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便溏」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便溏

便溏是一種常見的消化道疾病,主要表現為大便稀薄、不成形,且次數較多。中醫認為,便溏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幾種:

  • 脾虛:脾主運化,如果脾虛,則運化功能失常,水濕不能正常吸收,從而導致大便稀薄。
  • 濕熱:濕熱蘊結於腸道,可導致大便稀薄、不成形。
  • 食積:飲食不節,過食生冷油膩之物,可導致脾胃運化失常,從而出現便溏。
  • 氣虛:氣虛則運化無力,大便也容易稀薄。

便溏的治療,應根據病因進行辨證施治。如果是脾虛所致,可用健脾益氣、燥濕化痰的藥物治療;如果是濕熱所致,可用清熱利濕、健脾和胃的藥物治療;如果是食積所致,可用消食導滯、健脾和胃的藥物治療;如果是氣虛所致,可用補氣健脾、益氣固表的藥物治療。

便溏患者平時應注意飲食調理,避免吃生冷油膩、辛辣刺激的食物,多吃易消化、清淡的食物。此外,還應注意保持大便通暢,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腎著湯

  • 1.《類證治裁》:「〔腎虛〕,腎著湯,炮姜,茯苓,白朮,甘草,如溺赤便溏,加蒼朮、陳皮、丁香。

茵陳蒿湯

  • 1.《醫方集解》:「內有實熱故渴;熱甚則津液內竭,故小便不利;凡瘀熱在裡,熱入血室,及水結胸,皆有頭汗之證,乃傷寒傳變,故與雜病不同。濕在經則日晡發熱、鼻塞,在關節則身痛,在臟腑則濡泄、小便反澀、腹或脹滿。濕熱相搏則發黃:干黃,熱勝色明而便燥;濕黃,濕勝色晦而便溏。
  • 2.《成方切用》:「濕熱相搏,則發黃。熱勝,色明而便燥。濕勝,色晦而便溏。又黃病與濕病相似,但濕病在表,一身盡痛,黃病在裡,一身不痛。)
  • 3.《感症寶筏》:「_邵評:_陽明鬱熱發黃,陽黃也。便實者茵陳蒿湯,便溏茵陳五苓散。

理中湯

  • 1.《醫方論》:「此傷寒、中寒治法之分也。理中湯,治傷寒太陰病,腹痛、便溏等症,亦通治中脘虛寒。惟云治結胸吐蛔,感寒霍亂,此兩條則宜去人參、甘草,量加厚朴、砂仁等味為妥。
  • 2.《崇實堂醫案》:「範自信三令郎患單腹脹服藥二十餘劑愈醫愈劇迎予為治診其脈沉弱而遲面黑而黃身體黑瘦四陂尤瘦削惟腹大而堅硬精神疲憊飲食不進大便溏小便清利夜間尤多純是脾陽大虛之候前所服藥又皆五皮五苓之類致脾虛氣散腹日堅硬也為用理中湯加厚朴砂仁益智仁肉豆蔻驅陰益陽服三劑腹軟食進八劑全安
  • 3.《大方脈》:「治裡寒腹痛,迂緩喜按,或厥逆拘急,及感寒霍亂,便溏肢冷,嘔吐清水,脈沉遲無力者,俱用理中湯,隨症加減(見祛寒門)。

小柴胡湯

  • 1.《醫門法律》:「凡虛勞病,畏寒發熱者,衛虛則畏寒,榮虛則發熱耳。當緩調其榮衛,俾不相亢戰,則寒熱自止。若以外感少陽經主寒熱,用小柴胡湯治之,乃至汗多而衛傷於外,便溏而榮傷於內,寒熱轉加,醫之罪也。
  • 2.《成方切用》:「緩調營衛,俾不亢戰,寒熱自止。若誤用小柴胡,俾汗多而衛傷於外,便溏而營傷於內,虛熱轉加,病益甚矣。)
  • 3.《傷寒大白》:「陽明病潮熱,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脅滿,小柴胡湯主之。
  • 4.《醫學綱目》:「陽明病,發潮熱,大便溏,小便自利,胸脅滿不去者,小柴胡湯主之。(陽明為病,胃實是也。今便溏而言陽明病者,謂陽明外症身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之病也。)
  • 5.《註解傷寒論》:「陽明病,發潮熱,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脅滿不去者,小柴胡湯主之。(趙本作「與小柴胡湯」,又有「小柴胡湯方」詳見卷三)
▼ 展開更多

小建中湯

  • 1.《徐批葉天士晚年方案真本》:「鄧(二十七歲),精損在下,奇經久空,陽維脈絡空隙,寒熱已歷幾月,相沿日久,漸干中焦,能食仍有痞悶便溏,陰傷已入陽位,是虛損大症。俗醫無知,惟有寒熱滋降而已(下損不得過脾,陰損及陽,已逾中焦矣。法在不治,尚幸能耐溫燥。)
  • 2.《未刻本葉氏醫案》:「陽微。陰濁泛逆。先為咳喘。繼而腹滿便溏。所謂喘必生脹是也。
  • 3.《未刻本葉氏醫案》:「濕從下受。腫由足起。延及腹滿食下脹痛。便溏不爽。脈來弦澀。其源起於三陰。而募原腑絡痹不疏。宜從先治標之旨議法。
  • 4.《未刻本葉氏醫案》:「脈弦胃減。是以脘悶。食下䐜脹。便溏不爽。良由脾陽呆鈍。不能點運水穀之濕滯。脾主升。胃主降。升降之機得宜。濕滯自宣。中脘自爽。莫謂體弱。即投以膩滯補藥。
  • 5.《未刻本葉氏醫案》:「勞傷陽氣。神倦便溏。
▼ 展開更多

四物湯

  • 1.《張氏醫通》:「上四味。水煎。溫服。肥盛多濕痰。及嘔逆少食便溏者禁用。
  • 2.《醫通祖方》:「上四味,水煎溫服。肥盛多濕痰及嘔逆、少食、便溏者禁用。

苓桂朮甘湯

  • 1.《古今醫案按》:「水法丸服。此治氣阻不爽。治腑宜通法。濕傷脾陽腹膨。用五苓散、二術膏。濕熱橫漬。脈腠腹滿。用小溫中丸。以及脘痞便溏之用苓桂朮甘湯。吞酸形寒之用苓薑朮桂湯。雖皆古人成法。而信手拈來。無不吻合。濕溫身熱神昏。用犀角、元參、連翹心、石菖蒲、銀花、野赤豆皮。
  • 2.《中西溫熱串解》:「熱甚,則用川連、生朮、厚朴、橘白、淡生薑渣、酒煨大黃,水法丸服,此治氣阻不爽,治肺宜通法。濕傷脾陽,腹膨,用五苓散、二術膏,濕熱橫漬,脈腠腹滿,用小溫中丸,以及脘痞便溏之用苓桂朮甘湯,吞酸形寒之用苓薑朮桂湯。雖皆古人成法,而信手拈來,無不吻合。

參苓白朮散

  • 1.《續名醫類案》:「一痘靨淡白如麩,便溏減食,乃中氣不足,用參苓白朮散加肉果、陳倉米愈。
  • 2.《溫證指歸》:「或其人素本陽虛、胃弱、多濕,當與理中湯、金水六君煎。如餘邪未盡,熱猶未清,參胡三白散加味為最。脾虛不運,資生丸食後服。再如便溏少食,參苓白朮散調之。

麻杏石甘湯

  • 1.《壽山筆記》:「每見傷寒,冬溫鬱伏,灼熱無汗,煩悶咳嗽,痰黏口渴,舌白尖干,投以表達,汗不得,熱不退,此係陰虧液少,所謂奪液無汗也。余曾以麻杏石甘湯治之頗效,如便溏不勝石膏之寒涼,淡豆豉合鮮石斛同搗用之,亦得暢汗而解,此余所親歷者也。

豬苓湯

  • 1.《邵蘭蓀醫案》:「安昌夏,舌滑白,脈弦細,便溏,患小便不多,脘悶,氣衝欲嘔,藉豬苓湯加減。(三月十三日。)
  • 2.《張卿子傷寒論》:「陽明病。發潮熱。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脅滿不去者。小柴胡湯主之。

調胃承氣湯

  • 1.《醫學綱目》:「下利清穀,若發汗,必脹滿。(論見下利。)傷寒吐後腹脹滿者,與調胃承氣湯。下後心煩,腹滿,臥起不安者,梔子厚朴湯。(論見煩。)極吐下後,溫溫欲吐,胸痛便溏,腹滿而煩者,調胃承氣湯。(論見嘔。)
  • 2.《醫學綱目》:「腹滿而煩,若有燥屎者,前條大承氣湯也;若大便溏,胸痛欲吐,先此時極吐下者,調胃承氣湯也。(論見嘔。)
  • 3.《傷寒來蘇集》:「利,總因胃氣不和,大便溏而胃家仍實也,少與調胃承氣湯微和之,三焦得和矣。

甘草湯


五苓散

  • 1.《中西溫熱串解》:「熱甚,則用川連、生朮、厚朴、橘白、淡生薑渣、酒煨大黃,水法丸服,此治氣阻不爽,治肺宜通法。濕傷脾陽,腹膨,用五苓散、二術膏,濕熱橫漬,脈腠腹滿,用小溫中丸,以及脘痞便溏之用苓桂朮甘湯,吞酸形寒之用苓薑朮桂湯。雖皆古人成法,而信手拈來,無不吻合。

白虎湯

  • 1.《蒼生司命》:「急宜三承氣,隨病輕重下之。便溏、口渴、舌苔、煩躁譫語,白虎湯;小便秘,五苓、六一,夏秋更宜;常厥通用三黃石膏、黃連解毒、四逆散,更以前項藥參酌。

真武湯

  • 1.《古今醫案按選》:「俞惺齋治葉念劬身熱發斑不透,群用提斑藥無效,俞見其吐涎不已,手足軟不能動,脈大無力,是內傷發斑,用補中益氣湯而愈。又治張素安室,身熱足冷,目腫便溏,發斑不透,脈沉細無力,乃陰證發斑,用真武湯加人參而愈。此效法海藏與《準繩》之治法也。雖然,舌不燥,神不昏,故可用溫補耳。

茵陳五苓散

  • 1.《感症寶筏》:「_邵評:_陽明鬱熱發黃,陽黃也。便實者茵陳蒿湯,便溏茵陳五苓散。

黃耆建中湯

  • 1.《雜病源流犀燭》:「_黃耆建中湯_,〔陽虛〕黃耆,肉桂(各錢半),白芍(三錢),炙甘草(一錢),煨姜(三片),棗(二枚),飴糖(一茶匙),若嘔及便溏,不用飴糖。

歸脾湯

  • 1.《醫學芻言》:「_思慮傷脾_,食少倦怠,或便溏,歸脾湯為主。
  • 2.《外科證治秘要》:「煎方:天王補心丹、歸脾湯、養營湯、異功散(便溏者用)。
  • 3.《外科備要》:「外勢頗類喉風,但喉風咽常腫痛,湯水難下,此則咽喉不腫,可咽湯水,胃中亦思飲食,只因舌不能轉動,迭送飲食,每食不能充足,致胃中空虛,而怯症悉添矣。初起宜服瀉心導赤湯(日),日久脾虛服歸脾湯(麗),熱甚者服清涼甘露飲(日)合歸脾湯(麗),胃虛便溏者服異功散(麗)加當歸、炒芍。

柴胡加芒硝湯

  • 1.《退思集類方歌註》:「治陽明病潮熱,大便溏,小便利,胸脅滿而不去。先服小柴胡一劑乃進。
  • 2.《退思集類方歌注》:「治陽明病潮熱,大便溏,小便利,胸脅滿而不去。先服小柴胡一劑乃進。

溫膽湯

  • 1.《三家醫案合刻》:「此一損證也,從上損之下者,一損肺,肺再傳心,傳肝,傳脾,脾損便溏,傳至腎,則骨痿不能於床,斷不可再投理肺藥,以速其提,惟豬肚丸可服。

清暑益氣湯

  • 1.《續名醫類案》:「徐仲光治一痘後煩熱,喘脹便溏,溺赤嗜臥,此暑傷氣分,清暑益氣湯而愈。
  • 2.《景岳全書》:「(東垣),清暑益氣湯,治暑熱蒸人,四肢倦怠,胸滿氣促,肢節疼痛,身熱而煩,小便黃數,大便溏瀉,自汗口渴,不思飲食。
  • 3.《成方切用》:「(東垣),治長夏濕熱炎蒸,四肢困倦,精神減少。胸滿氣促,身熱心煩,口渴惡食,自汗身重,肢體疼痛。小便赤澀,大便溏黃,而脈虛者。(暑濕蒸人,脾土受傷,故肢倦便溏。暑熱傷肺,故氣促心煩,口渴,便赤。濁氣在上,則生䐜脹,故胸滿惡食。暑先入心,汗為心液,故自汗。

六君子湯

  • 1.《續名醫類案》:「一痘漿充滿痰盛,少食便溏,此乃脾胃虛弱,不能運化精微,津液凝滯所致,以六君子湯加炮姜。

桂枝二麻黃一湯

  • 1.《經方實驗錄》:「二診(七月十六日),昨進藥後,汗出,遍身漐漐,心痛止,經事停,大便溏薄瘥,麻木減,僅自臂及指矣。黑苔漸退,口乾漸和,夜中咳嗽得痰,並得矢氣,是佳象。前方有效,不必更張。

右歸丸

  • 1.《成方切用》:「大懷熟(八兩),山藥,山萸肉,枸杞,菟絲(制),杜仲(薑湯炒),鹿角膠(炒珠四兩),當歸(三兩便溏勿用),附子(制),肉桂(二兩)上丸法如前,或丸如彈子大。每嚼服二三丸,白湯下,其效尤速。如陽衰氣虛,必加人參以為之主,或二三兩,或五六兩,隨人虛實以為增減。
  • 2.《虛損啟微》:「大懷熟(八兩),山藥(四兩,炒),山萸肉(四兩,微炒),鹿角膠(四兩,炒珠),枸杞(四兩,微炒),菟絲子(四兩,制),杜仲(四兩,薑湯炒),當歸(三兩,便溏勿用),肉桂(二兩,漸可加至四兩),製附子(自二兩漸可加至五六兩)
  • 3.《虛損啓微》:「大懷熟(八兩),山藥(四兩,炒),山萸肉(四兩,微炒),鹿角膠(四兩,炒珠),枸杞(四兩,微炒),菟絲子(四兩,制),杜仲(四兩,薑湯炒),當歸(三兩,便溏勿用),肉桂(二兩,漸可加至四兩),製附子(自二兩漸可加至五六兩)

四君子湯

  • 1.《專治麻痧初編》:「疹後便溏干嗽,身熱羸瘦,皮枯憔悴者,乃疳瘵之證,宜四君子湯加陳皮貝母黃連地骨皮青蒿子龍膽草白芍藥治之。如渾身壯熱,未至羸瘦皮枯憔悴,但搐掣煩躁,此熱在心肝,以當歸養血湯、黃連安神丸間服可也。

天王補心丹

  • 1.《外科證治秘要》:「煎方:天王補心丹、歸脾湯、養營湯、異功散(便溏者用)。

葦莖湯

  • 1.《三家醫案合刻》:「心陰虛則易汗,肺陰虛則多嗽,肝陰虛則火升,腎陰虛則發熱,脾陽虛則便溏,非一真陰乎,怯症之漸也。但知頭痛醫頭之為良醫,不知履霜堅冰至,君子其為憂危之心也。

瀉白散

  • 1.《不居集》:「生生子治一人,冬月目病,醫為發散太過,至春間吐血碗余,及夏下午潮熱,咳嗽,胸膈脹痛,早晨冷汗淋漓,大便溏,一日兩行,飲食少,肌肉消十之七,脈數。據症脈,法在不治。乃用瀉白散,五味子、白芍藥、貝母、馬兜鈴加入服下,其夜貼然而臥不嗽,惟大便溏。前藥加白扁豆、茯苓、山藥,汗亦漸止。

達原飲

  • 1.《王九峰醫案(一)》:「昨進達原飲,舌後之苔轉黃,身熱不從汗解,溲赤而渾,便溏色絳,竟夜不寐,神煩譫語,心下拒按,脈來滑數,腑濁雖行,液耗陰傷,可慮原方加減。
  • 2.《醫略十三篇》:「昨服達原飲,舌後之苔轉黃,身熱不從汗解,溲赤而渾,便溏色絳,竟夜不寐,神煩譫語,心下拒按,脈來滑數,府濁雖行,液耗陰傷可慮,原方加減。

人參敗毒散

  • 1.《一見能醫》:「氣腫者,皮厚,四肢瘦削,腹脅脹滿,流氣飲。水腫者,腰以上者腫,分心氣飲。腰以下腫,加味五皮飲。血腫者,皮間有血絲紅縷,婦人多有此病,是敗血化為水也,調經散治之。瘡腫者,有瘡頻浴,濕熱太甚而發也,大便燥者,防風通聖散;大便溏者,人參敗毒散。小水不利者,五皮飲不可缺也。

香砂平胃散

  • 1.《掃葉莊醫案》:「脈沉遲,食入腹脹便溏,平昔飲酒中傷,留濕阻氣,小便不爽,用香砂平胃散。

異功散

  • 1.《外科備要》:「外勢頗類喉風,但喉風咽常腫痛,湯水難下,此則咽喉不腫,可咽湯水,胃中亦思飲食,只因舌不能轉動,迭送飲食,每食不能充足,致胃中空虛,而怯症悉添矣。初起宜服瀉心導赤湯(日),日久脾虛服歸脾湯(麗),熱甚者服清涼甘露飲(日)合歸脾湯(麗),胃虛便溏者服異功散(麗)加當歸、炒芍。
  • 2.《外科證治秘要》:「煎方:天王補心丹、歸脾湯、養營湯、異功散(便溏者用)。

都氣丸


保元湯

  • 1.《醫述》:「其氣虛血弱,色必淡白,形不雄偉,或頂陷,或皮皺,內證則噁心、少食、便溏,元氣不能勝毒使之外出,多有內陷致變者,治宜保元湯、參歸鹿茸湯、木香異功散。若腸滑不禁者,用豆蔻丸、白朮散、理中湯多效。(葉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