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略十三篇》~ 卷四 (3)

回本書目錄

卷四 (3)

1. 暑證第四

蓋有伏為伏邪痎瘧,無伏為傷寒中暑。)治暑之法,《金匱》用白虎湯,清肅炎氛,加人參輔正氣,可以類推矣。瓜蒂散,治飲冷水,水行皮中。大順散,治違時涼氣,皆非治暑。巢元方、陳無擇治暍死謂不可得冷,用姜蒜及溺土罨臍等法,以熱極則閉,寒不能入,必假溫通之意,即同氣相求,衰之以屬,非治暑不可用冷也。

劉河間宗《金匱》,用白虎不加人參,通治暑證,無問表裡,蓋未達白虎湯加人參之意,用補天真元氣。且虛人中暑,豈可例用白虎,故東垣制清暑益氣湯及生脈散,以治虛人中暑善矣。然不捨潔古靜而得之為中暑,仍用大順散,蓋不知潔古所論,乃避暑貪涼,有意違時致病,不可名暑也。朱丹溪推《金匱》白虎加人參之意,用黃連香薷飲,清心發汗,隨證加減。

兼內傷,則宗東垣清暑益氣湯固是。王節齋清心利小便亦好。王肯堂以市井之人,日間冒暑經營,夜間開窗露臥,先傷於暑,後感於寒,用六和湯、五苓散,此乃圓機。大要暑證,常人白虎加人參湯、黃連香薷飲。兼虛者,清暑益氣湯、生脈散。非時之涼,有意避暑及飲冷,為夏感,猶冬溫,非中暑,瓜蒂散、大順散,或藿香正氣散。

先傷於暑,復感於涼,六和湯、正氣散、五苓散。若醫案用白虎合生脈,誠為活法。醫話樾蔭湯,乃中正和平之劑,可通用也。

略曰:經言寒極生熱,熱極生寒。此一寒字,即虛字之義。寒傷血,化為熱,暑傷氣,化為虛。如冬至春,萬物茂,寒化熱也。夏至秋,萬物凋,熱化虛也。故傷寒伏邪,宜攻邪為主,中暑痎瘧,宜扶正為先,則暑化虛而非寒明矣。

白話文:

中暑這種病,有潛伏的,像潛伏的邪氣引起的瘧疾,沒有潛伏的,像是傷寒引起的熱病中暑。治療中暑的方法,《金匱要略》使用了白虎湯,用來清除體內過盛的熱氣,再加上人參來扶助正氣,可以由此類推使用。瓜蒂散這種藥方,是用來治療因為喝冷水,導致水分滯留在皮膚中的情況。大順散,是用來治療因為違反時節而受涼,這些都不是用來治療中暑的。巢元方、陳無擇治療因為過熱而死亡的人,認為這種情況不能再用寒涼的藥物,而是使用薑蒜和尿液敷臍部等方法,認為這是因為熱到極點導致閉塞,寒涼藥物無法進入,必須藉助溫熱的方法來疏通,這就是同氣相求的道理,虛弱的情況也一樣要考慮到,並不是說中暑就只能用寒涼藥物。

劉河間遵循《金匱要略》的說法,使用白虎湯但不加人參,普遍治療中暑,不論是表證還是裡證,他沒有理解白虎湯加入人參的用意,是為了補充人體本元之氣。而且虛弱的人中暑,怎麼能像平常一樣使用白虎湯呢?所以李東垣創製了清暑益氣湯和生脈散,用來治療虛弱的人中暑,這才是正確的。但是卻捨棄了張潔古所說的因為貪涼而得到中暑,仍然使用大順散,這是不了解張潔古所說的,是為了避暑貪涼,故意違反時節而致病,不能說是中暑。朱丹溪推崇《金匱要略》中白虎湯加入人參的用意,使用黃連香薷飲,來清心發汗,並根據病情隨時調整藥物。

如果同時有內傷,就用李東垣的清暑益氣湯,這是很好的。王節齋用清心利小便的方法也很好。王肯堂認為市井小民,白天頂著烈日工作,晚上又開窗露宿,先受到暑熱侵襲,然後又感受到寒氣,使用六和湯、五苓散來治療,這是靈活變通的方法。總體來說,治療中暑,一般人可以用白虎加人參湯、黃連香薷飲。如果是體虛的人,可以使用清暑益氣湯、生脈散。因為不合時節的寒涼,故意避暑和喝冷飲引起的病,像是夏天的感冒,就像冬天的溫病,不是中暑,可以使用瓜蒂散、大順散,或者藿香正氣散。

如果是先受到暑熱侵襲,又感受到寒氣,可以用六和湯、正氣散、五苓散。如果醫案中使用白虎湯合生脈散,實在是很靈活的用法。醫話中提到的樾蔭湯,是一種藥性平和的藥方,可以普遍使用。

簡單來說,醫書說寒冷到極點會產生熱,熱到極點會產生寒。這裡的「寒」字,其實就是「虛」的意思。寒邪傷害血液,會轉化為熱,暑熱傷害氣,會轉化為虛。就像冬天到春天,萬物生長茂盛,是寒轉化為熱。夏天到秋天,萬物凋零,是熱轉化為虛。所以,傷寒的潛伏邪氣,應該以攻邪為主,而中暑引起的瘧疾,應該以扶正為主,這樣看來,中暑會轉化為虛而不是寒,就很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