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名醫類案》~ 卷十一 (24)
卷十一 (24)
1. 勞瘵
故凡後此脾泄胃弱,腹痛氣短,神瘁精虧,色白足痿,種種氣弱陽衰之症,皆由痘失於補也。凡肺氣哮喘,音啞聲嘶,易致傷風咳嗽等類,種種陰虧血枯之症,皆由疹失於清也。至於病後元虧,或勞動以傷其氣,或縱欲以竭其精,頃刻之間五臟齊損,多至不救,尤宜慎之。四曰外感之因:語云,傷風不醒便成勞。
若元氣有餘者,自能逼邪外出。或腎素厚,水能救母。或素無屈火屈熱,則肺金不至猝傷。若此者,不過為傷風咳嗽而已。若其人或酒色無度,或心血過傷,或肝火易動,陰血素虧,肺有伏火,一傷於風,火因風動,則勞嗽之症作矣。蓋肺主皮毛,肺氣便逆而作嗽,嗽久不已,提起伏火,上乘於金,則水精不布,腎源已竭,且久嗽失氣,不能下接於腎水,子不能救金母,則勞嗽成矣。五曰境遇之因:蓋七情不損,則五勞不成,惟是真正解脫,方能達觀無損。
外此,鮮有不受病者。從來孤臣泣血,孽子椎心,遠客有異鄉之悲,閨婦有徵人之怨,或富貴而驕佚滋甚,或貧賤而窮迫難堪,皆能亂人情志,傷人氣血。醫者未詳五臟,先審七情,未究五勞,先調五志,相其機而拯其弊,是不能全恃乎藥餌矣。六曰醫藥之罔:或病非感冒,而重用發散;或稍有停滯,而妄用削伐;或並無裡熱,而概用苦寒;或弱體侵邪,未經宣發,而漫用固表滋里,遂致邪熱膠固,永不得解。凡此,能使假者成真,輕者變重,所宜深辨也。
心主血而藏神,腎主志而藏精。以先天生成之體論,則精生氣,氣生神。以後天運用之主宰論,則神役氣,氣役精。精氣神,養生家謂之三寶,治之原不相離。故於滑精夢泄種種精病者,必本於神治。於怔忡驚悸,種種神病者,必本於氣治。蓋安精必益其氣,益氣必補其精。
虛勞初起,多由於心腎不交,或夢泄滑精,體倦骨痿,健忘怔忡,或心脾少血,肝膽動焰,上熱下厥,種種諸症,但未至傷肺,終成蒸熱者,可用養心丸,或歸脾丸主之。其養心丸內以石蓮、肉桂交心腎於頃刻,歸脾丸以龍眼、木香甘溫辛熱之品直達心脾,主補中而生血。
故凡火未至於乘金,補火亦是生土之妙用,而何慮乎溫熱之不可從治也哉?若夫陰劇陽亢,木火乘時,心火肆炎上之令,相火舉燎原之焰,肺失降下之權,腎鮮長流之用,氣高而喘,咳嗽頻仍,天突火燃,喉中作癢,咯咽不能,嗽久失氣,氣不納于丹田,真水無以制火,於是濕挾熱而痰滯中焦。火載血而厥逆清竅,伏火射其肺系,則能坐而不能臥。
膈痰滯於胃絡,則能左而不能右。斯時,急宜清金補肺,以宣清肅之令;平肝緩火,以安君相之炎;培土調中,以奠生金之母;滋陰補腎,遏陽光之焰。一以中和為治。補其虛,戢其焰,鎮其泛,定其亂,解其爭,制其過,潤其燥,疏其淹,收其耗散,庶有濟也。若執補火之說,用辛熱之品,與彼寒涼傷中者,異病而同治,豈不殆哉。
白話文:
勞瘵
凡是脾胃虛弱,出現腹痛、氣短、精神萎靡、精氣虧損、面色蒼白、腳軟無力等氣虛陽衰的症狀,都是因為痘疹後期失於補養造成的。凡是肺氣哮喘、聲音嘶啞、容易感冒咳嗽等陰虛血虧的症狀,都是因為痘疹後期失於清洩造成的。至於病後元氣虧損,或是勞累傷氣,或是縱慾傷精,導致五臟俱損,情況危急,尤其應該謹慎。
外感因素:俗話說,「傷風不治就變成勞傷」。如果元氣充足,就能自行驅除外邪。或者腎氣充沛,腎水能滋養心臟;或者體內本來就沒有虛火或實熱,肺金就不會突然受傷。這樣的人,頂多只是傷風咳嗽而已。但如果此人縱慾過度,或者心血受損嚴重,或者肝火旺盛,陰血本來就虧損,肺部又有潛伏的虛火,一旦受風,虛火因風而動,就會導致勞嗽(勞損引起的咳嗽)的發生。因為肺主皮毛,肺氣逆亂就會咳嗽,咳嗽時間久了,就會引動潛伏的虛火,上犯肺金,導致腎水精氣不能佈散,腎的本源已經枯竭,而且久咳傷氣,不能與腎水相通,腎水不能滋養肺金,於是勞嗽就形成了。
環境因素: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不損傷,五勞(勞心、勞力、勞慮、勞欲、勞倦)就不會產生。只有真正做到心境平和,才能達到身心無損的境界。除此之外,幾乎沒有人能完全不受疾病的影響。從古至今,孤臣的悲痛,孽子的悔恨,遠客的思鄉之情,閨婦的怨恨之情,或者富貴之人的驕奢淫逸,或者貧賤之人的窮困潦倒,都能擾亂人的情志,損傷人的氣血。醫生在治療時,不能只看五臟(心肝脾肺腎),還要先審察七情,不能只看五勞,還要先調和五志(喜怒憂思悲),根據病情變化來救治其弊端,不能完全依賴藥物。
用藥錯誤:有的病人根本不是感冒,卻大量使用發散的藥物;有的病人只是略微停滯,卻濫用攻伐的藥物;有的病人根本沒有裡熱,卻一概使用苦寒的藥物;有的病人體質虛弱,外邪入侵,還沒有宣發出來,卻盲目使用固表滋補的藥物,導致邪熱膠固,永遠無法痊癒。這些錯誤,都能使輕症變重症,應該仔細辨別。
心主血脈而藏神,腎主志意而藏精。從先天稟賦的角度看,精生氣,氣生神;從後天運用的角度看,神役氣,氣役精。精氣神,養生家稱之為三寶,治療時不能分割開來。因此,對於滑精、夢遺等各種精病,必須從調理神志入手;對於驚悸怔忡等各種神病,必須從調理氣機入手。因為安神必須益氣,益氣必須補精。
虛勞初期,大多是因為心腎不交,或者夢遺滑精,身體疲倦,骨頭痠軟,健忘,驚悸,或者心脾血虛,肝膽火旺,上熱下寒等各種症狀,只要還沒有傷到肺,最終變成蒸熱的症狀,可以用養心丸或歸脾丸治療。養心丸中含有石蓮子、肉桂等藥物,可以迅速調和心腎;歸脾丸中含有龍眼肉、木香等甘溫辛熱的藥物,可以直達心脾,補益脾胃而生血。
所以,如果虛火還沒有嚴重到損傷肺金,補益虛火也是生土的妙用,何必擔心溫熱的藥物不能使用呢?但是如果陰虛陽亢,木火旺盛,心火熾盛,相火(命門之火)像燎原之火一樣,肺氣不能下降,腎水不能滋潤,氣往上衝而喘息,咳嗽頻繁,天突穴(胸前正中,頸部下方)火熱,喉嚨發癢,咯痰困難,咳嗽久了傷氣,氣不能歸於丹田,真水(腎水)不能制火,於是濕熱夾雜而痰液停滯於中焦。火帶著血液逆流到頭面,虛火灼傷肺系,就會坐著不能躺著。膈肌處痰液停滯於胃絡,就會向左傾斜,不能向右傾斜。這種情況下,應該迅速清瀉肺金,宣發清肅之氣;平肝瀉火,使肝木不再旺盛;健脾益胃,鞏固脾土以滋養肺金;滋陰補腎,抑制陽火之盛。總之,以中和為治療原則。補益虛弱之處,抑制亢盛之火,平定浮躁之氣,安定混亂之勢,調和爭鬥之象,制約過度之勢,滋潤乾燥之處,疏通壅塞之處,收斂耗散之氣,才能有所濟助。如果堅持補火,使用辛熱的藥物,與那些寒涼傷中的人同治異病,豈不是危險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