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略十三篇》~ 卷三 (2)

回本書目錄

卷三 (2)

1. 傷寒第三

苔白,脈浮,顛痛,身疼,惡寒發熱,溲便自調,痰嗽氣促,有汗不透,風寒兩傷,營衛俱病,法宜解肌兼汗,議取青龍。

麻黃(八分),桂枝(八分),炙甘草(五分),赤芍藥(錢半),五味子(五分),北細辛(五分),乾薑(五分),製半夏(錢半)

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顛疼身痛無汗,苔白胸否,脈浮緊,宜先開表。

羌活(一錢),防風(一錢),川芎(一錢),香白芷(八分),蒼朮(錢半),北細辛(五分),大生地(三錢),炙甘草(五分),黃芩(一錢,酒炒)

脈體尺寸俱浮,證勢頭身俱痛,翕翕發熱,洒洒振寒,稟賦雖充,寒邪甚厲,星馳無寐,二氣乖違,正逢月郭空虛,遂罹霜露之疾,謹擬南陽敗毒散,祛邪返正,得汗便解,公議如是,敬呈鈞鑒。

人參(一錢),雲茯苓(三錢),枳殼(一錢),川芎(一錢),炙甘草(五分),桔梗(一錢),羌活(一錢),獨活(一錢),柴胡(一錢),前胡(一錢),生薑(一錢)

長流水煎服。

昨進南陽法,濈然汗出,諸證悉平。惟胸次不舒,不思飲食,溲色澄清,大便未解,余氛未盡,尚宜和里。

人參(八分),雲茯苓(三錢),焦白朮(錢半),炙甘草(五分),福橘皮(一錢),麩炒枳實(一錢),製半夏(錢半),炒穀芽(三錢),六和神麯(二錢)

蔣寶素曰:傷寒者,乃冬寒司令,從霜降以後,至春分節前,觸冒霜露,體中寒邪即發之證,而為伏邪溫熱之原,正與夏暑司令,從穀雨後至秋分前,觸冒太陽君火,炎蒸亢熱之氣,即發之中暑相對之證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冬傷於寒,春必病溫。又熱論篇曰: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

此《內經》溫熱諸證,乃冬時傷寒內伏所致。余因立伏邪門,專論溫熱。張長沙傷寒論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發盡傷寒奧旨,文多茲不選。言其要,一日太陽受病,太陽主氣,其脈上連風府,循腰脊,故頭項痛,腰脊強。二日陽明受病,陽明主肉,其脈挾鼻絡於目,故身熱目疼,鼻乾不得臥。

三日少陽受病,少陽主膽,其脈循脅絡於耳,故胸脅病而耳聾。三陽經絡皆受其病,未入於府者,可汗而已。四日太陰受病,太陰脈布胃中,絡於嗌,故腹滿而嗌乾。五日少陰受病,少陰脈貫腎絡於肺,系舌本,故口燥舌乾而渴。六日厥陰受病,厥陰脈循陰器而絡於肝,故煩滿而囊縮。

三陰經絡皆受其病,已入府者可下而已。(傷寒化熱在數日之後,伏邪溫熱化熱在數月之後,乃用承氣下之則一也。)六日為傳經盡,則病當愈。不愈者,仍自太陽經來復。(七日來復、至十三日再復,俗以十四日非是。)此言傳次之大體,非必如是也。有間經而傳者,有越經而傳者,有傳至二三經而止者,有始終只在一經者,有自少陽陽明而入者,有初入太陽,不傳陽明,遽入少陰,變成真陰證者。有直中三陰者,有二陽三陽合病者,有二陽並病者,有少陽倒入陽明胃府者。

白話文:

患者舌苔發白,脈象浮在表面,頭痛,全身痠痛,怕冷發熱,小便正常,咳嗽有痰且呼吸急促,有汗但汗出不暢,這是風寒同時侵襲,導致身體的營氣和衛氣都生病,治療方法應該用解肌發汗的藥,建議使用青龍湯。

藥方:麻黃八分、桂枝八分、炙甘草五分、赤芍藥一錢半、五味子五分、北細辛五分、乾薑五分、製半夏一錢半。

發熱怕冷,是陽氣受到侵犯的表現。頭痛、身體痠痛且無汗,舌苔發白、胸悶,脈象浮且緊,應該先用發散表邪的藥物。

藥方:羌活一錢、防風一錢、川芎一錢、香白芷八分、蒼朮一錢半、北細辛五分、大生地三錢、炙甘草五分、黃芩一錢(用酒炒過)。

脈象浮在表面,無論是寸脈還是尺脈都如此,症狀表現為頭部和身體都疼痛,時有發熱感,又時有怕冷打寒顫的感覺。雖然身體素質還不錯,但是受到的寒邪非常厲害,導致患者焦躁難以入眠,體內的陰陽二氣不調和,正好又遇到月亮晦暗的時候,就感染了風寒濕邪。謹慎地選用南陽敗毒散,來驅除邪氣恢復正氣,只要發汗就會好,這是大家共同的看法,謹此上報給您知曉。

藥方:人參一錢、雲茯苓三錢、枳殼一錢、川芎一錢、炙甘草五分、桔梗一錢、羌活一錢、獨活一錢、柴胡一錢、前胡一錢、生薑一錢。

用水煎服。

昨天服用了南陽敗毒散,汗出得很好,各種症狀都消失了。只是胸部還有點不舒服,不想吃飯,小便清澈,大便還沒解出來,說明還有一些餘邪沒清除乾淨,應該用調理腸胃的藥物。

藥方:人參八分、雲茯苓三錢、焦白朮一錢半、炙甘草五分、福橘皮一錢、麩炒枳實一錢、製半夏一錢半、炒穀芽三錢、六和神麯二錢。

蔣寶素說:所謂傷寒,指的是冬天寒冷的時候,從霜降之後到春分之前,受到寒露的侵襲,體內寒邪發作的病症,也是潛伏的溫熱病邪的根源。這跟夏天暑熱時節,從穀雨之後到秋分之前,受到太陽火熱之氣的侵襲,而發作的中暑病症是相對的。《黃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說:「冬天受到寒邪的侵犯,春天一定會生發溫病。」《熱論篇》說:「現在所說的熱病,都屬於傷寒的一種。」

這些《內經》所說的溫熱病症,都是冬天受到寒邪侵襲潛伏在體內所導致的。所以我設立「伏邪」這個專門的分類,專門討論溫熱病。張仲景的《傷寒論》有三百九十七種治療方法,一百一十三個藥方,發揮了傷寒學的精髓,因為篇幅太多所以這裡不選錄。簡單來說,第一天太陽經受到病邪侵犯,太陽經主管氣,它的脈絡上連風府穴,沿著腰背,所以會出現頭頸疼痛、腰背僵硬。第二天陽明經受到病邪侵犯,陽明經主管肌肉,它的脈絡連接鼻子到眼睛,所以會出現身體發熱、眼睛疼痛、鼻子乾燥、難以入睡。

第三天少陽經受到病邪侵犯,少陽經主管膽,它的脈絡沿著脅肋到耳朵,所以會出現胸脅疼痛和耳聾。如果三陽經絡都受到病邪侵犯,但病邪還沒深入臟腑,可以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第四天太陰經受到病邪侵犯,太陰經脈絡分布在胃中,連接咽喉,所以會出現腹脹和咽喉乾燥。第五天少陰經受到病邪侵犯,少陰經的脈絡貫穿腎臟、連接肺部,聯繫舌根,所以會出現口乾舌燥且口渴。第六天厥陰經受到病邪侵犯,厥陰經的脈絡沿著生殖器到肝臟,所以會出現煩躁、腹脹和陰囊收縮。

如果三陰經絡都受到病邪侵犯,病邪已經深入到臟腑,可以用瀉下的方法來治療。(傷寒引起的化熱會在幾天之後,而伏邪引起的溫熱化熱則會在幾個月之後,可以用承氣湯來治療,道理是一樣的。)第六天是病邪傳經的終點,病情應該會好轉。如果沒有好轉,病情又會從太陽經開始復發。(病情會在第七天復發,然後在第十三天再次復發,民間說的十四天復發是不對的。)這裡說的是傳經的大概規律,並非一定如此。有時會隔著一經傳,有時會跨經傳,有時傳到兩三條經絡就停止了,有時始終只在一條經絡上,有時會從少陽、陽明經進入,有時剛開始在太陽經,不傳到陽明經,直接進入少陰經,變成真陰證。有的是直接侵犯三陰經,有的是二陽經、三陽經同時受病,有的是二陽經並病,有的是少陽經的病邪流入陽明經的胃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