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總病論》~ 卷第四 (4)
卷第四 (4)
1. 時行寒疫治法
而用聖散子者,一切不問陰陽二感,或男女相易,狀至危篤者,連飲數劑,則汗出氣通,飲食漸進,神宇完復,更不用諸藥連服取瘥,其餘輕者心額微汗,正爾無恙。藥性小熱,而陽毒發狂之類,入口即覺清涼,此殆不可以常理詰也。時疫流行,平旦輒煮一釜,不問老少良賤,各飲一大盞,則時氣不入其門。
平居無病,能空腹一服,則飲食快美,百疾不生,真濟世衛家之寶也。其方不知所從來,而故人巢君谷世寶之,以治此疾,百不失一二。余既得之,謫居黃州,連歲大疫,所全活至不可數。巢君初甚惜此方,指江水為盟,約不傳人,余竊隘之,乃以傳蘄水人龐君安常。龐以醫聞於世,又善著書,故以授之,且使巢君之名與此方同不朽也。
其用藥如下。
肉豆蔻(十個),木豬苓,石菖蒲,茯苓,高良薑,獨活,柴胡,吳茱萸,附子(炮),麻黃,厚朴(姜炙),藁本,芍藥,枳殼(麩炒),白朮,澤瀉,藿香,吳術(蜀人謂蒼朮之白者為白朮,蓋茅朮也,而謂今之白朮為吳術),防風,細辛,半夏(各半兩,薑汁製),甘草(一兩),
銼焙作煮散,每服七銖,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熱服。余滓兩服合為一服,重煎,皆空心服。
治時氣傷寒,頭痛身熱,腰背強引頸,及中風口噤;治瘧不絕,婦人產中風寒,經氣腹大,,華佗赤散方,。
丹砂(二分),蜀椒,蜀漆,乾薑,細辛,黃芩,防己,桂枝,茯苓,人參,沙參,桔梗,女萎,烏頭,常山(各三分),雄黃,吳茱萸(各五分),麻黃,代赭(各十分),
除細辛、丹砂、乾薑、雄黃、桂外,皆熬治作散,酒服方寸匕,日二;耐藥者二匕,覆令汗出。治瘧先發一時服藥二匕半,以意消息之。
烏頭赤散,,治天行疫氣病。
烏頭(六分),皂角,雄黃,細辛,桔梗,大黃(各一兩),
細末,清酒或井花水服一刀圭,日二,不知稍增,以知為度。除時氣不和,一日進一服。牛馬六畜中天行瘴疫,亦以方寸匕。人始得病,一日時服一刀圭,取兩豆許,內鼻孔中。
白話文:
時行寒疫治法
使用「聖散子」時,無論是陰症或陽症,甚或男女症狀互換,病情極度危險者,連續服用數劑後,可出汗、氣血通暢,飲食逐漸恢復,精神體力也會好轉,不必再搭配其他藥物,長期服用就能痊癒。症狀較輕者,服藥後額頭微微出汗,即可恢復健康。此藥性偏溫熱,但對陽毒發狂等熱症,入口後反而有清涼感,此效果難以用常理解釋。
在疫病流行時,清晨煮一大鍋聖散子,不分年齡、身份,每人喝一大碗,就能防止時疫侵襲。平時無病時,空腹服用一次,可增進食慾,預防百病,真是護家濟世的寶方。此方的來源已不可考,但友人巢谷世代珍藏,用以治療此病,幾乎沒有失誤。我得到此方後,貶居黃州時,連年瘟疫盛行,救活無數人。巢谷原本十分珍惜此方,甚至立誓不傳外人,我認為這樣太過狹隘,便傳授給蘄水名醫龐安常。龐安常醫術聞名於世,又善於著書,因此將此方傳給他,使巢谷之名與此方同傳不朽。
聖散子配方:
肉豆蔻(十個)、木豬苓、石菖蒲、茯苓、高良薑、獨活、柴胡、吳茱萸、炮附子、麻黃、薑炙厚朴、藁本、芍藥、麩炒枳殼、白朮、澤瀉、藿香、吳術(蜀人稱白蒼朮為白朮,即茅朮,而稱今之白朮為吳術)、防風、細辛、薑汁製半夏(各半兩)、甘草(一兩)。
將藥材切碎烘焙,製成煮散,每次服用七銖(約1.5克),以一碗半水煎至八分滿,去藥渣後趁熱服用。剩餘藥渣可兩劑合併重煎一次,同樣空腹服用。
主治時氣傷寒、頭痛發熱、腰背僵直、頸部不適、中風牙關緊閉;瘧疾反覆發作、婦女產後風寒、經氣不暢腹脹等症。
華佗赤散方:
丹砂(二分)、蜀椒、蜀漆、乾薑、細辛、黃芩、防己、桂枝、茯苓、人參、沙參、桔梗、女萎、烏頭、常山(各三分)、雄黃、吳茱萸(各五分)、麻黃、代赭(各十分)。
除細辛、丹砂、乾薑、雄黃、桂枝外,其餘藥材需炒製研磨成散,用酒送服方寸匕(約1克),每日兩次;體質較耐藥者可服兩匕,並覆蓋被子發汗。治瘧疾時,於發作前一小時服二匕半,視情況調整。
烏頭赤散:
治天行疫氣病。
烏頭(六分)、皂角、雄黃、細辛、桔梗、大黃(各一兩)。
研磨成細末,以清酒或井花水送服一刀圭(約0.5克),每日兩次,若無明顯效果可稍增至有效為止。時氣不和時,每日服用一次。若牛馬等牲畜感染疫病,同樣每服方寸匕。人初染病時,一日內服用一刀圭,另取兩粒黃豆大小的藥粉,塞入鼻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