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案按選》~ 卷一 (3)

回本書目錄

卷一 (3)

1. 中風

是確指虛人而後中於虛風也。然猶系因虛受風,故《靈樞》又有真氣去,邪氣獨留,發為偏枯之說。偏枯難療,二語盡之。再讀《通評虛實論》曰:凡治消癉、僕擊,(僕擊者,如人被擊而僕,即今之卒倒也。)偏枯痿厥,氣滿發逆,肥貴人則膏粱之疾也。此條暗包痰飲濕熱,陰虛陽虛諸候,並未嘗偏中於邪風矣。

蓋肥貴人自然慎避邪風,而膏粱之變,風從內生。劉、李、朱三家從此悟入。大凡治病必求於本,僕擊偏枯,以虛為本也。後讀劉宗厚《玉機微義》暨王宇泰《靈蘭要覽》二書,益信塞外多真中,江南多類中。至繆仲淳立論,謂真陰虧而內熱甚者,煎熬津液,凝結為痰,壅塞氣道,不得通利,熱極生風,亦致卒然僵仆,類乎中風,此即內虛暗風。

初用清熱順氣化痰,次用治本,或益陰,或補陽,其藥以二冬、二地、菊花、枸杞、胡麻、桑葉、首烏、柏仁、蒺藜、花粉、參、耆、歸、芍、鹿茸、虎骨膠、霞天膏、梨膏、竹瀝、荊瀝、人乳、童溺等出入互換,另出機杼。今《臨證指南》中風一門,大半宗此,又可補劉、李、朱、張所未備矣。

又按:中有十種,曰中氣、中食、中寒、中暑、中濕、中惡、中痧、中瘴,與痰中、虛中,散見諸書,當會萃而詳辨之。其異於中風者,雖卒倒昏憒,而無偏枯喎斜也。其治之異於中風者,惟虛中宜補,而余皆不宜補也。(雄按:此是名言。)只在臨證時,審其輕重淺深耳。

至《名醫類案》有虛風一門,《臨證指南》有肝風一門,總不出繆氏「內虛暗風」四字。惟《指南》所載,泄木安胃,鎮陽息風,濁藥輕投,辛甘化風,種種妙義,直駕古人而上之,又洗繆氏之髓者矣。

雄按:王清任云:人之行坐動靜,全仗元氣,元氣藏於氣管之內,分布周身,左右各得其半。若元氣足則有力,元氣衰則無力,元氣絕則死矣。若十分元氣虧二分,剩八分,每半身仍有四分,則無病;若虧五分,剩五分,每半身只有二分半,此時雖未病半身不遂,已有氣虧之證,因不疼不癢,人自不覺。而元氣既虧,經絡自然空虛,有空虛之隙,難免其氣向一邊歸併。

如右半身之二分半歸併於左,則右半無氣;左半身之二分半歸併於右,則左半無氣。無氣則不能動,不能動名曰半身不遂。不遂者,不遂人用也。此說甚創。然類中風內未嘗無此證,即景岳所謂非風是也。而類中風內,亦未嘗無實證。(楊曰:此條未經人道,足補昔賢之缺。

)所謂實者,其人素稟陽盛,過啖肥甘,積熱釀痰,壅塞隧絡。治宜化痰清熱,流利機關,自始至終,忌投補滯。三十年來,如此治愈者,指不勝屈。故醫者不必拘於西北多真中,東南多類中,及真中屬實,類中屬虛等說,以橫於胸中,總須隨證辨其虛實,而施治法也。(楊曰:凡病皆宜如此體認,不獨中風為然。

白話文:

中風

中風指的是體虛的人,之後受到虛風的侵襲。雖然是因虛受風,但《靈樞》也提到真氣耗損,邪氣獨留,導致半身不遂。半身不遂難以治療,這句話點明了其治療難度。再讀《通評虛實論》,書中提到治療消瘦、跌倒(跌倒就像人被擊倒一樣,也就是現代說的突然倒地)、半身不遂、痿厥、氣滿逆氣等症狀,肥胖富貴的人容易患上膏粱厚味之疾。這段話暗含痰飲濕熱、陰虛陽虛等症狀,並非都單純是由邪風引起的。

肥胖富貴的人通常會小心避免外邪,但膏粱厚味導致的疾病,風邪卻是從內生發的。劉、李、朱三家醫家由此而有所領悟。總之,治療疾病一定要找到根本原因,跌倒和半身不遂,其根本原因在於虛弱。之後讀了劉宗厚《玉機微義》和王宇泰《靈蘭要覽》兩書後,更相信塞外地區多為真中風,江南地區多為類似中風。繆仲淳提出,真陰虧損而內熱嚴重者,會煎熬津液,凝結成痰,阻塞氣道,導致氣血不通,熱極生風,也會導致突然倒地,類似中風,這就是內虛暗風。

治療初期應先清熱順氣化痰,之後再治本,或益陰,或補陽,藥物可選用二冬、二地、菊花、枸杞、胡麻、桑葉、首烏、柏仁、蒺藜、花粉、人參、黃耆、當歸、白芍、鹿茸、虎骨膠、霞天膏、梨膏、竹瀝、荊瀝、人乳、童尿等,靈活運用,相互搭配。現在《臨證指南》中關於中風的部分,大多數都遵循這個思路,也彌補了劉、李、朱、張諸家醫書的不足。

此外,中還有十種情況,即中氣、中食、中寒、中暑、中濕、中惡、中痧、中瘴、痰中和虛中,這些散見於各醫書,應該彙集起來詳細辨析。它們與中風的不同之處在於,雖然也會突然倒地昏迷,但不會出現半身不遂、口角歪斜等症狀。它們的治療也與中風不同,只有虛中需要補益,其餘都不宜補益。(此乃名言)臨證時,只需要仔細判斷其輕重緩急即可。

《名醫類案》有虛風一門,《臨證指南》有肝風一門,都離不開繆氏「內虛暗風」四字。但是《指南》中記載的疏泄肝氣、安胃、鎮靜陽氣、息風,以及少量使用峻猛藥物,辛甘化風等妙法,都超過了古人,更精煉了繆氏的理論。

王清任認為:人體的行動靜止,都依靠元氣,元氣藏在氣管內,佈滿全身,左右各一半。元氣充足則有力氣,元氣衰弱則無力氣,元氣耗盡則死亡。如果元氣損失二分,剩下八分,每半身仍有四分,則無病;如果損失五分,剩下五分,每半身只有二分半,此時雖然還沒有半身不遂,但已經有元氣虧損的徵兆,因為沒有疼痛,所以人自己感覺不到。而元氣虧損,經絡自然空虛,有空虛的間隙,難免氣血向一邊集中。

例如右半身的二分半集中到左邊,則右半身無氣;左半身的二分半集中到右邊,則左半身無氣。無氣則不能動,不能動就叫做半身不遂。不遂,就是不能夠按照人的意志行動。這種說法很新穎。然而,類似中風的病例中,確實也存在這種情況,就是景岳所說的「非風」。而在類似中風的病例中,也並非沒有實證。(此條未經人道,足補昔賢之缺。)所謂實證,是指那些素體陽盛,過度食用肥甘厚味,積熱化痰,阻塞經絡的人。治療應該化痰清熱,疏通經絡,從始至終忌用補益滯留之物。三十年來,用此法治愈了很多病人。所以醫生不必拘泥於西北多真中風,東南多類似中風,以及真中風屬實,類似中風屬虛等說法,要根據實際情況辨別虛實,再選擇治療方法。(凡病皆宜如此體認,不獨中風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