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英

《醫學綱目》~ 卷之十七·心小腸部 (30)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七·心小腸部 (30)

1. 諸痿

(手足三陽之經也)臟腑各因其經而受氣於陽明,故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穀氣,日以益衰,陰道不利,筋骨肌肉無氣以生,故不用焉。(太陰陽明篇調經篇云:脾藏肉不足則四肢不用。示從容論云:四肢懈惰,此脾精之不行也。)

脾虛四肢不用,治法並見前肺熱條。

諸痿喘嘔,皆屬於上。(全文見診。)

此即諸痿皆生於肺熱之義。王注云:上謂上焦,心肺氣也。

運氣,痿有三:一曰熱痿。經云:少陰之復,少氣骨痿。又云:少陽之復,少氣脈痿是也。

二曰濕痿。經云:歲土太過,甚則病肌肉痿,足痿不收。又云:土太過曰敦阜,敦阜之紀,其病四肢不舉。又云:太陽司天之政,寒濕之氣持於氣交,民病寒濕發肌肉痿,足痿不收。四之氣,風濕交爭,風化為雨,民病大熱,少氣,肌肉痿,足痿。又曰:陽明司天之政,四之氣,寒雨降,民病骨痿是也。

三曰風制脾痿。經云:厥陰司天,風氣下臨,脾氣上從而土且隆,體重,肌肉痿是也。

〔《靈》〕陽明根於厲兌,結於顙大。顙大者,鉗耳是也。(顙大謂額角入髮際,頭維二穴也,以其鉗束於耳上,故名鉗耳也。)陽明為闔,闔折則氣無所止息,而痿疾起矣。故痿疾者,取之陽明,視有餘不足,無所止息者,真氣稽留,邪氣居之也。足陽明根於厲兌,溜於衝陽,注於下陵,入於人迎、豐隆也。

(下陵,三里穴也。)手陽明根於商陽,溜於合谷,注於陽谿,入於扶突、偏歷也。盛絡皆當取之。(根結篇)

刺痿經文,見前熱條,今概舉其略。

肺熱葉焦,則肺喘鳴,生痿躄,色白而毛敗者,補其滎魚際,通其俞太淵,至秋病已。

心熱生脈痿,數溲血,樞折不相提挈,脛縱不能任用於地,色赤而絡脈溢者,補其滎勞宮,通其俞大陵,至夏病已。

肝熱生筋痿,下白淫,口苦筋急攣,色蒼而爪枯者,補其滎行間,通其俞太衝,至春病已。

脾熱生肉痿,乾渴,肌肉不仁,色黃而蠕動者,補其滎大都,通其俞太白,至長夏病已。

腎熱生骨痿,足不任身,腰脊不舉,骨枯髓減,色黑而齒槁者,補其滎然谷,通其俞太谿,至冬病已。

又痿躄足不收,取之少陽陽明之別。經云:足少陽之別,名曰光明,去踝五寸,別走厥陰,虛則痿躄,坐不能起,取之所別也。又云:淫濼脞痿,不能久立,治少陽之維,在外踝上五寸。又云:足陽明之別,名曰豐隆,去踝八寸,別走太陰。其病虛,則足不收脛枯,取之所別者是也。

骨酸懈惰,取足少陰髓海。經云:少氣身漯漯也,言吸吸也,骨酸懈惰不能動,補足少陰。又云:腦為髓之海,其俞上在於其蓋,下在風府。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懈怠安臥,審守其俞,而調其虛實者是也。百節弛縱,取脾手太陽之絡。經云:脾之大絡,名曰大包,出淵腋下腋三寸,布胸脅,虛則百節盡皆縱,此脈若羅絡之血者,取之脾之大絡也。又云:手太陽之別,名曰支正,上脘五寸,實則節弛肘廢,取之所別者是也。

白話文:

(手足三陽經)臟腑都通過各自的經脈,從陽明經接收氣血,所以陽明經會將津液輸送到全身。如果四肢得不到水穀精微的滋養,就會日益衰弱,陰道功能也會失調,筋骨肌肉沒有氣血生成,因此四肢就不能正常活動。(《素問·太陰陽明論》、《靈樞·調經篇》說:脾臟虛弱,肌肉不足,就會導致四肢不能活動。《素問·示從容論》說:四肢懈怠無力,這是因為脾臟的精氣不能運行。)

脾虛導致四肢不能活動,治療方法和之前提到的肺熱條一樣。

各種痿證伴隨喘息、嘔吐等症狀,都屬於上焦的問題。(具體情況見診。)

這就說明各種痿證都是因為肺熱引起的。王冰註解說:上焦指的是心肺之氣。

根據運氣學說,痿證有三種:第一種是熱痿。經文說:少陰經功能失調時,會出現少氣和骨痿的症狀;又說:少陽經功能失調時,會出現少氣和脈痿的症狀。

第二種是濕痿。經文說:如果土氣太過,嚴重的話會導致肌肉痿軟,腳軟無力無法收回;又說:土氣太過會導致身體厚重,四肢無力舉起;又說:太陽司天時,寒濕之氣瀰漫,會導致民眾患寒濕引起的肌肉痿軟、腳軟無力無法收回;四之氣時,風濕交織,風化為雨,會導致民眾發熱、少氣、肌肉痿軟、腳軟;又說:陽明司天時,四之氣降下寒雨,會導致民眾患骨痿。

第三種是風邪抑制脾氣導致的痿證。經文說:厥陰司天時,風氣下行,脾氣上逆,導致土氣隆盛,身體沉重、肌肉痿軟。

《靈樞》記載,陽明經脈起始於厲兌穴,終止於顙大穴。顙大穴,指的就是耳朵前方的鉗耳穴。(顙大指的是額角進入髮際處的頭維二穴,因為它緊鄰耳朵上方,所以稱作鉗耳。)陽明經主收斂,如果收斂功能失常,氣血就沒有停歇的地方,就會引發痿疾。所以治療痿疾,要從陽明經入手,觀察陽明經的氣血是過盛還是不足,如果陽明經氣血無法停歇,那說明是真氣滯留,邪氣侵入。足陽明經起始於厲兌穴,流注於衝陽穴,注入下陵穴,再進入人迎穴、豐隆穴。

(下陵穴,即是足三里穴。)手陽明經起始於商陽穴,流注於合谷穴,注入陽谿穴,再進入扶突穴、偏歷穴。所有經脈的絡穴,都應當取穴治療。(出自《靈樞·根結篇》)

關於痿證的針刺治療方法,之前已經在熱證條中提到,現在簡單概述一下。

如果肺熱導致肺葉焦灼,會出現喘鳴,並引發痿軟無力的情況,臉色蒼白、毛髮枯槁,應該補瀉魚際穴(滎穴),疏通太淵穴(俞穴),到了秋天病情就會好轉。

如果心熱導致脈痿,會頻繁小便帶血,關節屈伸不利,小腿無力不能支撐身體,臉色潮紅、脈絡顯露,應該補瀉勞宮穴(滎穴),疏通大陵穴(俞穴),到了夏天病情就會好轉。

如果肝熱導致筋痿,會出現白濁,口苦、筋脈拘攣,臉色青灰、指甲枯槁,應該補瀉行間穴(滎穴),疏通太衝穴(俞穴),到了春天病情就會好轉。

如果脾熱導致肉痿,會出現口渴、肌肉麻木,臉色發黃、肌肉蠕動,應該補瀉大都穴(滎穴),疏通太白穴(俞穴),到了長夏病情就會好轉。

如果腎熱導致骨痿,會出現腳無力支撐身體,腰背不能挺直,骨骼枯槁、骨髓減少,臉色發黑、牙齒乾枯,應該補瀉然谷穴(滎穴),疏通太谿穴(俞穴),到了冬天病情就會好轉。

此外,對於痿軟無力、雙腳無法收回的情況,可以取少陽經和陽明經的絡穴治療。經文說:足少陽經的絡穴叫做光明穴,位於腳踝上五寸處,通向厥陰經,如果這個地方虛弱,就會導致痿軟無力、坐下就無法站起,應該取其絡穴治療。又說:如果出現痿軟、無法久站,應該治療少陽經的維絡,這個維絡位於外踝上五寸的地方。又說:足陽明經的絡穴叫做豐隆穴,位於腳踝上八寸的地方,通向太陰經。如果這個地方虛弱,就會導致腳軟無力、小腿枯瘦,應該取其絡穴治療。

如果出現骨頭酸痛、四肢乏力,應該取足少陰經的髓海治療。經文說:少氣、身體沉重,呼吸微弱,骨頭酸痛、四肢無力,應該補足少陰經。又說:腦是髓海,其上方的腧穴在頭頂,下方的腧穴在風府穴。如果髓海不足,就會出現頭暈耳鳴、小腿酸痛、四肢懈怠無力、只想躺著,應該仔細觀察這些腧穴,並調和虛實。如果出現關節鬆弛無力,應該取脾經和手太陽經的絡穴治療。經文說:脾經的大絡穴叫做大包穴,位於淵腋穴下方三寸處,分布於胸脅,如果虛弱,就會導致全身關節鬆弛無力,應該取脾經的大絡穴治療。又說:手太陽經的絡穴叫做支正穴,位於腕關節向上五寸處,如果實證,就會導致關節鬆弛、肘部功能廢棄,應該取其絡穴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