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略十三篇》~ 卷三 (1)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

1. 卷三

2. 傷寒第三

《椿田醫話》曰:十味羌防散,主治三冬感冒風寒,兼治三時不正寒涼之氣,顛疼身痛,惡寒發熱,無汗,或有汗不透,舌苔白滑,或淡黃不腐,胸次或舒或不舒,飲食或進或不進,脈浮或緩或數或緊,小便色白,或淡黃不渾,大便或解,或不解,若溲赤而渾,便黑如醬,乃伏邪證據,當從伏邪門論治。虛人本方去枳殼,加當歸身三錢。

羌活(一錢),防風(一錢),雲茯苓(三錢),炙甘草(五分),製半夏(錢半),陳皮(一錢),枳殼(一錢),川芎(一錢),蒼朮(錢半),桔梗(一錢),生薑(一片),蔥白(一莖)

經以辛甘發散為陽,仲景汗劑,必以溫散。羌活氣味辛甘苦,防風氣味辛甘溫,二味俱是辛甘之品,以達三陽之表。川芎氣味辛溫,治顛痛主藥。蒼朮氣味甘苦溫,崇土行其津液,最能發汗。枳殼氣味苦涼,陳皮氣味苦辛,半夏氣味辛平,三味利氣寬中,以化宿痰宿食,推陳致新,使津液易達。桔梗氣味苦辛平,為藥中舟楫,載諸藥上行。

茯苓氣味甘淡,益氣以帥津液。甘草氣味甘平,協和群品。蔥姜通氣溫經。藥液入胃,輸於脾,營注於肺衛,達於皮毛,開腠理,致津液,通陽氣,沖寒氛於大表,返正氣於諸經,濈然汗出,諸證悉平,足以貫三冬風寒在表諸病。

又論麻黃湯曰:在內為血,發外為汗。汗即血也,隨氣以化。肺司百脈之氣,脾統諸經之血,寒則傷營,為風所引,先傷皮毛,內舍於肺,同氣相求,直入足太陽寒水之經。麻黃氣味苦辛熱,乃肺經專藥,據衛驅寒,為發汗之主,以治受病之原,使肺衛之氣不寒,以溫分肉,充皮毛,肥腠理,而司開闔。

桂枝氣味甘辛熱,散風救表,伐肝和脾,入營融血,為發汗之資,祛寒之援,使脾營之血不澀,溶溢於肺衛而為津液,則肺衛之津液,得氣化布滲於皮毛而為汗。佐以杏仁利肺以舒氣化,使以甘草和中,以緩麻桂之性,從容不迫,云蒸雨化,使在表之寒邪得汗而解,則傳次原流已斷,而先入足太陽之邪,孤懸自散。此仲景獨得之心法,近代多畏而不用,何哉。

故筆之於此,以俟識者。

《左傳·昭元》曰:晉侯求醫於秦伯,秦伯使醫和視之。又曰:陰淫寒疾。

《範汪方》曰:故督郵顧子獻,得傷寒已瘥未健,詣畢甫視脈。甫曰:雖瘥尚虛未平復,陽氣不足,勿為勞事也。能勞尚可,女勞即死,臨死當吐舌數寸。獻婦聞其瘥,從百餘里來省之。住數宿,止交接之間三日死。

《九峰醫案》曰:傷寒惡寒,寒傷營,血澀無汗,皮膚閉而為熱,頭身腰背俱痛,脈浮緊,溲色澄清,大便五日不解,尚屬太陽經證,宜麻黃湯。

麻黃(一錢),桂枝(一錢),炙甘草(一錢),苦杏仁(三錢)

白話文:

傷寒第三

《椿田醫話》記載:十味羌防散,主要治療冬季感冒風寒,也治療一年四季不正的寒涼之氣引起的頭痛、身痛、惡寒發熱、無汗或汗出不透、舌苔白滑或淡黃不腐、胸部時而舒適時而不適、食慾時好時壞、脈象浮或緩或數或緊、小便顏色白或淡黃不渾濁、大便時通時不通等症狀。如果小便顏色紅且渾濁,大便黑如柏油,則屬於伏邪證,應從伏邪的角度論治。體質虛弱者,此方需去掉枳殼,再加當歸三錢。

藥物組成:羌活一錢,防風一錢,雲茯苓三錢,炙甘草五分,製半夏一錢半,陳皮一錢,枳殼一錢,川芎一錢,蒼朮一錢半,桔梗一錢,生薑一片,蔥白一莖。

經方運用辛甘發散之法以溫陽。仲景的汗劑,必定要溫和地發散。羌活和防風味辛甘,都是辛甘之品,可以到達三陽經的表層。川芎味辛溫,是治療頭痛的主藥。蒼朮味甘苦溫,能健脾益氣,利水滲濕,最能發汗。枳殼味苦寒,陳皮味苦辛,半夏味辛平,三味藥能理氣寬中,化解宿痰宿食,促進新陳代謝,使津液更容易到達體表。桔梗味苦辛平,是藥物中的嚮導,能載運其他藥物上行。

茯苓味甘淡,能益氣以引導津液。甘草味甘平,能調和諸藥。蔥薑能通氣溫經。藥物進入胃部,輸送到脾臟,再輸布到肺衛,到達皮毛,疏通毛孔,促進津液分泌,通達陽氣,驅散表層的寒邪,使正氣回到各經脈,汗水自然而出,諸症皆愈,足以治療冬季風寒表證諸病。

又論麻黃湯:寒邪在內則傷血,發散於外則為汗。汗液就是血液,隨著氣機的變化而轉化。肺主一身之氣,脾統血脈,寒邪傷及營氣,被風邪所引,先傷及皮毛,再進入肺部,同氣相求,直達足太陽膀胱經(寒水之經)。麻黃味苦辛熱,是肺經的專屬藥物,能宣通衛氣,驅散寒邪,是發汗的主要藥物,能治療疾病的本源,使肺衛之氣不寒,溫暖肌肉,充實皮毛,使毛孔疏通,以利開闔。

桂枝味甘辛熱,能散風寒,解表,疏肝和脾,入營氣,溫通血液,是發汗的輔助藥物,祛寒的幫手,使脾胃之血不凝滯,輸布到肺衛而化為津液,則肺衛的津液,就能氣化布散到皮毛而形成汗液。輔以杏仁宣肺以利氣化,用甘草調和諸藥,以緩和麻黃、桂枝的藥性,使發汗過程緩慢而自然,猶如雲蒸雨降,使表層的寒邪隨汗液排出,則寒邪傳播的渠道就被切斷,而先進入足太陽膀胱經的寒邪,也會自然消散。這是仲景獨到的經驗方法,近代多數人害怕而不用,這是為什麼呢?

因此,將這些記載下來,以待識者來辨析。

《左傳·昭公元年》記載:晉侯向秦伯求醫,秦伯派醫生醫和診治他。又說:陰寒濕邪所致的疾病。

《範汪方》記載:督郵顧子獻,傷寒痊癒後身體還沒完全康復,去請畢甫診脈。畢甫說:雖然痊癒了,但身體還虛弱,陽氣不足,不要勞累。能承受勞累尚可,如果過度勞累就會死亡,臨死前會吐舌數寸。顧子獻的妻子聽到他痊癒的消息,從一百多里外趕來探望。住了幾宿,在夫妻同房三天後就死了。

《九峰醫案》記載:傷寒惡寒,寒邪傷及營氣,血液凝滯,無汗,皮膚閉塞而發熱,頭、身、腰、背都痛,脈象浮緊,小便顏色清澈,大便五天不通,這屬於太陽經證,應該用麻黃湯。

麻黃一錢,桂枝一錢,炙甘草一錢,苦杏仁三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