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來蘇集》~ 卷一 (3)
卷一 (3)
1. 卷一
真陰為數,能不誤人耶。
寸脈下不至關為陽絕,尺脈上不至關為陰絕,此皆不治決死也,若計餘命生死之
期,期以月節剋之也。
[陰陽升降,以關為界,陽生於尺而動於寸,陰生於寸而動於尺,陰陽互根之義
也,寸脈居上而治陽,尺脈生下而治陰,上下分司之義也,寸脈不至關,則陽不
生陰,是為孤陽,陽亦將絕矣,尺不至關,則陰不生陽,是為孤陰,陰亦將絕矣,
要知,不至關,非脈竟不至,是將絕之兆,而非竟絕也,正示人以可續之機,此
皆不治,言皆因前此失治以至此,非言不可治也,正欲人急治之意,是先一著看
法,夫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尚有吐法,上部無脈,下部有脈,尚為有根,即脈
絕不至,尚有灸法,豈以不至關便為死脈哉,看餘命生死句,則知治之而有餘命,
不為月節所剋者多耳,此又深一層看法,脈以應月,每月有節,節者,月之關也,
失時不治,則寸脈不至關者,遇月建之屬陰,必剋陽而死,尺脈不至關者,遇月
建之陽支,則剋陰而死,此是決死期之法,若治之得宜,則陰得陽而解,陽得陰
而解,陰陽自和而愈矣。
問曰,脈欲知病愈未愈者,何以別之,曰,寸口關上尺中三處,大小浮沈遲數同
等,雖有寒熱不解者,此脈陰陽為和平,雖劇當愈。
[陰陽和平,不是陰陽自和,不過是純陰純陽無駁雜之謂耳,究竟是病脈,是未
愈時寒熱不脈,雖劇當愈,非言不治自愈,正使人知此為陰陽偏勝之病脈,陽劇
者當治陽,陰劇者當治陰,必調其陰陽,使其和平,失此不治,反加劇矣。
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頗欲吐,若躁煩,脈數急者,為傳也。
[太陽主表,故寒邪傷人,即太陽先受,太陽脈浮,若見太陽之浮,不兼傷寒之
緊,即所謂靜也,脈靜證亦靜,無嘔逆煩躁可知,今又有發熱惡寒,頭項強痛,
不須七日衰,一日自止者,正此不傳之謂也,若受寒之日,頗有吐意,嘔逆之機
見矣,若見煩躁,陽氣重可知矣,脈急數,陰陽俱緊之互文,傳者,即內經人傷
於寒,而傳為熱之傳,乃太陽之氣生熱,而傳於表,即發於陽者,七日之謂,非
太陽與陽明少陽經絡相傳之謂也,欲字若字,是審其將然,脈之數急,是診其已
然,此因脈定證之法也。
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證不見者,為不傳也。
[傷寒一日太陽,二日陽明,三日少陽者,是言見症之期,非傳經之日也,歧伯
曰,邪中於面,則下陽明,中於項,則下太陽,中於頰,則下少陽,其中膺背兩
脅,亦中其經,蓋太陽經部位最高,故一日發,陽明經位次之,故二日發,少陽
經位又次之,故三日發,是氣有高下,病有遠近,適其至所為故也,夫三陽各受
寒邪,不必自太陽始,諸家言二陽必自太陽傳來者,未審斯義耳,若傷寒二日,
白話文:
卷一
真陰的數量有限,豈能不謹慎以免誤人?
寸脈向下無法觸及關部,是陽氣斷絕;尺脈向上無法觸及關部,是陰氣斷絕。這些情況皆屬難治,預後必死。若要推算剩餘壽命的生死之期,可依據月令節氣的相剋來判斷。
陰陽之氣的升降以關部為界,陽氣生於尺部而動於寸部,陰氣生於寸部而動於尺部,這是陰陽互相依存的道理。寸脈居於上部而主導陽氣,尺脈居於下部而主導陰氣,體現上下分司的意義。若寸脈無法下達關部,則陽氣無法滋生陰氣,形成孤陽,陽氣也將斷絕;若尺脈無法上達關部,則陰氣無法滋生陽氣,形成孤陰,陰氣也將斷絕。
須知,「不至關」並非脈象完全消失,而是將絕的前兆,並非真正斷絕,正顯示尚有輓救的機會。所謂「不治」,是指因先前延誤治療導致如此,並非完全無法治療,而是提醒人應緊急救治,這是預先警覺的看法。若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尚可用吐法治療;上部無脈、下部有脈,表示仍有生機;即使脈象完全斷絕,還可用灸法,豈能僅因脈不至關便斷定為死脈?
從「餘命生死」一句可知,若能及時治療而延續生命,未必受月令節氣所剋制,這是更深層的看法。脈象與月令相應,每月有節氣變化,節氣如同月令的關口。若錯失治療時機,寸脈不至關者,遇到屬陰的月建,陽氣受剋而死;尺脈不至關者,遇到屬陽的月建,陰氣受剋而死。這是判斷死期的方法。反之,若治療得當,陰得陽助而解,陽得陰助而解,陰陽調和即可痊癒。
問:如何從脈象判斷疾病是否將癒?
答:寸口、關部、尺中三處脈象的強弱、浮沈、遲數均勻一致,即使仍有寒熱未退,此脈象表示陰陽趨於平衡,雖病情嚴重亦將痊癒。
傷寒第一日,太陽經受邪,若脈象平靜則不傳變;若明顯欲吐、煩躁不安,脈象數急者,為病邪傳變之兆。
太陽主表,故寒邪傷人先犯太陽。太陽脈浮,若僅見浮脈而不兼傷寒的緊脈,即為「靜脈」。脈靜則症狀亦靜,無嘔吐煩躁可知。若有發熱惡寒、頭項強痛,不需七日自退,一日即止,正是不傳變的表現。若受寒當日有吐意,表示嘔逆將發;若見煩躁,顯示陽氣亢盛;脈急數是陰陽俱緊的另一說法。所謂「傳」,即《內經》所言「寒邪化熱」之傳,是太陽經氣化熱而顯現於表,屬「發於陽者七日」的範疇,非指太陽傳陽明、少陽的經絡傳變。「欲」「若」二字是推測將然之勢,脈數急則是確認已發之狀,此為依脈定證之法。
傷寒二三日,未見陽明、少陽症狀者,表示病邪未傳變。
傷寒一日太陽、二日陽明、三日少陽,是指症狀出現的時序,非經絡傳變之日。歧伯曰:「邪中於面則下陽明,中於項則下太陽,中於頰則下少陽。」太陽經位最高,故一日發病;陽明次之,二日發;少陽又次之,三日發。此因邪氣所中部位有高低,病程有遠近,各適其所至。三陽皆可直中寒邪,未必始自太陽。諸家認為二陽必從太陽傳來,實未明此理。若傷寒二日……(後文省略)