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略十三篇》~ 卷三 (3)
卷三 (3)
1. 傷寒第三
神而明之,存乎其人。然世轉風移,近代正傷寒稀少。若大江以南,風氣溫和,正傷寒尤鮮,惟見伏邪溫熱諸證。然伏邪溫熱諸證,皆由冬時伏寒所致。或曰:人身營衛陰陽不失其常,雖微感風寒,病即隨見,寒邪豈能伏於冬而發於春夏乎?曰:正邪可伏,賊邪不可伏,寒乃冬月之正邪也。
《靈樞·邪氣藏府病形篇》曰: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見於色,不知於身,若有若無,若亡若存,有形無形,莫知其情。《素問·八正神明論》曰:正邪者,身形若用力,汗出腠理開,逢風寒,其中人也微。故莫知其情,莫見邪形。蓋冬三月陽氣閉藏於內,寒邪本不能傷。因逢腎氣之虧,形體之勞,精搖於內,汗泄於外,寒氛得以乘之。
同氣相求,深入少陰之地,真陽復斂,進不能攻,腠理返密,退無歸路,逡巡進退於其間,勢必盤踞膜原之分。膜原者,藏府之外,形骸之內是也。有形積聚,尚且能容,而況無形寒氣,因春之溫氣而發,故名溫。因夏之暑熱而發,故名暑熱,即伏邪也。由是言之,其人腎氣不虛,腠理又密,而觸冒嚴寒殺厲之氣,寒邪不能入腎,直襲足太陽膀胱寒水之經。膀胱為腎之府,此為正傷寒,當從仲景傷寒論治。
所以正傷寒罕見者,以今世之人,腎氣多虧,形體多勞,而知避嚴寒殺厲之氣故也。若腎虛之人,不避嚴寒殺厲之氣,則為直中三陰危證。今三冬所見感寒之證,不過惡寒發熱,頭疼身痛而已,如醫案之用九味羌活湯,南陽敗毒散,醫話新制十味羌防散之類,一汗而解,甚者二三劑即愈。未聞循日以傳經,依經以見證,究非真正傷寒。
其辛苦之人,形勞汗泄,鼎食之家,腎虛難免,形勞傷腎,腎勞傷精,雖不觸冒嚴寒殺厲之氣,正邪由是潛伏於中,為伏邪諸病。今人但知嚴寒之可避,不覺正邪之潛侵,樂於以欲竭其精,不解奉閉藏之令,病患故多藏於隱微,而發於人之所忽。前哲以春夏諸病,總名傷寒者本此。
此所以寒伏於冬,而蔓延於春夏及秋冬為病滋甚也。茲故略於傷寒,而詳於伏邪溫熱諸證。
略曰:仲景因《內經》熱論篇作《傷寒論》,後世因《傷寒論》化裁雜證。此《傷寒論》所以應萬變於無窮。世多有其書,諸家多引其文,以故不錄,而雜證門或援以為證云。
白話文:
醫學的奧妙,在於個人理解和運用。然而世事變遷,現代真正的傷寒已經很少見了。尤其是在長江以南,氣候溫和,正傷寒更是罕見,多見的是潛伏的邪氣引起的溫熱病。但這些潛伏的溫熱病,都是因為冬天潛藏的寒邪所導致的。
有人會問:如果人體的營衛陰陽保持正常,即使稍微感到風寒,病症也會立刻顯現,寒邪怎麼可能潛伏在冬天,卻在春夏才發作呢?我說:正當的邪氣可以潛伏,不正當的邪氣則不能潛伏,寒氣是冬天的正邪之氣。
《靈樞·邪氣藏府病形篇》說:正當的邪氣侵入人體時非常微弱,先在臉色上顯現,身體卻感覺不到,好像有又好像沒有,好像存在又好像消失,有形卻好像無形,難以察覺它的情況。《素問·八正神明論》說:正當的邪氣侵入人體,如果身體用力,汗出毛孔打開,遇到風寒,邪氣侵入人體時非常微弱,因此難以察覺它的情況,也看不到邪氣的形狀。這是因為冬天的三個月,陽氣閉藏在體內,寒邪本來不能侵犯人體。但如果遇到腎氣虧虛,身體勞累,體內精氣動搖,體外汗液外泄,寒邪就會趁虛而入。
由於同氣相求,寒邪會深入到少陰腎經,真陽收斂,無法攻散,毛孔又閉合,邪氣無法排出,只能在體內進退遊走,最終必定盤踞在膜原這個部位。膜原是臟腑之外、形體之內的地方。有形的積聚尚且可以容納,更何況是無形的寒氣,因為春天溫熱的氣候而發作,所以稱為「溫」病。因為夏天暑熱的氣候而發作,所以稱為「暑熱」病,這就是潛伏的邪氣。由此可見,如果這個人腎氣不虛,毛孔又緊密,即使接觸到嚴寒的厲害寒氣,寒邪也不能進入腎臟,而是直接侵襲足太陽膀胱寒水經。膀胱是腎的輔助,這種情況就是正傷寒,應該按照張仲景《傷寒論》的方法治療。
現在正傷寒很少見的原因,是因為現代人大多腎氣虧虛,身體勞累,而且知道躲避嚴寒的厲害寒氣。如果腎虛的人,不躲避嚴寒的厲害寒氣,就會直接遭到三陰經的危險病症侵襲。現在冬天常見的感寒症狀,不過是怕冷發熱、頭痛身痛而已,如果用九味羌活湯、南陽敗毒散、或醫家新制的十味羌防散之類的藥,吃一次發汗就可痊癒,嚴重的吃兩三劑也就好了。從未聽說過像正傷寒那樣,按照發病時間一天天傳變,根據經絡變化顯現出各種證候,所以說這些並非真正的傷寒。
那些辛勤勞作的人,因為勞累而流汗,富裕的人家,也難免腎虛,勞累會損傷腎,腎虛會損傷精。即使沒有接觸嚴寒的厲害寒氣,正邪之氣也會潛伏在體內,導致各種潛伏的邪氣引起的疾病。現在的人只知道躲避嚴寒,卻不知道正邪之氣正在潛伏侵入,他們放縱慾望以耗竭精氣,不明白要遵守閉藏的規律,因此疾病多潛藏在隱微之處,而發作在人們容易忽略的時候。前代的醫家把春夏的各種疾病,都統稱為「傷寒」,就是基於這個原因。
這就是為什麼寒邪潛伏在冬天,卻在春夏及秋冬才發病而且越來越嚴重的原因。所以我將簡略地談論傷寒,而詳細地闡述潛伏的邪氣引起的溫熱病。
簡略地說:張仲景根據《內經》的《熱論篇》寫成了《傷寒論》,後世又根據《傷寒論》衍生出各種雜病證治方法。這就是《傷寒論》之所以能夠應對各種複雜變化的原因。世上有很多關於《傷寒論》的書籍,各家也多引用其中的內容,因此這裡就不再贅述,而雜病部分或許會引用《傷寒論》的內容來作為佐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