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略十三篇》~ 卷四 (1)
卷四 (1)
1. 卷四
2. 暑證第四
《椿田醫話》曰:樾蔭湯主治暑證。暑乃夏三月,從穀雨後至秋分前,觸冒蒸熱之氣而即病者。正與冬三月之傷寒,從霜降後至春分前,觸冒嚴寒之氣而即病者,同歸一體。與冬傷於寒,夏必病暑之暑不同。冬寒因暑而發之暑病,即伏邪溫熱,當求本門法治,不在此列。張潔古誤以靜而得之為中暑,蓋靜而得之之病,乃夏月違得涼氣之感受,猶冬時非節之暖之冬溫。冬溫不可名傷寒,則靜而得之之病不可名中暑。
若以因暑貪涼,過食生冷,為靜而得之之中暑,然則因寒就暖,多飲酒漿,為動而得之之傷寒乎?《傷寒論》云:君子固密,則不傷於寒。余推此意曰:君子靜定則不傷於暑,又何靜而得之之有。
雲茯苓(三錢),製半夏(錢半),白扁豆(三錢),老蘇梗(一錢),藿香梗(錢半),新荷梗(八寸),宣木瓜(一錢),生甘草(五分)
熱甚加黃連一錢。有表加香藿一錢。食滯加厚朴一錢。肥人多痰濕加滑石三錢。瘦人多火加黃柏一錢,或黃連亦可。虛人加入生脈散,甚則再加黃耆二錢。
《左傳·昭元》曰:晉侯求醫於秦伯,秦伯使醫和視之。又曰:陽淫熱疾。
京房易飛候曰:有云大如車蓋十餘,此陽滲之氣,必暑有暍死也。
《淮南子》曰:暑氣多夭。又曰:武王薈暍人於樾下,左擁而右扇之,而天下懷其德。
《九峰醫案》曰:氣虛脈虛,身熱惡熱,煩渴顛疼,神倦汗泄,火盛乘金,熱傷元氣,古名中暍,寒以取之。
人參(一錢),生石膏(八錢),知母(二錢),生甘草(五分),麥門冬(三錢),五味子(八分),粳米(一兩),淡竹葉(十四片)
暑必夾濕,氣之熏蒸著而為病,濕寄旺於四季,隨六氣之變遷,因暑而為熱,傷氣傷陰,神倦脈軟,身熱自汗,惡風口渴,溲便自調,不思飲食,心脾肺三經互病,擬東垣清暑益氣,略為加減。
人參(五分),冬白朮(五分),陳橘皮(五分),福澤瀉(五分),建神麯(五分),炙甘草(五分),川黃柏(三分),當歸身(三分),麥門冬(三分),蛀青皮(三分),煨甘葛(三分),五味子(五粒),雲茯苓(五分)
蔣寶素曰:暑證者,乃夏暑司令,從穀雨以後至秋分節前,觸冒太陽君火,炎蒸亢熱之氣,即發之病,而為痎瘧之原,非冬傷於寒,夏必病暑之暑病。正與冬寒司令,從霜降以後至春分節前,觸冒嚴寒之氣,即發之傷寒,相對之證也。冬寒因暑而發之暑病,即伏邪,當從伏邪門論治,不在此列。
(余友徐香海曰:伏邪因暑而發,從內之外,溲色必渾赤。即發之暑病,從外之內,溲色必清澄。)《素問·生氣通天論》曰:因於暑,汗,煩則喘喝,靜則多言。又陰陽應象大論曰:夏熱於暑,秋必痎瘧。又刺志論曰:氣虛身熱,得之傷暑。又五運行大論曰:暑以蒸之。又氣交變大論曰:歲火太過,炎暑流行。
白話文:
暑證第四
《椿田醫話》記載:樾蔭湯主要治療暑症。暑症發生於夏季的夏三月(穀雨後至秋分前),因接觸到蒸熱之氣而發病。這與冬季的傷寒(霜降後至春分前,因接觸嚴寒之氣而發病)性質相同,都是因感受外邪而發病。但這與「冬傷於寒,夏必病暑」的暑症不同。冬日因寒邪而誘發的暑病,是伏邪溫熱,應當用治療伏邪的方法治療,不在此列。張潔古將「靜而得之」的病症誤認為中暑,其實「靜而得之」的病,是指夏月沒有得到涼氣的感受,就像冬天不當季節的溫暖導致冬溫一樣。「冬溫」不能稱為傷寒,「靜而得之」的病也不能稱為中暑。
如果將因貪涼、過食生冷導致的病症稱為「靜而得之」的中暑,那麼因就暖而多飲酒漿導致的病症,是否應該稱為「動而得之」的傷寒呢?《傷寒論》說:「君子固密,則不傷於寒。」我推測此意,認為「君子靜定則不傷於暑」,又何來「靜而得之」呢?
樾蔭湯方劑:茯苓三錢、製半夏一錢半、白扁豆三錢、老蘇梗一錢、藿香梗一錢半、鮮荷梗八寸、宣木瓜一錢、生甘草五分。
熱盛者加黃連一錢;有表證者加香薷一錢;食滯者加厚朴一錢;肥胖痰濕者加滑石三錢;瘦弱火盛者加黃柏一錢或黃連一錢;虛弱者加入生脈散,症狀嚴重者再加黃耆二錢。
《左傳·昭公元年》記載:晉侯向秦伯求醫,秦伯派醫和診治,並說這是陽熱之疾。
京房《易飛候》說:有雲氣大如車蓋十餘丈,這是陽氣滲洩之氣,必定會有因暑熱而死亡的人。
《淮南子》記載:暑氣容易導致夭亡。又記載:武王在樾下為中暑的人遮陽扇風,天下人都因此懷念他的恩德。
《九峰醫案》記載:氣虛脈虛,身熱惡熱,煩渴頭痛,精神倦怠,汗多,火盛傷及肺金,熱邪傷及元氣,古稱中暍,需用寒涼的方法治療。
清暑益氣湯方劑:人參一錢、生石膏八錢、知母二錢、生甘草五分、麥門冬三錢、五味子八分、粳米一兩、淡竹葉十四片。
暑症必夾雜濕邪,是氣的熏蒸凝聚而發病。濕邪在四季都存在,隨著六氣的變化而變化,因暑熱而發為熱症,傷及氣陰,精神倦怠,脈弱,身熱自汗,惡風口渴,大小便正常,不思飲食,心、脾、肺三經皆病。此方參考東垣清暑益氣湯,略作加減。
清暑益氣湯加減方劑:人參五分、白朮五分、陳皮五分、澤瀉五分、神麴五分、炙甘草五分、黃柏三分、當歸身三分、麥門冬三分、青皮三分、甘葛三分、五味子五粒、茯苓五分。
蔣寶素說:暑症是夏季暑熱當令,從穀雨後到秋分前,接觸到太陽之火,炎熱亢盛之氣而發病,是痎瘧的根本原因,這與「冬傷於寒,夏必病暑」的暑症不同。這與冬季寒邪當令,從霜降後到春分前,接觸嚴寒之氣而發生的傷寒相對應。冬日因寒邪而誘發的暑病,是伏邪,應當從伏邪的角度論治,不在此列。
(我的朋友徐香海說:伏邪因暑而發,從內到外,小便顏色必定渾濁赤紅;而直接因暑熱發病的,從外到內,小便顏色必定清澈。)《素問·生氣通天論》記載:因暑熱,出汗,煩躁則喘息,安靜則多言。《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記載:夏季暑熱過度,秋季必定會得痎瘧。《素問·刺志論》記載:氣虛身熱,是因傷暑而得病。《素問·五運行大論》記載:暑熱以蒸騰之氣致病。《素問·氣交變大論》記載:歲熱太過,炎暑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