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略十三篇》~ 卷十二 (1)
卷十二 (1)
1. 沙蜮第十二
《椿田醫話》曰:射影丸,主治射工沙蝨溪毒諸證。其病與傷寒溫疫霍亂瘴氣相類,但手足逆冷者是,甚至手足麻木不仁,冷過肘膝。道光辛巳秋七月,沙毒流行,兩足先麻木,(當時流俗名麻腳瘟。)繼之腹痛吐瀉,肢冷脈伏,劇則大汗身冷,脈脫目陷,四肢瘈瘲,須臾不救。
因制此方,服之良愈。外以含沙散臭鼻取嚏。或曰閨中婦女,多罹此疾,何含沙射影之有?曰:射工沙蝨,致毒於水草之間,灌田澆菜,浸潤方土,潛通地脈,流入泉源,何所不可。且此氣盛行之年,亦可凌空而至。南方更有蛇毒,其害尤甚。又方土沙氣升騰,高於岑樓,因夏秋氣候炎熱,莫之能見。
白話文:
《椿田醫話》記載:「射影丸」主治射工沙蝨溪毒等疾病。這些疾病與傷寒、溫疫、霍亂、瘴氣的症狀相似,但特徵是手腳冰冷,甚至手腳麻木失去知覺,寒冷感延伸到肘部和膝蓋以上。道光辛巳年秋季七月,沙毒流行,患者雙腳最先麻木,(當時俗稱為「麻腳瘟」),接著腹痛、嘔吐、四肢寒冷、脈搏微弱,嚴重時會大汗淋漓、身體冰冷、脈搏消失、雙目凹陷、四肢抽搐,短時間內死亡。
因此制定了這個方劑,服後效果良好。另外還可以用「含沙散」塞進鼻子裡引發噴嚏來輔助治療。有人問,閨中婦女也容易得這種病,為什麼會涉及「含沙射影」呢?因為射工沙蝨的毒素藏在水草中,灌溉農田、澆菜時,毒素會滲入土壤,沿著地脈深處流動,到達泉水來源,任何地方都可能受到污染。而且在毒氣盛行的年份,這種氣也會飄散在空中。南方還存在蛇毒,危害更大。另外,當地的沙氣會上升,高過樓房,由於夏季和秋初天氣炎熱,所以不易察覺。
婦女坐受其氣,非男子運行可比,且婦女陰體易感陰毒,以故受病多於男子。今人感之微者,頭疼身痛,形神拘倦,欲吐不吐,四肢閉逆,或腹痛欲瀉,令人擠眉心、人中、承漿、頸項胸前背後,出見紅班如棗大,重則色紫,頃刻即愈,名曰擠沙。相沿成俗,即感受風寒,亦有擠沙而愈者。
蓋擠沙有發汗之意,在內為血,發外為汗,汗即血故也。
香白芷(一兩),大貝母(一兩),生甘草(五錢),大蒜頭(一兩),青黛(一兩),明雄黃(五錢),犀角(五錢),山慈姑(一兩),蒼耳子(一兩),厚朴(一兩),紫背萍(一兩),射干(一兩),白知母(一兩),枯礬末(五錢),硃砂(五錢),紫菀茸(一兩),檳榔(一兩),雷丸(一兩),虎珀(五錢),龍齒(五錢),鬼箭羽(一兩),羚羊角(五錢),草果仁(五錢),麝香(五錢)
白話文:
女性更容易受到外邪侵襲,比男性更容易生病。輕微的感受風寒,會出現頭疼、身痛、疲乏無力、想吐吐不出來、四肢發冷等症狀,還可能伴隨腹痛、腹瀉,同時在眉心、人中、承漿、頸項、胸前、背後等部位出現紅疹,像棗子般大小,嚴重時呈紫色,但很快就會消退,這種病叫做「擠沙」。民間習慣上,即使是感受風寒,也會用擠沙的方法治療,而且效果很好。
擠沙之所以有效,是因為它有發汗的作用。血液在體內循環,發散到體外就變成汗液,汗液就是血液轉化的。
治療擠沙的藥方包括白芷、貝母、甘草、大蒜頭、青黛、雄黃、犀角、山慈姑、蒼耳子、厚朴、紫背萍、射干、知母、枯礬末、硃砂、紫菀茸、檳榔、雷丸、虎珀、龍齒、鬼箭羽、羚羊角、草果仁、麝香。
為細末,水疊丸,每服三錢,開水下。
含沙散,主治沙毒吹入鼻中取嚏。
生大黃(六兩),公丁香(一兩五錢),明天麻(三兩),牙皂角(三兩),丹砂(四兩),明雄黃(四兩),麻黃(三兩),冰片(三錢),麝香(三錢),蒼朮(三兩),蟾酥(一兩),香白芷(三錢),草果仁(一兩五錢)
共為極細末,磁瓶收貯。
《周禮》壺涿氏,掌除水蟲,以抱土之鼓驅之,以焚石投之。
白話文:
細研粉末,加入水疊丸,每次服三錢,用溫水送服。
含沙散,用於治療沙子吹入鼻中引發連續打噴嚏。
配方:
大黃(六兩) 丁香(一兩五錢) 天麻(三兩) 牙皁角(三兩) 丹砂(四兩) 雄黃(四兩) 麻黃(三兩) 冰片(三錢) 麝香(三錢) 蒼朮(三兩) 蟾酥(一兩) 白芷(三錢) 草果仁(一兩五錢)
共研細末,放入磁瓶中保存。
《周禮》中的壺涿氏,負責驅除水中的害蟲。他們會用裝著泥土的鼓來驅趕,或投擲燃燒的石頭。
《詩》曰:為鬼為蜮,則不可得。(蜮,蟲名。《詩注》名含沙。《詩疏》名射影,又名水弩。《廣雅》名短狐。《玄中記》名水狐。《博物志》名射工。《酉陽雜俎》名抱槍,其形似蛣蜣,頭有一角,長寸余,角上有四歧黑甲,下有翅能飛,足角如弩,以氣為矢,因水勢含沙射人影成病,沙證之因,蓋由此也。《五行傳》曰:南方淫惑之氣所生,故謂之蜮。)
《玄中記》曰:水狐蟲長三四寸,其色黑,廣寸許,背上有甲,厚三分,其口有角,向前如弩,以氣射人,去二三步即中人,十死六七也。又曰:視其形,蟲也。見其氣,鬼也。
《博物志》曰:射工江南山溪水中甲蟲也。長一二寸,口有弩形,以氣射人影,令人發瘡。不治,殺人。
白話文:
《詩經》說:如果變成鬼或蜮,就無法被抓到。(蜮,一種蟲子的名字。《詩經注釋》記載蜮會把沙子含在嘴裡。《詩經疏解》記載蜮可以射出影子,又稱作水弩。《廣雅》記載蜮又稱短狐。《玄中記》記載蜮又稱水狐。《博物志》記載蜮又稱射工。《酉陽雜俎》記載蜮又稱抱槍,它的形狀像屎殼郎,頭上有一隻角,長約一寸多,角上有四條黑甲,下面有翅膀可以飛,腳和角像弩,用氣當箭,利用水勢含著沙子射人的影子,使人得病,這就是得沙證的原因。《五行傳》說:南方淫邪之氣所產生,所以稱它為蜮。)
《玄中記》說:水狐蟲長三四寸,顏色黑色,寬約一寸,背上有甲,甲有三分厚,口中有角,朝前像弩,用氣射人,距離兩三步就會射中人,十死六七。又說:看它的形狀,是蟲。看它的氣勢,是鬼。
《博物志》說:射工是江南山溪水中的一種甲蟲。長約一到二寸,口中有像弩的形狀,用氣射人的影子,會使人長瘡。不醫治,會死人。
《南中志》曰:永昌郡有禁水,惟十一二月可渡,余月則殺人。其氣有惡物作聲,不見其形,中人則青爛,名曰鬼彈。
《文選》鮑明遠詩曰:含沙射流影,吹蠱病行暉。
郭義恭《廣志》曰:沙蝨在水中,色赤,大不過蟻,入人皮中殺人。
《錄異記》曰:潭袁處吉等州,有沙出,即毒蛇鱗甲中蟲,蛇被苦毒,入急水中碾出,人中其毒,三日即死。
《九峰醫案》曰:客忤沙氛,揮霍撩亂,吐瀉交作,三焦俱傷,身冷脈伏,柔汗不收,目赤如鳩,溲紅如血,渾如中毒,危在須臾,勉擬元戎法,盡其心力。
人參(二錢),冬白朮(三錢),炙甘草(五分),炮姜灰(五分),煅石膏(一兩),紅蓼花梗(一兩),地漿
白話文:
永昌郡有一條河流,只有十一月和十二月可以渡河,其他月份就會讓人喪命。河水中有一種看不見的惡物,會發出聲音,人若沾染,就會全身發青腐爛,稱為「鬼彈」。古代詩人鮑明遠也曾描述過類似現象,說河水中含有毒物,可以透過水流傳播,讓人染病。郭義恭在《廣志》中提到,一種叫做「沙蝨」的蟲子,生活在水中,體型小於螞蟻,會鑽入人體皮膚,致人死亡。另一本書《錄異記》則記載,潭袁、處吉等州的河水中,會出現一種毒蟲,是毒蛇的鱗甲中蟲,蛇被毒蟲咬傷後,會跑到急流中將毒蟲碾碎,人若接觸到這種毒水,三日內就會死亡。九峰醫案中還提到了「客忤沙氛」,這是一種中毒現象,患者會出現嘔吐、腹瀉、寒戰、發燒等症狀,非常危險,需要及時治療。
水煎。
沙氛襲絡,遍身苛痹,肢尖逆冷,胸喉氣不展舒,六脈細澀無力,正氣六和加減。
藿香梗(二錢),老蘇梗(一錢),荊芥穗(一錢),雲茯苓(三錢),炙甘草(五分),製半夏(錢半),福橘皮(一錢),宣木瓜(一錢),川厚朴(八分),大腹皮(一錢)
煩悶欲吐,顛痛肢尖冷,脈細澀,沙候也。
法制半夏(四錢),蘆根(二兩),甘瀾水煎。
白話文:
用清水煎服。
風寒入侵經絡,導致全身皮膚瘙癢麻木,手腳冰冷,胸悶氣短,不能舒展,六種脈象細小而無力,使用「六和湯」加減方劑。
佩蘭梗(二錢),蘇梗(一錢),荊芥穗(一錢),茯苓(三錢),炙甘草(五分),製半夏(錢半),橘皮(一錢),木瓜(一錢),川厚朴(八分),大腹皮(一錢)
煩悶作嘔,頭暈肢體冰冷,脈搏細小而無力,也是風邪侵襲之症。
法制半夏湯(四錢),蘆根(二兩),用甘草水煎服。
蔣寶素曰:沙毒者本書創立,《內經》所無。見於《詩》《禮》,方書所略。近代多有,乃南方沙土水濕溪澗蟲蛇沙蝨毒氣中人為患,類乎中毒之證也。《周禮》有掌除水蟲之氏。《詩》云:為鬼為蜮,則不可得。蜮乃含沙射影水狐等之總名,能致人病蜮惑也。故《金匱要略》本之於《詩》,有狐惑之證,以蟲毒蝕於喉為惑,蝕於陰為狐。
《博物志》言射工以氣射人影,令人發瘡,不治殺人,亦本於《詩》義。《南中志》永昌郡有禁水,人不可渡,有物作聲,不見其形,中人即死。此從射工而廣之,則水亦能病人,不待含沙射影。鮑明遠詩曰:含沙射流影,吹蠱病行暉,又從而廣之,則其氣亦可凌空而至。
白話文:
蔣寶素說:沙毒這個名稱是本書創造的,《內經》中沒有記載。它見於《詩經》、《禮記》,但醫書中很少提到。近代以來,沙毒多見,是由於南方沙土、水濕、溪澗中蟲蛇、沙蝨等毒氣侵入人體所致,類似中毒的症狀。《周禮》中記載有專門負責清除水蟲的官職。《詩經》中說:「為鬼為蜮(蜮:能噴沙致病的水狐),則難以逃避。」蜮是含沙射影、水狐等能致人患「蜮惑」病的總稱。所以《金匱要略》根據《詩經》,記有狐惑之證,認為蟲毒侵蝕咽喉為「惑」,侵蝕陰部為「狐」。
《博物志》記載,射工用氣射人的影子,會使人發瘡,不治療就會死亡。這個記載也源於《詩經》的寓意。《南中志》記載,永昌郡有禁水,人們不能渡過。如果有人渡過,就會聽到聲音,但看不到形體,中了這個聲音就會死亡。這個記載從射工引申開來,認為水也能致病,不一定要含沙射影。鮑明遠詩中說:「含沙射流影,吹蠱病行暉」,又進一步引申,認為毒氣也能凌空而至。
葛洪《肘後方》:溪毒中人,一名中水,一名中溪,一名水病,似射工而無物,與《南中志》禁水同。又曰:江南射工毒蟲,在山間水中,人行或浴,則此蟲含沙射人形影為病,此承《詩》與《金匱》《博物志》而言。又葛洪《抱朴子》云:山水間多沙蝨甚細,略不可見,人入水中及陰行草中,此蟲多著人,鑽入皮里,令人皮如芒刺,三日後寒熱發瘡,蟲漸入骨則殺人。又以類推而有沙蝨之證。
巢元方採諸家之說,有含沙、沙蝨、水毒、溪溫諸證甚詳。《丹溪心法附余》,因腹痛有絞腸沙證,用樟木礬鹽等湯探吐,並刺委中出血,論治精詳。李時珍《本草綱目》,有挑沙刮沙之說,其法益備。張景岳用磁碗邊蘸滾水香油,刮背心從上之下,尤為該簡。醫案從客忤霍亂中尋出沙證,證無逃隱。
白話文:
葛洪《肘後方》: 溪毒侵入人體,又稱中水、中溪、水病,症狀類似箭傷但沒有箭矢,與《南中志》所記載的禁水相同。又說:江南地區有射工毒蟲,棲息在山間水中,當人行走或沐浴時,此蟲便會含沙射向人的影子,使人致病,這種說法源自《詩經》、《金匱要略》和《博物志》。葛洪《抱朴子》也提到:山水間有很多極細小的沙蝨,幾乎無法看見,如果人進入水中或走進陰暗的草叢,這些蟲子就會大量附著在人身上,鑽入皮膚裡面,使人皮膚刺痛如芒刺在身。三天後,患者會發熱發寒,並長出瘡口,蟲子逐漸深入骨髓,最終可能導致死亡。
巢元方採集諸家之說,提出含沙、沙蝨、水毒、溪溫等證型,論述非常詳盡。
《丹溪心法附錄》提到,腹痛有絞腸沙證,可以用樟木、礬鹽等藥湯幫助催吐,並刺委中穴出血,治療方法精確。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了挑沙、刮沙之法,其方法更加完善。張景嶽使用磁碗邊沾滾燙的香油,在背心上從上往下刮拭,這種方法簡便有效。醫案從患者霍亂症中找出沙證,說明沙證並非罕見之症。
醫話制含沙散射影丸,治無遺義。
略曰:沙證蓋本含沙射影,沙蝨著人之義,然不近含沙沙蝨而染沙證者,則有禁水吹蠱溪毒之屬,即含沙沙蝨之類,隨方土變更,其氣上騰,與六淫相等,不必泥射影而著人。往古所略,近代詳焉。至醫話含沙散射影丸,誠對證之良方,無出其上者。
白話文:
古時候醫書記載的含沙散射影丸,是治療沙證的良藥,效果無可比擬。沙證的病因,雖然主要來自含沙射影,也就是沙蝨寄生在人體,但也有不直接接觸沙蝨而染上沙證的案例,例如禁水、吹蠱、溪毒等等。這些病因其實也類似含沙沙蝨,只是隨著地域不同而有所變化,其病氣上升,與六淫之氣類似,並非一定需要直接接觸沙蝨才會感染。古時候的醫書對於這點著墨不多,到了近代才更加詳盡。所以,醫書中提到的含沙散射影丸,確實是治療沙證的有效藥方,沒有比它更好的藥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