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略十三篇》~ 卷四 (2)

回本書目錄

卷四 (2)

1. 暑證第四

此《內經》諸篇,言因暑則汗出,伏暑為痎瘧,氣虛身熱為傷暑。暑以蒸之,歲火太過,炎暑流行,暑為熱證明矣。而張潔古謂靜而得之為中暑,中暑者陰證,何耶。《難經》以中暑當身熱而煩。《左傳》言陽淫熱疾。京房言暑有暍死者。《淮南子》言蔭暍人於樾下,皆以暑暍為熱證,與《內經》相合。

蓋以暑為夏月天令之當然,暑甚則人病為暍,暍甚則死,則暍為中暑之名,故《金匱要略》《傷寒論》巢元方、陳無擇,俱以暑病名中暍。孫思邈以熱死為暍,差矣。乃張潔古誤以靜而得之為中暑,中暑者陰證,李東垣宗之曰:或避暑熱於深堂大廈,其病頭痛身疼,惡寒發寒無汗,為房室之陰寒所遏,使周身陽氣不得伸越,大順散主之。蓋不知此乃夏月有意違時之涼,猶冬時因寒就暖之溫。

(香海注曰:因寒就暖太過、亦能致病。)且夏月天令非時之涼致病,尚不得名中暑,猶冬時非節之暖之冬溫,不得名傷寒,而況因暑貪涼之病乎。冬溫不可名傷寒,則靜而得之,避暑涼陰,有意違時之夏感,不可名中暑,王安道已辨其誤,謂夏時陽氣在外,陰氣在內,豈可空視陰氣為寒,而用溫熱之藥,何以夏則飲水。所謂靜而得之之證,雖當暑月,即非暑病,誠是也。

然未及冬溫,不可名傷寒,夏涼不可名中暑為證據,王節齋以夏至後病熱為暑,此誤以冬傷於寒,後夏至日為病暑之暑為中暑。戴元禮以中暑卒倒不識人名暑風。蓋不知即中暍之甚,如死之狀。巢元方、陳無擇所謂不可得冷,以尿和土罨臍中,多有得生之證也。王肯堂謂市井之人,日間冒暑經營,夜間開窗露臥,先傷於暑,復感於涼,誠有之矣。

然非靜而得之可比,亦猶先傷於寒,復感冬溫之意。張景岳承潔古、東垣之弊,而立陰暑之名,蓋不知暑月感違時之涼,仍是感寒,猶冬時受有意之暖,即是受熱。(香海注曰:若以因暑貪涼致病為陰暑,然則因寒就暖致病為陽寒乎。)喻嘉言是安道之論,以靜而得之為中暑非是,又以避暑熱反受陰濕風露,仍為暑證,蓋亦不知避暑貪涼致病,不得名中暑也。由是言之,傷寒惡寒,傷暑惡熱。

傷寒無汗,傷暑有汗。寒乃冬月之正邪,暑乃夏月之正邪。冬寒內伏,為四時之伏邪。夏暑內伏,為四時之痎瘧。是以伏邪或轉為痎瘧者,兼有夏暑內伏也。痎瘧或轉為伏邪者,兼有冬寒內伏也。寒暑互伏,如環無端,若冬之正傷寒,夏之中暑,俱是中而即發之病,無邪內伏,故無互轉之證。(蘭亭注曰:伏寒伏暑,互轉伏邪痎瘧,四時皆有。

以轉痎瘧,即有伏暑。轉伏邪,即有伏寒。伏寒因暑而發為伏邪,伏暑因寒而發為痎瘧。惟內無所伏,方是傷寒中暑。故傷寒無轉痎瘧,中暑無轉伏邪之理。若伏邪轉瘧,瘧轉伏邪,是冬寒夏暑兩伏於中,先後互發之證。若冬之傷寒,夏之中暑,是內無所伏即發之證,故傷寒不轉痎瘧,中暑不轉伏邪。

白話文:

《內經》多篇都提到,因為暑熱會導致人出汗,暑邪潛伏會變成痎瘧,氣虛體熱是屬於傷暑。暑熱是以蒸騰方式侵襲人體,當年度火氣太過旺盛,炎熱暑氣就會流行,這說明暑熱本質是熱證。但張潔古卻認為靜止不動時得的病是中暑,中暑屬於陰證,這是為什麼呢?《難經》認為中暑是發熱且心煩。《左傳》說陽氣過盛會引發熱病。京房說暑熱會導致人熱死。《淮南子》說在樹蔭下乘涼也會中暑,這些都認為暑熱、中暍是熱證,與《內經》的說法一致。

因為暑熱是夏天自然的天氣現象,暑熱嚴重時會使人生病,稱為「暍」,嚴重時會死亡,所以暍就是中暑的另一種說法。《金匱要略》、《傷寒論》、巢元方、陳無擇都把暑病稱為「中暍」。孫思邈認為熱死就是暍,這就錯了。張潔古錯誤地認為靜止時得的病是中暑,中暑是陰證。李東垣也認同此說,認為有人為了避暑待在涼爽的深堂大廈,卻反而頭痛、身體疼痛、怕冷發抖、沒有汗,這是因為房室內的陰寒阻礙了身體陽氣的發散,可以用大順散來治療。他不知道這是因為夏天故意違背時令貪涼,就像冬天因寒冷而取暖一樣。

(香海注說:冬天因為寒冷而過度取暖,也會生病。)而且夏天違反時令的涼氣導致的疾病,都不能稱作中暑,就像冬天違反時令的溫暖導致的「冬溫」病,不能稱作傷寒一樣。更何況是因為暑熱貪涼而導致的疾病呢?冬天溫熱病不能稱為傷寒,那麼靜止不動時得的病、為了避暑而貪涼導致的「違時之夏感」,就不能稱為中暑。王安道已經指出張潔古的錯誤,他認為夏天陽氣在外,陰氣在內,怎麼能把陰氣當作寒氣,而用溫熱的藥來治療呢?為什麼夏天要喝水?所謂靜止時得的病,即使在暑月,也不是暑病,這個說法是對的。

但是還沒有到「冬溫」就不能稱為傷寒,夏天貪涼也不能稱為中暑,這是證據。王節齋認為夏至以後發熱的病就是暑病,這是誤解了,以為冬天因寒邪侵襲,在夏至以後發病的,就是暑邪,這是錯誤的。戴元禮認為中暑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是暑風。他不知道這就是中暍很嚴重的表現,像快死了一樣。巢元方、陳無擇說,中暍的人不能吹冷風,可以用尿液和泥土敷在肚臍上,很多都能救活。王肯堂認為市井小民,白天冒著暑熱工作,晚上開窗睡覺,先傷於暑,又感受涼氣,這是常有的事。

但這與靜止時得的病不同,就像先傷於寒,又感受冬溫的意思一樣。張景岳繼承了張潔古、李東垣的錯誤觀點,創立了「陰暑」這個名稱,但他不知道在暑月感受違背時令的涼氣,仍然是感受寒氣,就像冬天感受故意營造的溫暖,其實就是感受熱氣一樣。(香海注說:如果把因為暑熱貪涼而導致的病稱為陰暑,那麼因為寒冷而取暖導致的病是不是應該稱為陽寒呢?)喻嘉言認同王安道的觀點,認為靜止時得病不是中暑。他又認為,避開暑熱反而感受了陰濕風露,仍然是暑證,他也是不知道因為避暑貪涼而導致的疾病不能稱為中暑。由此看來,傷寒會怕冷,傷暑會怕熱。

傷寒沒有汗,傷暑會出汗。寒是冬天正當的邪氣,暑是夏天正當的邪氣。冬天的寒邪潛伏在體內,是四時的伏邪。夏天的暑邪潛伏在體內,是四時的痎瘧。所以伏邪有時會轉變成痎瘧,是因為同時潛伏了夏天的暑邪。痎瘧有時會轉變成伏邪,是因為同時潛伏了冬天的寒邪。寒暑互相潛伏,像圓環一樣沒有終點。如果是冬天的「正傷寒」和夏天的「中暑」,都是直接發病的,體內沒有潛伏的邪氣,所以不會有互相轉變的情況。(蘭亭注說:潛伏的寒邪和暑邪,會互相轉變為伏邪和痎瘧,這在四季都會發生。

轉變為痎瘧,就是有潛伏的暑邪。轉變為伏邪,就是有潛伏的寒邪。潛伏的寒邪因為暑熱而發病成為伏邪,潛伏的暑邪因為寒冷而發病成為痎瘧。只有體內沒有潛伏的邪氣,才是傷寒和中暑。所以傷寒不會轉變為痎瘧,中暑也不會轉變為伏邪。如果伏邪轉變為瘧疾,瘧疾轉變為伏邪,那就是冬天的寒邪和夏天的暑邪同時潛伏在體內,先後發病。如果是冬天的傷寒和夏天的中暑,是體內沒有潛伏邪氣、立即發病的,所以傷寒不會轉變成痎瘧,中暑也不會轉變成伏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