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綱目》~ 卷之十七·心小腸部 (29)
卷之十七·心小腸部 (29)
1. 諸痿
五味子(半斤),巴戟(去心),遠志(去心),枸杞子,山藥,白茯苓,肉蓯蓉(酒浸),百部(酒浸一宿,焙),杜仲(炒,斷絲),蛇床子,防風(去蘆),柏子仁(另研),菟絲子(酒浸,另研。各二兩),
上為末,蜜丸桐子大。食前溫酒鹽湯任下三十丸。春干棗湯下,夏加五味子四兩,四季月加蓯蓉六兩,秋加枸杞子六兩。
衛生湯,補虛勞,強五臟,除煩熱,養真元,退邪熱,順血脈。
當歸,白芍藥(各四兩),甘草(炙,一兩),黃耆(八兩),
年老加酒半盞,同水煎。
〔蕭炳〕治腳軟丹參酒。(方見痿厥。)
〔《經》〕治骨軟風腰膝疼,行履不得,遍身搔癢。何首烏大而有花紋者,同牛膝銼各一斤,以好酒一升浸七宿焙乾,於木臼搗末蜜丸,每日空心食前酒下三五十丸。
〔《保》〕四肢不舉,俗曰癱緩,故經所謂脾太過,則令人四肢不舉。又曰土太過則敦阜。阜,高也,敦,厚也。既厚而又高,則令除去,此真所謂膏粱之疾,其治則瀉,令氣弱陽衰,土平而愈,或三化湯、調胃承氣湯,選而用之。若脾虛則不用也,經所謂土不及則卑陷。卑,下也,陷,坑也。
故脾病四肢不舉。四肢皆稟氣於胃,而不能至經,必因於脾,方得稟受。今脾病不能與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穀氣,氣日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其治可十全散加減四物,去邪留正。
脾實病痿者。經云:脾病者肉痿,足不收。又云:脾脈太過,則令人四肢不舉。又云:其犯雨濕之地,則為痿者是也。
〔丹〕濕痰病痿。二陳湯加蒼朮、白朮、黃芩、黃柏之類,入竹瀝。
〔《鬥》〕商陸飯,治腳軟。(方見痿厥。)
〔子和〕陳下一武卒宋子玉,因駐軍息城,六月間暴得痿病,腰膝兩足皆不任用,躄而不行,求治於予。予察其兩手脈俱滑大而有力。予思《內經》火淫於內,治以鹹寒。以鹽水越其膈間寒熱宿痰,(新者為熱,舊者為寒。)或宿食宿飲。在上脘者,可以湧之。宿痰既盡,因而下之。
節次間行,覺神志日清,飲食日美,兩足漸舉,腳膝漸伸,心降腎升。又繼以黃連解毒湯加當歸等藥,及瀉心湯、涼膈散、柴胡飲子,大作劑煎,時時呷之。
〔《保》〕心熱盛則火獨亢,火炎上,腎之脈常下行。今火盛而上炎用事,故腎脈亦隨火炎爍而逆上行,陰氣厥逆,火復內焰,陰上隔陽,下不守位,心氣通脈,故生脈痿,膝腕樞如折去而不相提挈,經筋縱緩而不任地故也,可下數百行而愈。
〔丹〕痿病食積妨礙不得降者,亦有死血者,俱宜下之。
〔《素》〕帝曰: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岐伯曰:四肢皆稟氣於胃,而不得至經,必因於脾乃得稟也。今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穀氣,氣日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帝曰:脾與胃以膜相連耳,而能為之行其津液,何也?岐伯曰:足太陰者,三陰也,其脈貫胃屬脾絡嗌,故太陰為之行氣於三陰,(手足三陰之經也。)陽明者,表也,五臟六腑之海也,亦為之行氣於三陽。
白話文:
諸痿
將五味子(半斤)、巴戟天(去除內心)、遠志(去除內心)、枸杞子、山藥、白茯苓、肉蓯蓉(用酒浸泡)、百部(用酒浸泡一晚後烘乾)、杜仲(炒過,斷絲)、蛇床子、防風(去除蘆葦頭)、柏子仁(另外研磨)、菟絲子(用酒浸泡後另外研磨,各二兩)等藥材,磨成粉末,再用蜂蜜將藥粉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飯前用溫酒或鹽湯送服三十丸。春天用乾棗湯送服,夏天加用五味子四兩,每季的第三個月加用肉蓯蓉六兩,秋天加用枸杞子六兩。
衛生湯,可以補益虛勞,強健五臟,消除煩躁發熱,滋養真元,退散邪熱,調順血脈。
用當歸、白芍藥(各四兩)、甘草(炙過,一兩)、黃耆(八兩)。
年紀大的人可以加入半杯酒,一起用水煎服。
蕭炳用丹參酒治療腳軟(藥方在痿厥篇)。
《經書》中記載,治療骨頭軟弱無力、腰膝疼痛、行走困難、全身搔癢的病症,可用何首烏(選擇大而有花紋的)與牛膝(切碎)各一斤,用好酒一升浸泡七天後烘乾,在木臼中搗成粉末,再用蜂蜜製成藥丸,每天早晨空腹飯前用酒送服三五十丸。
《保》書中提到,四肢無力抬舉,俗稱癱瘓或軟弱,是因為脾氣太過旺盛所導致,會使人四肢無力。又說,脾土太過旺盛,會使身體變得肥厚高聳。如果脾土既肥厚又高聳,就要將其除去,這就是所謂的富貴病。治療方法是通過瀉法,使脾氣減弱,陽氣衰退,使脾土恢復平和,病就能痊癒。可以使用三化湯、調胃承氣湯等藥方,選擇合適的來使用。如果是脾氣虛弱,就不能使用瀉法。《經書》中說,脾土不及,則身體會變得卑下凹陷。脾氣虛弱會導致四肢無力。四肢的氣血都源於胃,但必須通過脾的運化才能到達經絡,現在脾生病,不能把胃的津液運送到四肢,導致四肢無法得到水穀精微的滋養,氣血日漸衰弱,經脈運行不暢,筋骨肌肉都得不到氣血的濡養,所以無法使用。治療方法可以使用十全散加減,以去除邪氣,保留正氣。
因為脾氣旺盛而導致的痿病。《經書》中說:脾生病,會導致肌肉萎縮,腳無法收起。又說:脾脈過於旺盛,會使人四肢無力。又說:如果人經常處在潮濕的地方,就會得痿病。
丹溪認為,因為濕痰導致的痿病,可以使用二陳湯,加上蒼朮、白朮、黃芩、黃柏等藥材,再加入竹瀝。
《鬥》中記載,用商陸煮飯,可以治療腳軟(藥方在痿厥篇)。
子和曾經治療一位武官宋子玉,他在息城駐軍時,六月份突然得了痿病,腰部、膝蓋和雙腿都不能使用,只能癱坐在地上。子和觀察他的雙手脈象,發現都滑大且有力。子和認為《內經》中說,如果體內有火熱,要用鹹寒的藥物來治療。先用鹽水把停留在膈間的寒熱痰涎(新的痰為熱,舊的痰為寒),或者宿食宿飲,清理乾淨。如果痰在胃的上部,可以用催吐的方法。等宿痰清理乾淨後,再用瀉下的方法來治療。
這樣間斷地進行治療,宋子玉的精神逐漸清醒,飲食也逐漸恢復正常,雙腿也慢慢能夠抬起,膝蓋也能伸直,心氣下降,腎氣上升。然後再用黃連解毒湯加上當歸等藥材,以及瀉心湯、涼膈散、柴胡飲子等藥方,大量煎煮,讓他時常飲用。
《保》中說,如果心火過於旺盛,會導致火獨自亢盛,向上燃燒,而腎脈應該向下運行。現在心火旺盛而向上燃燒,導致腎脈也跟著火向上逆行,陰氣也跟著逆亂,火又在體內燃燒,陰氣向上阻隔陽氣,導致陰氣不能守住下方的位置。心氣通過脈絡運行全身,如果心脈生病就會導致脈絡痿弱,膝蓋和手腕關節就像折斷一樣,不能相互提攜,經筋鬆弛無力,無法支撐身體。可以通過瀉下幾百次來治癒。
丹溪認為,痿病是因為食物積滯,阻礙氣機下降,或者有死血淤積,都應該用瀉下的方法來治療。
《素問》中,黃帝問道:脾生病,為什麼會導致四肢無力?岐伯回答說:四肢的氣血都來源於胃,但必須通過脾才能到達經絡。現在脾生病,不能把胃的津液運送到四肢,導致四肢無法得到水穀精微的滋養,氣血日漸衰弱,經脈運行不暢,筋骨肌肉都得不到氣血的濡養,所以無法使用。黃帝問道:脾和胃只用膜相連而已,如何能為它運行津液?岐伯回答說:足太陰脾經屬於三陰經,它的脈絡貫穿胃,屬於脾臟,聯繫喉嚨,所以太陰經能將氣血運行到三陰經。(手足三陰經),陽明經屬於表,是五臟六腑氣血的匯聚之所,也能將氣血運行到三陽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