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案按選》~ 卷一 (4)

回本書目錄

卷一 (4)

1.

俞東扶曰:張潔古云動而得之者為中暍,為陽證;靜而得之者為中暑,為陰證。以「暑」、「暍」二字析為兩項,殊屬不然。夫夏之暑暍,猶冬之寒冷也。若指暍為陽,指暑為陰,亦將派冷作陽,派寒作陰耶!《內經》云:先夏至日者為病溫,後夏至日者為病暑。明以時令別其病名耳。

病暑之有陰有陽,一如傷寒之有陰有陽,大順散、冷香飲之類,實為納涼飲冷,因避暑而受寒,固暑月之陰證也,非中暑也。所以羅謙甫治參政商公泄瀉、完顏小將軍斑衄二案,俱用熱藥,俱不名之曰中暑。吳球治暑月遠行之人,直曰中寒,(三案俱見江選。)恐後世誤以熱藥治暑,乃舉病因以稱之,誠為名正言順。

故以動靜分陰陽則可,以暑暍分陰陽則不可,惟以脈證辨陰陽斯可矣。近世葉氏治暑,每用滑石、蘆根、通草、白蔻仁、杏仁等藥,以暑氣從鼻而吸入,必先犯肺,故用輕清之藥,專治上焦;其西瓜翠衣、鮮荷葉、鮮蓮子、綠豆皮、絲瓜葉、竹葉、銀花露等,皆取輕清以解暑邪之上蒙空竅,不犯中下二焦,殊有巧思。

蓋暑病必究三焦,非比傷寒,若來復丹、大順散,案中偶一見之,又足徵暑月陽證居多,陰證原少耳。

白話文:

俞東扶說:張潔古提到,因活動而得到的病是中暍,屬於陽證;因靜止而得到的病是中暑,屬於陰證。然而,把「暑」和「暍」兩個字區分成兩種疾病,這種觀點並不合理。夏天的暑暍,就如同冬天的寒冷一樣。如果認為暍是陽性,暑是陰性,那麼難道也要把冷視為陽性,把寒視為陰性嗎?《內經》提到:在夏至前發生的病是溫病,在夏至後發生的是暑病。這只是根據季節來區別病名而已。

中暑的陰證和陽證,就像感冒也有陰證和陽證一樣。例如大順散、冷香飲等藥方,實際上是為了消暑飲冷,但因為避免暑熱而受寒,這是夏季的陰證,而非中暑。因此,羅謙甫治療參政商公的腹瀉、完顏小將軍的斑衄兩個病例,都使用了熱藥,但並未命名為中暑。吳球治療夏季長途跋涉的人,直接說是中寒。(以上三個案例都可參考江選的記錄。)他擔心後人會錯誤地用熱藥來治療暑病,所以舉出病因來稱呼它,這確實是名正言順。

因此,根據活動或靜止來區分陰陽是可以的,但是根據暑和暍來區分陰陽是不合理的,只有根據脈象和症狀來判斷陰陽纔是正確的。近代葉氏治療暑病,常用滑石、蘆根、通草、白蔻仁、杏仁等藥物,因為暑氣從鼻子吸入,一定先侵犯到肺部,所以使用輕清的藥物,專門治療上焦;西瓜翠衣、新鮮荷葉、新鮮蓮子、綠豆皮、絲瓜葉、竹葉、銀花露等,都是選擇輕清的藥材來解除暑邪對上焦的侵害,不會影響中下焦,這非常巧妙。

治療暑病必須要考慮到三焦,與感冒不同,像來復丹、大順散,病例中偶爾會出現,這也可以證明夏季的陽證比較多,陰證原本就較少。

2.

俞東扶曰:古人治濕病案,殊無高論奇方,惟《臨證指南》佳案甚多,良足私淑。其除氣分之濕,用滑石、白蔻仁、杏仁、半夏、厚朴、栝蔞皮為主,有熱則加竹葉、連翹、蘆根等,全取輕清之品,走氣道以除濕。若濕熱甚而舌白目黃,口渴溺赤,用桂枝木、澤瀉、豬苓、滑石、茯苓皮、寒水石、生白朮、茵陳,此從桂苓甘露飲加減。濕熱作痞,神識如蒙,用人參、芩、連、枳實、生乾薑、生白芍,此從瀉心湯加減。

若脘中阻痛,大便不爽,用豆豉、枳實、黃連、薑汁、苓、半,熱輕則去連加鬱金、橘紅、薏苡、杏仁,此濕傷氣痹治法。熱甚則用黃連、生朮、厚朴、橘白、淡生薑渣、酒煨大黃,水法丸服,此治氣阻不爽,治腑宜通法。濕傷脾陽腹膨,用五苓散、二術膏。濕熱橫漬脈腠腹滿,用小溫中丸,以及脘痞便溏之用苓桂朮甘湯,吞酸形寒之用苓薑朮桂湯,雖皆古人成法,而信手拈來,無不吻合。

濕溫身熱神昏,用犀角、元參、連翹、石菖蒲、銀花、赤豆皮煎送至寶丹,乃清熱通竅,芳香逐穢法。更奇者,濕溫之頭脹耳聾,呃忒鼻衄,舌色帶白,咽喉欲閉,謂邪阻上竅空虛之所,非苦寒直入胃中可治,而用連翹、牛蒡、銀花、馬勃、射干、金汁,此俗人夢想不到者也。

不食不寐,腹痛便窒,脈遲小澀,謂由平素嗜酒少谷,濕積傷陽,寒濕濁陰,鳩聚為痛,而用炒黑生附子、炒黑川椒、生淡乾薑、蔥白,調入豬膽汁,此加味白通湯,亦神奇不可思議者也。更有嗜酒人胸滿不飢,三焦皆閉,二便不通,用半硫丸。又有病中啖厚味者,腸胃滯,雖下而留濕未解,肛門墜痛,胃不喜食,舌上白腐,用平胃散去甘草,加人參、炮薑、炒黑生附。此二條不因酒肉認作濕熱,竟以苦辛溫藥通陽劫濕,尤覺高超。

至如陽傷痿弱,有濕麻痹,雖痔血而用薑、附、茯苓、生術。舌白身痛,足跗浮腫,太谿穴水流如注,謂濕邪伏於足少陰,而用鹿茸、淡附子、草果、茯苓、菟絲以溫煦陽氣,均非淺識所能步武。濕久脾陽消乏,腎真亦憊,中年未育子,用茯、菟、蒼朮、韭子、大茴、鹿茸、附子、蘆巴、故紙、赤石脂,仿安腎丸法,治病調元,化為合璧,益有觀止之嘆。濕門得此諸案,方法洵云全備。

白話文:

俞東扶說:古人在處理濕病的案例時,並沒有特別高深的理論或奇特的療法,但《臨證指南》中的優秀案例非常多,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對於清除身體氣分的濕氣,常用滑石、白蔻仁、杏仁、半夏、厚朴、栝樓皮作為主要藥材,如果伴有熱象,會加上竹葉、連翹、蘆根等,這些都是輕盈清新的藥物,能通過氣道來排除濕氣。如果濕熱很嚴重,舌苔白,眼睛黃,口渴,尿色深紅,會使用桂枝木、澤瀉、豬苓、滑石、茯苓皮、寒水石、生白朮、茵陳,這是基於桂苓甘露飲的增減調整。如果濕熱導致痞塞,精神恍惚,會使用人參、黃芩、黃連、枳實、生乾薑、生白芍,這是基於瀉心湯的增減調整。

如果胃部阻塞疼痛,排便不順暢,會使用豆豉、枳實、黃連、薑汁、茯苓、半夏,熱度較輕時,會去掉黃連,加入鬱金、橘紅、薏苡、杏仁,這是處理濕氣傷害氣血凝滯的方法。熱度很高時,會使用黃連、生白朮、厚朴、橘白、淡生薑渣、酒燉大黃,用水製成藥丸服用,這是處理氣阻不暢,腑臟需要通暢的方法。濕氣傷害脾陽,腹部膨脹,會使用五苓散、二朮膏。濕熱橫行,脈絡肌膚腹脹,會使用小溫中丸,以及脘痞便溏的情況,會使用苓桂朮甘湯,吞酸怕冷的情況,會使用苓薑朮桂湯,雖然都是古人的固定療法,但隨手拈來,都能恰當對應。

濕溫導致身體發熱,神智混亂,會使用犀角、元參、連翹、石菖蒲、銀花、赤豆皮煎煮,再配合至寶丹,這是清熱開竅,芳香驅除污濁的方法。更奇妙的是,濕溫導致頭脹耳聾,打嗝鼻血,舌色帶白,咽喉欲閉,認為是邪氣阻塞了上部的空虛部位,不能直接用苦寒藥物進入胃中治療,而是使用連翹、牛蒡、銀花、馬勃、射干、金汁,這是普通人無法想像的。

不進食,失眠,腹痛,排便困難,脈搏遲緩,微弱,認為是由於平時過量飲酒,少食穀物,濕氣積累傷害陽氣,寒濕濁陰聚集導致疼痛,會使用炒黑生附子、炒黑川椒、生淡乾薑、蔥白,加入豬膽汁調和,這是加味白通湯,也是令人驚訝,難以理解的。還有嗜酒的人胸悶不餓,三焦都堵塞,大小便不通,會使用半硫丸。再有,病人在疾病期間食用厚味食物,導致腸胃滯留,即使排便,濕氣仍未解除,肛門墜痛,胃部不喜歡吃東西,舌頭上有白色的腐蝕,會使用平胃散去掉甘草,加入人參、炮薑、炒黑生附。這兩種情況不是因為酒肉而被誤認為濕熱,而是以苦辛溫藥通陽劫濕,更顯得高超。

至於陽氣受損,四肢無力,有濕氣導致的麻痺,即使有痔瘡出血,也會使用薑、附、茯苓、生朮。舌頭白色,身體疼痛,腳踝浮腫,太谿穴的水流出如注,認為是濕邪藏在足少陰經,會使用鹿茸、淡附子、草果、茯苓、菟絲來溫暖和滋養陽氣,這都不是淺薄的知識所能達到的。濕氣長時間影響,脾陽消耗殆盡,腎臟的功能也疲憊,中年未能生育,會使用茯苓、菟絲、蒼朮、韭子、大茴香、鹿茸、附子、蘆巴、故紙、赤石脂,模仿安腎丸的療法,既治病又調理身體,效果非常出色,讓人嘆為觀止。對於濕氣的處理,這些案例和方法,可以說是非常全面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