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名醫類案》~ 卷十一 (19)
卷十一 (19)
1. 虛損
凡用補藥,必先瀉邪,邪去則補藥得力,譬之滌衣,先除垢膩,而後粉飾可加耳。若專事補,而不知邪氣之當瀉,補必為害。(此用藥之真訣,凡病皆然,而勞症尤為切要。)
虛勞病未嘗非陰血虛也,雖聖人復起,亦未嘗不謂陰血虛也,是則生熟地黃、當歸、知母、元參、天冬、麥冬諸藥,豈曰無功。舉世遵而行之,豈曰不可。但此等之藥,既寒涼,又濡潤,在脾胃既衰,水穀未減之時,用此治標則可。若多服久服,未有不使脾胃生化之源,而為卻谷減餐者矣。
經曰:血乃水穀之精,生化於脾。又曰:脾為至陰。人之陰虛,乃脾虛也。脾土一虛,則生化之源竭,何能運行水穀,而成陰血乎?故進滋補之藥者,當時時以飲食進退為消息,但見飲食減少,咳嗽熾盛,急思調和脾胃,兼行氣清金等藥。有司命之責者,豈可專執,而不知變通哉!
有客過而問余曰:一大病久虛人,容顏黃瘁,飲食減少,兩足浮腫,已經年歲,氣血下陷無疑矣,速進補中益氣湯,反肋滿胸膨,嘔穢不能食則奈何?余曰:據子所言,是誠氣虛下陷之病,然古人立教,言有盡而意無窮,雖不足者補之,而不足之中,未始不兼有餘之病,於此而漫補焉,則不足者未補,而有餘者必熾矣。
雖然,下陷者清升,而清氣下陷者,未必絕無濁氣之在上,於此而漫升焉,則清氣未升,而濁氣已先橫矣。子之所以用升補而反劇者,大率近是。客曰:何以知其不足中之有餘,清氣上之濁氣乎?曰:以證知之。夫證之見於外者,如惡膨滿,痰嗽喉痛,腹痛作瀉,與飲食有妨之類是也。
此即所謂有餘之病,兼在上之濁氣也,升補之法,便須酌量而施之。然此乃見症之顯者,更有症雖見而實隱,尤為難察。如本不噁心,而胸中則時懊憹;本不膨脹,而肋間隱刺痛;本不痰嗽喉痛,而偶然似哽似噎;本不作痛作瀉,而大便不時至,欲解不解;本不妨飲食,而亦時有厭飫而難安。如此等症,亦即有餘之病,兼在上之濁氣也,升補之藥,便須酌量而後施。
非用心精,而晰理密者不能也。故用補中益氣湯,必審之當,而察之詳,始用之無弊矣。
此段審症,最為精細,凡脾胃之症,如此推求,非專為補中益氣湯言也。
白話文:
虛損
使用補藥,必須先瀉去體內的邪氣,邪氣去除後,補藥才能發揮功效。這就像洗衣服一樣,要先去除污垢,才能進行裝飾。如果只顧著補,而不了解邪氣該如何去除,補益反而會造成傷害。(這是一般用藥的真諦,各種疾病都適用,尤其對於勞損症狀更為重要。)
虛勞病其實就是陰血不足,即使是古代聖人復生,也會認為是陰血不足,因此生地黃、熟地黃、當歸、知母、元參、天冬、麥冬等藥物,怎麼能說沒有功效呢?全世界都這麼用,怎麼能說不可行呢?但是這些藥性寒涼且滋潤,在脾胃已經衰弱、飲食消化不良的情況下,用這些藥物治療表面症狀是可以的。如果服用過多或時間過長,必定會損傷脾胃的生化功能,導致食慾不振、飲食減少。
經書上說:血液是水谷(飲食)的精華,由脾臟生成。又說:脾臟是至陰之臟。人體陰虛,就是脾虛。脾土一虛,生化之源就枯竭了,怎麼還能運化水谷,生成陰血呢?所以服用滋補藥物的人,應該隨時根據飲食的變化來調整用藥,如果發現飲食減少,咳嗽加重,就要立即調理脾胃,同時服用行氣清金的藥物。負責治療的人,怎麼能死板執著,不懂得變通呢?
曾經有位客人來詢問我:一位久病體虛的人,面色萎黃憔悴,食慾不振,雙腳浮腫,年紀也大了,氣血下陷已無疑問,我立刻使用補中益氣湯,反而肋骨脹滿,胸部膨脹,嘔吐不能進食,這該怎麼辦?我說:根據你的描述,的確是氣虛下陷的疾病,但是古人立下醫理,言辭有限而意蘊無窮,雖然不足的地方需要補充,但是不足之中,未必沒有兼夾過剩的病症,在此情況下盲目補益,不足的地方沒補好,過剩的地方反而會加重。
同樣地,下陷之氣需要提升,但是清氣下陷,並不代表沒有濁氣在上,在此情況下盲目提升,清氣沒提升,濁氣反而先橫行。你之所以用升補之法反而病情加重,大多數原因就在於此。客人問:怎麼知道不足之中有過剩,清氣上升時有濁氣呢?我說:根據症狀來判斷。那些外在表現的症狀,例如惡心脹滿、痰嗽喉痛、腹痛腹瀉、飲食不適等等,都是。
這就是所謂的過剩的病症,以及上焦的濁氣,升補的方法,就必須斟酌使用。然而這些是明顯的症狀,還有有些症狀雖然存在卻隱藏得很深,更難察覺。例如,本來不噁心,但胸中時常感到煩悶;本來不脹滿,但肋間隱隱作痛;本來不痰嗽喉痛,但偶爾感覺像哽住一樣;本來不腹痛腹瀉,但大便不時想解卻解不出來;本來飲食正常,但有時也感到厭倦難受。這些症狀,也是過剩的病症,以及上焦的濁氣,升補藥物,就必須斟酌後再使用。
這需要用心專注,深入了解病理才能做到。所以使用補中益氣湯,必須仔細審察病情,才能避免弊端。
這段審察病症的論述非常細緻,凡是脾胃的病症,都應該如此推求,這不是單純針對補中益氣湯而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