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總病論》~ 卷第四 (5)

回本書目錄

卷第四 (5)

1. 斑豆瘡論

龐曰:天行豌豆瘡,自漢魏以前,經方家不載,或云建武中南陽徵虜所得,仍呼為虜瘡。其後名醫雖載發斑候,是發汗吐下後,熱毒不散,表虛里實,熱氣燥於外,故身體發斑。又說豌豆疱瘡,表虛里實,一如發斑之理。別云熱毒內盛,攻於臟腑,餘氣流於肌肉,遂於皮膚毛孔中,結成此瘡。

既是裡實,熱毒內盛,則未發及欲發,瘡斑未見,皆宜下之也;瘡已瘥,則再下之。此病有兩種。一則發斑,俗謂之麻子,其毒稍輕;二則豌豆,其毒最重,多是冬溫所變。凡覺冬間有非節之暖,瘡毒未發,即如法下之,次第服預防之藥,則毒氣內消,不復作矣;有不因冬暖,四時自行者,亦如法下之。古方雖有治法,而不詳備,疑當時毒熱未甚,鮮有死者耶。

近世此疾,歲歲未嘗無也,甚者夭枉十有五六,雖則毒氣內壞不治,因醫為咎,又大半矣。若身疼壯熱頭痛,不與小汗,何由衰散?大腑久秘,毒攻腰脅,或心腹脹滿,不與微利,何由釋去?故當消息汗下。然則寒藥固不當行,溫藥反增熱毒,若熱勢大盛,脈候洪數,涼性之藥,不阻表裡氣,亦可通用;若寒氣阻礙,脈候浮遲,則溫性之藥,不阻表裡氣者,可冀冰釋。

云不可汗下寒熱之藥,只可紫草一味者,乃滯隅之流,只是遭逢輕疾,以自瘥為功,若值重病,則拱手待斃矣。世有權貴,自信不任人拘忌,冷熱汗下,病或不救,則責醫謬誤,斯又可為傷嘆。夫調瑟者必當移柱,故用古方,附以愚見,為斑豆方,以小兒多染此患,故專用小湯劑,大人可倍用之。

白話文:

《斑豆瘡論》:

龐安時說:流行性的豌豆瘡(天花),在漢魏以前的醫書中沒有記載。有人說是東漢建武年間南陽徵討胡虜時傳入,所以稱為「虜瘡」。後來名醫雖然記載了發斑的症狀,但指的是發汗、催吐、瀉下後熱毒未散,表虛裡實,熱氣外蒸導致身體出斑。另有一種說法認為豌豆瘡的形成原理與發斑類似,都是因熱毒內盛侵犯臟腑,殘餘毒氣流竄肌肉,從皮膚毛孔中發為瘡疹。

既然屬於裡實熱證,在瘡斑未發或將發時,都該用瀉下法;即使瘡疹已消退,仍需再次瀉下。此病分兩種:一是發斑(類似麻疹),毒性較輕;二是豌豆瘡(天花),毒性極重,多由冬季反常暖熱引發。若發現冬季異常溫暖,即使未發病也應先瀉下,再按序服用預防藥物,使毒氣內消而不發作;若非因冬暖,其他季節自發的病患也適用此法。古方雖有治法但不詳盡,可能是當時毒熱不劇,少有死亡案例。

近代此病年年出現,嚴重時死亡率達五六成,除因毒氣內攻致死外,更多是醫治不當所致。若患者身痛高燒頭痛,不發汗則熱毒難散;若長期便秘、毒攻腰腹或腹脹,不輕微通便則毒無出路,故需斟酌汗下之法。但寒性藥物不宜用,溫性藥反助熱毒,若高熱脈象洪數,不阻礙表裡氣機的涼藥尚可適用;若寒邪阻滯而脈象浮遲,則選用不影響表裡氣機的溫藥。

那些主張「不可汗下、禁用寒熱藥,只用紫草」的偏執之見,只是僥倖遇到輕症自愈便以為有效,若遇重症只能束手無策。更有權貴自以為是,不聽醫囑亂用冷熱汗下之法,若病情惡化便歸咎醫者,實屬可嘆。如同調琴需移動弦柱,我因此結合古方與個人見解,制定斑豆瘡專方。因小兒多患此症,故專用小劑量湯藥,成人用量可加倍。

2. 溫病發斑治法(小兒證附)

冬月觸冒寒毒者,至春始發病。病初至表,或已發汗吐下,而表證未罷,毒氣不散,故發斑瘡。又冬月天氣溫暖,人感乖候之氣,未即發病,至春又被積寒所折,毒氣不得泄,至夏遇熱,其春寒已解,冬溫毒始發,出於肌膚,斑爛隱𤺋如錦文也。

治溫毒發斑,大疫難救,兼治豌豆瘡不出,,地黃膏,。

濕地黃(四兩),好豉(半升),

以豬膏一斤和勻,露一宿,煎五七沸,令三分去一,絞去滓,下雄黃末一錢匕,麝香末半錢匕,攪勻,稍稍盡飲之,毒從皮中出則愈。小兒斟酌服。

冬溫未即發病,至春被積寒所折,不得發,至夏得熱,其春寒解,冬溫毒始發於肌中,斑爛隱𤺋如錦紋,而咳悶嘔吐清水,宜服,黃芩麻黃湯,。

葛根,橘皮,杏仁(生),麻黃,知母,黃芩,甘草(各半兩),

㕮咀,水二升,煮八合,去滓,溫溫分減服之。嘔吐先定,便宜消息;不嘔者去橘皮。

肺腑臟熱,暴發氣斑,(不可作煮散。),香豉石膏湯,。

香豉(二合),蔥須(一兩),石膏(二兩),梔子(三分),生薑(二兩),大青,升麻,芒硝(各三分),

㕮咀,水三升,煮取一升三合,去滓,下芒硝,溫溫分減服。

溫病發斑,赤斑者五死一生,黑斑者十死一生,大疫難救,黑奴丸主之。(方在雜汗證中。)

冬溫至夏發斑,咳而心悶,嘔清汁,眼赤口瘡,下部亦生瘡,或自下利,,黃連湯,。

黃連(一兩),橘皮,杏仁(麩炒),枳實,麻黃,葛根,厚朴,甘草(各一分),

㕮咀,水三升,煮一升二合,去滓,溫溫分減服。下利先止,別當消息。小兒斟酌。

天行發斑瘡,須臾遍身,皆戴白漿,此惡毒之氣。世人云永徽四年,此瘡自西域東流於海內,但煮葵菜蒜齏啖之則止,鮮羊血入口即定。初患急食之,作菜下飯亦得。

小兒時行瘡豆,恐相傳染,先服,漏蘆湯,下之。本治熱毒癰疽,赤白諸丹,熱毒瘡癤。(以下皆是小兒湯劑。)

漏蘆葉(無,以山梔子代之),連翹,白蘞,甘草,芒硝(各一分),升麻,枳實,麻黃,黃芩(各一分半),大黃(四分),

㕮咀,水二升,煮一升半,下大黃,煮一升,去滓,下芒硝,分減服,以利為度。大人服可倍作。(大黃水浸,少時和水下之。)

龐曰:凡覺冬溫,至春夏必發斑豆,小兒輩須服漏蘆湯下之,得下後,逐日空心飲甘草汁。三歲以上一盞,兒小減之,直候腹疼乃止;未疼可飲至十日,則永不發。或下後飲羊血一盞,則不發。

治時行豌豆瘡,,樺皮飲子,。

樺皮二兩,細切,水一升,煮至半升,去滓飲汁,分減服。

龐曰:初得病,便驚狂不眠,渾身漐然汗出,問之身不憎寒,亦不惡風,其脈如數,以漏蘆湯下之;不甚數者,以大承氣湯下之。非但瘡豆,傷寒亦然。

白話文:

溫病發斑治法(小兒證附)

冬季感染寒毒的人,到春天才發病。病初期在體表,或已經用發汗、催吐、瀉下法治療,但表證未消除,毒氣未散,因而發斑瘡。另外,冬季天氣溫暖,人感受異常氣候的邪氣,未立即發病,到春天又被積寒所傷,毒氣無法排出,到夏天遇熱氣,春寒已解,冬季的溫毒才發作,出現於肌膚,形成斑爛隱疹如錦紋。

治療溫毒發斑,嚴重疫病難救,兼治豌豆瘡不出,可用地黃膏
生地黃四兩,好豆豉半升,以豬油一斤混合均勻,露天放置一晚,煎煮五至七沸,去掉三分之一,過濾去渣,加入雄黃末一錢匕、麝香末半錢匕,攪勻,慢慢喝完,毒氣從皮膚排出即痊癒。小兒酌量服用。

冬季溫毒未立即發病,到春天被積寒所傷,無法發作,到夏天遇熱氣,春寒解除,冬季溫毒才發作於肌肉中,形成斑爛隱疹如錦紋,並咳嗽胸悶、嘔吐清水,宜服用黃芩麻黃湯
葛根、橘皮、生杏仁、麻黃、知母、黃芩、甘草各半兩,切碎,以水二升煮至八合,去渣,溫熱分次減量服用。嘔吐先止後,可調整劑量;若不嘔吐,則去掉橘皮。

肺臟熱盛,突然發作氣斑(不可作煮散),用香豉石膏湯
香豉二合、蔥須一兩、石膏二兩、梔子三分、生薑二兩、大青、升麻、芒硝各三分,切碎,以水三升煮至一升三合,去渣,加入芒硝,溫熱分次減量服用。

溫病發斑,赤斑者五死一生,黑斑者十死一生,嚴重疫病難救,可用黑奴丸(方見雜汗證中)。

冬季溫毒到夏天發斑,咳嗽胸悶,嘔吐清水,眼睛發紅、口舌生瘡,下身也生瘡,或腹瀉,用黃連湯
黃連一兩、橘皮、麩炒杏仁、枳實、麻黃、葛根、厚朴、甘草各一分,切碎,以水三升煮至一升二合,去渣,溫熱分次減量服用。腹瀉先止後,再調整劑量。小兒酌量服用。

流行性發斑瘡,短時間內遍佈全身,瘡上帶有白漿,這是惡毒之氣。相傳永徽四年,此瘡從西域向東流傳至中原,只要煮葵菜蒜泥食用即可止瘡,喝鮮羊血也能立刻見效。初患病時趕快食用,當作配菜下飯也行。

小兒流行性瘡豆,為防止傳染,可先服用漏蘆湯瀉下。此方原本用於治療熱毒癰疽、赤白丹毒、熱毒瘡癤(以下皆為小兒湯劑):
漏蘆葉(若無,可用山梔子代替)、連翹、白蘞、甘草、芒硝各一分,升麻、枳實、麻黃、黃芩各一分半,大黃四分,切碎,以水二升煮至一升半,加入大黃,再煮至一升,去渣,加入芒硝,分次減量服用,以腹瀉為度。成人服用可加倍劑量(大黃先用水浸泡片刻,再與水同煮)。

龐氏說:凡是冬季感染溫毒,到春夏必發斑豆,小兒應服用漏蘆湯瀉下,瀉下後,每天空腹飲用甘草汁。三歲以上喝一盞,年幼者減量,直到腹痛為止;若未腹痛,可連續飲用十日,則永不發病。或瀉下後飲羊血一盞,也可預防發病。

治療流行性豌豆瘡,用樺皮飲子
樺皮二兩,切細,水一升煮至半升,去渣飲汁,分次減量服用。

龐氏說:初患病時便驚狂失眠,全身微微出汗,詢問後發現不怕冷也不怕風,脈象數急,可用漏蘆湯瀉下;脈象不甚數急者,可用大承氣湯瀉下。不僅瘡豆如此,傷寒病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