,胃氣弱也;有耳內腫痛,潰流膿水者,餘毒入耳也;有痧透不徹,痧後餘毒阻塞靈竅,或舌本謇澀,不能言者,或耳中轟不能聽者,皆當按症施治,以本症治法為君,以解痧後餘毒為佐。

白話文:

*發燒持續不退、嘔吐煩躁不安,是毒素尚未完全清除,停留肺胃之間造成的。

*大便祕結,是餘火在體內結聚造成的。 *腹瀉,是積熱移到大腸造成的,時間久了必定會傷及脾臟。 *痧退熱除後不能吃東西,是胃氣虛弱造成的。 *耳內腫痛,潰爛流膿,是餘毒進入耳朵造成的。 *痧透不徹底,痧後餘毒阻塞了靈竅,出現舌根僵硬發澀、無法言語,或耳中轟鳴無法聽見等症狀,都應該根據症狀進行治療,以本症的治療方法為主,以解痧後餘毒為輔。

又有痧疹沒後三四日又出,至五六次八九次不止者,由發熱時風寒侵襲,邪郁肌肉,前雖藉藥發出,終屬勉強,故留流不散而屢發也,宜照前痧疹治法治之。最後總以清理肺胃為主,此痧後證治之一斑也。

附方

(一)痧後清理方(自制),治痧疹餘毒未清,服之以免滋生余患。

白話文:

有些痧疹,在一、兩次或者四、五次發出之後,仍然沒有停止的跡象,甚至會連續發出六、七次、八、九次不止,這通常是由於在發熱時,受到了風寒的侵襲,造成邪氣鬱結在肌肉組織中,儘管前面已經用藥物把邪氣發散出來,但終究是勉強為之,所以邪氣並未完全消散,因此反覆發作。在治療上,應該依照前面的痧疹治療方法,以清肺胃為主,這就是痧疹發作後證狀的一種表現。

桔梗,連翹,淡芩,茯苓,銀花,梔子,知母

白話文:

桔梗、連翹、淡芩、茯苓、銀花、梔子、知母。

口乾者加天花粉;咳甚者加貝母、枇杷葉;濕熱重者加川連、苡米、大腹皮;寒濕重者去知母,加川樸、薑半夏,或桂枝、茵陳;久咳不止者加旋覆花、沙參,咽痛者加牛蒡子、山豆根;大便實者加大黃或川連;血熱者加鮮生地、丹皮;痰熱者加天竺黃、杏仁,或栝蔞皮、貝母、竹茹;夾食加神麯、麥芽;陰虛火旺加玄參、地骨皮;胃中虛熱,舌乾無苔,加石斛、地骨皮;肝熱目赤加龍膽草、甘菊;小便短赤加川楝子、車前子;惡寒者加桂枝或紫蘇;脾弱瀉利者加白朮、雞肫皮;失血者去桔梗,加鮮生地、茅根;肺虛或元氣弱者加人參、黃耆之類。

(二)金花丸,治痧後邪毒猶鬱於肌肉間,發熱便艱。

白話文:

  1. 口乾者增加天花粉。

  2. 咳嗽嚴重者增加貝母、枇杷葉。

  3. 濕熱重者增加川連、苡米、大腹皮。

  4. 寒濕重者去除知母,增加川樸、薑半夏,或桂枝、茵陳。

  5. 長期咳嗽不止者增加旋覆花、沙參。

  6. 咽喉疼痛者增加牛蒡子、山豆根。

  7. 大便實滯者增加大黃或川連。

  8. 血熱者增加新鮮生地、丹皮。

  9. 痰熱者增加天竺黃、杏仁,或栝蔞皮、貝母、竹茹。

  10. 夾雜食物引起的疾病增加神麯、麥芽。

  11. 陰虛火旺增加玄參、地骨皮。

  12. 胃中有虛熱,舌頭乾枯無苔增加石斛、地骨皮。

  13. 肝臟燥熱,眼睛發紅增加龍膽草、甘菊。

  14. 小便短赤增加川楝子、車前子。

  15. 畏寒者增加桂枝或紫蘇。

  16. 脾臟虛弱、腹瀉者增加白朮、雞肫皮。

  17. 失血者去除桔梗,增加新鮮生地、茅根。

  18. 肺虛或元氣虛弱者增加人參、黃耆之類。

黃連,黃柏,黃芩,大黃

白話文:

黃連:

性味:苦、寒

歸經:心、小腸、大腸

功效: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痢收斂。主治:心火亢盛、煩躁失眠、口瘡咽痛、痢疾、洩瀉。

黃柏:

性味:苦、寒

歸經:肺、腎、大腸

功效: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固澀止瀉。主治:肺熱咳嗽、洩瀉痢疾、尿頻尿急、遺尿、崩漏、帶下。

黃芩:

性味:苦、寒

歸經:心、肝、膽、大腸

功效: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主治:熱病、黃疸、肝熱目赤、瘡瘍腫毒、血熱吐血、尿血、痢疾、洩瀉。

大黃:

性味:苦、寒

歸經:肝、膽、大腸、胃

功效:清熱瀉火,活血通便,攻下逐瘀。主治:熱結便祕、腹痛脹滿、洩瀉痢疾、瘡瘍腫痛、瘀血腹痛、月經不調、閉經、產後瘀阻。

(三)清火消毒湯,治痧後晝夜發熱,漸至發焦膚槁,羸瘦。

黃芩,黃連,山梔,玉金,龍膽草,雄黃,地骨皮,燈芯

白話文:

清火消毒湯用於治療出痧後日夜發燒,皮膚逐漸乾燥粗糙,身體消瘦無力的症狀。

藥方包含黃芩、黃連、山梔子、玉金、龍膽草、雄黃、地骨皮和燈芯草。

當歸、連翹、川芎、蘆薈、使君子,隨加。

(四)胃苓湯,治痧後胃弱,羸瘦發熱。

白話文:

當歸、連翹、川芎、蘆薈、使君子,可以根據需要添加。

茯苓,豬苓,白朮,澤瀉,蒼朮,陳皮,甘草,川樸

白話文:

茯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益氣的功效,可治療水腫、脾虛、腹瀉等症狀。

豬苓:具有利水滲濕、清熱解毒的功效,可治療水腫、尿路感染等症狀。

白朮: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化痰的功效,可治療脾虛、腹瀉、痰濕等症狀。

澤瀉:具有利水滲濕、清熱解毒的功效,可治療水腫、尿路感染等症狀。

蒼朮: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化痰、祛風濕的功效,可治療脾虛、腹瀉、痰濕、風濕等症狀。

陳皮: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功效,可治療脾胃虛弱、消化不良、咳嗽痰多等症狀。

甘草:具有補中益氣、健脾益胃、清熱解毒的功效,可治療脾胃虛弱、消化不良、咳嗽痰多、咽喉腫痛等症狀。

川樸:具有燥濕化痰、理氣止痛的功效,可治療痰濕、胸痛、腹痛等症狀。

或加肉桂少許。

(五)當歸養榮湯,治痧後遍身壯熱,瘛瘲煩躁,由於陰虧血耗者。

當歸,山梔,川芎,生地,麥冬,甘草,竹葉,燈芯

便結加大黃。

(六)黃連安神湯,治痧後當身壯熱瘛瘲。

白話文:

或加入少量肉桂。

(五)當歸養榮湯,用於治療出痧後全身高熱、手足抽搐、煩躁不安,這些症狀是由於陰液虧損和血液消耗所引起的。

配方包括:當歸、山梔子、川芎、生地黃、麥門冬、甘草、竹葉、燈芯草。

如果大便乾結,可以增加大黃。

(六)黃連安神湯,適用於出痧後全身高熱並伴有手足抽搐的情況。

黃連,當歸,龍膽草,全蠍(去毒),菖蒲,茯神

白話文:

  • **黃連:**苦寒瀉火之良藥,主治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痢、消暑。

  • **當歸:**甘溫補血活血之要藥,主治血虛萎黃、月經不調、痛經、產後血虛、風濕痹痛。

  • **龍膽草:**苦寒清熱燥濕之要藥,主治黃疸、痢疾、熱毒瘡癤、目赤腫痛。

  • **全蠍(去毒):**辛溫解毒、通絡止痛之要藥,主治中風偏癱、口眼歪斜、風濕痹痛、頑固性皮膚病。

  • **菖蒲:**辛溫芳香開竅之要藥,主治頭痛、眩暈、耳鳴、目赤腫痛、鼻塞流涕。

  • **茯神:**甘平養心安神之要藥,主治心悸、怔忡、失眠、多夢、健忘、神經衰弱。

(七)馬乳飲,治走馬牙疳。

用白馬擠乳飲之。

(八)清胃湯,治痧後疳牙根臭爛血出,頰腫,環口青黑。

升麻,生地,黃連,當歸,丹皮

(九)文蛤散,外用。治痧後疳,用米泔水洗瘡敷之。

雄黃,枯礬,蠶蛻,紙灰

倍用文蛤為細末。

(十)痧後痢疾方(自制),治痧後痢疾,腹中微痛,裡急後重。

白話文:

(七)馬乳飲可以治療走馬牙疳。使用白馬的奶來飲用。

(八)清胃湯可以用來治療出痧後出現的牙疳,症狀包括牙根腐臭、出血、臉頰腫脹以及嘴巴周圍呈現青黑色。此方包含升麻、生地黃、黃連、當歸和丹皮。

(九)文蛤散是外用藥物,用於治療出痧後的疳瘡。先以米泔水清洗患處,再將藥粉敷上。此方成分有雄黃、枯礬、蠶蛻、紙灰,並加倍使用文蛤磨成細末。

(十)有一個自製的方劑可以治療出痧後的痢疾,症狀為腹部輕微疼痛、裡急後重。

當歸炭,淡芩炭,金銀花,白芍,鴉膽子

白話文:

當歸炭、淡芩炭、金銀花、白芍、鴉膽子。

濕重酌加川樸或川連,滯下酌用檳榔、大黃。

(十一)三黃湯,治痧後下赤白痢,滯下兼實者。

炒川連,炒黃芩,蒸大黃

(十二)香連丸,治痧後下赤白痢,為調和之劑。

黃連一兩,用吳萸五錢同炒,去萸用木香三錢為丸。

(十三)痧後頓咳方(自制),治痧後忽一陣作咳,連聲不止,甚或嗆出飲食,日久不愈者。

白話文:

濕重的情況下可以酌量增加川樸或川連,如果有滯下的情況則可以酌量使用檳榔、大黃。

三黃湯用於治療痧症後出現的紅白痢疾,適用於有滯下且病情較為嚴重的情況。方劑包含炒制的川連、炒制的黃芩和蒸製的大黃。

香連丸適用於痧症後出現的紅白痢疾,是一種調和作用的藥物。配方是將一兩黃連與五錢吳茱萸一同炒制,去掉吳茱萸後,再加入三錢木香製成丸劑。

痧後頓咳方(自製)用來治療痧症後突然發作的咳嗽,咳嗽聲不斷,甚至會因咳嗽而嘔出飲食,並且長期不見好轉。

旋覆花(包),炙橘紅,炙款冬,北沙參,萊菔子,淡芩

白話文:

旋覆花(包),炙橘紅,炙款冬,北沙參,萊菔子,淡芩。

蜜炙桑皮、人參、麥冬、貝母、枇杷葉之屬,可隨證加入。

(十四)痧後耳痛方(自制),治痧後耳痛,膿水內潰。

白話文:

蜜炙桑皮、人參、麥冬、貝母、枇杷葉等藥材,可以根據病情加入。

(十四)痧後耳痛方(自製),用於治療出痧後耳朵疼痛且有膿水流出的情況。

柴胡,生地,赤芍,牛蒡子,當歸,連翹,梔子,花粉,防風,川芎,甘草,青皮

白話文:

柴胡:疏肝解鬱,清熱退燒。

生地:滋陰涼血,養血安神。

赤芍:活血化瘀,清熱涼血。

牛蒡子:清熱解毒,利尿消腫。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

連翹: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梔子:清熱瀉火,涼血止痢。

花粉:益氣養血,調經止崩。

防風:祛風解表,散寒除濕。

川芎:活血化瘀,止痛散寒。

甘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

青皮:理氣化痰,疏肝解鬱。

清水煎服。外用胭脂、枯礬、冰片、兒茶為末,吹入耳中,以綿杖子拭淨膿水。

(十五)寧肺湯,治痧後咳嗽,清肺除熱。

白話文:

用清水煎煮後服用。外用時,將胭脂、枯礬、冰片、兒茶研成粉末,吹入耳中,然後用棉棒擦拭乾淨耳內的膿水。

寧肺湯用於治療出痧後的咳嗽,能夠清肺和去除熱症。

黃芩,桑葉,貝母,知母,杏仁,花粉,天冬,沙參,枇杷葉

白話文:

黃芩、桑葉、貝母、知母、杏仁、花粉、天冬、沙參、枇杷葉。

(十六)麥冬清肺湯,治痧後肺虛頓咳。

麥冬,人參,甘草,赤芍,桔梗,陳皮,檳榔,赤苓

按:方中赤芍可改白芍;桔梗咳甚者可不用,應易旋覆花;發熱微渴者加連翹。

(十七)四物湯,治痧後血虛血熱,方見第三章第五節。

渴加麥冬、犀角,咳加栝蔞霜,痰加貝母陳皮。忌參、朮、半夏。

(十八)四苓散,治熱移大腸,新瀉熱瀉。

茯苓,豬苓,澤瀉,蒼朮,炙甘草

白話文:

(十六)麥冬清肺湯,用於治療出痧後肺虛導致的突然咳嗽。

配方包括:麥冬、人參、甘草、赤芍(可以替換成白芍)、桔梗(如果咳嗽非常嚴重可以不用,改用旋覆花)、陳皮、檳榔、赤茯苓。對於有輕微發熱和口渴的人,可以加連翹。

(十七)四物湯,適用於治療出痧後血虛及血熱的情況,具體方劑見第三章第五節。

若感到口渴可加入麥冬和犀角;咳嗽時可以添加栝蔞霜;若有痰則可以加入貝母和陳皮。注意不要使用人參、白朮和半夏。

(十八)四苓散,適用於熱症轉移到大腸,引起的新近或熱性腹瀉。

配方包括:茯苓、豬苓、澤瀉、蒼朮、炙甘草。

一方有陳皮無蒼朮、甘草,久瀉傷脾,酌加木香、砂仁、訶子、肉豆蔻。

白話文:

一方有陳皮卻沒有蒼朮、甘草,久瀉傷及脾臟,酌量加入木香、砂仁、訶子、肉豆蔻。

(十九)痧後靈竅阻塞方(自制),治痧後靈竅阻滯,或舌謇,或耳聾等證。

干菖蒲,蟬衣,連翹心,桑枝,白殭蠶,竹葉心

白話文:

治療痧症後靈竅阻塞的方子(自創),適用於痧症後靈竅不通,或者舌頭不靈活,或者耳聾等症狀。

成分包括:乾菖蒲、蟬蛻、連翹心、桑枝、白僵蠶、竹葉心。

其他如全蠍、穿山甲、膽星、礞石、龍膽草、麝香、龍腦、硃砂之類,可酌加之。

白話文:

其他如全蠍、穿山甲、膽星、礞石、龍膽草、麝香、龍腦、硃砂等,可以酌情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