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略十三篇》~ 卷十 (1)
卷十 (1)
1. 痢疾第十
《椿田醫話》曰:痢疾多發於三秋,顯系暑濕之毒,蘊結於腸胃之間,如暑癤濕痰流注膿窠瘡之類,潰流膿血,即痢之赤白裡急後重者,膿血淋漓涓滴而下也。與內癰同法。忌身熱脈大,禁口不食,膿血色敗如爛魚腸屋漏水。初起宜攻,虛則宜補,久則宜澀。今約三方,以見其概。
攻發湯,主治痢疾初起壅實者。
生大黃(三錢),川黃連(一錢),黃芩(錢半),金銀花(三錢),生木香(八分),苦參(二錢),飛滑石(三錢),生甘草(五分),赤芍(二錢)
白話文:
《椿田醫話》記載:痢疾多發生在秋季,顯然是暑熱濕氣的毒素,積聚在腸胃之間,就像暑癤濕痰流入膿包瘡一樣,潰爛流膿血,就是痢疾的赤白裡急後重的症狀,膿血如雨點般滴落下來。治療方法與內癰相同。忌諱身體發熱脈搏跳動強,禁食。膿血色澤敗壞,像腐爛的魚腸或屋漏水。初期適合攻下,體虛適合補養,時間久了適合收澀。現在列舉三個方劑,以便了解其概況。
攻發湯,主治痢疾初期壅塞實熱者。
生地黃(三錢)、川黃連(一錢)、黃芩(錢半)、金銀花(三錢)、生木香(八分)、苦參(二錢)、飛滑石(三錢)、生甘草(五分)、赤芍(二錢)
夾表,先服敗毒散一劑。
表微,加羌活(一錢),柴胡(一錢)。
夾虛,加大生地(八錢),人參(一錢)。
熱甚,加白頭翁(二錢),黑山梔(錢半)。
托補湯,主治痢疾無實證可據,及年邁體羸者。服攻發湯雖輕未已亦主之。
大熟地(八錢),人參(一錢),炙甘草(八分),當歸身(三錢),生黃耆(三錢),肉豆蔻(二錢),冬白朮(三錢),椿根皮(三錢)
白話文:
表證與實證兼有者,首先服用「敗毒散」一劑。
表證輕微者,加入羌活(一錢)、柴胡(一錢)。
表證與虛證兼有者,增加生地(八錢)、人參(一錢)。
熱症嚴重者,加入白頭翁(二錢)、黑山梔(錢半)。
「補湯」主治痢疾無實證,及年邁體弱者。服用攻發湯雖然稍微緩解,也適用此方。
大熟地(八錢)、人參(一錢)、炙甘草(八分)、當歸身(三錢)、生黃耆(三錢)、肉豆蔻(二錢)、冬白朮(三錢)、椿根皮(三錢)
夾實,加生木香(一錢),檳榔(一錢)。
熱重,加川黃連(八分)。
寒重,加製附子(五分)。
收澀丸,主治痢疾滑脫不止,連年不愈,諸藥不應者。
赤石脂,禹餘糧,罌粟殼,訶子肉,五倍子,人參,大熟地(砂仁水炒,以上各三兩)
為末,椿根皮三兩,煎水疊丸,早晚服三錢,開水下。
白話文:
夾實:添加生木香(一錢),檳榔(一錢)。
熱重:添加川黃連(八分)。
寒重:添加製附子(五分)。
收澀丸:治療痢疾滑脫不止,連年不愈,諸藥無效者。
組成:赤石脂、禹餘糧、罌粟殼、訶子肉、五倍子、人參、大熟地(砂仁用煎水炒製),以上各三兩。
製作:研磨成粉末,加入椿根皮三兩 煎水製成丸劑,早晚服用三錢,開水送服。
休息痢加明雄黃(豬膽汁拌,暴乾),牛角灰,羊角灰,鹿角灰,虎頭骨灰(以上各一兩)
為丸,服如前法,十年不愈者亦效。
《釋名》曰:泄痢,言少漏泄而利也。
《北史》齊司馬膺之好讀《太玄經》,每云:我欲與楊子同遊,患痢十七年不愈,齊亡歲,以痢終。
《唐太宗實錄》曰:太宗苦於氣痢,眾醫不效。即下詔問殿廷左右有能治此疾者,當重賞之。金吾衛士張寶藏,曾困其疾,即具疏乳煎蓽茇方。上服之立瘥。宣下宰臣與五品官,魏徵難之。逾月不進擬,上疾復發。問左右曰:吾前服乳煎蓽茇有功,覆命進一啜,又平。因思曰:嘗令與進方人五品官,不見除授,何也?徵懼曰:奉詔之後,未知文武二吏。
白話文:
休息痢可以用雄黃(用豬膽汁拌勻,曬乾)、牛角灰、羊角灰、鹿角灰、虎頭骨灰(以上各一兩)做成丸藥服用,跟之前的方法一樣。即使是十年不愈的痢疾也能治癒。
《釋名》書中說:「泄痢」,指的是少量多次地排泄,並伴有稀便。
《北史》記載,北齊的司馬膺之喜歡讀《太玄經》,經常說:「我想要跟楊子一起遊玩。」他患了痢疾,長達十七年都無法痊癒,最後在北齊滅亡的那一年,因為痢疾而死。
《唐太宗實錄》記載,唐太宗患了氣痢,很多醫生都無法治癒。於是,他下詔問殿廷左右,如果有能治好這種病的人,就重重地賞賜他。金吾衛士張寶藏曾經也患過這種病,就寫了用乳汁煎蓽茇的藥方。唐太宗服下後,病馬上就好了。太宗想提拔張寶藏為五品官,但魏徵反對,認為應該先了解張寶藏的文武才能再做決定。結果過了幾個月,太宗的病又犯了,他就讓身邊的人拿來乳汁煎蓽茇的藥方,喝了一點,病又好了。於是,太宗想起來,之前答應要提拔張寶藏,卻還沒實現,就問魏徵為什麼。魏徵害怕地說:「陛下下詔後,還沒了解張寶藏的文武才能。」
上怒曰:治得宰相不妨,已授三品官,我天子也,豈不及汝耶?乃厲聲曰:與三品文官,授鴻臚寺卿。其方每用牛乳半斤,蓽茇三錢匕,同煎減半,空心頓服。
《趙溍養疴謾筆》曰:宋孝宗患痢,眾醫不效。高宗偶見一小藥肆,召而問之。其人問得病之由,乃食湖蟹所致,遂診脈曰:此冷痢也。乃用新採藕節搗爛,熱酒調下,數服乃愈。(按:藕消瘀解熱開胃,又解蟹毒,用酒調乃寒因熱用也。若加蘇梗解蟹毒更妙。)高宗大喜,即以搗藥金杵臼賜之。
《夷堅甲志》曰:昔虞丞相自渠川被召,途中冒暑,得泄痢連月。蘿壁間有韻語云:暑毒在脾,濕氣連腳,不泄則痢,不痢則瘧,獨煉雄黃,蒸餅和藥,甘草作湯,服之安樂,別作治療,醫家大錯。如方制服,其疾隨愈。
白話文:
**上怒曰:**治好了宰相無妨,已經授予你三品官爵,我貴為天子,難道比不上你嗎?於是厲聲說道:授予他三品的文官職位,任職鴻臚寺卿。其方每次使用牛乳半斤,蓽茇三錢匙,一同煎煮減半,空腹的時候一口喝下。
**《趙溍養痾謾筆》曰:**宋孝宗患了痢疾,眾多醫者都無效。高宗偶然看見一家小藥肆,便召來問詢。那人詢問了得病的緣由,得知是食用了湖蟹所致,於是把脈說道:這是冷痢。於是使用新採的藕節搗爛,用熱酒調服,服用數次後便痊癒了。(按語:藕消瘀解熱開胃,又解蟹毒,用酒調是因為寒因熱用。若加上蘇梗解蟹毒,效果會更好。)高宗大喜,立刻將搗藥的金杵臼賜給了他。
**《夷堅甲志》曰:**從前虞丞相從渠川奉召,途中因暑熱而患痢疾連續幾個月。牆壁上有一首民謠說:暑毒在脾,濕氣連腳,不泄則痢,不痢則瘧,獨煉雄黃,蒸餅和藥,甘草作湯,服之安樂,別作治療,醫家大錯。按照方劑服用,痢疾隨即痊癒。
陸文量《菽園雜記》曰:痢疾最忌油膩生冷,惟白鯗魚宜食。
《九峰醫案》曰:腸澼赤白,氣血俱傷,後重腹疼,溲赤脈數,暑滯俱重。河間云:溲而便膿血,氣行而血止,行血則便自愈,調氣則後重除,宜芍藥湯。
赤芍藥(二錢),當歸身(二錢),川黃連(八分),生木香(五分),炙甘草(五分),製大黃(三錢),黃芩(錢半),檳榔(一錢),官桂(三分)
因熱貪涼,人情之常,過食生冷,脾胃受傷,值大火流西,新涼得令,寒濕得以犯中,下傳於腎,致成腸澼。溲色清澄,是其明驗,脈來緩弱,溫中為主。
白話文:
陸文量《菽園雜記》記載:痢疾最忌諱食用油膩、生冷的食物,唯獨白鯗魚適合食用。
《九峯醫案》記載:腹瀉呈赤白兩色,氣血俱傷,大便後感到肛門墜重和腹痛,小便發紅且脈搏急促,表明暑氣和濕滯都較嚴重。河間名醫說:小便和大便裡帶有膿血,氣行通暢則血止,驅血則大便自愈,調和氣血則肛門墜重可除,宜服用芍藥湯。
芍藥湯組方
赤芍藥(二錢)、當歸身(二錢)、川黃連(八分)、生木香(五分)、炙甘草(五分)、製大黃(三錢)、黃芩(錢半)、檳榔(一錢)、官桂(三分)
由於天氣炎熱而過度貪求涼爽,是人之常情。過量食用生冷食物,會損傷脾胃。恰逢盛夏時節,涼氣當令,寒濕之氣得以入侵人體,下傳到腎臟,導致腹瀉。小便清澄是其顯著徵兆,脈象緩弱,應以溫中為主。
藿香梗(二錢),生木香(八分),赤茯苓(二錢),豬苓(錢半),陳橘皮(一錢),厚朴(一錢),炙甘草(五分),炮姜(八分),冬白朮(二錢)
經言:食飲有節,起居有常,飲食不節,起居不時,脾胃受傷,則上升精華之氣,翻從下降而為飧泄,久則戊邪傳癸,變生腸澼。延綿不已,變態多歧。見在下血或少或多,鮮瘀不一,此血不歸經,氣失統攝,下時裡急後重,脾陽腎水俱傷,下後魄門瘙癢,中虛逼陽於下,臍旁動氣有形,或左右上下,殆越人所謂動氣之狀,腹脅脹墜,不為便減,土困於中,魄門鎖束,小溲不利,水虧於下,均非熱象,矢氣欲解不解,則肛門脹墜,時或燥熱直逼前陰,腎囊收縮,氣隨上逆,皆水虧土弱之徵,小腹墜,大腹膨,矢氣解則舒,不解則脹連脅肋,右勝於左,以脾用在右,脾病故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常覺中下二焦否塞,大便有時暢下,則諸證較減,以腎居於下,為胃之關,開竅於二陰,大便既暢,土鬱暫宣,水源暫暢,故減至於或為之,猶浮雲之過太虛耳。治病必求其本,法當脾腎雙培,偏寒偏熱,恐致偏害。
白話文:
藿香梗(兩錢),生木香(八分),赤茯苓(兩錢),豬苓(半錢),陳橘皮(一錢),厚朴(一錢),炙甘草(五分),炮姜(八分),冬白朮(兩錢)
中醫經典記載:飲食有節度,作息有規律,飲食不規律,作息不正常,脾胃受損,原本應該上升的精氣,卻向下轉化為腹瀉,久而久之,戊邪(脾土)傳給癸水(腎水),導致腸道水濕過盛。拖延不愈,變化多端。
症狀表現為便血,量多少不等,顏色鮮紅或發黑,這是因為血液不能回歸經絡,氣血失控所致;便後裡急後重,表明脾陽腎水均受損;便後肛門瘙癢,是中虛逼陽於下的表現;臍旁有看得見的氣動,或左右上下游走,類似古人描述的「動氣」;腹脅脹痛下墜,解便後也不減輕,說明脾胃困弱,肛門收縮;小便不利,表明下焦水液虧損,這些都不是熱象;放屁想放又放不出來,就會導致肛門脹墜,有時燥熱感直逼生殖器,腎囊收縮,氣隨之上逆,都是水虧土弱的徵兆;小腹下墜,大腹膨脹,放屁後症狀會緩解,不放屁就會脹痛連及脅肋,右側比左側嚴重,這是因為脾屬土,用於右側,脾病故而後肢動氣,會感到像身體虛弱一樣難受,經常感覺中下兩焦閉塞,大便有時通暢,諸症會有所減輕,這是因為腎在下焦,為胃的門戶,通向生殖系統,大便暢通後,脾胃濕鬱暫時宣發,腎水暫時通暢,所以症狀減輕,但仍是暫時的,就像浮雲飄過太虛一樣。
治療疾病必須找出根本原因,方法應該是雙補脾腎,偏寒或偏熱的治療方法可能會導致偏頗的危害。
人參(一兩),炙黃耆(三兩),冬白朮(三兩,土炒),炙甘草(八錢),煨木香(五錢),酸棗仁(三兩),遠志肉(兩半),炙升麻(三錢),煨肉果(二兩),雲茯苓(三兩),當歸身(三兩,土炒),川芎藭(一兩)
為末,以大生地十二兩,大白芍六兩,罌粟殼六兩,石榴皮六兩,烏梅肉四兩,熬膏,再入龜板膠三兩,鹿角膠三兩,熔化和丸,每早晚服三錢,開水下。
白話文:
人參(60克),炙黃耆(180克),冬白朮(180克,炒過),炙甘草(40克),煨木香(30克),酸棗仁(180克),遠志肉(120克),炙升麻(18克),煨肉果(120克),雲茯苓(180克),當歸身(180克,炒過),川芎(60克)
磨成粉末,加入大生地(720克)、大白芍(360克)、罌粟殼(360克)、石榴皮(360克)、烏梅肉(240克),熬製成膏狀,再加入龜板膠(180克)、鹿角膠(180克),熔化後製成丸劑,早晚各服用 18 克,用開水送服。
二氣素虛,七情不節,致傷脾胃,傳化失常,清不能升,濁無由降,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戊邪傳癸,轉為腸澼。色白如膿,日十餘次,下時裡急後重,脾陽腎水潛傷,舌苔色常黧黑,中寒格陽於上,腹中隱痛,澼久剝及腸胃脂膏,食減神疲,夜多妄夢,腎不交心,而中虛氣餒,因循怠治,希冀自瘥,反覆相仍,病情轉劇,將近一載。
前進補中益氣、歸脾、六君等湯,以行升降之令,繼服胃關煎、四神丸、五味子散,溫固三陰,病勢退而復進,脈體和而又否,病勢苦深,殊難奏捷。勉擬溫固命門,引火歸窟,冀其丹田暖,則火就燥,下元固,則氣歸精,然否質諸明哲。
白話文:
元氣和脾胃之氣虛弱,七情不能調節,導致脾胃受傷,轉運功能異常,清氣不能上升,濁氣無法下降。清氣積聚在下焦,導致腹瀉,濕邪傳遞給腎氣,轉化為腸漏。大便白如膿,一天十多次,排便時腹部急迫,排便後仍覺脹滿。脾陽和腎水暗中受損,舌苔顏色常呈黧黑。寒氣阻滯氣血運行於上焦,腹部隱隱作痛。腸漏時間久了,會損耗腸胃脂膏,導致食慾減退,精神疲乏,夜間多夢。腎氣不能與心氣相交,導致中氣虛弱,缺乏氣力。拖延治療,寄希望於自愈,病情反覆加重,已經接近一年。
之前服用補中益氣湯、歸脾湯、六君子湯等,以行氣升降之令。後來服用了胃關煎、四神丸、五味子散,溫補三陰。病勢雖有所退,但又復發,脈象忽和忽否,病情嚴重,難以奏效。考慮溫補命門,引陽氣歸於丹田,希望丹田溫暖,火氣歸於燥位,下元固守,氣血歸於精華,但具體效果如何,尚需請教明哲之士。
懷山藥(三兩),補骨脂(二兩,鹽水炒),煨木香(八錢),炙甘草(八錢),冬白朮(三兩,土炒),訶子肉(三兩),罌粟殼(三兩),乾薑(八錢),白芍藥(二兩),石榴皮(二兩),縮砂仁(兩半),蓽茇(二兩),赤石脂(三兩),煅龍骨(三兩),淡吳萸(八錢),煨肉果(二兩),煨草果(一兩),五味子(二兩)
為末,用大熟地十六兩,大洋參十二兩,嫩黃耆十二兩,龍眼肉八兩,熬膏和丸,每早晚服三錢,開水下。
白話文:
懷山藥(180公克),補骨脂(120公克,用鹽水炒),炒木香(48公克),炙甘草(48公克),炒白朮(180公克,用土炒),訶子肉(180公克),罌粟殼(180公克),乾薑(48公克),白芍藥(120公克),石榴皮(120公克),縮砂仁(12公克),蓽茇(120公克),赤石脂(180公克),煅龍骨(180公克),淡吳萸(48公克),炒肉果(120公克),炒草果(60公克),五味子(120公克)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加入640公克的熟地黃,480公克的大西洋參,480公克的嫩黃耆,320公克的龍眼肉,熬煮成膏狀,製成藥丸,早晚各服用18公克,用開水送服。
痢成休息,本是纏綿,氣傷則白,血傷則赤,痢下純血,血分受傷,起自客冬,暮春未已,大和中土,培補胃關,共服十有六劑,痢勢十減六七,第尊年胃氣易傷,飲食頗減,宜停煎劑,以丸緩圖。
大熟地(八兩),懷山藥(四兩),人參(一兩),陳橘皮(兩半),炙升麻(五錢),炙甘草(八錢),五味子(二兩),赤石脂(三兩),煨木香(五錢)
為末,地榆六兩,煎水疊丸,早晚服三錢,開水下。
蔣寶素曰:痢疾者注下赤白,裡急後重,腹痛,晝夜無度數,至圊而不能便,乃暑濕食毒,鬱蒸醞釀於藏府腸胃膜原連絡之間,津液脂膏化為膿血,滲入腸中而下。蓋癰癤流注瘡瘍之類,即《內經》腸澼之證也。《素問·生氣通天論》曰:因而食飽,經脈橫解,腸澼為痔。(此即痢與外症相通之意。
白話文:
痢疾反覆發作,本就纏綿難愈。如果氣受傷就會排泄白色痢疾,如果血受傷就會排泄紅色痢疾。現在完全排泄血,說明血分受傷。起於去年冬天,到了暮春還未痊癒。用溫和的藥物調養脾胃,共服用了十六劑藥,痢疾的勢頭減輕了十分之六七。但是您年紀大了,脾胃容易受傷,飲食有所減少,宜暫停煎服藥劑,改用丸藥調理。
用以下藥材研成細末:
- 熟地黃 8 兩
- 淮山藥 4 兩
- 人參 1 兩
- 陳皮 2 錢半
- 炙升麻 5 錢
- 炙甘草 8 錢
- 五味子 2 兩
- 赤石脂 3 兩
- 煨木香 5 錢
加入地榆 6 兩,煎水為丸,早晚各服 3 錢,用開水送服。
蔣寶素說:痢疾患者會排泄紅色或白色便,裡急後重,腹痛,晝夜不止,到廁所也排不出來。這是因為暑濕食毒鬱積在藏府腸胃和膜原連絡的地方,津液脂膏化為膿血,滲入腸中排出。這與癰癤流注瘡瘍之類的疾病類似,即《內經》所說的「腸澼」證。《素問·生氣通天論》說:「因而食飽,經脈橫解,腸澼為痔。」(這說明痢疾與外症相通)
)又脈要精微論曰:脈數動一代者,病在陽之脈也。泄及便膿血。(膿血二字、明與癰瘍相似。)又通評虛實論曰:腸澼便血,身熱則死,寒則生。(此與癰瘍逆順相似。)又曰:腸澼下膿血,脈懸絕則死,滑大則生。(此與癰瘍陽症陰症意合。)又太陰陽明論曰:飲食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
入五藏則䐜滿閉塞,下為飧泄,久為腸澼。(可見暑濕食毒,薰蒸醞釀於藏府膜原之間,脂液化為膿血,而為腸澼。)又六元正紀大論曰:風濕交爭,注下赤白。又至真要大論曰:少陽在泉,火淫所勝,注下赤白。(此風濕相火傷於陰絡,血液化為赤白,即癰瘍化膿之意。)此《內經》諸篇,分明以痢疾與癰瘍相似,曰腸澼為痔,曰便膿血,尤彰明較著者。
白話文:
古籍中記載,脈象快速跳動,病症位於陽氣部位,並可能伴隨腹瀉膿血,膿血與癰瘍症狀類似。另外,腸道泄瀉伴隨便血,發熱則凶險,寒冷則能存活,這與癰瘍的逆順變化相似。腸道泄瀉伴隨膿血,脈象虛弱則凶險,脈象滑大則能存活,這也與癰瘍的陽症陰症相符。
飲食失節,作息不規律,容易損傷陰氣,導致五臟積聚阻塞,排泄不暢,久而久之就會出現腸道泄瀉。這表明暑濕毒氣積聚在臟腑膜原之間,脂液轉化為膿血,導致腸道泄瀉。此外,風濕相互爭奪,向下流注,出現赤白分泌物。少陽經氣虛弱,火氣過盛,向下流注,也會出現赤白分泌物。這些都說明風濕和相火損傷陰絡,血液轉化為赤白,也就是癰瘍化膿的表現。
這些《內經》中的論述,明確指出痢疾與癰瘍症狀相似,都可能出現腸道泄瀉、便血、膿血等,其中腸道泄瀉被稱為痔瘡,更加說明兩者之間的密切關係。
《難經》云:溲而便膿血。(此以痢之赤白名膿血,即是癰瘍之類。)《金匱要略》云:脈數而渴,今自愈。設不瘥,必清膿血,以有熱故也。(《傷寒論·厥陰篇》與此同。按:《傷寒論》云:數脈不時,則生惡瘡,與此意同。)又云:下痢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傷寒論·少陰篇》同。
)此《難經》《金匱》,論證論治,與癰瘍相合。《北史》載司馬膺之,患痢十七年不愈,巢元方論休息痢之乍發乍止,腸蠱痢之先赤後白,連年不愈,此上二條,即癰瘍成漏之屬。孫思邈云:藏毒為痢。《唐太宗實錄》云:太宗苦於氣痢,服乳煎蓽茇而愈。(牛乳半斤,蓽茇三錢煎服。
白話文:
《難經》說:排尿和小便出現膿血。(這裡的「膿血」指的是痢疾中的赤白之症,和癰瘍之類的疾病相同。)《金匱要略》說:脈搏快速而口渴,現在已經自行痊癒了。如果沒有痊癒,必定會排出膿血,這是因為體內還有熱氣的緣故。(《傷寒論·厥陰篇》的說法與此相同。按:《傷寒論》說:脈搏快速而不規律,則會生出惡瘡,與這個意思相同。)《金匱要略》又說:腹瀉排出膿血的,用桃花湯治療。(《傷寒論·少陰篇》的說法相同。)這些《難經》《金匱》的理論和治療方法,都與癰瘍的病症相符合。《北史》記載司馬膺之,患痢疾十七年不愈,巢元方認為是休息痢時發時止,腸蠱痢先是赤色後變白色,連年不愈,這兩個條目,就是癰瘍形成漏孔的範疇。孫思邈說:藏毒會導致痢疾。《唐太宗實錄》記載:太宗皇帝患有氣痢,服用牛乳煎蓽茇湯而痊癒。(牛乳半斤,蓽茇三錢煎服。
)雷斅云:陽虛久痢,須假草零。(草零即五倍子為末調服。)《趙溍養疴謾筆》云:宋孝宗食湖蟹患痢,用藕節搗爛酒調服而痊。《夷堅志》云:暑毒在脾,濕氣連腳,不泄則痢,不痢則瘧,獨煉雄黃,蒸餅和藥,甘草作湯,服之安樂。寇宗奭云:洛陽女子耽飲,多食魚蟹,畜毒在藏,大便膿血,諸藥不應,如此期年,垂命待盡,或教服人參散而愈。(人參、椿根皮各一兩為末,每服二錢,開水調下。
)劉河間云:下痢赤白,俗言寒熱相兼,其說尤誤。如熱生癰瘍,而出白膿,豈可以白為寒歟。由其在皮膚之分,屬肺金,故色白也。次在血脈之分,屬心火,故色赤也。(此即癰瘍化膿之理。)李東垣云:腸澼為水穀與血,另作一派,如⿳⺮中而桶湧出。(此即癰疽出頭之意。
白話文:
雷斅說:陽氣虛弱導致長期腹瀉,需要使用草零。(草零指的是五倍子研磨後服用。)《趙溍養痾謾筆》提到:宋朝的孝宗因食用湖蟹而腹瀉,用藕節榨汁加入酒服用後痊癒。《夷堅志》記載:暑熱之毒停留在脾臟,濕氣累及雙腿,若不排出則會腹瀉,若不腹瀉則會出現瘧疾,獨自煉製雄黃,和藥蒸成餅,再用甘草煮湯服用則可安然無憂。寇宗奭說:洛陽的女子愛喝酒,並且吃魚蟹,體內積累毒素,導致大便有膿血,許多藥物無法治療,這樣的情況持續了一年,命不久矣,或許有人建議服用人參散而恢復。(人參和椿根皮各一兩磨成粉,每次服兩錢,開水調服。)
劉河間說:下痢有赤白之分,俗語說寒熱相兼,但這說法尤為錯誤。因為熱會生癰瘍並流出白膿,怎能因為白色而認為是寒症呢?由於癰瘍屬於皮膚,與肺金相應,因此顏色呈白。若是涉及血脈,則屬於心火,因此顏色呈赤。(這是癰瘍化膿的道理。)李東垣說:腸澼是水穀和血,這是另一種情況,就像水在竹筒中噴湧而出。(這是癰癭出現的意義。)
)朱丹溪云:赤屬血,白屬氣,下如魚腦者半生半死,下如塵腐色者死,下純血者死,下如屋漏水者死。(此與癰疽敗症無異。)張景岳云:痢之膿垢,非糟粕,乃附腸著藏之脂膏,皆精血之屬也。(此即癰疽化膿之理。)吳又可云:溫疫愈後,及戰汗後,反腹痛裡急,欲作滯下也。
(此即留熱發病遺之意。)又曰:下痢膿血,更加發熱而渴,此疫痢兼症。此即熱極生癰之意。此上十一條,論痢疾證治之理,正與癰瘍機宜暗合,但未有直言癰癤流注瘡瘍之屬,生於膜原連絡腸胃之間,膿血內潰,滲入腸中,漂澼而下,為痢之赤白者。由是觀之,治痢之法,當參入治癰之義。
白話文:
朱丹溪說:痢疾的紅色是屬於血,白色是屬於氣,大便像魚腦一樣的顏色是半生半死,大便像腐爛的塵土一樣的顏色是會死,只有純血的大便會死,大便像屋頂漏水一樣點滴而下的是會死。(這和癰疽敗壞的症狀是一樣的。)張景嶽說:痢疾的膿血不是殘渣,而是附著在腸道裡面蓄積的脂肪,都是精血的一部分。(這和癰疽化膿的道理是一樣的。)吳又可說:溫疫病癒後,以及劇烈出汗後,反而腹痛裏急,想要大便不通暢。
(這是因為體內有餘熱沒有完全消散所造成的。)他又說:大便中有膿血,而且發熱口渴,這是疫痢的合併症。這是因為熱氣極盛而產生癰疽的原因。以上十一條,論述痢疾證狀和治療的道理,和癰瘍的病機和治療方法暗中吻合,但是沒有直接說癰癤流注瘡瘍這些疾病,是因為它們產生於與腸胃相連的腹膜上,膿血向內破潰,滲入腸道,漂浮流動而向下,成為痢疾中的赤白便。由此可見,治療痢疾的方法,應該參考治療癰疽的方法。
如痢之初起用芍藥等湯,即癰疽初起宜攻之意也。正氣偏虛,用補中益氣等湯,即癰疽托裡之意也。曠日持久,用收澀等法,即癰瘍合口之意也。如痢之所忌,身熱脈大,禁口不食,亦癰瘍之所忌也。癰瘍所忌,膿色清稀,塵腐如屋漏水,亦痢疾之所忌也。前賢治痢諸方已備,今參以治癰之法,無遺義矣。
然治法多歧,恐滋惑亂,茲約三法,可以類推。一日攻發,二日托補,三日收澀。如有表,敗毒散、小柴胡湯等。無表,芍藥湯、承氣湯等。皆攻發之劑也。氣虛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等,血虛四物湯、六味地黃湯等,皆托補之劑也。滑泄休息,桃花湯、養藏湯、椿根皮、罌粟殼、烏梅、訶子等,皆收澀之劑也。
白話文:
痢疾剛開始時用芍藥等湯藥,就像癰疽剛開始時宜攻之。正氣虛弱時用補中益氣等湯藥,就像癰疽託裡。病程時間長久時用收澀等方法,就像癰瘍合口。痢疾所忌諱的,如身熱脈大,禁口不食,也是癰瘍所忌諱的。癰瘍所忌諱的,膿液稀薄清淡,像漏水的屋頂,也是痢疾所忌諱的。前輩醫家治療痢疾的各種方劑已經很齊全了,現在參照治療癰疽的方法,就沒有遺漏的意義了。
但是治療方法很多樣,恐怕會增加迷惑和混亂,現在約略提出三種方法,可以類推。一是攻發,二是託補,三是收澀。如有表證,用敗毒散、小柴胡湯等。無表證,用芍藥湯、承氣湯等。這些都是攻發的藥劑。氣虛用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等,血虛用四物湯、六味地黃湯等,這些都是託補的藥劑。滑泄休息時用桃花湯、養藏湯、椿根皮、罌粟殼、烏梅、訶子等,這些都是收澀的藥劑。
若醫話新制痢疾三方,探本窮源,從博反約,更無出其右者。
略曰:道光甲午,余祖母氏楊,年九十五,涼秋九月,患痢如魚腸屋漏水,晝夜無度,色臭腐敗,腳縮不伸,足脛紅腫若腸癰之狀,知其不起,未敢進藥,八日而卒。(自九月初六至十三亥時終。)又叔母氏王,年六十六,於己亥秋杪,病亦如是而卒。(自九月初十至十八寅時終。
又余女年甫五歲,亦於是月病此而卒。)余以是知痢即內癰,赤白即膿血,而著此論也。
白話文:
談到醫學新論的痢疾三方,探究其根本,從繁雜歸納為簡要,再也沒有其他方劑可以超越它。
簡要說明:道光甲午年(1844年),我的祖母楊氏,年九十五歲,涼爽的秋季九月,得了痢疾,大便如魚腸屋漏水般,晝夜不止,汙穢不堪,腳縮成一團無法伸展,小腿腫脹發紅,類似於腸癰的症狀,知道她快不行了,不敢給她服藥,八天後去世。(從九月初六到十三日亥時離世。)
另外,我的叔母王氏,年六十六歲,在己亥年(1849年)秋末,也得了同樣的病症,去世。(從九月初十到十八日寅時離世。)
還有我的女兒,年僅五歲,也在同一個月得了這個病去世。由此我知道,痢疾就是內部的癰腫,赤白(大便)就是膿血,因此寫了這篇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