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略十三篇》~ 卷十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一 (1)

1. 霍亂第十一

《椿田醫話》曰:黃土湯,主治霍亂吐瀉。此證多在夏秋,乃暑濕食鬱於中胃,傳化失常,氣亂味變,正不容邪,犯上則吐,犯下則瀉。既吐且瀉,邪有出路,故濕霍亂為輕多生。若上不得吐,下不得瀉,邪無出路,故乾霍亂為重多死。霍亂既因暑濕而得,而復有寒者,因暑貪涼過食瓜果故也。

夏月加香薷一錢,三秋加蓼花根一兩,虛則加冬白朮錢半土炒,實則加雞心檳榔一錢,寒則加理中丸五錢同煎,熱則加四苓散五錢同煎。乾霍亂本方兩劑加炒鹽一兩,童子小便一小碗多服,以手指按舌根探吐,得吐即瀉,吐瀉後去炒鹽童便,照常煎服。忌稠黏粥食,宜老米湯及老米粥,三日後方可食新米,並治轉筋霍亂。

白話文:

椿田醫話說:黃土湯,主治霍亂吐瀉。這種病症多發於夏秋,是因為暑濕飲食積滯在胃中,導致消化失常,氣息混亂,味道異常,正氣無法容納邪氣,邪氣上沖則吐,下攻則瀉。既吐又瀉,邪氣有出路,所以濕霍亂大多較輕,容易痊癒。如果既不能吐,也不能瀉,邪氣無處可出,所以乾霍亂較重,多有死亡。霍亂既是由於暑濕引起的,又兼有寒症,是因為在暑天貪食瓜果導致的。

夏季加香薷一錢,三秋加蓼花根一兩,體虛的人加入白朮半錢,炒過後服用,體實的人加入檳榔一錢,寒性體質加入理中丸五錢,一同煎服,熱性體質加入四苓散五錢,一同煎服。乾霍亂用本方兩劑,加炒鹽一兩,童子小便一小碗,多服,用手指按壓舌根催吐,吐後即可瀉,吐瀉後去掉炒鹽童便,照常煎服。忌食黏稠粥食,宜飲用陳米湯和陳米粥,三天後方可食用新米,並治療轉筋霍亂。

淨黃土(二兩),廣藿香(二錢),生木香(八分),宣木瓜(二錢),陳橘皮(一錢),紫厚朴(八分),白扁豆(三錢),活水蘆根(二兩),長流水煎。

前哲掘壁下成坑,灌水攪渾取起,名地漿,治乾溼霍亂,洗盡腹中穢濁,甚善。今用黃土為主,加藿香、木香之芳香以解穢濁,木瓜和胃舒筋,以杜轉筋,陳皮調暢氣機,厚朴、扁豆消暑去濕,蘆根致胃清和,猶是地漿之意,而勝於牆陰之不潔遠矣。

白話文:

清淨的黃土(二兩),廣藿香(二錢),生的木香(八分),宣化木瓜(二錢),陳年橘皮(一錢),紫厚的厚朴(八分),白扁豆(三錢),活水中的蘆根(二兩),用長流水煎煮。

古人挖地壁之下成一個坑,灌水攪渾後撈起,稱之為「地漿」,用來治療乾濕霍亂,洗清腹中的穢濁,效果很好。現在用黃土為主,加入藿香、木香的芳香來去除穢氣,木瓜和胃舒筋,避免轉筋,陳皮調暢氣機,厚朴、扁豆消暑去濕,蘆根使胃清和,仍有地漿的用意,但勝於牆壁陰暗的不潔淨遠矣。

《春秋考異》郵曰:襄公朝於荊,士卒度歲,愁悲失時,泥雨暑濕,多霍亂之病。

《漢書》曰:淮南王上書云:南越多霍亂之病。(見《太平御覽》七百四十三卷。)

柳子厚曰:元和十一年十月得霍亂,上不可吐,下不可利,出冷汗三大升許,氣即絕。河南房偉傳,此方入口即吐,絕氣復通。用鹽一大匙,熬令黃,童子小便一升,合和溫服,少頃,吐下即愈也。

《九峰醫案》曰:客忤霍亂,內有所傷,傷其七情,外有所感,感於六氣,陰陽乖錯,吐瀉交作。吐則傷陽傷胃,瀉則傷陰傷腎。吐瀉時幸服理中得有轉機。今經二十日,胸次脹滿,口乾非渴,脈弦無力,陽不生陰,陰不化氣,陰陽俱虧,五液俱耗,乙癸同源是理,第腎陰不足以制肝陽,肝志為怒,怒則氣上,氣填胸膈,非食滯可比。肝無補法,補腎即所以補肝。

白話文:

《春秋考異》: 古代記載:「襄公前往荊國朝見,士兵們旅途疲憊,感到憂傷悲哀,又逢泥濘暴雨的濕熱天氣,出現許多霍亂的疾病。」

《漢書》: 記載:「淮南王上書說:南越有很多霍亂的疾病。」(見《太平御覽》第七百四十三卷。)

柳宗元: 記載:「元和十一年十月時得了霍亂,既無法嘔吐,也無法腹瀉,出了三升多的冷汗,氣息就斷絕了。河南房偉流傳此方,藥一入口就嘔吐,氣息又能暢通。用鹽一匙,煎煮成黃褐色,童子小便一升,將它們混合後溫服,稍後,嘔吐腹瀉就會痊癒。」

《九峯醫案》: 記載:「一位客人在異鄉得了霍亂,內心受到傷害,傷及了七情;外在受到感觸,觸犯了六氣,導致陰陽失衡,出現嘔吐和腹瀉交替發作的症狀。嘔吐會損傷陽氣和胃氣,腹瀉會損傷陰氣和腎氣。嘔吐腹瀉時,幸運的是服用理中湯後有了好轉。如今病了二十天,胸中脹滿,口乾卻不覺得口渴,脈搏細弱無力,陽氣無法滋生陰氣,陰氣無法化生氣息,陰陽兩虛,五液虧耗,乙木(肝)癸水(腎)同源有理,但腎陰不足以制約肝陽,肝主怒,怒則氣往上走,氣填塞在胸膈間,並非是食物滯留可比。肝臟沒有補法,補腎就是補肝的方法。」

人身之陰陽,陽者親上而外衛,陰者親下而內營,難成而易虧,補之非易,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必得益氣生陰,陰從陽化,腎氣通於胃,陰精上蒸,清陽開展,自入佳境,二氣兩協其平,上下互相流貫,自無否象。公議生脈、八味,益火之原,壯水之主,從陰引陽,從陽引陰,是否候酌。

大熟地(八錢),粉丹皮(三錢),福澤瀉(三錢),淮山藥(四錢),雲茯苓(三錢),山萸肉(四錢),製附子(一錢),油肉桂(八分),人參(二錢),大麥冬(三錢),北五味(一錢)

白話文:

人體的陰陽,陽性喜好上升而保護外部,陰性喜好下降而滋養內部,容易受損而難以修復,要補養不容易。沒有陽氣,陰氣就無法生長;沒有陰氣,陽氣也無法轉化。所以必須提升陽氣才能產生陰氣,陰氣會隨著陽氣的轉化而產生。腎氣與胃氣相通,陰精會上升濡潤全身,使得清陽得以舒展,自然進入良性循環。陰陽二氣協調平衡,上下相互貫通,自然沒有疾病的徵兆。

一般認為,生脈散和八味丸可以增補火的力量,強化水的根本,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但具體用量還需要根據實際情況調整。

藥方

大熟地(40克),粉丹皮(15克),福澤瀉(15克),淮山藥(20克),雲茯苓(15克),山萸肉(20克),製附子(5克),油肉桂(4克),人參(10克),大麥冬(15克),北五味(5克)

肝脈漸和,胃脈尚軟,夜來半寤半寐,二氣漸有和順之機,素本腎虧,虛寒之體,真陽不健,值大病之後,二氣交傷,五液互損,藏府之氣,何由驟復,補陰之品,無過熟地,但守補則中樞易鈍,得桂附走而不守,達腎火之窟,蘊生中土,方能化液生陰,不獨不悶不滯,且於腎胃有贊襄之功,所謂補腎則胃開,補命則脾健。

清晨用原方略為加減,培補命腎之陰陽,午後以養胃生陰之品,陰陽交濟之法,循理之至,似無背謬,候正諸明哲。

大熟地(八錢),粉丹皮(三錢),福澤瀉(三錢),淮山藥(四錢),雲茯苓(四錢),山萸肉(四錢),製附子(八分),油肉桂(五分),人參(一錢),淡蓯蓉(三錢),福橘皮(一錢),大麥冬(三錢)

白話文:

肝氣逐漸調理和順,胃氣仍舊軟弱,晚上時半夢半醒,兩氣漸有和順的跡象,體質原本腎氣虛弱,虛寒體質,陽氣不足,經歷大病之後,兩氣互相傷害,五臟六腑互傷,臟腑之氣,怎能一下子恢復,滋補陰氣的藥材,沒有比熟地更好的,但只顧著滋補,則身體中樞會變得遲鈍,加入肉桂附子可以補腎火而不只補中樞,達到腎火會聚之處,滋養腹部,方能化解水液生長陰氣,不僅不會鬱悶停滯,還能幫助腎胃,俗話說滋補腎氣則胃口會開,資補腎精則脾氣會好。

清晨使用原來的藥方稍作加減,培補腎氣命門的陰陽,午後以滋養胃氣生長陰氣的藥材,陰陽平衡交濟的方法,是完全合乎道理的,似乎沒有什麼錯誤,請各位賢達驗證。

大熟地(八錢),粉丹皮(三錢),澤瀉(三錢),淮山藥(四錢),雲茯苓(四錢),山萸肉(四錢),製附子(八分),油肉桂(五分),人參(一錢),淡蓯蓉(三錢),橘皮(一錢),麥冬(三錢)

午後服養胃生陰方

南沙參(八錢),野白朮(三錢),大白芍(三錢),生甘草(五分),金釵石斛(五錢)

夜寐初醒,偶慮事情,擾動心火,舌中作燥。照本方去肉桂、茯苓,減附子四分,加酸棗仁、白茯神各三錢,午後仍服養胃生陰方。

立秋後四日,脈神形色俱起,脾胃漸蘇,大病新瘥,藏府初和,二氣未定,全在靜養工夫。當守搖精勞形之戒,澄心息慮,恬憺虛無,乃善後之良謀。五內得太和之氣,自臻康豫。擬方仍候酌。

白話文:

下午服用養胃生陰方:

南沙參(八錢),野白朮(三錢),大白芍(三錢),生甘草(五分),金釵石斛(五錢)

**夜間剛醒來,偶爾憂慮事情,擾動心火,舌頭感覺乾燥。**按照原方去除肉桂、茯苓,減少附子四分,加入酸棗仁、白茯神各三錢,下午仍服用養胃生陰方。

**立秋後四天,脈象、精神、面色都逐漸好轉,脾胃漸漸恢復,大病初癒,臟腑剛開始調和,元氣尚未完全恢復,全靠靜養的功夫。**應當遵守不耗損精氣、勞累身體的戒律,澄清心神,放下雜念,恬淡虛無,纔是善後的良策。五臟內部得到太和之氣,自然會恢復康健。擬定的藥方仍需根據情況酌情調整。

大熟地(八錢),淮山藥(四錢),山萸肉(四錢),雲茯苓(三錢),福橘皮(一錢),人參(一錢),酸棗仁(三錢),當歸身(三錢),五味子(一錢)

大病新瘥,藏府初和,脾胃蘇而未振,不宜思慮煩勞,七情之傷,雖有五藏之分,不外心腎,天地造化之理,無非靜定,靜則神藏無為自化,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食入於陰,長氣於陽,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前以從陰引陽,從陽引陰,水升火降,諸恙悉平。

茲以黑歸脾加減,從心脾腎主治,待中樞大展,飲食加增,再以斑龍丸,培補命腎之元陽,以化素體之沉寒痼冷,乃有層次,然否仍候酌。

白話文:

大病初癒,臟腑漸漸調和,脾胃甦醒但尚未恢復,不宜過度思考和勞累。七情傷身,雖分屬五臟,但最終歸結於心腎。天地運化的道理,在於靜定。靜則神藏虛無自化,陰陽平衡,精神就能安定。飲食滋養陰分,陽氣生長於陽分。陽氣就像太陽,若失其所,則會折損壽命而顯得黯淡。因此天地運行應以日光為主。

之前以陰引陽,以陽引陰,水升火降,諸多疾病都已痊癒。

現在以黑歸脾加減方,從心、脾、腎著手調理,待到中樞機能健全,飲食增多後,再用斑龍丸滋補命腎的元陽,以化解體內的寒邪痼冷,如此循序漸進,但仍需根據實際情況調整用藥。

大熟地(四兩),人參(五錢),野白朮(二兩),炙甘草(五錢),當歸身(二兩),酸棗仁(二兩),遠志肉(一兩),白茯神(二兩),煨木香(三錢),淮山藥(二兩),山萸肉(二兩)

為末,龍眼肉三兩,煎水疊丸,早晚服二錢,開水下。

蔣寶素曰:霍亂者,霍然變亂非常,胸腹互痛,吐瀉交作,乃濕鬱於中,氣機不運,升降道阻,水穀不化,氣亂味變於腸胃之間,鬱極而發,兼六化之證也。有不得吐瀉者,即名乾霍亂,乃濕鬱之甚也。《靈樞·經脈篇》曰:足太陰厥氣上逆則霍亂。《素問·氣交變大論》曰:歲土不及,民病飧泄霍亂。

白話文:

將上述中藥材研磨成細末,再加入龍眼肉三兩,用煎煮的熱水揉製成丸狀,早晚服用二錢,用開水送服。

蔣寶素的解說

霍亂是一種突然發作、變幻無常的疾病,胸腹交替疼痛,嘔吐腹瀉同時發生,這是由於體內濕氣鬱結,氣機運轉不暢,升降失調,水穀不能消化,氣息混亂,味道在腸胃中改變,鬱結到極點而發作,同時伴有六化證狀。有的人不能嘔吐和腹瀉,稱為乾霍亂,這是濕氣鬱結到極盛的表現。《靈樞·經脈篇》說:足太陰厥氣上逆,就會導致霍亂。《素問·氣交變大論》說:歲土虛弱,民間會流行消化不良、腹瀉、霍亂等疾病。

又六元正紀大論曰:土鬱之發,心痛脅䐜,嘔吐霍亂。又云:太陰所至為中滿,霍亂吐下。又云:不遠熱則熱至,(此即因熱化熱之據。)熱至則身熱吐下霍亂。此《內經》諸篇,俱以太陰濕土動變成霍亂。蓋濕從土化,土無成位,濕無專證,而有六化之別焉。遇熱化熱,遇寒化寒,因表化表,因里化里,因虛化虛,因實化實。

故仲景《傷寒論·辨霍亂條》曰: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此濕從熱化也。又云:寒多不欲水,理中丸主之。此濕從寒化也。又云:吐利而身痛不休者,宜桂枝湯小和之。此因表化表也。又云:既吐且利,小便複利,而大汗出,下利清穀,內寒外熱,脈微欲絕者,四逆湯主之。

白話文:

《六元正紀大論》中提到:脾胃系統鬱積不通導致心臟疼痛、脅肋疼痛,還會嘔吐腹瀉。又說:脾胃系統的作用於中焦部位會導致腹脹、腹瀉。又說:熱邪不遠就會導致熱病(這是由於熱邪化熱的緣故),熱邪至則會出現發熱、嘔吐腹瀉。這些《內經》中的篇章都認為脾胃系統的濕氣和寒濕會轉變成霍亂。這是因為濕氣來自脾胃系統,脾胃系統沒有固定的位置,濕氣沒有專門的證狀,而是有六種不同的轉化。遇到熱邪會轉化為熱證,遇到寒邪會轉化為寒證,因為表邪會轉化為表證,因為裏邪會轉化為裏證,因為虛證會轉化為虛證,因為實證會轉化為實證。

因此,仲景在《傷寒論·辨霍亂條》中說:霍亂頭痛、發熱、身體疼痛,熱盛想喝水者,用五苓散治療。這是濕從熱化。又說:寒盛不想喝水,用理中丸治療。這是濕從寒化。又說:嘔吐腹瀉,身體疼痛不止者,可以用桂枝湯稍微和解一下。這是因為表邪化表。又說:既嘔又泄,小便也多,同時大汗淋漓,腹瀉清穀,內寒外熱,脈象微弱欲絕者,用四逆湯治療。

此因里化里也。又曰:惡寒脈微而複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參湯主之。此因虛化虛也。又云:下利後當便硬,硬則能食者愈。此因實化實也。豈可執一乎。《易說》曰:穀雨氣當至不至,則多霍亂。此亦濕從寒化也。《漢書》淮南王上書云:南越多霍亂之病。此亦濕從熱化也。

《春秋考異》郵曰:襄公朝於荊,士卒度歲,愁悲失時,泥雨暑濕,多霍亂之病。此亦濕從熱化而兼七情也。葛稚川以飲食生冷肥膩酒鱠,而當風履濕,薄衣露坐,或夜臥失覆所致。亦從濕食動變而起。巢元方以溫涼不調,陰陽清濁二氣有相干亂之時,其亂在於腸胃之間,因遇飲食而變發。

白話文:

這是由於寒證轉化為寒證。又說:惡寒脈搏微弱而逐漸增強,增強停止後就不會再出血了,應使用【四逆加人參湯】。這是由於虛證轉化為虛證。又說:腹瀉後應該便結,便結就能進食的人會好起來。這是由於實證轉化為實證。難道可以只執著於其中一種情況嗎?《易說》說:穀雨時節陽氣升發,如果陽氣沒有升發,就會多發霍亂。這也是濕從寒轉化而來。

《漢書》中淮南王上書說:嶺南地區多霍亂之病。這也是濕從熱轉化而來。

《春秋考異》郵氏說:襄公到荊國朝見,士兵們過了一年,憂愁悲傷,季節不合,泥水遍地,天氣炎熱多雨,很多士兵患上了霍亂。這也是濕從熱轉化而來,再加上七情。葛稚川認為是飲食生冷、油膩肥厚、飲酒食魚,又當風冒雨,衣著單薄露坐,或者晚上睡覺時受涼所致。也就是從濕證、飲食、運動變異而產生。巢元方認為是溫涼失調,陰陽清濁二氣互相干擾混亂,這種混亂發生在腸胃之間,因飲食而發病。

又宗仲景之意,以挾風而實者,身發熱頭痛體疼而復吐利,虛者但吐利心腹刺痛而已。又宗稚川以飲酒食肉腥膾生冷過度,因居處不節,或露臥濕地,或當風取涼,而風冷之氣歸於三焦,傳於脾胃。又以乾霍亂是冷氣搏於腸胃,又以霍亂轉筋,是冷氣入筋,大吐下之後,陰陽俱虛,其血氣虛極,則手足逆而營衛不理,冷搏於筋,則筋為之轉,此濕因風寒之證,乃六化之一也。夫乾霍亂不得吐瀉者,乃濕鬱兼六化之甚也。

轉筋者在吐瀉之前,因實因熱也。在吐瀉之後,因虛因寒也。柳子厚得乾霍亂,用炒鹽和童便服之,取吐即瀉而愈。此開濕鬱之甚,治法精良。陳無擇所論與巢元方同。劉河間以熱氣甚,則傳化失常而吐瀉霍亂,火性燥動故也。又云:一切霍亂吐瀉,通宜五苓散、益元散。又云轉筋吐瀉者,其氣有三。

白話文:

仲景學派認為,挾帶風邪而導致實證者,會發熱、頭痛、全身疼痛,還會嘔吐和腹瀉。虛症者則只有嘔吐和腹瀉,心腹刺痛。稚川學派認為,飲酒、食肉、生冷過度,導致居住條件不好,或者露臥於濕地,或處於風口取涼,導致風寒之氣進入三焦,傳導到脾胃。他們還認為,乾霍亂是由冷氣衝擊腸胃所致,而霍亂轉筋是由冷氣進入經筋所致。劇烈嘔吐腹瀉後,陰陽俱虛,氣血極度虛弱,手足逆冷,營衛失調。冷氣衝擊經筋,導致經筋轉動。這是一種濕邪夾雜風寒的證候,是六化之一。乾霍亂不得嘔吐泄瀉者,是濕鬱兼六化甚重所致。

轉筋如果發生在嘔吐腹瀉之前,是實證、熱證所致。如果發生在嘔吐腹瀉之後,是虛證、寒證所致。柳宗元得了乾霍亂,用炒鹽和童便服下,引發嘔吐和腹瀉後便痊癒了。這是一種疏通濕鬱之氣的有效方法。陳無擇的論述與巢元方相同。劉河間認為,熱氣過盛,導致傳化失常而發生嘔吐和腹瀉,這是因為火性燥動的緣故。他又說,所有霍亂嘔吐腹瀉,一般都適合使用五苓散、益元散治療。還說,轉筋嘔吐腹瀉者,其氣具有三種性質。

曰風、火、濕也。又云:此證或先五苓、益元、桂苓甘露飲,乃吐瀉之聖藥也。慎毋與粟米粥。此濕因暑熱之證,乃六化之一也。易水老人,亦以霍亂轉筋吐瀉,乃陰陽交錯不和,不可與分毫粥飲。張子和以風濕暍為主,申明巢氏之非,默契河間之意,偉王冰脾熱之語,蓋不知霍亂皆以濕為主,而有六化之別。巢氏所論濕,因風寒化也。

河間所論濕,因暑熱化也。二公俱未悉六化之變。若王冰不過注《素問》經文之一端耳。《丹溪心法》,霍亂吐瀉用二陳湯加減作吐,以提其氣,切莫與穀食,亦有可下者。轉筋不住,男子以手挽其陰,女子以手牽其乳,是皆良法。又云:轉筋皆屬乎血熱,四物湯加酒炒黃芩、紅花、蒼朮、南星,亦未分轉筋在吐瀉前後有寒熱之別。戴復庵言揮霍變亂起於倉卒,宜蘇合香丸,繼進藿香正氣散,加木香五分,論治可採。

白話文:

他說風、火、濕能引發霍亂。又說:這個病症或先用五苓、益元、桂苓甘露飲,這是治療吐瀉的良藥。但要謹慎,不能搭配粟米粥服用。這種濕證是由於暑熱引起,是六種化證之一。易水老人也認為,霍亂轉筋吐瀉是陰陽交錯不調,不可服用任何粥類湯飲。張子和則以風濕暍為主的論點,說明巢元方的錯誤,同時也理解張仲景的意圖,讚許王冰對脾熱的看法。但是他們都不瞭解霍亂主要是由濕引起的,而且有六種化證的區別。巢元方所討論的濕證,是因為風寒化濕所致。

張仲景所討論的濕證,是因為暑熱化濕所致。兩位醫家都沒有完全瞭解六化證的變化。王冰只是註解《素問》經文的一部分而已。《丹溪心法》裡記載,治療霍亂吐瀉時,可以用二陳湯加減作催吐劑,以提升元氣,千萬不能服用穀類食物,也可以服用其他藥物治療。如果轉筋不止,男性可以用手抓住陰莖,女性可以用手拉扯乳房,這些都是有效的辦法。書中還提到:轉筋通常是血熱引起的,可以用四物湯加上炒黃芩、紅花、蒼朮、南星治療,但沒有區分轉筋發生在吐瀉前後,是否有寒熱之別。戴復庵認為,霍亂發作時來得突然,宜用蘇合香丸,然後再用藿香正氣散加上木香五分治療,這個論點是可以採納的。

王肯堂言霍亂轉筋,舌卷囊縮,及霍亂後遺尿不語,膏汗如珠,躁欲入水,四肢不收等證皆不治,宜須詳審。張景岳言夏秋之交,乍涼乍熱,陰陽相駁,人於此時,凡衣被口腹,最宜節慎,少有不調,為駁雜之氣所侵,則霍亂吐瀉所由生也,亦宜留意。醫案論霍亂之後,用補劑收功,亦因虛化虛之意。

醫話新制黃土湯,專以治濕為主,符於經旨,切於時用,足稱良劑。

略曰:《內經》霍亂,本以太陰濕土為主,因表裡寒熱虛實而有六化之變,是證多見南方及夏秋之交,濕鬱可據。六化之別,仲景詳言之矣。後世或執寒以非熱,執熱以非寒,可謂不能舉一以反三,而反執一以廢其五也。

白話文:

王肯堂說,霍亂會導致筋攣、舌頭卷縮、霍亂後遺症尿失禁、不說話、汗液如珠、煩躁不安想要跳水、四肢抽搐等症狀,這些都是不治之症,需要仔細審視。張景嶽說,夏秋交替時,早晚溫差大,陰陽交錯,此時人要注意飲食起居,稍有不慎,就會被駁雜之氣侵襲,導致霍亂吐瀉,也需要特別注意。醫案中提到,霍亂後使用補劑治療,也是因為虛症虛治的原則。

《醫話新制》中的黃土湯,專門治療濕症,符合經旨,切合時用,堪稱良方。

《內經》提到,霍亂基本上是由太陰濕土引起的,因為表裡寒熱虛實的變化而有六化之變,這種病證多見於南方和夏秋交替時,濕氣積聚是主要的病因。六化的區別,仲景已經詳細論述了。後世有人只堅持寒症而不承認熱症,只堅持熱症而不承認寒症,可謂不能舉一反三,反而堅持一端而廢棄其他五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